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4日,克勒门又一次在大家亲切而熟悉的贵都大酒店举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下午茶。本次下午茶的主题是:新春音乐会——吹起你的口琴来。
贵都还是如一既往地为大家准备好了精美的下午茶和纾解身心的精油香。这次喝的还是红茶,是产自于斯里兰卡海拔5000英尺英文名UDA WATTE 中文名裕达地区 (索默塞庄园)的红茶。据大帅哥David总经理介绍,这次的香是澳洲专门的调香师调出来的一种含有些许皮革味道的香,不过笔者当天鼻塞,闻不出来。皮革味道的香会不会闻了让人食欲大开,还是心情大开?
在一阵疑问中,上海口琴协会的四位演奏家已经站在了帝王厅的舞台上,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开场表演。笔者此刻赶忙在台下架起眼镜,忽然发现原来口琴也可以有那么多种多样,还有那么长的?
主讲人王勇(博士),笔者更习惯叫他“四眼哥哥”。四眼哥哥王勇博士为我们细细地讲起了这一只只口琴的故事:关于口琴的起源各有说法,有的说是19世纪从欧洲的“自由芦苇仪器”发展而来,也有说是从中国的“笙”演变而来。四眼哥哥说:各种说法都有,唯一可以考证的是口琴从1927年开始在维也纳得到了量产。传到德国后,有个做钟表的德国人Matth Hohoner因为本行竞争敌不过对手,脑子一动,改行做了相对大只的口琴生意。HOHNER公司从最初的年产几百支口琴到现在的年产一千万支,为口琴的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口琴在欧洲这个音乐艺术之地迟迟不能得到大量的推广,大多数的欧洲人那时仍然沉迷于传统乐器,如:钢琴、小提琴之类,比起那些高雅乐器,小小的口琴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大约在HOHNER公司成立60年后,口琴辗转到了美国,被许多没有音乐基础的黑人接受,发现这种轻便易带的小乐器十分适合蓝调乐和爵士乐的曲风,自此才将口琴的艺术价值重视起来。那时的美国总统Abraham Linclon都在他的口袋里放一只口琴,据说这个小小乐器还抚慰了处于内战中的美国士兵们。
1890年,日本紧跟美国风,口琴被传到了亚洲。到1910年,口琴成了风靡时尚的一种乐器,老少皆宜。口琴流传到中国市场时的最初定位非常精准,那时候的口琴是放在书店里卖的,专门卖给当时的文艺青年们。但是那会的口琴价格昂贵,一只德国进口的口琴卖3块5,一只日本口琴也要卖到2块5,而当时的国民收入大约每月5块大洋。我深深怀疑当时那些文艺小清新们努力半个月不吃不喝就为了买一只口琴,比起现在那些打肿了脸买LV的要有情调有腔调的多。1930年,中华口琴会由王氏兄弟在上海建成,而在那之前中国还不会生产自己的国产口琴。因为进口口琴的价格昂贵,我们开始走上了一条支持国货的道路,经过当时上海人民的努力,国产口琴以1块8分的价格受到了广大口琴和音乐爱好者的欢迎,那时的上海俨然成了一座口琴之都。
口琴大体分为三种:24孔复音口琴,10孔布鲁斯口琴,和半音阶口琴。各种口琴都有自己的特点。复音口琴音色较好,能吹出三个八度的音阶而且容易上手。10孔口琴音色优美,不过就单音来讲它的音色是不能和复音口琴比的,但是蓝调的忧伤和凄美更让人陶醉。10孔最大的一关就是压音,它可以压出半音并且各把位音阶比较全,所以十孔口琴又叫全音阶口琴,不过不容易上手。半音阶口琴的难度系数最大而且比较专业,当然也较贵。口琴的演奏可以有很高的艺术性,技艺精湛的演奏家可以通过改变舌片的发音和气流的压力来制造多种效果。
此次“克勒门”请来了黄关从,原任政协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席,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为在场嘉宾亲自吹奏了一首口琴版《梁祝》。
这里要介绍一位老艺术家、音乐家——陈剑晨先生。陈剑晨6岁开始吹简易口琴。14岁开始吹口琴,从20岁起从事演奏、教学活动,是我国口琴事业的拓荒者之一 。陈剑晨为发展我国口琴音乐,培养口琴人才,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在上海口琴会内不断开办各种训练班,如初级班、高级班、独奏班等,专门教授口琴吹奏技巧。在三十年代里,每天需开八个班,每班20余人。人数之多,可想而知,据不完全统计,学会培养了20多万学员,其中不少成为知名音乐家。
这是口琴会1939年第一次公演,这是40年一月出的第一次特刊,一本透明胶粘起的斑驳发黄的小册子。题词,简介,广告,招生通知,董事会,琴谱……
上海口琴会1940年首刊:上海自被八一三的炮火轰成孤岛后,音乐的空气烟消云散,一般人在这死的空气里讨生活,自然感到沉闷痛苦,消极颓废。口琴会就在这时诞生,它的价值不在纵的战胜,而在横的扩大,它是一服良药,使向来被摒诸门外的爱好者得以门径,从此音乐不再为少数人之私产,而为大众之恩物!
