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于现代美育精神的启示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anzi0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子教育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美育价值体现在哪里呢?孔子的美善合一的育人精神对于重塑现代人格的培养仍具方向性的引领作用,在素质教育中美育对于创造性培养的作用引人思考,本人认为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美育精神在当代仍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美育;美善合一;创造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一、孔子的美善合一观念
  孔子应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美育的倡导者。美育应是审美的教育,来源于德文“aesthetische erziehung”,旨在培养人们美感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它通过富有情感的审美活动,培养能够包容和超越知识与实践的审美感知、人生态度和完美人格,从而不断提升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境界,人生活的最高境界应是充满诗意的栖居。
  西方18世纪末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一书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美育的性质、功能和意义。“美可以使人从有限存在中找到通向无限存在的道路,从依存状态迈向独立和自由。他把人的精神自由看做是美的规律,把审美的国度视为最高的人生境界。”[1]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发展学生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才能,其目的并不是要把音乐或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那是专门学校的任务)。我们的职责是:全面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的禀赋,形成对艺术创作的才能,以便使他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2]审美教育对于协调和促进人性完美具有着独特的作用。
  在我国,有着贯穿于中华文明的礼乐教化思想。孔子十分重视礼乐的教化,孔子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礼记·乐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阳货》)礼乐之美不仅仅在于外在的形式,更在于仁的呈现。也只有能体现仁的精神,培养仁人君子理想人格的礼乐之文才能被列入孔子美育的内容。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思无邪”既指思想纯正,也包含对《诗》的语言音调及其所包蕴的情感的中和之美要求。古代诗和音乐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诗的韵律与人的情感的表现有了同构、同型的一致性。以《诗》来涵养人之仁德,使人的情性归于纯正。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孔子诗教的概括总结。“兴”指学诗者通过审美想象达到情志的感动奋发,使人的精神得到净化、升华。这完全是一种自由无限的情感境界,孔子对诗的感发作用的深刻理解颇有些尼采的“酒神”精神。“观”指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引起人们自由地广泛的联想。“群”使人们在情感和心理上互相受到感染和教育,进而能悟其人格。“怨”,指诗可以抒发对社会政治的不满之情,通过欣赏抒发怨情的诗歌来消除内心的积郁,达到性情的平和,从而达到与社会的和谐。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言论的自由,当然不是付诸行动上的“怒”。总而言之,“兴、观、群、怨”首先强调的是情感的抒发和性情的陶冶,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论语·泰伯》篇载:“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的形式为乐音,它不同于语言,纯是情感的符号,表意很困难,虽然乐是抒情的,但是此情因为经过理性的过滤,溶解了理性的内容,这理性的内容,就是仁。由于理性的内容完全溶解在情感之中,它对人格的熏陶深入到心灵的深处,因而收效是更为持久的,作用是全方位的。这样,乐就从根本上改善了人格结构,所以在人格的成就上它高于礼。在孔子看来,学习音乐不仅仅是掌握一门技艺,更重要的是体悟音乐中所蕴涵的精神内涵,也即是音乐的内容的表现。
  《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学习音乐的经历: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襄子曰:“吾虽已击磬为官,然能于琴。今子于琴已习,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孔子有所谬然思焉,有所皋然高望而远眺。”曰:‘丘迨得其为人矣,近黮而黑,颀然长,旷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叶拱而对曰:“君子圣人也,其传曰《文王操》。”[3]
  孔子对音乐的学习,是要逐步把握技术再深入于技术后面——“乐”的精神内涵。有一次,本人曾请教于著名作曲家谭盾,他说:“有较高修养的听众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作曲者的脾气和性格。”谭盾所说的对于音乐内容的理解和孔子的领悟有相同之处。孔子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是把审美与道德情感的培养密切相联,把人的品德、精神、人格、心灵纳入审美范畴。把美与善结合在一起。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对于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理解应是“尽善尽美”。孔子认为乐是仁的精神的载体,所以孔子曰“成于乐”。
  孔子非常重视自然的审美愉悦性,孔子将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结合在一起,把审美体验和道德体验紧密相联。他认为在自然中感受自然中仁的美,体察到德,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看到川流不息的河水发出人生的感慨,激励人们要有不懈追求的精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松柏不畏严寒,意在鼓舞人在险恶逆境中保持坚强不屈的人格情操,意在造就“文质彬彬”的君子之品格,培养自我精神境界的超越与提升。
  蔡元培曾总结过古代的教育说:“吾国古代教育,用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乐为纯粹美育;书以记述,亦尚美观;射御在技术之熟练,而亦态度之娴雅;礼之本义在守规则,而其作用又在远鄙俗;盖自数之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4]蔡元培继承了康德审美无功利性的观点,指出美的对象,何以能陶养感情?因为他有两种特性:一是普遍;二是超脱。“以美育代宗教”观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论语·述而》载“子不语怪、力、乱、神”体现出对于人的关照 ,对人生的意义的思考。“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宗教战争,便是世界文化史上一大奇迹。”[5]   二、在素质教育中美育对于创造性培养的作用
  现代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学会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多种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解放,人格发育健全,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又富有健康的竞争意识和合作能力。“应试教育”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应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在当今中国教育领域中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美育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当前重视智育与其他三育明显脱节,整个社会、家长、学生随着单一的高考模式指挥棒走,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很难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这不得不引起国人的重视。正如叶澜指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偏差。它主要表现为:在政府的教育决策中历来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使个人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方面的价值;总是要求教育出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者轻视教育的长期效益。”[6]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一个人终生受教育的过程。
