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一个新学科的建构预想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ke_ic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网络文学从边缘不断向学术中心位移,并逐渐成为学术的研究热点。但在传统的文学观念中,网络文学只是一个另类,不可能单独构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过去有许多人都认为,网络文学与传统经典文学的区别只是传播媒介的不同而已,网络文学多属“灌水”,并没有多少文学意味和文学价值。基于这样的认知,学术界尽管关注网络文学,但并不真正把网络文学当成完整的文学形态来看待。这些年的网络文学虽然在创作实绩上取得几何级的增长,但依然被排除在文学史与文艺理论的视野之外。
   欧阳友权教授是我国最早致力于网络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之一。他从20世纪末开始着力研究网络文学,先后主持了“网络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和“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研究”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了多项教育部和湖南省社科基金等相关课题。出版了《网络文学论纲》(2003)、《网络文学本体论》(2004)、《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2005)、《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2005)、《网络文学概论》(2007)、《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2007)等著作。正是他和他的研究团队一以贯之地对网络文学进行拓新式的理论探究,使得网络文学一步步走进文艺学的视野和文学史的殿堂,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长期的研究中,欧阳教授发现网络文学有着自己的文学规范和文学特性。他最近出版的《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以下简称《形态》)以系统的理论范式,预想建构网络文学学科,把网络文学的研究推向一个崭新的平台。
  
   一、辨析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与叙事特性,论证网络文学自身的学科性质
  
   《形态》考察了网络文学的生态、全球化图式中的文学焦虑、以及数字媒介与文学的关系等生成背景,探究了网络文学在数字媒介中的嬗变,以及这种嬗变之后的存在方式。作者指出,网络改写了文学惯例,文学存在方式发生了易位,媒介方式由语言文字向数字化符号转变,文本形态由硬载体向软载体改变,文类界限变得模糊,并开始分化与重组。网络文学的构思方式、创作手段、叙事方式都对纸笔叙事惯例进行了技术拆解和观念颠覆。不仅如此,网络文学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传统文学传播与接受是“施动”与“受动”的关系,接受者欣赏什么取决于一次单线“施受”过程,而网络文学的接受是能动性施动关系,再加上网络文学的传播由单向传播转换为多向交互,由原子的迟延性转换为电子的迅捷性,从而在客观上消解了作家、作品的中心地位。
   网络文学之所以有自身存在的文学价值,在于它的叙事特性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形态》提出,这种根本的改变就是网络文学的“虚拟真实”。这与传统文学的“虚构”是不同的,传统文学的虚构是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夸张等艺术手法再现或表现真实,虚构是一种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手段。而网络文学的“虚拟真实”有着自己独特的学理维度,其图像化呈现方式,引发了互联网上语言文本与多媒体文本的互文性审美新变,它所蕴含的虚与实的超越逻辑,创设了人与对象之间的新型审美关系,它所依凭的时空内生性,达成了人的开放性与未完成性的技术化审美拓展。这种叙事特性,使得“主体虚位”和“作者死亡”,从而改写了传统文学的叙事成规。
   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和叙事特性的变异表明,网络文学不会导致文学的消亡,而是一种嬗变,在数字媒介语境中需要酿造一个开放、宽容的文学生态,以重构文学观念,这是网络文学能够成为新的学科的一个重要内涵与本质所在。
  
   二、阐释网络文学的主体性与文学性表现形态,明确网络文学作为独立学科的构成要素
  
   任何一种文学活动都离不开主体的介入,都是一种主体性活动。主体性是现代性的核心范畴,主体性对人的理性和价值的充分肯定直接衍生了文艺美学中的表现论、反映论和主体性文论。
   《形态》指出,网络文学主体性的独特形态则表现在,它不仅是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个性化展开,而且是间性主体(intersubjectivity)在赛博空间里的互文性释放。网络文学的这种间性主体源于网络写作的特殊生成方式。首先是散点辐射与焦点互动并存,构成了间性主体的技术基础,相对于纸介一次性书写,网络写作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互动书写,文本构成方式既可以是线性续接,也可以是超链接设计。其次,作者分延与主体悬置的共生,形成了间性主体的出场契机,网络文学的作者往往不再是个我的、固定的,而是多重的、流动的,多重作者导致作者悬置,主体所指的飘移形成主体能指的虚位,于是,宝塔式的精英话语权的垄断模式被消解,主体间性赢得了自己的生长空间。再次,视窗递归的延异文本成就了主体间性的文学表达,传统的纸介书写是以语言存储实现审美在场的,而网络文学的文本在递归的窗口中不断被延宕和改变,阅读成为一种没完没了的游戏,一个没有时间、没有顺序、没有界限的延展空间,读者可以阅读之后加上评论再转发给他人,在多人续写和改写的过程中,网络文本打上了所有介入者的主体烙印,从而消除了传统文学主体形而上学的霸权。
   这样,网络文学通过电子祛魅,其本身是否还具有文学性就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诚然,网络文学由于技术的复制与拼贴造成了艺术原创韵味的消解,多重主体的参与导致了经典距离感的丧失,其“易碎性”也使得经典性写作与评判失去了存在空间。但这一切,并不会必然导致网络文学诗意的消亡,作者认为,网络文学可以重塑科学的诗意化境界,可以形成新的审美形态。网络写作使得传统的体裁分类变得模糊而且不再重要,网络文学最终会走向网络综合艺术,走向大众审美文化,种种新的文学艺术体裁样式将不断涌现出来,这样,我们对网络文学的诗意性也需要进行新的诠释。另外,网络文学的文本构型的改变、后审美范式的置换都将形成新的诗意形态,构成网络文学独特的文学性。于是,“体裁文类、文本构型的改变和后审美范式的置换,是网络在解构文学旧制时开辟的文学性返魅路径,同时也是文学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试图重构的电子诗性”①。
   《形态》对网络文学的主体的间性特征在创作中的作用进行了科学分析,指出这种主体性的改变将形成新的文学学科的现实性,而他对于网络文学的诗意性解读,则表明了网络文学无可争辩地依然是文学,只是它是一种新型的文学类型。
  
