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36-02
改革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也是世界的主旋律,幼儿教育也不例外。纵观我国幼教的改革,经历了上个世纪末期彷徨、盲从的迷茫阶段,到不断摸索、不断探究的良性发展时期,再到新世纪彰显个性,不断创新的改革创新时期,至今终于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及多元化的局面。如:方案教学、主题教学以及整合课程的不断兴起……为了打造适合我园实际的活动,真正促进我园幼儿的全面发展,我们立足本土,结合毕节试验区现状,在贵州省教委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精神,进行了一系列把毕节试验区民俗文化资源充分引用到幼儿教育中的尝试。
知道了民俗文化的相习传承的特点,我们再来看一看毕节试验区的地域特点:
毕节试验区位于黔西北,曾经一度十分落后和贫穷,乘着改革的春风,沐浴着二十余年试验区改革的甘霖,毕节无论是经济还是城市的建设以及人民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毕节试验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杂居区,生活着汉族、彝族、苗族、回族、仡佬族、布依族、白族等三十多个民族,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俗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极富魅力的民俗文化教育资源。有着十分丰富的取之不竭的民俗文化可以挖掘和利用。
在实践中,我园首先适当地引用本土民俗文化中在世界上已经享有盛誉、十分绮丽的成果。如:苗族的十字绣、布依族的蜡染、水族的扎染、民间剪纸等进行艺术教育,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较好地锻炼了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增加了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的浓厚兴趣;运用民族服饰、民间制作工艺进行教学,如制陶工艺、仿竹编工艺、仿银饰制作等取材方便,贴近生活,使幼儿乐此不疲的同时对这些民间工艺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起到了传承民间文化的较好作用。
其次,选择富于民族风格的音乐素材进行教学,如彝族歌曲《阿西里西》《彝家敬酒歌》以及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的学习,特别是通过欣赏我区少数民族舞蹈“撒麻舞”“衣角舞”“撮泰吉”……尤其是欣赏获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彝族舞蹈“滚山珠”以及我毕节试验区音乐工作者糅合各民族音乐素材制作的大型集体舞《乌蒙欢歌》,还有家喻户晓的歌曲《我爱家乡杜鹃红》《桂花开放幸福来》等音乐素材的有机接触,让幼儿感受淳朴的民风和少数民族勤劳、朴质、热情、善良的性格特点,在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中使幼儿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提高审美能力,传承了民族音乐这一奇葩,有利于幼儿形成乐观豁达的性格。
再次,对毕节试验区古朴、丰富的文学资源的利用,如童谣、民谣等有选择性地经过加工、整理、改编开展活动,在耳熟能详的民俗文学作品中使幼儿从多层面对文学艺术进行了解和欣赏学习,较好地把民间文学资源送上幼儿教育的大雅之堂,有利于它们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让幼儿在最贴近生活的活动中轻松学习。
民间传统游戏的挖掘运用,如:边念童谣边跳橡皮筋《赶快上山吧》《小皮球,向家游》等。如活动中引用游戏“东南西北”让幼儿较好地认识方位同时感受民间民俗文化的谐趣。户外游戏《鸡蛋糕》等能让幼儿学习一个接一个地走或停、《洋马儿》,《搭桌子》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木头人》《画大字》等游戏能让孩子听指令行动或者造型,既可训练幼儿走、跑的动作,又可以培养自律性和秩序感;踢毽子、转陀螺、滚铁环、等民间传统游戏的有机嵌入,给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丰蕴的条件。
开展民俗文化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正确认识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准确地甄别和取舍,(如对于民间童谣中不合适部分的取舍、民间风俗中收取高昂彩礼的习俗、苗族抢亲的习俗等都是必须摒弃的)这样的学习将会更加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课程能力。
总之,利用本土资源进行教育实践,使活动更加贴近生活,增加了幼儿主动学习的浓厚兴趣,植根于自然教育资源的沃土,促进幼儿全面、综合、多样、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在各民族的瑰丽文化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还能较好地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培养乐观、自豪、自信、自律的良好性格。
正所谓: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教育。在幼儿园大胆开展民俗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将民俗文化和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机结合是大有裨益、行之有效的。植根于民俗文化的沃土才才能探索具有独特魅力的幼儿教育发展之路,促进幼儿综合、全面和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贵州省适应性发展课程》2010.3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10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10
[4]《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2009.7
[5]《磅礴乌蒙,神奇毕节》2011.3
