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麻金木教授;尿路感染;经验
中图分类号:R6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02-02
麻金木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专家,从事中医肾病临床教学和科研40余载,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在辨证施治尿路感染方面积累了独特的经验,笔者有幸跟随老师临证学习,颇受教益,现将麻老师治疗尿路感染的经验介绍如下。
1 明辨虚实
以病程辨虚实:尿路感染属中医学的“热淋”、“血淋”、“劳淋”、“腰痛”等范畴,具有急性发作的特点。初次发病,属于实证者居多,是湿热毒邪蕴结下焦所致。但也有湿热之邪未尽,正气已虚,虚实夹杂,反复发作的情况,临证应详细审查。对反复尿路感染,特别是应用抗生素无效患者,往往久病延及脾肾,导致脾肾两亏,膀胱气化无权,致反复小便涩滞,淋漓不尽,此时以虚证为主,治疗以健脾补肾为主,兼以祛邪。
以临床症状辨虚实:淋证的特殊症状,热淋见小便频数,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等实证;石淋见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血淋见热涩赤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加剧等;气淋见郁怒之后,小便涩滞,淋沥不尽,少腹胀满疼痛;劳淋见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病程缠绵等虚证。
2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之法贯穿治疗始终
尿路感染属于中医“淋证”范畴,在急性尿路感染及慢性尿路感染急性发作期,多为湿热下注膀胱或瘀热蓄于膀胱,阻滞气化,不能宣通水道而引起小便淋沥频数。由于湿热聚于膀胱或心火移于膀胱,热伤血络,迫血妄行,故见小便涩痛有血等症状。早在《金匮要略》就已描述了本病的临床表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诸病源候论》提出:“诸淋由肾虚膀胱热故也”,是因为湿热之邪蕴结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利,热邪蒸灼津液,湿热伤及血络,迫血妄行,随尿排出。因此湿邪是尿路感染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尿路感染多病情缠绵,易反复发作,这正是湿性粘滞、湿能敛邪的特点所决定的。麻老师认为这类病例在治疗上必须着重清热利湿通淋。药用黄柏、车前草、瞿麦、蒲公英、败酱草、知母、鸭跖草、荔枝草、制大黄等。临床随症加减:寒热往来者,加柴胡;头重、胸闷者,加藿香、厚朴;口渴心烦者。加灯芯、栀子;尿道涩痛者,加竹叶、碧玉散;小腹坠胀者加台乌药、延胡索;尿血甚者,加大、小蓟、蒲黄、地榆;尿混浊者,加萆蔛、菖蒲、金钱草、鱼腥草、白花蛇舌草;腰痛甚者,加川断、狗脊、杜仲;阴虚甚者,加生地、旱莲草;肾阳虚者,加巴戟天、仙灵脾、鹿角片。按常规方法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14天为1个疗程。
3 巩固疗效、防病复发、勿忘扶正
淋证急性发作阶段,起病较急,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涩痛、下腹胀痛,为湿热蕴结膀胱所致,此阶段正气未伤,邪气较盛,宜清热通淋利湿为主;如湿热之邪未尽,正气已虚。虚实夹杂,治宜补肾清利、扶正祛邪。扶正之品,如山萸肉、生地、黄芪、太子参、仙灵脾、猪苓等可以提高机体及尿道的免疫力,同时因其急性发作,清热通淋之药及大剂量抗生素的应用,有伤正之弊,故尿频、尿急、涩痛、下腹胀痛等症状缓解后当以中药补肾滋阴为主。
慢性尿路感染因其有反复发作、遇劳即发的特点,属中医学“劳淋”范畴。其主要病位在肾,属虚实夹杂之证。因正气亏虚,无力抗邪,湿热之邪留恋不去,导致病情迁延难愈。正气亏虚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因劳淋病程迁延,正气渐耗,湿热之邪日久伤阴,容易导致肾阴亏虚。若久病年长,则可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两亏。另一方面,患者或素体阳虚,或年老命门火衰,久病伤阳,或他脏累及于肾,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肾阳亏虚。再者.反复发作的患者,在用清热利湿中药的辨证基础上加用扶正之品可以提高机体及尿道的免疫力,正如前人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减少了疾病复发的可能。对恢复期病人西医停止治疗,中医仍主张扶正祛邪,消除易感因素,且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调整内分泌状态,降低复发率,提高治愈率,保护肾功能。
4 主张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各取所长