   三、探究网络文学的精神表征与价值所在,诠释网络文学合法性存在的依据
  
   网络文学为文学提供了一个开放、平等、自由、匿名的言说空间,它为民间话语和文学边缘族群搭设了一个舒展性情、倾吐心扉、张扬自我的传播平台。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和“对话”理论在网络文学中得以透彻体现。
   作者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文学是一种“新民间文学”,它的姿态是平民化的,它开辟了文学回归民间的坦途,创造了文学民主的新神话,从而彻底打破了社会精英、文化贵族的话语权力,所以,网络文学的精神实质是后现代性的,在网络文学中贯穿着后现代文化的逻辑内涵。
   网络文学的后现代精神表征使它承担了一种新的人文理想,表现出新的价值体现。《形态》提出,网络文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艺术方式并没有改变,它的人文价值主要表现为:第一,开启了艺术民主。网络的平等性、兼容性、自由性和虚拟性使它构筑了艺术民主的新机制,创造了互联网上全新的文学社会学,使艺术重新走进民众生活,从而开启艺术民主的人文精神价值。第二,表征生命自由。作者说,网络文学最核心的人文本性就在于它的自由性,它通过感觉的开放性、体验的沉浸感和对艺术界面的穿越,满足了人类对自由理想的渴望。网络在给予人们以平等的文学话语自由时,也给予了人们以精神的自由,网络文学使人类得到了文学与精神的双重自由。第三,调适精神生态。网络上的文学艺术活动将有益于调适人的精神生态,在一定程度上消解高技术时代的人文隐忧,网络作者在这片自由空间里,可以尽情遥寄生命的希望,挥洒个性的能量。人类在走向高技术时代的同时,也要相应地走向一个新的人文时代,一个可以借助高技术增加幸福总量和快乐指数的时代。第四,重塑人文信仰。网络文学在颠覆传统信仰的同时,也在解构中重构,互联网上不断出现的“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技术意识形态”等争论,正是网络时代信仰危机和信仰重构的表现,人文信仰的脉动始终贯穿在这些争论的逻辑支点上。
   欧阳友权教授对于网络文学的精神表征的剖析与价值判断,为网络文学提供了合法性存在的依据。这种文学虽然是一种依赖于技术而衍生的艺术品种,但它同样承担了文学应有的千秋情怀和终极道义,其人文精神的底色一样可以赢得文学史的尊重。
  
