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市盈率、业绩下滑以及层出不穷的丑闻,构成了创业板的奇特景观……
不久前,证监部紧急发函,称“对5月1日前上报的IPO在审项目进行全面核查”;5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明确操纵证券市场和内幕交易的立案追诉标准;接下来,《人民日报》一周内连续发表5篇文章,直指证券市场内幕交易。
事实上,股市丑闻并非自创业板始。但自创业板半年前诞生至今,频繁发生的丑闻,也让人们不得不反思其背后的诱导因素。
利益之盟
在全球股市低迷的背景下,诞生仅7个月的中国创业板的强大显得尤为引人注目。截至今年5月20日,88家创业板公司合计募资647.57亿元,超出预计募资额448.93亿元,超募比例高达3.26倍。
与此同时,创业板企业的发行市盈率也不断创下历史新高,部分个股甚至已出现逾100倍的市盈率。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今年一季度财报中,大批创业板公司业绩显著下滑。
一个拗口的英文词开始出现在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口中,那就是“Pre-IPO”(企业上市前投资)。这个词本来是风险投资业内的专用术语,由于创业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随着发展阶段和规模不同,往往需要多轮融资,而在企业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则被称为“Pre-IPO”。
然而在国内创业板企业的“上市潜规则”里,所谓的“Pre-IPO”投资者往往只意味着一个词,那就是“关系”:投资者们通过种种“关系”引荐接触到企业,而在跟企业讨论项目投资的时候,话题仍然是“关系”的展示——在饭桌上有意无意地谈起自己跟某某“很熟”,或者在某些部门或“圈子”里的深厚人脉,这往往比一本正经的业务探讨更能“触动”某些企业管理者。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号称但并非真正PE(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人士通过各种关系拿到上市前的投资机会。他们知道证监会已经开始要审核,知道上市的时间表,想方设法拿到上市前这些公司的投资额度,然后把额度加价卖给别人。
在业内分析人士看来,这种急功近利式的“Pre-IPO”模式,正在侵蚀与扭曲健康的创投和PE文化,而高发行价所带来的巨大收益,也成为某些“利益联盟”最佳的套现场所。
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创业板上市公司背后的风险投资基本上以中后期投资为主,仅有10%左右的前期投资持有期在3年以上。这势必导致大量前期创业型企业缺乏资本投入,而企业上市所获得的收益却大多被中后期投资者所“瓜分”。
监管层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近期举办的保荐人代表培训中,要求保荐代表人在申报稿中详细披露董事会的相关股东何时以何种价格因为何种原因进入,并公布定价依据,对于存在高度质疑的情形将转交纪检部门。
与此同时,在为企业上市进行服务的券商等中介领域,“上市前投资”的巨大利益也催生了一系列新的盈利模式,例如“保荐 直投”模式,即券商直接投资参与IPO。统计数据显示,从创业板开板至4月底,券商直投参与IPO的案例数已达22例,总投资额达4.29亿美元。
但在这一模式下,券商的投行业务、研究业务和直投业务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冲突,一旦遇到市况逆转,很可能转而变成券商亏损的源头。
“有人、有办法”
在超高发行价的“造富”诱惑下,一些不了解市场规则或资质不足的企业也开始寻找上市途径,由此也引发了“上市咨询顾问”这一中介行业的兴起。
一位私营企业负责人最近从一位朋友那里得知,一家名叫“汉鼎咨询”的“最牛上市顾问公司”名声正在业内悄然传开,“据说他们提供顾问服务的公司在上市审核中从来没有被打回来过”。
记者随后通过网络查询到该咨询公司的联系方式,一位自称“执行总裁”的人士随后给记者邮箱中发来的资料显示,该公司主要为准上市企业提供“细分市场调研”和“上市前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资料宣称,“没有任何一家咨询机构比汉鼎咨询更熟悉证监会的规范化要求”,“确保企业融资及上市成功”。