目前西医治疗尿路感染根据其易感因素,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制定不同治疗方案,西药对急性尿路感染治疗效果较好,但其易引起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并导致体内菌群失调。麻老师认为中药利小便使邪有去路,健脾益肾提高机体免疫力,疗效稳定持久,毒副作用小,并可缓解和纠正抗生素引起的副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尽量用中药治疗尿路感染,对部分病人的效果甚至比用抗生素效果好,使l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迅速,尿常规转阴;使用中药还可以减少抗生素的用量和疗程,两者有相辅相成作用。如:在急性肾盂肾炎或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时,不论何种证型.当依据细菌培养药敏谱选择有效抗生素杀菌、抑菌,配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之药,可提高疗效,如在辨证基础上加用车前草、鸭跖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败酱草、红藤等,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多种菌株有抗菌作用,现代药理研究清热解毒药具有抑菌作用,这就形成了“菌毒并治”的理论,这是中西医在治疗学上的有机结合,这一理论不仅被临床实践所证实,而且也得到了基础实验的证实。
5 典型病例
李某,女.49岁,2007年5月10日初诊。反复尿频,尿急伴尿痛2年余,每遇劳累即作,间歇性口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3天前。患者突然出现小便灼热,刺痛,尿色黄赤,伴有口苦,少腹胀急。腰酸,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薄腻,脉弦数。尿常规示镜下白细胞2+,30/ul,镜下红细胞10/ul。麻老师辨证为湿热蕴结下焦,治以清热利湿通淋,药用知母15g,黄柏15g,瞿麦30g,车前草30g,蒲公英30g,败酱草10g,台乌药10g,半枝莲10g,土茯苓30g,制大黄6g,柴胡15g.每天1剂,分2次服,服药7剂复诊时尿道涩痛较前减轻,尿色转清,诉腰酸膝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尿常规示镜下白细胞+,15/ul,红细胞3/ul,患者湿热渐去,耗伤中气,由脾及肾,脾肾两虚,肾失固涩,再予原方加:川断20g,杜仲10g,荔枝草30g,7剂后复诊,腰酸症状减轻,尿畅无痛涩,再予前方调理14剂后,患者不适症状消失,复查尿常规正常。
按:麻老师认为虽然患者有2年的尿感病史。但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苦寒清利之品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所以症状及尿常规明显好转,腰酸膝软为久病气血不足,肾气亏虚。同时长期服用抗生素或清热利湿药物,药性寒凉,更易伤及阳气,且肾气渐衰,精血亏虚,天癸已竭,人体调节阴阳平衡的功能减退,均可出现肾阳亏虚之证。故治疗予补肾益气,清热利湿。整个治疗过程中,麻老师清热利湿通淋之法贯穿治疗始终,注意巩固疗效、防病复发、勿忘扶正,往往收到较好疗效。
中图分类号:R6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02-02
麻金木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专家,从事中医肾病临床教学和科研40余载,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在辨证施治尿路感染方面积累了独特的经验,笔者有幸跟随老师临证学习,颇受教益,现将麻老师治疗尿路感染的经验介绍如下。
1 明辨虚实
以病程辨虚实:尿路感染属中医学的“热淋”、“血淋”、“劳淋”、“腰痛”等范畴,具有急性发作的特点。初次发病,属于实证者居多,是湿热毒邪蕴结下焦所致。但也有湿热之邪未尽,正气已虚,虚实夹杂,反复发作的情况,临证应详细审查。对反复尿路感染,特别是应用抗生素无效患者,往往久病延及脾肾,导致脾肾两亏,膀胱气化无权,致反复小便涩滞,淋漓不尽,此时以虚证为主,治疗以健脾补肾为主,兼以祛邪。
以临床症状辨虚实:淋证的特殊症状,热淋见小便频数,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等实证;石淋见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血淋见热涩赤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加剧等;气淋见郁怒之后,小便涩滞,淋沥不尽,少腹胀满疼痛;劳淋见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病程缠绵等虚证。
2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之法贯穿治疗始终
尿路感染属于中医“淋证”范畴,在急性尿路感染及慢性尿路感染急性发作期,多为湿热下注膀胱或瘀热蓄于膀胱,阻滞气化,不能宣通水道而引起小便淋沥频数。由于湿热聚于膀胱或心火移于膀胱,热伤血络,迫血妄行,故见小便涩痛有血等症状。早在《金匮要略》就已描述了本病的临床表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诸病源候论》提出:“诸淋由肾虚膀胱热故也”,是因为湿热之邪蕴结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利,热邪蒸灼津液,湿热伤及血络,迫血妄行,随尿排出。因此湿邪是尿路感染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尿路感染多病情缠绵,易反复发作,这正是湿性粘滞、湿能敛邪的特点所决定的。麻老师认为这类病例在治疗上必须着重清热利湿通淋。药用黄柏、车前草、瞿麦、蒲公英、败酱草、知母、鸭跖草、荔枝草、制大黄等。临床随症加减:寒热往来者,加柴胡;头重、胸闷者,加藿香、厚朴;口渴心烦者。加灯芯、栀子;尿道涩痛者,加竹叶、碧玉散;小腹坠胀者加台乌药、延胡索;尿血甚者,加大、小蓟、蒲黄、地榆;尿混浊者,加萆蔛、菖蒲、金钱草、鱼腥草、白花蛇舌草;腰痛甚者,加川断、狗脊、杜仲;阴虚甚者,加生地、旱莲草;肾阳虚者,加巴戟天、仙灵脾、鹿角片。按常规方法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14天为1个疗程。