   四、设定网络文学的研究理路,为建设网络文学新学科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网络文学已历史性地出场,已经成为文学史的一个历史节点,如何解答网络文学合法性转型,是摆在学术界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形态》提出,对于网络文学,学术界不仅需要解决“存在者”是否存在和如何存在的问题,更需要从学理逻辑上解决其理论形态、逻辑原点和意义与价值问题。作者分析道,学理形态约束着文学转型的学科范式与理论构架,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包括认识论结构和本体论结构两个相互影响的逻辑层面。从认识论的纵向结构上,要阐释网络文学的生态背景、文化皈依、人文蕴含、形态构成、主体视界、创作嬗变、接受范式、功能形式和发展前景等问题。从本体论的横向结构来看,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需要借鉴“回到事物本身”的现象学方法和“存在先于本质”的本体论追问模式,聚焦网络文学“如何存在”又“为何存在”的提问方式,选择从“存在方式”进入“存在本质”的思维路径,从现象学探索其存在方式,从价值论探索其存在本质,从而解答网络文学的存在形态和意义生成问题,完成网络文学的艺术哲学命名。
   网络文学虽然成绩斐然,但毕竟在我国兴起的时间才十来年,学术界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必然会遇到两个难题,一是阐释框架的非预设性,即没有既定的理论范式可供效仿和参照,二是研究对象的非预成性,即网络文学的文学性质与文学表情还难以界定。由此,《形态》提出了两个最基本的研究原则:其一,建设性学术立场而不是简单的评判性研究态度,其二,基础学理的致思维度而不是技术分析模式。作者认为只有坚持这两个原则,才会有利于新兴的网络文学走向规范与健康,才会真正推动网络文学的基础学理建设。
   欧阳友权在《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一文中前瞻性地提出:“数字媒介对当今中国文学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媒介和技术层面,而关涉到文学的生存与走向。”②近十年来,欧阳友权教授一直对网络文学进行着内质性与前瞻性的思考,早在《网络文学论纲》一书中,欧阳友权就在廓清互联网时代文学生态的基础上,深入考辨了网络文学的文化逻辑、人文内涵、意义模式、存在样态、主体视界、创作嬗变、接受范式、价值取向和发展前景等问题。北京大学董学文教授在评价该书时指出,欧阳友权对“一些网络文学‘元问题’作了自己的诠释,实施了对网络文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学术性原创。它在问题设定和原理建构上所作的拓新式努力,进一步拉开了网络文学研究这一新领域的学术帷幕,并将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③。他的专著《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探讨了网络文学的兴起对于文学理论变革的巨大影响,从根本上提升了网络文学的文学史地位,肯定了网络文学之于文学理论的促进作用,这是他预想建立网络文学新学科的发韧之作。正是由于这种理论的原创性和科学性,这本专著获得了中国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诚如一位学者所评论的那样:“欧阳友权着力表达的恰恰是被许多人所忽略的,其高屋建瓴的勇气、治学严谨的风范和真知灼见的才情无不令人折服。他在繁杂和荒芜的理论原野执着地开辟出一片绿洲。”④
   经过十年的不懈探索和积累,作者终于通过《形态》建构起了一个新学科的框架以及研究这一学科的方法路径。他对网络文学“原命题”的解答,回答了网络文学逻辑原点所包含的内容——网络文学是什么、写什么、怎么写、干什么等,这是对网络文学“合法性出场”的理性觉识与理论建构。
   网络文学在创作实绩上实现了“范式转换”,确证了自身地位,但由于它的“突如其来”性,文学史和理论界一直对其身份犹疑不定。《形态》以鲜明的学科形态来表征其理论逻辑和价值律成,厘清了人们对网络文学的种种误读,建构了网络文学理论的基本学理模式。这种原创性理论探索精神,不仅为学术界树立了一种良好的研究风范,而且更重要的是,网络文学因为这种理论的确证,已破茧而出,成为文学史一个闪亮的新范式。
  
   注释
   ①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页。
   ②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③董学文:《网络时代的文学理论序曲——读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云梦学刊》2003年第1期。
   ④聂茂:《审美创新:一种基本的话语立场——欧阳友权〈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读幽》,《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Mc Gill疼痛评分表测定"胆囊穴"穴位注射阿托品缓解胆绞痛发作的疗效,找到一种简便、迅速、有效缓解胆绞痛的方法。方法:随机使用对照组臀大肌肌注阿托品,治疗组胆
术后发热是外科常见的临床症状,西医认为其是由于术口感染、短期吸收热及肺部炎症感染等原因所致。中医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特征,将术后发热归属于“伤后发热”“内伤发热”范畴
应法国萨莫比塞纳市政府的邀请,我率团一行5人于2009年10月20日赴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进行为期10天的考察访问。所见所闻,大开眼界,感慨于怀,略述于后。
目的:探讨玉屏风颗粒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RTI)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法将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RRTI患儿分
设计造物的物性,源于人类具目的性的智力活动下,经生产制造而成的物的性质,是反向整体制约设计造物的观念、方式等方面的一种属性。该属性为揭示设计造物与时代之间关系以及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要线索。立足于特定的社会生活时段,对它进行挖掘和思考,可以窥见设计之下造物的阶段性特征和外延意义。    一、减化性的概念    设计造物的物性在物质化经济、非物质化经济、减物质化经济的规定下,具有实体性、虚拟性和减化性,
目的:探讨电针加运动再学习治疗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94例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电针
目的:研究分析清肺保元汤联合西药在重症肺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2018年2月入我院治疗的100例重症肺炎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
《山南水北》是韩少功写于2006年的一本乡土散文集,秉承作者一贯的寻根主张,作者在这本集子里,描绘了性格各异的各色人物,从粗糙、本色的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了质朴而深邃的哲学意蕴。与韩少功笔下以前所刻画的各种人物不同,《山南水北》中描绘人物形象的篇幅大多短小精干。作者没有在叙述人物一生所经历的故事上多着笔墨,而往往只是抓住人物性格中具有鲜明特征的细节,用细节渲染人物特质,着力于各具特色的际遇在人物
无论是金鳞耀目、银光闪烁的口岸,还是城墙根下、公园湖畔的静土,鱼市永远是水族争奇斗妍的佳地。捕鱼者与饲鱼人脸上带着神秘微笑,自得地向来来往往的看客展示自己的至宝。初入这王国的人会晕眩会迷路,需要一位对纲目属种、血缘流派了然于胸的导游,为其细细分辨,使其速速进阶。而已能在庞杂中分辨精微的进阶者也可能仍有困扰,他努力去靠近捕鱼者与饲鱼人,想一解他们微笑中的神秘,好让自己也有一两尾弥足示众的奇宝,好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