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线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参加了那次座谈会,会上,他将手中薄薄8页纸反复看了好几遍
德国著名电影导演赫尔佐格带着新片前来角逐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对他来说,上海是进军中国的“入口”。而令“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感到兴奋的是,上海将成为他在中国拍摄的首部电影《极智追击:龙凤劫》的全程取景地。
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蛰伏多年之后,上海正重新集聚世界电影人的目光。
在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发布的《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中,电影产业被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上海过去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以制造业为主,如今面临产业升级和优化的历史使命。它要建设国际化的大都市,以电影产业为代表的无污染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一定是重点支柱产业。”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构建国际化电影生产大基地、大市场,形成电影企业集聚、产业链完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产业重镇,成为上海的发展目标。
由是,上海电影新的大棋局正缓缓开启。
一场座谈会“新七条”
2014年10月27日,上海展览中心,一场座谈会为上海电影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来自全国各电影制作机构的代表、电影艺术家及与电影相关的上海各界人士约300人出席了这次上海电影工作座谈会。
会上,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以下简称上海市文广局)等9个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发布。
对于上海电影来说,这是继上海市人民政府2011年4月《关于促进上海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颁布之后,又一个“重磅”政策。
“这显示了上海市政府着力发展电影产业,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继北京之后中国又一个电影产业中心的诚意和决心。”上海市文广局电影处副处长彭奇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经过一年涉及全产业链的调研,时任上海市文广局局长胡劲军和他的同事们梳理出了上海电影近些年的症结所在:上海出品的电影,市场份额偏低,缺乏两个效益俱佳、具有票房号召力的优秀作品;民营电影制作主体多但不强;上海电影发行能力偏弱,主要渠道在长三角地区,没有形成全国性的渠道和网络;上海票房总量占比在全国排名下滑。
针对这些问题,政策从战略层面布局,在资金支持、金融税收、土地规划、人才培育、区县联动等7个方面对电影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给予扶持,被业界称为“新七条”。
光线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参加了那次座谈会,会上,他将手中薄薄的8页纸反复看了好几遍,对其中“落实上海电影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这一条尤为称赞,认为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影视机构进驻上海。而光线传媒联手七星娱乐共同投资成立的“上海明星影业有限公司”,此前已经在上海闵行注册完毕。
201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麒麟影业首席执行官庞洪曾在多个论坛上谈及“融合创新”与“文资结合”,他当时就呼吁中国电影产业实现金融创新。在会上看到新发布的政策,他和他的团队乐了,“我们盼望的支持政策都得到体现且力度超过预期”。座谈会召开的前一天,麒麟影业宣布其总部落户正在上海北部崛起的“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
座谈会召开一年之后,上述政策具体落地。2015年11月5日,上海市进一步出台了《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此后的几天时间里,上海市社会文化管理处、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等处共计收到近200项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另有700多家企业前来咨询。
根据上海市文广局电影处提供给《瞭望东方周刊》的资料:《细则》规定的扶持奖励范围几乎涵盖了电影产业链的方方面面,目前已有98个项目接受了资助或奖励,总金额近2亿元,其中对于电影创作的直接扶持近1亿元。
徐峥之问
2013年初,当电影《泰囧》在全国票房飘红之时,上海的一群电影人却在那一年的政协会议上忧心忡忡——《泰囧》的演员、导演都来自上海,但影片和近13亿元的票房不属于上海。为什么上海留不住徐峥式的本土人才?
