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根据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创设辨析型、拓展型、多变型、开放型问题情境,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之门。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 自主探究合作 思维能力
【中国分类号】G633.6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根据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和学生们一起观察、思考、讨论、感受,从不同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辨析型问题情境,撬开思维“批判”之门
“数学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它是以辨析思维为基础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善于鉴别问题的可能性,注意引导学生不拘一格地思考,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独立推测、猜想,认真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设,去伪存真,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题目的科学性标准,形成严谨的科学治学态度,还有助于培养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如教学八年级上册5.2《函数》一节中的例1:等腰三角形ABC的周长为10,底边BC长为Y,腰AB长为X,求(1)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2)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对于刚接触函数的学生来说,要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难度非常大。于是我把第(2)小题改为:求当X分别为2、3、4、5、时,求函数的值。这一情境的设置,一为降低难度,一般学生都会求;二为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打下了伏笔。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学生很快会发现X=5时不符合题意,那么X=2呢?通过辨析,根据组成三角形的三边的条件得出X=2也不符合题意。顺理成章,学生自然明白为什么要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了。教学中这样的精心创设情境多一点,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会强一点,在他们探讨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既可以锻炼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其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创设拓展型问题情境,掀开思维“严密”之门
在中学数学中,思维的严密性表现为思维过程服从于严格的逻辑规则,考察问题时的严格、准确,进行运算和推理时精确无误。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精密逻辑性的科学,论证的严密性是数学的根本特点之一。但是由于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常常出现不严密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设计一些拓展型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如在教学《分式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在课堂小结前创设了一个拓展型问题情境。目的为激活学生思维,进一步加深对分式基本性质的认识,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
提出:“请看当X=25时,分式的值是多少?当X=7呢?”学生独立计算很快得出结果分别为28,0.此时教室里不安静了,有学生说当X=7时,结果不是0,而是当X=7时,该分式无意义,通过辨析得到了正确答案。这一设计让学生领悟思考问题一定要全面,感悟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一定要注意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的数或整式一定是非零这一条件。平时在教学中,这样的设置多一些,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的成功与失败,品尝探究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也可以创设一些纠错型、分类讨论型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三、创设多变型问题情境,打开思维的“广阔“之门
“思维的广阔性又称为思维的发散性,它包括善于运用多方面知识和经验,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考虑问题的思维品质。”数学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能捕捉的有效的信息,广泛地进行对比、联想,对各个题目想出各种不同的解法。数学需要逻辑、判断、推理等收敛思维,同样需要发散型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采用创设多变型问题情境来打开学生思维的“广阔”之门。如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变换》复习课时,让学生做了如下练习题: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点A(3,4),求出点A关于x轴、y轴及原点O的对称点的坐标。完成之后让学生说一说对称点的坐标什么发生变化,什么没有变化。根据学生回答得出:坐标符号变化,绝对值没变。再告诉学生在坐标系中还存在另外一些变换,得到A点的新的对称点的坐标。试着写出变换后的点的坐标,把学生说出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并在坐标系中描出点,如(4,3)、(4,-3)、(-4,-3)、(-4,3)等等。引导学生观察点A’(4,3)可以看成点A(3,4)经怎样变换得到。可能会回答经平移变换得到,也可能回答经轴对称变换得到,也可能回答经旋转变换得到。再引导学生说出变换的过程。另外一些点也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这种坐标系当中点的多种变换,使学生既有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也确实有效的改善、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主动接受、思考并积极探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多设置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型的情境,日积月累,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会所有提高。
四、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揭开思维“创造”之门
“创造性数学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对数学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定理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等。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沿学科,课堂教学中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能有效揭开学生思维的创造之门。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在课堂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创设问题情境,以此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例谈》冯淑凤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年第20期)
《培养数学思维品质刍议》 赵玉城(《甘肃教育》1995年第10期)
《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主编:傅国亮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 自主探究合作 思维能力
【中国分类号】G633.6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根据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和学生们一起观察、思考、讨论、感受,从不同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辨析型问题情境,撬开思维“批判”之门
“数学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它是以辨析思维为基础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善于鉴别问题的可能性,注意引导学生不拘一格地思考,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独立推测、猜想,认真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设,去伪存真,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题目的科学性标准,形成严谨的科学治学态度,还有助于培养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如教学八年级上册5.2《函数》一节中的例1:等腰三角形ABC的周长为10,底边BC长为Y,腰AB长为X,求(1)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2)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对于刚接触函数的学生来说,要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难度非常大。于是我把第(2)小题改为:求当X分别为2、3、4、5、时,求函数的值。这一情境的设置,一为降低难度,一般学生都会求;二为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打下了伏笔。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学生很快会发现X=5时不符合题意,那么X=2呢?通过辨析,根据组成三角形的三边的条件得出X=2也不符合题意。顺理成章,学生自然明白为什么要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了。教学中这样的精心创设情境多一点,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会强一点,在他们探讨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既可以锻炼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其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创设拓展型问题情境,掀开思维“严密”之门
在中学数学中,思维的严密性表现为思维过程服从于严格的逻辑规则,考察问题时的严格、准确,进行运算和推理时精确无误。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精密逻辑性的科学,论证的严密性是数学的根本特点之一。但是由于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常常出现不严密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设计一些拓展型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如在教学《分式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在课堂小结前创设了一个拓展型问题情境。目的为激活学生思维,进一步加深对分式基本性质的认识,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
提出:“请看当X=25时,分式的值是多少?当X=7呢?”学生独立计算很快得出结果分别为28,0.此时教室里不安静了,有学生说当X=7时,结果不是0,而是当X=7时,该分式无意义,通过辨析得到了正确答案。这一设计让学生领悟思考问题一定要全面,感悟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一定要注意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的数或整式一定是非零这一条件。平时在教学中,这样的设置多一些,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的成功与失败,品尝探究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也可以创设一些纠错型、分类讨论型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三、创设多变型问题情境,打开思维的“广阔“之门
“思维的广阔性又称为思维的发散性,它包括善于运用多方面知识和经验,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考虑问题的思维品质。”数学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能捕捉的有效的信息,广泛地进行对比、联想,对各个题目想出各种不同的解法。数学需要逻辑、判断、推理等收敛思维,同样需要发散型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采用创设多变型问题情境来打开学生思维的“广阔”之门。如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变换》复习课时,让学生做了如下练习题: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点A(3,4),求出点A关于x轴、y轴及原点O的对称点的坐标。完成之后让学生说一说对称点的坐标什么发生变化,什么没有变化。根据学生回答得出:坐标符号变化,绝对值没变。再告诉学生在坐标系中还存在另外一些变换,得到A点的新的对称点的坐标。试着写出变换后的点的坐标,把学生说出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并在坐标系中描出点,如(4,3)、(4,-3)、(-4,-3)、(-4,3)等等。引导学生观察点A’(4,3)可以看成点A(3,4)经怎样变换得到。可能会回答经平移变换得到,也可能回答经轴对称变换得到,也可能回答经旋转变换得到。再引导学生说出变换的过程。另外一些点也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这种坐标系当中点的多种变换,使学生既有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也确实有效的改善、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主动接受、思考并积极探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多设置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型的情境,日积月累,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会所有提高。
四、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揭开思维“创造”之门
“创造性数学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对数学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定理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等。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沿学科,课堂教学中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能有效揭开学生思维的创造之门。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在课堂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创设问题情境,以此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例谈》冯淑凤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年第20期)
《培养数学思维品质刍议》 赵玉城(《甘肃教育》1995年第10期)
《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主编:傅国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