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虽然已进行数年,但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仍然难以走出困境,存在着“少、慢、差、费”的问题。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丧失是文言文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教师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主动性。笔者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进行了探索,充分利用了故事激趣 、以奇激趣、以新激趣、以情激趣等适合文言文教学的好的方法,让文言文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精心设计巧于激趣
文言文教学常常处于一种相看两厌的境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作为老师一方,教学讲究实效性,直指中高考,在教中突出对文言知识的掌握落实,而忽略了文章的人文性、思想性;而学生一方,自然对文言文学习的认识不深,也就只停留在学习的外在动机上,即应付考试。厌学文言文的情绪逐步加深,要想改变现状,就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激趣方法。
1. 拓宽视野, 故事激趣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就本论本,而应前后贯通。创设一个大语文的境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穿插相关的小故事,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才能让学生有滋味地咀嚼先贤留下的精神食粮,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穿插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如《世说新语·两则》中,写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个故事,表现了聪颖机智、诚信守约的少年儿童,这是学生初一刚刚开始接触的文言文,阅读上还有障碍,对文言文接受起来还不习惯,为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师生之间可以交流一些历史上类似的小故事,如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不摘苦李的王戎等。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阅读课文的愿望就有了。九年级下册选了《庄子·秋水》中的《惠子相梁》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如何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呢?也可以用故事来作诱饵,《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欲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给来者讲故事:我听说楚国有一种神龟,它的骨头被供奉在庙里,用作占卜。你说,它是情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膜拜好啊,还是情愿活在烂泥巴里打滚好呢?我想,它宁可在烂泥巴里打滚。庄子借神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故事可以从正面给《惠子相梁》这篇课文以补充。加深学生对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宁静淡泊心境的理解。
2.钩沉习俗, 以奇激趣
古人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和人际往来等交往礼仪自有一套成规。随着习俗的流变,虽然那些讲究在今天看来已成繁文缛节,但学生十分好奇。介绍古代礼仪,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文言文阅读。
如《送东阳马生序》,文中提到“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在此可以向学生补充古时男子二十岁加冠、女子十五岁加笄成年的礼仪,还可以补充总角、豆蔻、而立、不惑、花甲等和年龄有关的词语。再如《唐雎不辱使命》写道:”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书上对”长跪“这种坐姿进行了解释;贾谊把古人坐姿分成了相应的四种:经坐、共(恭)坐、肃坐和卑坐。这四种坐姿的区别在于头部是平、是微俯、是仰、还是低头,视线落点的不同,分别对应四种坐姿。同学们知晓了这一切,便明白古人对站姿和坐姿及为重视,把它视为个人修养以及体现美好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数千年的演变,这种古老的礼仪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自晋代由北方少数民族带来了坐具之后,华夏民族的坐姿是以彻底改变,但是,古礼中那种端严谨慎之风,依然流传至今,成为我们这个礼仪之邦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3. 贯通古今, 以新激趣
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有些思想对当今社会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马说》是作者韩愈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情寄托,它证明了个人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实力,而且需要独具慧眼的“伯乐”。这种思想对今天的社会管理机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从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几方面来看,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韩愈在《马说》中以千里马喻贤臣,以伯乐喻明君圣主,极写知遇之难,阐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明白了只有拥有正确的爱才、选才、用才的态度和行动,才能造福百姓,治国兴邦。
4.文本创演, 以情激趣
即将某篇课文情节改编成舞台作品并演出。这种方式非常新颖,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较高。像《陈太丘与友期》、《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唐雎不辱使命》这些文章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有较大的可表演的空间,演好了确实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能成功将《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行改编并在班上进行表演。且群情高涨,跃跃欲试。要想表演出情节的曲折且将人物演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必须做到吃透文本。此过程他们真正做到了与课本主人公同命运,共悲喜。这种表演是很有效的激趣方式,且使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理念。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巧于激趣,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找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精心设计巧于激趣
文言文教学常常处于一种相看两厌的境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作为老师一方,教学讲究实效性,直指中高考,在教中突出对文言知识的掌握落实,而忽略了文章的人文性、思想性;而学生一方,自然对文言文学习的认识不深,也就只停留在学习的外在动机上,即应付考试。厌学文言文的情绪逐步加深,要想改变现状,就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激趣方法。
1. 拓宽视野, 故事激趣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就本论本,而应前后贯通。创设一个大语文的境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穿插相关的小故事,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才能让学生有滋味地咀嚼先贤留下的精神食粮,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穿插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如《世说新语·两则》中,写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个故事,表现了聪颖机智、诚信守约的少年儿童,这是学生初一刚刚开始接触的文言文,阅读上还有障碍,对文言文接受起来还不习惯,为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师生之间可以交流一些历史上类似的小故事,如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不摘苦李的王戎等。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阅读课文的愿望就有了。九年级下册选了《庄子·秋水》中的《惠子相梁》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如何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呢?也可以用故事来作诱饵,《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欲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给来者讲故事:我听说楚国有一种神龟,它的骨头被供奉在庙里,用作占卜。你说,它是情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膜拜好啊,还是情愿活在烂泥巴里打滚好呢?我想,它宁可在烂泥巴里打滚。庄子借神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故事可以从正面给《惠子相梁》这篇课文以补充。加深学生对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宁静淡泊心境的理解。
2.钩沉习俗, 以奇激趣
古人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和人际往来等交往礼仪自有一套成规。随着习俗的流变,虽然那些讲究在今天看来已成繁文缛节,但学生十分好奇。介绍古代礼仪,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文言文阅读。
如《送东阳马生序》,文中提到“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在此可以向学生补充古时男子二十岁加冠、女子十五岁加笄成年的礼仪,还可以补充总角、豆蔻、而立、不惑、花甲等和年龄有关的词语。再如《唐雎不辱使命》写道:”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书上对”长跪“这种坐姿进行了解释;贾谊把古人坐姿分成了相应的四种:经坐、共(恭)坐、肃坐和卑坐。这四种坐姿的区别在于头部是平、是微俯、是仰、还是低头,视线落点的不同,分别对应四种坐姿。同学们知晓了这一切,便明白古人对站姿和坐姿及为重视,把它视为个人修养以及体现美好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数千年的演变,这种古老的礼仪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自晋代由北方少数民族带来了坐具之后,华夏民族的坐姿是以彻底改变,但是,古礼中那种端严谨慎之风,依然流传至今,成为我们这个礼仪之邦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3. 贯通古今, 以新激趣
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有些思想对当今社会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马说》是作者韩愈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情寄托,它证明了个人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实力,而且需要独具慧眼的“伯乐”。这种思想对今天的社会管理机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从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几方面来看,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韩愈在《马说》中以千里马喻贤臣,以伯乐喻明君圣主,极写知遇之难,阐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明白了只有拥有正确的爱才、选才、用才的态度和行动,才能造福百姓,治国兴邦。
4.文本创演, 以情激趣
即将某篇课文情节改编成舞台作品并演出。这种方式非常新颖,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较高。像《陈太丘与友期》、《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唐雎不辱使命》这些文章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有较大的可表演的空间,演好了确实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能成功将《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行改编并在班上进行表演。且群情高涨,跃跃欲试。要想表演出情节的曲折且将人物演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必须做到吃透文本。此过程他们真正做到了与课本主人公同命运,共悲喜。这种表演是很有效的激趣方式,且使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理念。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巧于激趣,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找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