近几年,伴随上海在电影产业方面一系列优惠政策的落地,不仅是徐峥这样的本土人才逐渐回归,也吸引了宁浩、赵宝刚等许多外来人才的入驻。
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导演王小帅与制片人刘璇共同宣布冬春(上海)影业有限公司成立。王小帅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坦言,正是上海近几年出台的针对电影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他们。
“上海的新政策是比较丰富的,除了对于票房好的电影有奖励之外,对于那些在国际上获奖,或是他们认为优质的项目,甚至从一开始就会给予资金上的扶持。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吸引优秀的电影人才在那边立项。”王小帅的夫人刘璇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振兴电影产业最重要的是人才基础,也是电影产业链最前端的问题。”彭奇志说。
在留住人才的同时,培养人才也是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上海近几年在与梦工厂、迪士尼等国际顶尖的影视机构合作中,暴露出自身各类电影人才严重缺位的问题。上海的影视教育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石川对本刊记者说。
而在上海市文广局电影处副处长王晔看来,在近几年中外合拍电影的推动下,具备国际化合作能力,能与国际接轨的电影人才需求也将日盛。 2014年发布的政策已注意到这些问题,将鼓励上海教育培训机构能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和多类型的电影人才教育培训工作作为重点。
2015年7月,导演陈凯歌出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2016年6月,导演贾樟柯又受邀担任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这两位为上海电影教育事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强大的名人效应,更是新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
为了更好地汇聚人才,几乎在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成立的同时,围绕上海大学周边,一个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以下简称“环上大”)也在迅速生长。“我们在这里设立了一些人才孵化的项目,为刚刚从学校毕业的电影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出路。”彭奇志介绍。
影视业相关企业1300多家
2016年6月,博纳影业正式宣布落户“环上大”,与博纳同来的还有11个在上海申报立项,并将在上海取景拍摄和制作的电影项目。
王晔至今还记得2015年炎夏飞去北京与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会面的场景。“我给于冬详细介绍了上海近几年扶持电影产业的政策,他很感兴趣,当时就眼前一亮。”王晔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十几天后,于冬专程赶来了上海。“那天很热,于冬看了‘环上大’,特别喜欢,指着其中一栋大楼说,就是这儿了。那栋大楼就是如今博纳影业的新址。”王晔说。
博纳落户上海,于冬曾表示,主要是看重上海对电影企业的金融支持。在宣布设立博纳上海总部的同时,博纳影业与中国华融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华融国际控股共同成立的文化产业基金管理公司也一同落户。而这家基金管理公司未来计划募集50亿元人民币,用于博纳影业的股权投资。
“长期以来,上海的电影企业只有上影厂规模较大,民营机构力量不够强大,没有形成相互竞争的态势,缺乏发展活力。”上海社科院上海电影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荣跃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彭奇志认同这种说法。她告诉本刊记者,为了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上海市近几年开始大力引进多种形式的市场竞争主体,从2015年开始,又聚焦在国内电影产业有影响力的大企业。
如今,除博纳之外,在国内VR内容制作方面领先的米粒影业,在后期音效制作方面居世界前列的立鼎影业等也都把总部放在了上海。
“我们希望通过引进一些在行业内的标杆性企业,来扩大上海产业链中端的体量。”彭奇志说。
2016年8月17日,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将是中国国有电影产业迈出的历史性一步。”彭奇志说。
彭奇志还记得,2008年上海文广局设立电影处时,上海能够制作电影的公司还不到30家,每年的制片只有十几部。而这个数字到今年已经以几何倍数更新:目前全市与影视业相关的企业已达到1300多家,2016年上半年已完成制片50部。
过去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上海影片屈指可数,而2016年上海有12部以上的影片参与暑期档的票房大战。
发行如何冲出长三角
“在电影产业中,发行是龙头,有了发行就有话语权。”彭奇志说。但院线和发行恰恰是上海电影产业中较为薄弱的一环。
而作为全国最早从事市场化电影发行业务、累计发行影片最多的专业化电影发行公司之一,上影集团在发行方面面临更强大的对手。
据中国电影家协会的公开资料:2012年度,除中影集团及华影公司外,按照票房收入衡量的前五名发行公司为华谊兄弟、光线影业、博纳影业、美亚华天下及乐视影业(北京)有限公司。上影并不在其中。
胡劲军曾透露,目前,上海本土的专业影视发行团队的主要渠道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没有形成全国性的渠道和网络,导致上海出品的电影只能依靠总部在北京的各发行公司实现全国营销。而北京的中影、华夏两家国有发行公司和在北京的几家民营电影发行公司,占据了全国近90%的市场份额。
“我们现在正在洽谈引进一些有国际影响力的发行企业,以增强上海的发行能力。”彭奇志透露。
在院线方面,荣跃明认为,上海过去的影院基础较好,但布局已经差不多了,仅能在商业业态上作一些调整。
“新七条”中明确提出:加强影院布局统筹和支持现有市区影院实行改造建设。
引进行业领先企业,盘活和挖掘现有资源,提升放映空间之外,上海电影的发行放映是否还能走出一条新路?
