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地理学习中,不少立体抽象的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无所适从,成为他们学习的瓶颈,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其实,这些知识点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如果我们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呈现这些知识难点,地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以下笔者以“地球运动”一节为例作几点探讨。
一、太阳直射点问题
由于地轴与黄道面成66°34′,导致地球在公转过程中,表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即太阳直射点)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南纬23°26′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北纬23°26′;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北纬23°26′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南纬23°2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运动呈现一定周期性,一个周期叫做1回归年。这一地理过程隐藏了一个让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如果地轴与太阳的黄道面所成的线面角不成90°,为什么就会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若用数学语言与图形加以阐述和解释,这个地理问题就可容易解决。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如图1,四条地轴l1∥l2∥l3∥l4,且与黄道平面M都成66°34′。 球心O1与球心O3分别在椭圆轨道长轴的两端,点A和点C即是太阳的直射点,∠AO1A′等于A点的地理纬度值,即为90°-66°34′=23°26′。同理,点∠CO3C等于C点的地理纬度值23°26′。球O1与球O3位置所处日期分别是北半球的冬至日与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分别在南纬23°26′和北纬23°26′上。
然而,让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当地球处于球O2与球O4的位置时,为何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运用数学方法引导学生:球O2的赤道面与球O4的赤道面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设该平面为α,两平行直线,确定平面β,平面α∩平面β=直线O2O4,设平面β与两赤道圈的其中两个交点为B、D,从而,点B、D∈平面α点B、D∈平面β B、D∈直线O2O4,点B、D即是太阳直射点,由此得证,此时太阳直射点即在赤道上,日期分别是北半球的春分日与秋分日。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地球表面接受到太阳辐射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导致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形成。学生理解了这部分内容,可以为其后继学习地理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地方时的计算问题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于是,各地时刻就有了早晚之分,产生了地方时。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很不方便,因此,国际上采用了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的方法。地理教学中出现了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问题。
区时是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所以,区时计算可转换为地方时进行计算。经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义为0°经线,向东依次是东经10°,东经20°,…,向西则依次是西经10°,西经20°,…,这如同数学上的一条数轴,若向东的定义为正方向,那么对应的数是正实数,向西的定义为负方向,那么对应的数即是负实数,从而计算经度差即是求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问题。
如图2,若求任意两地A、B的经度差,以东经对应的实数为正实数,西经对应的实数为负实数为原则,则A、B两地的时差为:
三、太阳高度的计算问题
正午太阳高度表示正午时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从数学角度讲,它是指正午太阳光与过太阳照射点的球切面所成的角,其数值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的纬度有关。相对而言,太阳光线可看作是平行的,如图3、图4,即l1∥l2∥l3,设当地的正午太阳照射点为点A,太阳直射点是点D,直线l是过点A的切线,所以∠BAC即是当地的太阳高度。所以∠BAC=∠ABO=90°-∠AOD,∠AOD为A、B两地的纬度差,由于纬度是按赤道面的南北来分,如同地方时区差一样,北纬对应正数,南纬对应负数,从而得到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α-β|(H为正午太阳的高度,α是当地的纬度,β是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其中α、β分别北取正,南取负)。
一、太阳直射点问题
由于地轴与黄道面成66°34′,导致地球在公转过程中,表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即太阳直射点)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南纬23°26′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北纬23°26′;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北纬23°26′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南纬23°2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运动呈现一定周期性,一个周期叫做1回归年。这一地理过程隐藏了一个让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如果地轴与太阳的黄道面所成的线面角不成90°,为什么就会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若用数学语言与图形加以阐述和解释,这个地理问题就可容易解决。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如图1,四条地轴l1∥l2∥l3∥l4,且与黄道平面M都成66°34′。 球心O1与球心O3分别在椭圆轨道长轴的两端,点A和点C即是太阳的直射点,∠AO1A′等于A点的地理纬度值,即为90°-66°34′=23°26′。同理,点∠CO3C等于C点的地理纬度值23°26′。球O1与球O3位置所处日期分别是北半球的冬至日与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分别在南纬23°26′和北纬23°26′上。
然而,让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当地球处于球O2与球O4的位置时,为何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运用数学方法引导学生:球O2的赤道面与球O4的赤道面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设该平面为α,两平行直线,确定平面β,平面α∩平面β=直线O2O4,设平面β与两赤道圈的其中两个交点为B、D,从而,点B、D∈平面α点B、D∈平面β B、D∈直线O2O4,点B、D即是太阳直射点,由此得证,此时太阳直射点即在赤道上,日期分别是北半球的春分日与秋分日。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地球表面接受到太阳辐射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导致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形成。学生理解了这部分内容,可以为其后继学习地理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地方时的计算问题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于是,各地时刻就有了早晚之分,产生了地方时。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很不方便,因此,国际上采用了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的方法。地理教学中出现了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问题。
区时是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所以,区时计算可转换为地方时进行计算。经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义为0°经线,向东依次是东经10°,东经20°,…,向西则依次是西经10°,西经20°,…,这如同数学上的一条数轴,若向东的定义为正方向,那么对应的数是正实数,向西的定义为负方向,那么对应的数即是负实数,从而计算经度差即是求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问题。
如图2,若求任意两地A、B的经度差,以东经对应的实数为正实数,西经对应的实数为负实数为原则,则A、B两地的时差为:
三、太阳高度的计算问题
正午太阳高度表示正午时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从数学角度讲,它是指正午太阳光与过太阳照射点的球切面所成的角,其数值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的纬度有关。相对而言,太阳光线可看作是平行的,如图3、图4,即l1∥l2∥l3,设当地的正午太阳照射点为点A,太阳直射点是点D,直线l是过点A的切线,所以∠BAC即是当地的太阳高度。所以∠BAC=∠ABO=90°-∠AOD,∠AOD为A、B两地的纬度差,由于纬度是按赤道面的南北来分,如同地方时区差一样,北纬对应正数,南纬对应负数,从而得到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α-β|(H为正午太阳的高度,α是当地的纬度,β是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其中α、β分别北取正,南取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