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交接班的考验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12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断造就出色的领导人是历史上众多优秀企业能够长期屹立的根本所在。在变化多端的市场面前,企业的接班人规划变得更为重要。
  以往,许多企业生活的评论人士一致认同:一旦接掌首席执行官之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公司内部四处搜索最有可能成为接班人的对象?
  然后彻底毁掉他。显然,这种冷嘲热讽的说法如今不会再有了。危机四伏的过去两年,充分证明了一些公司在继任领导人的培养和储备上的投入是多么的不足。
  没有人能够对严酷的市场动荡做好充分准备,但市场的多变依然如故,变化的节奏也未见明显放缓。因此,企业的接班人计划也必须做得更好。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深谙此道。2010年6月底,他对银行高层进行了一定的调动,迫使他们获取新的技巧和经验。此举显然是为了储备有朝一日能够取代首席执行官的高级人才。对华尔街目前最受爱戴的领导人来说,他们很容易沉溺于一片褒奖之中,却让其他人对未来忧心忡忡。但戴蒙对这种行为的后果了然于胸。
  “我的第一要务是做好健康而行之有效的接班人规划。” 现年54岁的戴蒙在近期发布的年度致股东信中指出,“失当的首席执行官继任规划毁了许多公司。首席执行官和管理层继任应该是一个理性而成熟的过程,却常常表现得像一出心理剧或是莎翁悲剧。避免此类戏剧化情形的发生是我们的最大利益所在。”
  最新研究数据显示,许多公司在有关继任者的理念和行动上都多少滞后于摩根大通。猎头公司亿康先达国际咨询(Egon Zehnder International)刚刚完成了年度“高管小组”研究。调查中,全球逾800位高管就各自公司在危机后的前景发表了看法。他们的答案显示,继任问题仍是一个被不幸忽视的主题。受访者坦言了公司的弱点,认为管理尚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应变能力、领导力创新,以客户为中心和个体抗压性等都有所提及,但继任规划则甚少被关注。
  1/3的受访者相信,自己的公司已经制定了完善的继任规划。并且,在这些乐观的1/3人群中,绝大多数声称,会阶段性地回顾计划以确保其符合公司战略。
  “人们往往会以为自己制定了继任计划,” 亿康先达国际咨询在英国的经理合伙人安德鲁·罗斯科(Andrew Roscoe)表示,“但情况或许并非如此。当他们声称定期‘回顾’计划时,或许只是表示他们会时不时地翻阅这些计划。”
  正如罗斯科先生所指出的,许多公司如今急于知道,他们是否真正具备应对后危机时代所需要的人选。“‘人才战’说法的问题在于,它暗示着外面有很多人在等待被雇佣。但事实是,真正适合的人选可能并不多。你必须展开更艰苦的工作,亲自培养他们”。
  这需要时间。接班人危机的起因—疏忽大意和自满—都是在较长时间里慢慢积累起来的,但空缺危机却总是在瞬间爆发。在关键性的空缺被填补之前,中断或延迟感都可能产生极大的破坏性—无论公正与否,人们都会产生这样的印象:领导人无法掌控整个公司。
  另一项由斯坦福大学洛克公司治理中心(Stanford University's Rock Center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与猎头公司海德思哲咨询(Heidrick & Struggles)共同进行的研究则证实,商界领袖对接任者问题也普遍准备不足。接受调查的140多家公司中,半数以上不能在情势所迫下,迅速扶持一位合适的继任者上位,以接替现任首席执行官。“多数公司的继任规划离准备完善还差得很远。”该研究报告总结说。
  戴蒙不希望他的银行陷入无准备状态。“纵观历史上众多优秀企业,不断造就出色的领导人使得组织能够经得起真正伟大的考验—时间的考验。”他在给股东的信中宣称。
  为了捍卫你的荣誉,请做好有序接班的准备。
其他文献
继对底部的探寻之后,随着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的发布,经济增长动能减弱趋势  得到进一步确认。对于未来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向和新动能,  大行们给出了各自的分析与设想,展开了对未来产业投资方向的探寻。    安信证券高善文  首席经济学家    2009年刺激政策的效力基本消退,2010年紧缩政策的效力正在显现。在二季度的经济数据中,经济与工业的回落幅度超出预期,通货膨胀情况基本稳定。随着经济刺激的“潮水
期刊