“上海的影院和银幕数日益趋于饱和,现在更适合精耕细作。未来的发展趋向还是分众市场。”石川对此有自己的看法。
在他看来,上海的观众整体观影素质较高,个性化也比较突出,因此应该满足其多元化的观影口味。
2013年6月14日,上海4条院线、10家影院组成了“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目的是为观众发掘高质量艺术片,也为新锐艺术电影导演“入市”铺路。
石川对这个联盟的发展和艺术片市场的前景非常看好。“如果上海能在全国率先形成分众化市场,将对全国电影市场的导向起到示范作用。”石川说。
“新七条”中也加入了“支持本市艺术电影放映、展映和活动”的内容。这也许预示着上海艺术电影放映的春天即将到来。
所有政策中最靠谱的事
知乎上有人发问:“为何上海影视行业远远不如北京,上海影视辉煌不再了?”在众多的回答中,很多人都提到了上海企业人才办公居住的高成本。“一个上海的灯光助理有时候都能拿到600~1000元一天,是北京的2倍。”网名为“陈兔虫”的网友说。
在彭奇志看来,面对这样的劣势,上海一方面要为企业和人才提供租金、税收等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提升政府的服务质量。
作为冬春(上海)影业的创始人,刘璇特别对本刊记者提到,在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方面,“上海明显优于北京”。冬春(上海)影业公司从注册到电影项目的申报,政府都全程提供服务。
在上海电影“新七条”中,关于建立和完善上海电影摄制服务体系的内容落地最为迅速。
“新七条”颁布的第二天,上海市电影摄制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其主要职责是为各类主体来沪拍摄影视剧提供包括政策信息咨询、政府沟通、拍摄协调等方面的服务,服务的内容有115项。
这样的机构设置在全国尚属首例。导演张建亚将这个机构的成立评价为“所有政策中最靠谱的事”。
徐峥指导的《港囧》在上海拍摄时曾想在陕西南路上的一个居民区取景,住户们却以扰民为由拒绝剧组进入。服务中心负责人于志庆陪着剧组工作人员在居民楼下等了一天,拎去的水果都被直接扔了出来。后来,于志庆找到街道办事处,请他们一起出面协调,终于帮助剧组得到了拍摄许可。
由服务中心制作的《上海影视制作服务手册》每年更新一个版本,其中详细罗列了上海现有的各区县取景拍摄地,包括专业的影视拍摄基地、旅游景点、都市地标性建筑、古镇老街、文化场所的地理位置与联络方式。此外还有包括影视设备租赁、3D拍摄、后期特效、影片修复、影视翻译等服务机构的具体信息和联络方式。
运营两年来,上海市电影摄制服务中心已完成了1000多起成功案例,服务过350多个影视剧组。
据彭奇志介绍,其实,在上海,电影立项之初,政府就实施了精准定位服务。电影处成立了十几个人组成的资深专家团队,在影片立项时就免费帮助企业评估影片是否有市场价值,能否通过审查等。“专家的一两个点子,往往能挽救上千万元的成本。”在彭奇志看来,在电影立项上把好关,可以帮助企业尽可能地少冒风险。
“我们的专家也会及时发现好的IP作品,评估其是否具备电影改编的基础,并向相关企业进行推介。”彭奇志说。
(本刊记者刘佳璇对本文亦有贡献)
德国著名电影导演赫尔佐格带着新片前来角逐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对他来说,上海是进军中国的“入口”。而令“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感到兴奋的是,上海将成为他在中国拍摄的首部电影《极智追击:龙凤劫》的全程取景地。
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蛰伏多年之后,上海正重新集聚世界电影人的目光。
在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发布的《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中,电影产业被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上海过去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以制造业为主,如今面临产业升级和优化的历史使命。它要建设国际化的大都市,以电影产业为代表的无污染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一定是重点支柱产业。”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构建国际化电影生产大基地、大市场,形成电影企业集聚、产业链完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产业重镇,成为上海的发展目标。
