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及其设计与优化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rasc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隐性课程所具有的涉及范围的广域性、影响方式的隐蔽性、作用结果的深刻性等特点,使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了设计与优化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途径及其实现的一般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设计与优化;实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6-0008-03
  
  课程化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然而,目前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往往是孤立的、狭义的,即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课程,而忽视隐性课程,致使未能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效应。
  
  一、隐性课程的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一)隐性课程的含义及特点
  隐性课程的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源于西方。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中论及非正规课程,并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这一概念之后,在课程理论研究领域以及学校所传递的经验中,便有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分。
  目前,关于隐性课程尚无公认的定义,一些研究者们对隐性课程的解释因其研究的哲学、社会学等理论基础的不同以及知识概念、课程理论观点的不同,因而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学者将其理解为一种实践或结果,也有人认为隐性课程是一种学习状态,还有的将其界定为知识、观念或者校园文化。更普遍的看法是认为隐性课程就是一种教育影响或者教育经验。笔者认为,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班级的情境中,以无意识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态度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模式。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显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计划的学科体系、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具设备、分班分组制度等,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全部经验总和及其过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无意识的、无计划的,而后者是有意识、有计划的。因此,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具有涉及范围的广域性、内容构成的繁杂性、影响方式的隐蔽性、发挥作用的非预期性、作用结果的深刻性等特点。
  (二)隐性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隐性课程的上述特点使得它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具有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认知导向功能。这里的认知主要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包括对自身)的了解、掌握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应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学生认知及其能力的形成固然需要一定的说理灌输,但也离不开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的具体生动的环境影响。在现实的学校环境中,从物质环境到文化传统,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教师的言行举止到教室的装饰布置,都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参考系,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给学生以暗示,进而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2,情感陶冶功能。心理学理论表明:情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情境性”,任何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隐性课程恰好提供了现实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感悟,从而使学生发展起良好的积极的健康情感。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生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在陶冶学生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隐性课程的各构成要素来看,无论整洁文明的校容校貌,还是生机盎然的学习环境;无论是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还是丰富多彩的校园集体活动,都是陶冶学生情感、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情操的重要的环境条件。
  3,个性发展功能。个性是指个人在自然素质和心理特征基础上,由于社会影响通过教育和人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隐性课程的实施无明显的教育指令和要求,受教育者往往都是自主地来看待周围的各方面信息,自主选择行动和感受,在接受影响的过程中无外在压力。所以,在隐性课程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活动常常是在轻松自然的心态下进行的,人的这种主动性表现无疑对其个性发展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及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决定了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价值和地位。青少年学生在隐性课程的实施中是作为一个平等的、独立的、自主的个体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的,其被教育的角色淡化,这就满足了他们渴望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也缓解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隐性课程的功能发挥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适应他们的接受方式。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设计与优化
  
  (一)学科渗透
  所谓学科渗透,即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科学的学科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方向和灵魂,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从而直接影响教学全局。传统的教学目标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承,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累积。因此,要端正教学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立足于主体性的学生观、发展性的教学观,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和谐的个性品质。
  2,充分运用学科课程本身所蕴含的心理辅导资源。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它不应是径直的、外露的、强加的,而只能是暗示的、濡染的、渗透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机结合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或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相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无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认识、情意和行动技能。
  3,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和谐的心理氛围,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学生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课堂氛围的直接体现。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提倡师生平等,同时要求师生都要注重感情投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坚强的教师集体和团结互助的学生集体,创造良好的师生人际交往氛围,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寓教于“动”
  所谓寓教于“动”,即指通过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达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课外活动具有自愿参与、自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开放等特点,有利于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1,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基础。发展心理学指出,能力水平、兴趣倾向和个性特点,是制约主体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具体情况,从内容、形式和活动目的等各方面反映出活动者的差异。只有适应学生兴趣特点、思维特点和操作能力的活动,才是有的放矢的活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个
其他文献
本文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国家建筑设计院形成并成为主流型式的历史背景,认为在当今国家体制转向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筑设计体制应当走向有利于竞争的多样化.
时间的快马疾驰而过,不知不觉,到了年关远方的游子归心似箭,挤向春运的洪流,泻向老家的欢乐团圆,而留守城市的民工,依然在工地坚守值班,他们默默咽下遗憾,把思念藏在心间,毕
2009年2月6日16时,教育部2009年第2次新闻发布会在教育部北楼二层报告厅召开,主题为介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规划纲要》)启动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以来
你从美丽的神话中走来 长着一张俊俏的脸庞 穿着一身红色的衣裳 你从古老的传说中走来 洒满一路欢歌笑语
四川省温江中学始建于1927年,上世纪80年代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重点中学,2001年通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验收。是“全国素质教育实验基地”、“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摘要】本文试通过对一篇新闻的剖析,以期引起对报道失真性的重视。  【关键词】新闻 失真 新闻报道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故人们普遍警惕新闻失实。但捕风捉影、夸大歪曲乃至虚构编造的报道,其真假较易判定;“五W”具实的新闻失真却难以判断。本文试通过对一篇新闻的剖析,以期引起对报道失真性的重视。  一则失实报道  2003年6月25日西藏那曲唐古拉山地区连降暴雨,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部分施工人员被洪水
有一张描绘敏感部位的国家地图上,代号为B(北京)S(上海)G(广州)的三个兴奋点浮现出来。
本刊讯2月17日,西安市总工会联合曲江新区管委会、西安广播电视台举办千名劳模赏灯活动。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郭大为出席启动仪式,并宣布活动启动。
深圳公共艺术广场是Urbanus的都市造园系列之二,作为城市策略它将公共艺术设施置放到混杂密集的城市街区之中,通过重塑基地表层地形创造了一个富于想象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都市国际"四位合伙人试图通过对城市生活的体验和对当代中国城市的特殊形态和现象的解读来探索一种批判性的建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