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状神经节阻滞用于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cy_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型糖尿病人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38~65岁,平均49岁;25例空腹血糖>12.8mmol/L,尿糖(+++),14例空腹血糖>8.9mmol/L,5例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2例降血糖药物治疗失败后改用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仍维持在13.6mmol/L以上,尿糖(++)、尿蛋白(+)。其中28例在服用降糖药物后血糖仍未控制到正常水平,经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后,血糖水平降至6.1mmol/L以下。
  方法:均行星状神经节阻滞,颈前正中入路或者颈侧入路,阻滞成功的标志为出现霍纳综合征,即患者表现为同侧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和眼球内陷、结膜充血、颜面潮红鼻塞等。注射药物为1%利多卡因6~8ml+维生素B12 500μg,隔日1次,左右侧交替进行阻滞,5次为1个疗程。注射1个疗程后检查空腹血糖、尿糖。根据情况再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第2个疗程后再检查血糖、尿糖,第3个疗程巩固疗效。
  
  结果
  
  60%以上病人,经过2个疗程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空腹血糖、尿糖均接近正常水平,1例应用胰岛素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经过2个疗程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血糖、尿糖均恢复正常。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由原来的60U减少至30U,1例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夜尿由原来4~5次减少至1次,血糖由原来16mmol/L降至正常范围、尿糖由原来的(++++)减少至(++),经第2个疗程治疗后血糖,尿糖降至正常范围内。35%的病人经1个疗程后血糖、尿糖恢复正常,随访3个月无复发。
  
  讨论
  
  糖尿病的代谢紊乱主要由于胰岛素生物活性或其效应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总的说来,患糖尿病时,葡萄糖在肝、肌肉和脂肪组织的利用减少以及肝糖输出增多是发生高血糖的主要原因。脂肪代谢方面,由于胰岛素不足,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及从血浆移除甘油三脂减少,脂肪合成减少,脂蛋白酯酶活性低下,血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脂浓度升高。在胰岛素极度缺乏时,脂肪组织大量动员分解,产生大量酮体,若超过机体对酮体的氧化利用能力时,大量酮体堆积形成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蛋白质合成减弱,分解代谢加速,导致负氮平衡。2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而非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破坏所引起。
  星状神经节属交感神经系统,在解剖学上与腹腔神经节和腰交感神经节并列。因此,星状神经节阻滞不仅适用于其支配区内的各种疾病,对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全身各部位也有明显作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系将局麻药等注入含有星状神经节的疏松组织内,暂时阻滞神经传导功能,其支配区域内血流增加,循环改善,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
  血糖浓度受各种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而保持相对的稳定,当这些调节失去原有的相对平衡时,则出现血糖的变化。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改善这种调节紊乱,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理可能为:首先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使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保持正常;其次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使阻滞部位的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受到抑制,交感链的张力降低,使由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引起的升高血糖或对抗胰岛素腺体的内分泌减少;同时提高了副交感神经的张力,使胰岛素的内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星状神经节阻滞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可纠正病人的内分泌功能紊乱,使患者的血糖、血脂、尿糖等指标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我们认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是一种快捷、有效、经济、操作简便的新途径。
其他文献
背景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并提出两大阶段性目标:2010~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2013~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同年7月,国务院发布三网融合试点名单,中国的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三网融合为有线电视网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空前的挑战。面临电信运营商IPTV的竞争压
期刊
笔者从医20余年来,经过长期临床经验积累和疗效观察,总结出十余首自拟临床经验方药,其中有2首自拟方药最为临床所常用。笔者把其分别制成散剂,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某些慢性杂症,疗效满意。这不仅方便了病人临床用药需要,而且节约了中医药资源,并且为慢性病人长期用药减轻了经济负担。笔者就自拟的两首经验方药的散剂制作及临床应用举隅如下。    散剂的制作    自拟一号方为菌毒清,由山豆根、板蓝
期刊
关键词:心肌梗死 尿激酶 溶栓治疗    资料与方法    1995年1月~2007年12月对21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用尿激酶(UK)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男146例,女72例,平均年龄52.6岁(42~76岁);梗死部位分别为前壁4l例,广泛前壁37例,前间壁32例,前间壁+高侧壁28例,高侧壁+下壁23例,下壁22例,下壁+正后壁19例,前壁+下壁16例。均符合中华心血管病学学分会颁布的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2例,对其治疗前后的部分临床指标进行评价、对比和统计。结果: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奥扎格雷钠)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81%,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不
期刊
资料与方法    我院在2008年8~10月收治蜂蛰伤患者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11~70岁,均有明确黄蜂(俗称:猴儿包)蛰伤史,既往均无心、肝、肾、血液等系统等病史,有1例有皮肤病史。入院时间为蛰伤后2小时~7天,被蛰伤处10~200处,蛰伤部位以头、面、颈部及四肢暴露部位为主,住院天数3小时~57天。  临床表现:可见蛰伤处肿痛、头痛、头昏、乏力、纳差、呕吐、精神差、血尿、少尿、无尿、
期刊
摘要:总结31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总优良率83.9%。认为髋臼骨折应尽早进行手术切开复住,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入路,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应用重建钢板内固定确切可靠,效果良好。  关键词:髋臼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4~2007年对31例髋臼骨折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男20例,女11例;年龄18~50岁,平均31.6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
期刊
关键词:降纤酶治疗中 晚期脑梗死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动脉的主干或其皮层支因动脉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发生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脑梗死常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导致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降纤酶的主要治疗作用为降解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强纤溶系统的活性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成人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治愈27例(96.4%),死亡倒(3.6%)。结论: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结核、激素、降颅压、鞘内注射、脑脊液置换冲洗、醒脑等综合治疗,疗效满意。  关键词:结核 脑膜炎 综合治疗    资料与方法    2003年2月~2007年10月通过一般治疗、抗结核、激素、降颅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银杏叶注射液联合敏使朗(化学名:甲璜酸贝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银杏叶注射液联合敏使朗治疗36例眩晕症患者,与单用银杏叶注射液治疗的30例眩晕症患者比较。并判定治疗结果。结果:银杏叶注射液联合敏使朗治疗眩晕症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银杏叶注射液治疗(P<0.05)。结论:银杏叶注射液联合敏使朗可以起到协同作用,缩短病程,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关键词:眩晕症 银杏叶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双针治疗大量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三种穿刺方法抽吸颅内血肿,结果:67例患者,治愈与好转55例,占82%,颅内积气4例,死亡11例,死亡率为18%。结论:微创双针治疗大量脑出血在短时间内是最有效的一种临床治疗手段。  关键词:双针 大量脑出血    脑出血(ICH)发病率为每年60~80/10万,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死亡率为40%,病情重,预后差,我院近几年来应用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