咨询公司提供的收费顾问服务中还包括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以供招股说明书引用,以及“发表30篇软文”,并体贴地注明后者委托财经公关公司收费高达15万元,而该公司仅收3万元。
记者就此类“准上市企业咨询”公司的管理规范及相关监管等问题向深圳市证监局提出了采访申请,但至截稿时仍未收到监管部门的有关回复。
一家科技公司总经理赵洋在公司准备上创业板的过程中,也曾接触过一批券商和投资机构,其过程让他大出意料。
“这些人跟你谈的不是企业发展,而是自己曾经做过多少成功案例,有多么丰厚的人脉资源。”赵洋表示,这些机构虽不会做明确承诺,但总会暗示,如果企业上市申报过程中有障碍,或者财务处理有麻烦的话,他们“有人、有办法”。
怎么管
今年5月18日,深交所向各基金公司发出口头通知,允许公募基金在创业板企业上市首日买入股票。而此前,公募基金虽然可以在企业上市前申购新股,但不允许在企业上市首日买入股票。
有市场人士担心随着这些“巨无霸”式投资机构对创业板投资的进一步开禁,市场可能涌现出另一波更为巨大的炒作风潮,但在多位投资人士看来,这一波“基金风潮”未必会真正涌现。“前一轮基金打新股时被套,其实是件好事。”一位机构投资人士表示,这会让基金反思自己的投资模式。
而在市场准入和监管规则的加强上,监管部门也在加快步伐:近日,证监会出台新的企业上市审核标准,在新的审核标准中确定了九大“重点推荐”行业和八大“审慎推荐”行业,开始尝试引入行业标准作为审定创业企业的依据,并酝酿成立由行业专家组成的审核委员会。
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创业板的发行审核通过率开始大幅降低。据媒体统计,从年初至3月26日的审核通过率约93%。之后至5月17日,创业板发审委审核的通过率仅63%,对比鲜明。
而在审核标准上,监管部门也从过去侧重于企业规模和盈利指标,转向规范运作、信息披露等“合规性审核”。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未通过发行审核的15家企业,主要因涉及持续盈利能力、规范运作、财务会计、独立性、主体资格、募集资金运用和信息披露等七大类问题而被否。
在调整市场准入机制的同时,监管层还在加强保荐人制度建设、完善监管执法和市场诉讼机制以及建立快速退市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制度建设思路。
安邦咨询的研究主管贺军表示:“创业板就像一个诞生不久的婴儿,监管层在耐心培育市场成长的同时,关键是建立起健康的市场规则和市场文化,不要从小就养成一些坏习惯。”
摘自《南方周末》2010.6.6
不久前,证监部紧急发函,称“对5月1日前上报的IPO在审项目进行全面核查”;5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明确操纵证券市场和内幕交易的立案追诉标准;接下来,《人民日报》一周内连续发表5篇文章,直指证券市场内幕交易。
事实上,股市丑闻并非自创业板始。但自创业板半年前诞生至今,频繁发生的丑闻,也让人们不得不反思其背后的诱导因素。
利益之盟
在全球股市低迷的背景下,诞生仅7个月的中国创业板的强大显得尤为引人注目。截至今年5月20日,88家创业板公司合计募资647.57亿元,超出预计募资额448.93亿元,超募比例高达3.26倍。
与此同时,创业板企业的发行市盈率也不断创下历史新高,部分个股甚至已出现逾100倍的市盈率。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今年一季度财报中,大批创业板公司业绩显著下滑。
一个拗口的英文词开始出现在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口中,那就是“Pre-IPO”(企业上市前投资)。这个词本来是风险投资业内的专用术语,由于创业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随着发展阶段和规模不同,往往需要多轮融资,而在企业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则被称为“Pre-IPO”。
然而在国内创业板企业的“上市潜规则”里,所谓的“Pre-IPO”投资者往往只意味着一个词,那就是“关系”:投资者们通过种种“关系”引荐接触到企业,而在跟企业讨论项目投资的时候,话题仍然是“关系”的展示——在饭桌上有意无意地谈起自己跟某某“很熟”,或者在某些部门或“圈子”里的深厚人脉,这往往比一本正经的业务探讨更能“触动”某些企业管理者。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号称但并非真正PE(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人士通过各种关系拿到上市前的投资机会。他们知道证监会已经开始要审核,知道上市的时间表,想方设法拿到上市前这些公司的投资额度,然后把额度加价卖给别人。
