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需要举三反一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二是学习阅读方法;三是提高文学素养。阅读能力的形成,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年累月的阅读与积累,正如大文豪苏轼的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厚积”相当于“举三”,“薄发”相当于“反一”,即“举三反一”。
  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是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时间不充裕;课外阅读匮乏,阅读内容不丰富。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举三反一”的效果?选取怎样的“三”? 如何“举三”?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第一,读《论语》增益其所不能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汉语文章的典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选择。
  首先,读《论语》学生可以获得情感道德熏陶。“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教育学生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生活工作当中的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讲信用。“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则告诉学生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
  其次,读《论语》,学生可以从中汲取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启迪。“三人行必有吾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教育学生应向所有的人学习;“朝闻道,夕死可矣”,教会学生要终身学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学生学习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认真继承学习借鉴传统,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再次,读《论语》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论语》是一部文言经典,要真正读懂读通,就必须借助工具书,运用学习文言文的知识和方法,联系上下文语境把句子读通读准,才能正确理解文意。这样,学生可以把课内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借助《论语》的阅读,既促进学生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又拓展文言文阅读视野,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第二,赏读名著练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而要训练语感,最好的阅读材料就是名著。俗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做读书笔记有助于学生巩固记忆,积累宝贵资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读名著积累美句。名著中,有不少妙语佳句。这些佳句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表现。熟谙、掌握这些瑰丽的珍宝,能充实人的精神世界,铸就人美好的心灵。摘抄积累这些佳句,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次:读名著学习技法。名著的艺术特色精湛卓绝,对人有较高的陶冶审美作用。其写法灵活多样,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写作技巧。因此,我们还要进行内容赏析式摘抄,学生摘抄出优美段落,然后进行赏析。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一选段“秋雨打着人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雨云,在低空缓缓移动。秋深了,森林里一望无际的林木已经光秃秃的,老榆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树皮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服装,它们只好光着枯瘦的身体站在那里。……像筛子筛过一般的细雨不停地下着,寒冷的雨点浸透了衣服。雨水冲坏了人们的劳动成果,泥浆像稠粥一样从路基上淌下来”。这一段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出萧索、凄冷的气氛。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环境描写这种写作手法,又进行了语言积累。
  再次:读名著练写作。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阅读名著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而且名著在构思、选材、行文、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能滋养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技巧。
  第三,美文连读备中考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除了依靠文言经典,中外名著之外,还需要一些短小精湛的美文起辅助作用。因为这样的文章更接近中考的阅读篇章特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益于教师阅读方法的指导,更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应该选取怎样的文章来阅读呢?我们需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选取课内教材上的一篇文章,教师根据教材文本的某一特点(可以是思想内涵,可以是写作方法,也可以是同一作者),再另外选取几篇相类似或截然相反的美文供学生阅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深入解析。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更能达到“举三反一”的效果。通过美文联读,学生可以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感的培养,都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举三”方能“反一”。
  张向青,教师,现居山东青岛。
其他文献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本中蕴含着作者对社会、自然的深刻感受,集结着作者真挚的情感,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把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这个工
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生理的“暴长”,童年期身心模式被打破,致使身心发展处于重重矛盾之中,而不同的学生其心理和行为表现又不尽相同,很难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理论来解决所有问题。因此,从日常小事中寻找教育的契机,关注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应成为教师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倾听学生的闲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作为班主任,从早到晚和学生打交道,了解学生的信息也多,如果合理地整理这些信息,抓住有用
课改给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知不觉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等趋向,语文课的“本色”开始变得模糊。“本色语文”成为人们重新思考和审视的“亮点”。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教学行为”,还儿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让迷失自我的语文教学回归本色。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
传统小说讲故事、讲道理;现代小说讲意境、讲隐喻。或许我们可以大致这样说。前者让我们聚焦于不平凡的过程、人物性格的成长,获得精神的陶冶;后者则以形式表达上的特别引导我们反思自我生存、生命和境遇,寻求洞见。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寒露寒》,似乎哪一种都不属于。  这篇小说有跌宕起伏,这次聚会邀约到底目的何在?会对主人公现在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冲击和影响?但当我们看到最后,却全然忘记了前面的疑问与铺垫,就好像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校本研究教学改革逐步落实实施的主力军,是来自一线的教科研团队。校本教育科研文化建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是学校发展的羽翼,是优质学校建设的必然要求。  自2011年以来,徐州市第十三中在校本教科研团队建设和学习共同体的打造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究,其中“复盘式评课”系列主题教研,成为学校草根的校本教研,带动学科教研团队逐步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在“为了学校”、“在学校中”
备课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其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很多教师以及学校都十分注重备课这一环节。当前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大,而教育教学也在逐步深入,因此仅仅靠教师个人备课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我们探索一种更好的备课形式,集体备课正是基于这一需求衍生出来的备课形式。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集体备课的优势  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率的良好途
什么是音乐?我找不到确切的定论,什么是语文?也不能一言以蔽之。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我经常想:音乐,是不是低唱的语文?语文,是不是浅吟的音乐?试想想,一篇文章谱上合适的曲子就可以当歌唱,宋词不就是可以谱曲演唱的吗?一首首优美的曲子给人无尽的遐想和享受,不是也可以演绎成一篇篇精美的散文吗?“歌曲”,去掉“曲”,不就是优美的诗歌吗?于是,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总喜欢有意无意地引进音乐。  1.引进音乐导入新
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逐渐变得优秀呢?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的正确体现将是学生学习优秀的关键!  一.接受我们面对的现实  一所学校招进什么样的学生,我们老师就必须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即使有老师调动到别的学校,你依然要面对该所学校所招的学生!如果我们不接受他们,言行情绪等都流露出“看不起”他们的倾向,那么学生也不会接受你这个老师,即使你是最优秀的老师,有最好的教学方法,也无法顺利让他们接受你——这就是“
杨芬灿在《纳兰词序》云:“倚声之学,唯国朝为盛。文人才士,磊落间起,词坛月旦,咸推朱、陈二家为最。”这里的“朱”就是指清康熙间词人朱彜尊,他是清初浙西词派的开山词人,对清词的兴盛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二咏”词在朱彜尊词集中占重要位置,兹就其咏史、咏物词的共同艺术特色作一探讨。    一.写景衬情、咏物抒怀、以人喻己的喻衬手法的运用    1.写景衬情:意象蕴意丰富,意境含蓄深沉  朱彜尊的咏史、咏
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法,特别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但长期以来,教师往往只重视研究教法,而忽视了学法的研究。其实,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是教师研究教法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