贵都还是如一既往地为大家准备好了精美的下午茶和纾解身心的精油香。这次喝的还是红茶,是产自于斯里兰卡海拔5000英尺英文名UDA WATTE 中文名裕达地区 (索默塞庄园)的红茶。据大帅哥David总经理介绍,这次的香是澳洲专门的调香师调出来的一种含有些许皮革味道的香,不过笔者当天鼻塞,闻不出来。皮革味道的香会不会闻了让人食欲大开,还是心情大开?
在一阵疑问中,上海口琴协会的四位演奏家已经站在了帝王厅的舞台上,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开场表演。笔者此刻赶忙在台下架起眼镜,忽然发现原来口琴也可以有那么多种多样,还有那么长的?
主讲人王勇(博士),笔者更习惯叫他“四眼哥哥”。四眼哥哥王勇博士为我们细细地讲起了这一只只口琴的故事:关于口琴的起源各有说法,有的说是19世纪从欧洲的“自由芦苇仪器”发展而来,也有说是从中国的“笙”演变而来。四眼哥哥说:各种说法都有,唯一可以考证的是口琴从1927年开始在维也纳得到了量产。传到德国后,有个做钟表的德国人Matth Hohoner因为本行竞争敌不过对手,脑子一动,改行做了相对大只的口琴生意。HOHNER公司从最初的年产几百支口琴到现在的年产一千万支,为口琴的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口琴在欧洲这个音乐艺术之地迟迟不能得到大量的推广,大多数的欧洲人那时仍然沉迷于传统乐器,如:钢琴、小提琴之类,比起那些高雅乐器,小小的口琴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大约在HOHNER公司成立60年后,口琴辗转到了美国,被许多没有音乐基础的黑人接受,发现这种轻便易带的小乐器十分适合蓝调乐和爵士乐的曲风,自此才将口琴的艺术价值重视起来。那时的美国总统Abraham Linclon都在他的口袋里放一只口琴,据说这个小小乐器还抚慰了处于内战中的美国士兵们。
1890年,日本紧跟美国风,口琴被传到了亚洲。到1910年,口琴成了风靡时尚的一种乐器,老少皆宜。口琴流传到中国市场时的最初定位非常精准,那时候的口琴是放在书店里卖的,专门卖给当时的文艺青年们。但是那会的口琴价格昂贵,一只德国进口的口琴卖3块5,一只日本口琴也要卖到2块5,而当时的国民收入大约每月5块大洋。我深深怀疑当时那些文艺小清新们努力半个月不吃不喝就为了买一只口琴,比起现在那些打肿了脸买LV的要有情调有腔调的多。1930年,中华口琴会由王氏兄弟在上海建成,而在那之前中国还不会生产自己的国产口琴。因为进口口琴的价格昂贵,我们开始走上了一条支持国货的道路,经过当时上海人民的努力,国产口琴以1块8分的价格受到了广大口琴和音乐爱好者的欢迎,那时的上海俨然成了一座口琴之都。
口琴大体分为三种:24孔复音口琴,10孔布鲁斯口琴,和半音阶口琴。各种口琴都有自己的特点。复音口琴音色较好,能吹出三个八度的音阶而且容易上手。10孔口琴音色优美,不过就单音来讲它的音色是不能和复音口琴比的,但是蓝调的忧伤和凄美更让人陶醉。10孔最大的一关就是压音,它可以压出半音并且各把位音阶比较全,所以十孔口琴又叫全音阶口琴,不过不容易上手。半音阶口琴的难度系数最大而且比较专业,当然也较贵。口琴的演奏可以有很高的艺术性,技艺精湛的演奏家可以通过改变舌片的发音和气流的压力来制造多种效果。
此次“克勒门”请来了黄关从,原任政协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席,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为在场嘉宾亲自吹奏了一首口琴版《梁祝》。
这里要介绍一位老艺术家、音乐家——陈剑晨先生。陈剑晨6岁开始吹简易口琴。14岁开始吹口琴,从20岁起从事演奏、教学活动,是我国口琴事业的拓荒者之一 。陈剑晨为发展我国口琴音乐,培养口琴人才,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在上海口琴会内不断开办各种训练班,如初级班、高级班、独奏班等,专门教授口琴吹奏技巧。在三十年代里,每天需开八个班,每班20余人。人数之多,可想而知,据不完全统计,学会培养了20多万学员,其中不少成为知名音乐家。
这是口琴会1939年第一次公演,这是40年一月出的第一次特刊,一本透明胶粘起的斑驳发黄的小册子。题词,简介,广告,招生通知,董事会,琴谱……
上海口琴会1940年首刊:上海自被八一三的炮火轰成孤岛后,音乐的空气烟消云散,一般人在这死的空气里讨生活,自然感到沉闷痛苦,消极颓废。口琴会就在这时诞生,它的价值不在纵的战胜,而在横的扩大,它是一服良药,使向来被摒诸门外的爱好者得以门径,从此音乐不再为少数人之私产,而为大众之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