由是,上海电影新的大棋局正缓缓开启。
一场座谈会“新七条”
2014年10月27日,上海展览中心,一场座谈会为上海电影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来自全国各电影制作机构的代表、电影艺术家及与电影相关的上海各界人士约300人出席了这次上海电影工作座谈会。
会上,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以下简称上海市文广局)等9个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发布。
对于上海电影来说,这是继上海市人民政府2011年4月《关于促进上海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颁布之后,又一个“重磅”政策。
“这显示了上海市政府着力发展电影产业,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继北京之后中国又一个电影产业中心的诚意和决心。”上海市文广局电影处副处长彭奇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经过一年涉及全产业链的调研,时任上海市文广局局长胡劲军和他的同事们梳理出了上海电影近些年的症结所在:上海出品的电影,市场份额偏低,缺乏两个效益俱佳、具有票房号召力的优秀作品;民营电影制作主体多但不强;上海电影发行能力偏弱,主要渠道在长三角地区,没有形成全国性的渠道和网络;上海票房总量占比在全国排名下滑。
针对这些问题,政策从战略层面布局,在资金支持、金融税收、土地规划、人才培育、区县联动等7个方面对电影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给予扶持,被业界称为“新七条”。
光线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参加了那次座谈会,会上,他将手中薄薄的8页纸反复看了好几遍,对其中“落实上海电影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这一条尤为称赞,认为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影视机构进驻上海。而光线传媒联手七星娱乐共同投资成立的“上海明星影业有限公司”,此前已经在上海闵行注册完毕。
201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麒麟影业首席执行官庞洪曾在多个论坛上谈及“融合创新”与“文资结合”,他当时就呼吁中国电影产业实现金融创新。在会上看到新发布的政策,他和他的团队乐了,“我们盼望的支持政策都得到体现且力度超过预期”。座谈会召开的前一天,麒麟影业宣布其总部落户正在上海北部崛起的“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
座谈会召开一年之后,上述政策具体落地。2015年11月5日,上海市进一步出台了《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此后的几天时间里,上海市社会文化管理处、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等处共计收到近200项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另有700多家企业前来咨询。
根据上海市文广局电影处提供给《瞭望东方周刊》的资料:《细则》规定的扶持奖励范围几乎涵盖了电影产业链的方方面面,目前已有98个项目接受了资助或奖励,总金额近2亿元,其中对于电影创作的直接扶持近1亿元。
徐峥之问
2013年初,当电影《泰囧》在全国票房飘红之时,上海的一群电影人却在那一年的政协会议上忧心忡忡——《泰囧》的演员、导演都来自上海,但影片和近13亿元的票房不属于上海。为什么上海留不住徐峥式的本土人才?