  爱因斯坦在1936年10月15日在纽约州立大学发表的《论教育》讲话中指出: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校园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照我的见解,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对技术学校来说,这也是正确的,尽管技术学校的学生将要从事的是一种完全确定的专门职业。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的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7]
  可见爱因斯坦十分强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美育能提高创造精神,因为美育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这在科学创造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人类的创新能力与思维的想象力有很大关系,“强大的美国来自于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来自美国畅销书、轰动全美的权威报告《我是最懂创造力的人物》中的一句宣言式的总结。作者亚历斯·奥斯本博士以大半生的时间,从事于人类创造力的研究,足迹踏遍美国各大学及数以千计的企业而写成。反观中国的教育偏重于灌输传统思想,间接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父母、亲长,他们本身就接受着这样的教育,反过来再传输给孩子,如此传承,扼杀的不仅是想象力与创造力,而是国力!中国的现实社会环境对新观念、新思维也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这与儒家思想异化之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近一个世纪,中华文明已经离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去甚远,各种例证无须赘述。这也许不只是教育的问题,但“教育救国、教育强国”决不是一句口号。近年来,中国在众多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尽管追随在欧美日的身后持续更新着,但是依然缺少相当的想象和创造力。“据《长江日报》报道,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 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8]不管这种排名是否科学,事实是中国大陆本土仅培养出一名诺贝尔获奖者——屠呦呦。截止2015年 美国籍获奖人数已达 322人。有人戏称中国的清华、北大是美国哈弗等名校的“预科班”。这种差距与教育中缺乏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不无巨大的关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乐之”可以情感激发人潜在的理性直觉力和想像力,体现出个性创造发挥的自由。如果不改变一味追求功利的培养模式、不重视美育等人文精神对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作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怎么能够得到培养?
  姚全兴在《从美育到创造》一书中指出“美育发展创造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解放无意识,保障自发性;发展心灵的独创性;促进心灵综合能力的发展。”[9]
  可见在当代社会把美育提高到创新能力的高度上,会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对于我国实行的素质教育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恒醇.美育书简导读[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27).
  [2]中外名人论美育.陕西教育,1996(7):1.
  [3]王德明主编.孔子家语译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5):372-373.
  [4]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08).
  [5]泽厚著.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3):3.
  [6]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J].教育研究,1989(8).
  [7]徐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79,10(1):147.
  [8]http://news.sohu.com/20100819/n274321627.shtml.
  [9]姚全兴.从美育到创造:美育促进青少年创造性发展研究.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11):83.
  作者简介:尹树君(1969-),男,辽宁北票,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美学、音乐教育。
其他文献
期刊
@@
Hackathon,编程马拉松,亦称黑客节,是—项活动.程序员、图形设计师、界面设计师与产品经理等相聚一起,在几天到一周的时间里,以他们想要的方式,去做他们想做的事.rn这与手工
期刊
春节后,北京房地产业协会等六协会联合发起了“2009春暖楼市北京居民优惠购房系列活动”,首批包括万科、中信、远洋、北辰、城建、天鸿置业等开发商主动加入.3月份,北京21家
本文针对康威德10’×24’DD香蕉筛,在处理榆家梁选煤厂4~(-3)煤,出现的筛板堵塞、筛分效果较差问题,根据原煤特性,通过合理均匀给入煤量、改变筛板类型、筛孔大小及形状等措
为探讨糖尿病患者的AMI的临床特点,我们对1976~1997年收治的73例糖尿病患者的AMI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收治的148例无糖尿病的AMI进行对比。 1 资料和方法 AMI患者共221例,分为糖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通过测试,解析一款LED成像电脑灯的构成、性能及其特点。“,”The structure, properties and features of a typical LED moving light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testing.
200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联合出台《关于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了民政事业单位原则上以社会工作岗位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之后,很多地
期刊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中国机电产品已连续16年保持第一大商品地位,自2010年,出口额跃居世界第一,成为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国。本文在一些理论研
新闻事件:美国防部近日宣布,美国境内出现首例“无法被任何已知抗生素治愈”的“超级细菌”。宾夕法尼亚州一名49岁女子女体内发现了一种非常罕见的大肠杆菌变种,全球没有任何抗生素可以抵抗。甚至连柯利霉素这种被医生视为“最后一线药物”的抗生素,也对这种细菌束手无策。  应 对:  细菌耐药性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在发达国家,有5%~10%的住院病人发生过一次或更多的感染。美国每年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约为200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