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和化学实验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t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将“改变课程过于关注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后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下,化学教学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应从关注学生的自我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形成以“自我发展”为特点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化学教学和实验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知识的自我获得,以及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合作与创造,从而实现学生生命成长的目的。
  按照新课改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来看,落实起来往往顾此失彼,多数教师是定位在知识与能力上,而忽略了后两者,因为务实与务虚的统一性不好把握。传统的教学观念,尤其是应试理念还在左右着教学思维,不仅一些教学多年的老教师如此,而且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也是如此,“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较多。配套的辅导练习资料往往打的是新课改的旗号,而编排内容上基本上还是旧思路、旧内容、老题型。新课改中有不少研究性、探讨性课题,有些是特别强调实践调查的,要求学生上网查资料的作业由于学校条件的有限无法正常完成,根本无法落实。课程标准及课本上所强调的教学方式,有不少需要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实践环境,而且教材中设置的一些演示实验,很多现象都不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化学教学和实验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前精心准备
  
  从有效备课入手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要求教师进行有效备课。首先,把握教材是有效备课的前提。新课改后,我们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系,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了解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确定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其次,备课的目标要重实效。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目的就是如何达到新课程的要求。教师的备课应体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个性充分发展;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要有利于教师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再次,备课的重点应该转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有效备课的关键。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么教,更要备学生怎么学。备课时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明确每节课知识与能力的获得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懂得在学习的前中后选取何种具体做法,实现整个学习过程最优化。最后,备课时教师还应注意备课的形式、内容和实际要相结合。
  
  二、精心设计课堂
  
  首先,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我把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实验探究”和“问题研讨”两大类。“实验探究”主要是引领学生应用实验手段,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中享受发现的乐趣;“问题研讨”主要是引领学生应用已有知识,通过推理判断和迁移拓展享受探究的喜悦。
  “实验探究”是探究式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活动之一。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实验问题情景→学生猜想假设→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实验探究→合作交流讨论→总结评价体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果严格按照探究式教学的程序,那么,学生自主的空间非常狭小甚至没有,无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地给予点拨,让学生进入实验探究之中。
  “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因此,“问题研讨”是探究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活动。主要内容涉及化学与生活、方法与规律、拓展与延伸,以及理论性强且中学又无法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等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还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问题研讨”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总结评价”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在问题情境阶段,要明确问题目标和解决问题目标的相关知识;在自主学习阶段,要收集、处理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如教科书提供的信息、媒体提供的信息、教师提供的信息,以及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已有知识等;在合作研讨阶段,要采用多样化的讨论模式,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成果;在总结评价阶段,不但要总结所探讨问题的结论,更要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程序,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述探究成果。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优化教学方式,多手段激发兴趣。优化讲解,重视课堂讲授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倡导简洁、精炼、有效度的课堂讲授,优化课堂结构,重组环节步骤,重视信息流的整合和有效信息的输载,研究课堂信息的交互性和有效传输。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通过直观手段以图象、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来反映事物本质,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存在和动态变化,诱发学生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三、丰富实验教学
  
  注重课堂演示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感觉事物的变化,自觉地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借助投影演示实验,既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又便于学生认真、细致有序地观察。实践证明,借助投影演示实验,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课本中的演示实验由于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许多实验还是“留有余地”的。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改进、完善、拓展这些演示实验,增强实验的探索性、综合性,使之更贴近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可使学生兴趣倍增,对实验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来论证已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正确性,在这种实验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将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境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挑战的探索精神。
  总之,化学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是以探究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们应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这种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教学效果上达到最佳的结合点,从而转变教与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其他文献
疑问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研究问题罢了。”善疑是前进的动力,是掌握好知识的良好开端。高中学生具有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有好奇心、善动手的特点,而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培根先生认为:“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心则是认识的萌芽。”    一、提出问题,重点辅导    研究证明,学生在每一节课中最好的学习时间大致在10
一、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感情”    初中地理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地理教师的主观、客观两方面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拘泥于教材,强调地理事实的记忆和地理思维的严谨,死记硬背者居多,缺乏生动活泼的地理情趣,即过多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太明确,愉悦、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一种催化剂,甚至对地理老师的好感也会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课堂演示还是学生实验,由于种种原因,有时都会出现一些与预料的正常实验结果不相符合的现象,其中有颜色变化的异常,生成物气味的异常,事故发生的异常,等等。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教学,而实验教学就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出现,会对学生造成认知冲突的失衡。教师若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彻底解决,势必会影响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这些物质,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巨大的岩石逐渐风化,变成泥土和沙砾;由于地壳运动而埋没在地下深处的远古代树变成了煤;铁器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等等。化学就是一门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它研究物质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以及随着变化发生的各种现象。  一、衣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喜欢穿羊毛衫和羊毛外套。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但也有不出在羊身上的“羊
引:如图1所示,用一大小不变的力F拉着物体沿一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一周,力F方向始终沿切线方向,求F所做的功。  分析:此为变力做功,若套用公式W=FL,由于运动一周位移为0,则W=0。  但实际情况是:变力F始终与运动方向相同,变力F始终作为动力做功,因此在物体运动一周过程中,变力F应该做正功。  解决问题的方法:可用微元法将曲线分成无限个小元段△L。每一小元段由于无限小,都可以看成是直线,从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