改革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也是世界的主旋律,幼儿教育也不例外。纵观我国幼教的改革,经历了上个世纪末期彷徨、盲从的迷茫阶段,到不断摸索、不断探究的良性发展时期,再到新世纪彰显个性,不断创新的改革创新时期,至今终于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及多元化的局面。如:方案教学、主题教学以及整合课程的不断兴起……为了打造适合我园实际的活动,真正促进我园幼儿的全面发展,我们立足本土,结合毕节试验区现状,在贵州省教委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精神,进行了一系列把毕节试验区民俗文化资源充分引用到幼儿教育中的尝试。
知道了民俗文化的相习传承的特点,我们再来看一看毕节试验区的地域特点:
毕节试验区位于黔西北,曾经一度十分落后和贫穷,乘着改革的春风,沐浴着二十余年试验区改革的甘霖,毕节无论是经济还是城市的建设以及人民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毕节试验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杂居区,生活着汉族、彝族、苗族、回族、仡佬族、布依族、白族等三十多个民族,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俗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极富魅力的民俗文化教育资源。有着十分丰富的取之不竭的民俗文化可以挖掘和利用。
在实践中,我园首先适当地引用本土民俗文化中在世界上已经享有盛誉、十分绮丽的成果。如:苗族的十字绣、布依族的蜡染、水族的扎染、民间剪纸等进行艺术教育,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较好地锻炼了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增加了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的浓厚兴趣;运用民族服饰、民间制作工艺进行教学,如制陶工艺、仿竹编工艺、仿银饰制作等取材方便,贴近生活,使幼儿乐此不疲的同时对这些民间工艺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起到了传承民间文化的较好作用。
其次,选择富于民族风格的音乐素材进行教学,如彝族歌曲《阿西里西》《彝家敬酒歌》以及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的学习,特别是通过欣赏我区少数民族舞蹈“撒麻舞”“衣角舞”“撮泰吉”……尤其是欣赏获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彝族舞蹈“滚山珠”以及我毕节试验区音乐工作者糅合各民族音乐素材制作的大型集体舞《乌蒙欢歌》,还有家喻户晓的歌曲《我爱家乡杜鹃红》《桂花开放幸福来》等音乐素材的有机接触,让幼儿感受淳朴的民风和少数民族勤劳、朴质、热情、善良的性格特点,在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中使幼儿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提高审美能力,传承了民族音乐这一奇葩,有利于幼儿形成乐观豁达的性格。
再次,对毕节试验区古朴、丰富的文学资源的利用,如童谣、民谣等有选择性地经过加工、整理、改编开展活动,在耳熟能详的民俗文学作品中使幼儿从多层面对文学艺术进行了解和欣赏学习,较好地把民间文学资源送上幼儿教育的大雅之堂,有利于它们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让幼儿在最贴近生活的活动中轻松学习。
民间传统游戏的挖掘运用,如:边念童谣边跳橡皮筋《赶快上山吧》《小皮球,向家游》等。如活动中引用游戏“东南西北”让幼儿较好地认识方位同时感受民间民俗文化的谐趣。户外游戏《鸡蛋糕》等能让幼儿学习一个接一个地走或停、《洋马儿》,《搭桌子》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木头人》《画大字》等游戏能让孩子听指令行动或者造型,既可训练幼儿走、跑的动作,又可以培养自律性和秩序感;踢毽子、转陀螺、滚铁环、等民间传统游戏的有机嵌入,给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丰蕴的条件。
开展民俗文化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正确认识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准确地甄别和取舍,(如对于民间童谣中不合适部分的取舍、民间风俗中收取高昂彩礼的习俗、苗族抢亲的习俗等都是必须摒弃的)这样的学习将会更加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课程能力。
总之,利用本土资源进行教育实践,使活动更加贴近生活,增加了幼儿主动学习的浓厚兴趣,植根于自然教育资源的沃土,促进幼儿全面、综合、多样、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在各民族的瑰丽文化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还能较好地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培养乐观、自豪、自信、自律的良好性格。
正所谓: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教育。在幼儿园大胆开展民俗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将民俗文化和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机结合是大有裨益、行之有效的。植根于民俗文化的沃土才才能探索具有独特魅力的幼儿教育发展之路,促进幼儿综合、全面和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贵州省适应性发展课程》2010.3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10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10
[4]《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2009.7
[5]《磅礴乌蒙,神奇毕节》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