3 巩固疗效、防病复发、勿忘扶正
淋证急性发作阶段,起病较急,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涩痛、下腹胀痛,为湿热蕴结膀胱所致,此阶段正气未伤,邪气较盛,宜清热通淋利湿为主;如湿热之邪未尽,正气已虚。虚实夹杂,治宜补肾清利、扶正祛邪。扶正之品,如山萸肉、生地、黄芪、太子参、仙灵脾、猪苓等可以提高机体及尿道的免疫力,同时因其急性发作,清热通淋之药及大剂量抗生素的应用,有伤正之弊,故尿频、尿急、涩痛、下腹胀痛等症状缓解后当以中药补肾滋阴为主。
慢性尿路感染因其有反复发作、遇劳即发的特点,属中医学“劳淋”范畴。其主要病位在肾,属虚实夹杂之证。因正气亏虚,无力抗邪,湿热之邪留恋不去,导致病情迁延难愈。正气亏虚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因劳淋病程迁延,正气渐耗,湿热之邪日久伤阴,容易导致肾阴亏虚。若久病年长,则可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两亏。另一方面,患者或素体阳虚,或年老命门火衰,久病伤阳,或他脏累及于肾,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肾阳亏虚。再者.反复发作的患者,在用清热利湿中药的辨证基础上加用扶正之品可以提高机体及尿道的免疫力,正如前人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减少了疾病复发的可能。对恢复期病人西医停止治疗,中医仍主张扶正祛邪,消除易感因素,且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调整内分泌状态,降低复发率,提高治愈率,保护肾功能。
4 主张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各取所长
目前西医治疗尿路感染根据其易感因素,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制定不同治疗方案,西药对急性尿路感染治疗效果较好,但其易引起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并导致体内菌群失调。麻老师认为中药利小便使邪有去路,健脾益肾提高机体免疫力,疗效稳定持久,毒副作用小,并可缓解和纠正抗生素引起的副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尽量用中药治疗尿路感染,对部分病人的效果甚至比用抗生素效果好,使l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迅速,尿常规转阴;使用中药还可以减少抗生素的用量和疗程,两者有相辅相成作用。如:在急性肾盂肾炎或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时,不论何种证型.当依据细菌培养药敏谱选择有效抗生素杀菌、抑菌,配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之药,可提高疗效,如在辨证基础上加用车前草、鸭跖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败酱草、红藤等,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多种菌株有抗菌作用,现代药理研究清热解毒药具有抑菌作用,这就形成了“菌毒并治”的理论,这是中西医在治疗学上的有机结合,这一理论不仅被临床实践所证实,而且也得到了基础实验的证实。
5 典型病例
李某,女.49岁,2007年5月10日初诊。反复尿频,尿急伴尿痛2年余,每遇劳累即作,间歇性口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3天前。患者突然出现小便灼热,刺痛,尿色黄赤,伴有口苦,少腹胀急。腰酸,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薄腻,脉弦数。尿常规示镜下白细胞2+,30/ul,镜下红细胞10/ul。麻老师辨证为湿热蕴结下焦,治以清热利湿通淋,药用知母15g,黄柏15g,瞿麦30g,车前草30g,蒲公英30g,败酱草10g,台乌药10g,半枝莲10g,土茯苓30g,制大黄6g,柴胡15g.每天1剂,分2次服,服药7剂复诊时尿道涩痛较前减轻,尿色转清,诉腰酸膝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尿常规示镜下白细胞+,15/ul,红细胞3/ul,患者湿热渐去,耗伤中气,由脾及肾,脾肾两虚,肾失固涩,再予原方加:川断20g,杜仲10g,荔枝草30g,7剂后复诊,腰酸症状减轻,尿畅无痛涩,再予前方调理14剂后,患者不适症状消失,复查尿常规正常。
按:麻老师认为虽然患者有2年的尿感病史。但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苦寒清利之品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所以症状及尿常规明显好转,腰酸膝软为久病气血不足,肾气亏虚。同时长期服用抗生素或清热利湿药物,药性寒凉,更易伤及阳气,且肾气渐衰,精血亏虚,天癸已竭,人体调节阴阳平衡的功能减退,均可出现肾阳亏虚之证。故治疗予补肾益气,清热利湿。整个治疗过程中,麻老师清热利湿通淋之法贯穿治疗始终,注意巩固疗效、防病复发、勿忘扶正,往往收到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