近几年,伴随上海在电影产业方面一系列优惠政策的落地,不仅是徐峥这样的本土人才逐渐回归,也吸引了宁浩、赵宝刚等许多外来人才的入驻。
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导演王小帅与制片人刘璇共同宣布冬春(上海)影业有限公司成立。王小帅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坦言,正是上海近几年出台的针对电影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他们。
“上海的新政策是比较丰富的,除了对于票房好的电影有奖励之外,对于那些在国际上获奖,或是他们认为优质的项目,甚至从一开始就会给予资金上的扶持。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吸引优秀的电影人才在那边立项。”王小帅的夫人刘璇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振兴电影产业最重要的是人才基础,也是电影产业链最前端的问题。”彭奇志说。
在留住人才的同时,培养人才也是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上海近几年在与梦工厂、迪士尼等国际顶尖的影视机构合作中,暴露出自身各类电影人才严重缺位的问题。上海的影视教育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石川对本刊记者说。
而在上海市文广局电影处副处长王晔看来,在近几年中外合拍电影的推动下,具备国际化合作能力,能与国际接轨的电影人才需求也将日盛。 2014年发布的政策已注意到这些问题,将鼓励上海教育培训机构能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和多类型的电影人才教育培训工作作为重点。
2015年7月,导演陈凯歌出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2016年6月,导演贾樟柯又受邀担任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这两位为上海电影教育事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强大的名人效应,更是新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
为了更好地汇聚人才,几乎在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成立的同时,围绕上海大学周边,一个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以下简称“环上大”)也在迅速生长。“我们在这里设立了一些人才孵化的项目,为刚刚从学校毕业的电影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出路。”彭奇志介绍。
影视业相关企业1300多家
2016年6月,博纳影业正式宣布落户“环上大”,与博纳同来的还有11个在上海申报立项,并将在上海取景拍摄和制作的电影项目。
王晔至今还记得2015年炎夏飞去北京与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会面的场景。“我给于冬详细介绍了上海近几年扶持电影产业的政策,他很感兴趣,当时就眼前一亮。”王晔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十几天后,于冬专程赶来了上海。“那天很热,于冬看了‘环上大’,特别喜欢,指着其中一栋大楼说,就是这儿了。那栋大楼就是如今博纳影业的新址。”王晔说。
博纳落户上海,于冬曾表示,主要是看重上海对电影企业的金融支持。在宣布设立博纳上海总部的同时,博纳影业与中国华融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华融国际控股共同成立的文化产业基金管理公司也一同落户。而这家基金管理公司未来计划募集50亿元人民币,用于博纳影业的股权投资。
“长期以来,上海的电影企业只有上影厂规模较大,民营机构力量不够强大,没有形成相互竞争的态势,缺乏发展活力。”上海社科院上海电影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荣跃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彭奇志认同这种说法。她告诉本刊记者,为了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上海市近几年开始大力引进多种形式的市场竞争主体,从2015年开始,又聚焦在国内电影产业有影响力的大企业。
如今,除博纳之外,在国内VR内容制作方面领先的米粒影业,在后期音效制作方面居世界前列的立鼎影业等也都把总部放在了上海。
“我们希望通过引进一些在行业内的标杆性企业,来扩大上海产业链中端的体量。”彭奇志说。
2016年8月17日,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将是中国国有电影产业迈出的历史性一步。”彭奇志说。
彭奇志还记得,2008年上海文广局设立电影处时,上海能够制作电影的公司还不到30家,每年的制片只有十几部。而这个数字到今年已经以几何倍数更新:目前全市与影视业相关的企业已达到1300多家,2016年上半年已完成制片50部。
过去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上海影片屈指可数,而2016年上海有12部以上的影片参与暑期档的票房大战。
发行如何冲出长三角
“在电影产业中,发行是龙头,有了发行就有话语权。”彭奇志说。但院线和发行恰恰是上海电影产业中较为薄弱的一环。
而作为全国最早从事市场化电影发行业务、累计发行影片最多的专业化电影发行公司之一,上影集团在发行方面面临更强大的对手。
据中国电影家协会的公开资料:2012年度,除中影集团及华影公司外,按照票房收入衡量的前五名发行公司为华谊兄弟、光线影业、博纳影业、美亚华天下及乐视影业(北京)有限公司。上影并不在其中。
胡劲军曾透露,目前,上海本土的专业影视发行团队的主要渠道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没有形成全国性的渠道和网络,导致上海出品的电影只能依靠总部在北京的各发行公司实现全国营销。而北京的中影、华夏两家国有发行公司和在北京的几家民营电影发行公司,占据了全国近90%的市场份额。
“我们现在正在洽谈引进一些有国际影响力的发行企业,以增强上海的发行能力。”彭奇志透露。
在院线方面,荣跃明认为,上海过去的影院基础较好,但布局已经差不多了,仅能在商业业态上作一些调整。
“新七条”中明确提出:加强影院布局统筹和支持现有市区影院实行改造建设。
引进行业领先企业,盘活和挖掘现有资源,提升放映空间之外,上海电影的发行放映是否还能走出一条新路?