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方向何在,如何升级以及升级路径是否可行,将是经济决策者和投资者未来需要面对的一个长期问题,也是一个探索摸索的过程。    未来关注“新型工业”    根据社科院国情调研研究,目前我国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因此,未来5年中国工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会继续上升,预计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顶点,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
期刊
在2010年中期策略中,我们提出阶段性看好中游投资品的观点,并首推水泥、钢铁、造纸板块。在一片看好消费品的呼声中,这似乎是一个另类之音。确实,自2009年8月以来,消费品板块取得了骄人的战绩,特别是在指数暴跌的2010年上半年,不少消费品公司还取得了正收益,因而受到了大多数机构投资者的娇宠,以致机构整体对消费品的超配程度远远偏离了标准状态,对投资品的态度则是避之不及,基本上处在严重低配的状态。  
期刊
随着中国重工业化进入后期,人力成本占比较大的服务业将快速发展,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将会上升,企业盈余占比则会下降。    重工业化是导致收入分配偏向资本的主因    关于收入分配中劳动力薪酬在GDP中的占比持续下降的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劳动力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从1983年的56.5%减少至2008年的42%。相应地,企业盈余在GDP中的占比则不断上升,这些年都超过了3
期刊
在市场跌到2300点之后,对底部的讨论似乎已经有了更多的估值依据,至少比在2500点时讨论要更加可靠。但是,底部不仅仅是个低点概念,也同时是一个起点的概念,也许此时离低点可能不远,但是何处是起点却没有十足可信的证据。2008年的底部曾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本次的底部必定不同于2008年,它基本不可能是一个V型的底部,V型底部只可能出现在特定的长波阶段。而对于此次的二次去库存,其本身就是一个结
期刊
在6、7月各大券商研究机构抛出的2010下半年投资策略中,多数都认同三季度是观察期或者转折期。进入7月,上证指数创下2009年3月以来最低点的2319.74点后,逐步显露回升态势,截至7月12日,较新低点上涨了7%。三季度到底是不是大盘反转的关键期,作为先行参照指标的新财富投资者信心指数似乎已经显露出投资者情绪转向偏乐观的取向。8月的新财富投资者信心指数较7月指数大幅反弹了59%,至70的偏乐观值
期刊
经济将软着陆    由于与刺激政策相关的投资增速放缓,重工业生产明显减速,二季度中国的GDP增长回落到10.3%。由于基数效应的变化,这样的减速是预料之中的。预计随着房地产调控措施的影响进一步显现,GDP增速将在2010年四季度降低至8-8.5%。2010年全年的GDP增长预计将为9.5-10%,而2011年将为8.7%。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到目前为止房地产投资的迅猛增长部分抵消了基础设施投资减
期刊
过去十年,我们已经在无数案例中看到了商业模式的威力,  而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从未像今天这般火热,  整个资本圈从基金券商到VC/PE,乃至年轻的创业群体,几乎言必称模式。  究其根源,在于商业模式孕育着惊人的创造力。  目前,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与升级的紧要关口,商业模式创新将被赋予更多的期待。    2001年:鼎晖投资  作为中国第一家以有限合伙制运营的私募股权基金,鼎晖投资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该行
期刊
随着融资之门的次第关闭,去年投地过度进取的开发商将日益感到资金压力。在新供应面市与资金短缺的双重夹击下,楼市将进入量价齐跌的实质下降周期。    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特征是量跌价不跌,第二阶段是量价齐跌,第三阶段则是量价上升乏力的“阴跌”期。  在过去的100年中,中外房市有上百次的调整,其中七成经历过典型的三阶段模式。当然,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市场调整,必有其独特的下行动
期刊
在国际投行业受金融危机冲击出现大变革之际,国内投行业也悄然展开变局,融合与转型成为当前行业的两大关键词。一方面,在中小项目为主导的发审格局下,各投行分守大项目或中小项目的差异化定位面临调整,投行大中小项目通吃的融合趋势已现端倪;另一方面,伴随投行角色继续由单纯的通道服务商向综合服务商转换,债券承销、直投、财务顾问等业务日益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抢先布局的企业可望赢得新一轮竞争的先机。同时,地方性投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