“上海的影院和银幕数日益趋于饱和,现在更适合精耕细作。未来的发展趋向还是分众市场。”石川对此有自己的看法。
在他看来,上海的观众整体观影素质较高,个性化也比较突出,因此应该满足其多元化的观影口味。
2013年6月14日,上海4条院线、10家影院组成了“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目的是为观众发掘高质量艺术片,也为新锐艺术电影导演“入市”铺路。
石川对这个联盟的发展和艺术片市场的前景非常看好。“如果上海能在全国率先形成分众化市场,将对全国电影市场的导向起到示范作用。”石川说。
“新七条”中也加入了“支持本市艺术电影放映、展映和活动”的内容。这也许预示着上海艺术电影放映的春天即将到来。
所有政策中最靠谱的事
知乎上有人发问:“为何上海影视行业远远不如北京,上海影视辉煌不再了?”在众多的回答中,很多人都提到了上海企业人才办公居住的高成本。“一个上海的灯光助理有时候都能拿到600~1000元一天,是北京的2倍。”网名为“陈兔虫”的网友说。
在彭奇志看来,面对这样的劣势,上海一方面要为企业和人才提供租金、税收等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提升政府的服务质量。
作为冬春(上海)影业的创始人,刘璇特别对本刊记者提到,在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方面,“上海明显优于北京”。冬春(上海)影业公司从注册到电影项目的申报,政府都全程提供服务。
在上海电影“新七条”中,关于建立和完善上海电影摄制服务体系的内容落地最为迅速。
“新七条”颁布的第二天,上海市电影摄制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其主要职责是为各类主体来沪拍摄影视剧提供包括政策信息咨询、政府沟通、拍摄协调等方面的服务,服务的内容有115项。
这样的机构设置在全国尚属首例。导演张建亚将这个机构的成立评价为“所有政策中最靠谱的事”。
徐峥指导的《港囧》在上海拍摄时曾想在陕西南路上的一个居民区取景,住户们却以扰民为由拒绝剧组进入。服务中心负责人于志庆陪着剧组工作人员在居民楼下等了一天,拎去的水果都被直接扔了出来。后来,于志庆找到街道办事处,请他们一起出面协调,终于帮助剧组得到了拍摄许可。
由服务中心制作的《上海影视制作服务手册》每年更新一个版本,其中详细罗列了上海现有的各区县取景拍摄地,包括专业的影视拍摄基地、旅游景点、都市地标性建筑、古镇老街、文化场所的地理位置与联络方式。此外还有包括影视设备租赁、3D拍摄、后期特效、影片修复、影视翻译等服务机构的具体信息和联络方式。
运营两年来,上海市电影摄制服务中心已完成了1000多起成功案例,服务过350多个影视剧组。
据彭奇志介绍,其实,在上海,电影立项之初,政府就实施了精准定位服务。电影处成立了十几个人组成的资深专家团队,在影片立项时就免费帮助企业评估影片是否有市场价值,能否通过审查等。“专家的一两个点子,往往能挽救上千万元的成本。”在彭奇志看来,在电影立项上把好关,可以帮助企业尽可能地少冒风险。
“我们的专家也会及时发现好的IP作品,评估其是否具备电影改编的基础,并向相关企业进行推介。”彭奇志说。
(本刊记者刘佳璇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