在业内分析人士看来,这种急功近利式的“Pre-IPO”模式,正在侵蚀与扭曲健康的创投和PE文化,而高发行价所带来的巨大收益,也成为某些“利益联盟”最佳的套现场所。
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创业板上市公司背后的风险投资基本上以中后期投资为主,仅有10%左右的前期投资持有期在3年以上。这势必导致大量前期创业型企业缺乏资本投入,而企业上市所获得的收益却大多被中后期投资者所“瓜分”。
监管层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近期举办的保荐人代表培训中,要求保荐代表人在申报稿中详细披露董事会的相关股东何时以何种价格因为何种原因进入,并公布定价依据,对于存在高度质疑的情形将转交纪检部门。
与此同时,在为企业上市进行服务的券商等中介领域,“上市前投资”的巨大利益也催生了一系列新的盈利模式,例如“保荐 直投”模式,即券商直接投资参与IPO。统计数据显示,从创业板开板至4月底,券商直投参与IPO的案例数已达22例,总投资额达4.29亿美元。
但在这一模式下,券商的投行业务、研究业务和直投业务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冲突,一旦遇到市况逆转,很可能转而变成券商亏损的源头。
“有人、有办法”
在超高发行价的“造富”诱惑下,一些不了解市场规则或资质不足的企业也开始寻找上市途径,由此也引发了“上市咨询顾问”这一中介行业的兴起。
一位私营企业负责人最近从一位朋友那里得知,一家名叫“汉鼎咨询”的“最牛上市顾问公司”名声正在业内悄然传开,“据说他们提供顾问服务的公司在上市审核中从来没有被打回来过”。
记者随后通过网络查询到该咨询公司的联系方式,一位自称“执行总裁”的人士随后给记者邮箱中发来的资料显示,该公司主要为准上市企业提供“细分市场调研”和“上市前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资料宣称,“没有任何一家咨询机构比汉鼎咨询更熟悉证监会的规范化要求”,“确保企业融资及上市成功”。
咨询公司提供的收费顾问服务中还包括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以供招股说明书引用,以及“发表30篇软文”,并体贴地注明后者委托财经公关公司收费高达15万元,而该公司仅收3万元。
记者就此类“准上市企业咨询”公司的管理规范及相关监管等问题向深圳市证监局提出了采访申请,但至截稿时仍未收到监管部门的有关回复。
一家科技公司总经理赵洋在公司准备上创业板的过程中,也曾接触过一批券商和投资机构,其过程让他大出意料。
“这些人跟你谈的不是企业发展,而是自己曾经做过多少成功案例,有多么丰厚的人脉资源。”赵洋表示,这些机构虽不会做明确承诺,但总会暗示,如果企业上市申报过程中有障碍,或者财务处理有麻烦的话,他们“有人、有办法”。
怎么管
今年5月18日,深交所向各基金公司发出口头通知,允许公募基金在创业板企业上市首日买入股票。而此前,公募基金虽然可以在企业上市前申购新股,但不允许在企业上市首日买入股票。
有市场人士担心随着这些“巨无霸”式投资机构对创业板投资的进一步开禁,市场可能涌现出另一波更为巨大的炒作风潮,但在多位投资人士看来,这一波“基金风潮”未必会真正涌现。“前一轮基金打新股时被套,其实是件好事。”一位机构投资人士表示,这会让基金反思自己的投资模式。
而在市场准入和监管规则的加强上,监管部门也在加快步伐:近日,证监会出台新的企业上市审核标准,在新的审核标准中确定了九大“重点推荐”行业和八大“审慎推荐”行业,开始尝试引入行业标准作为审定创业企业的依据,并酝酿成立由行业专家组成的审核委员会。
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创业板的发行审核通过率开始大幅降低。据媒体统计,从年初至3月26日的审核通过率约93%。之后至5月17日,创业板发审委审核的通过率仅63%,对比鲜明。
而在审核标准上,监管部门也从过去侧重于企业规模和盈利指标,转向规范运作、信息披露等“合规性审核”。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未通过发行审核的15家企业,主要因涉及持续盈利能力、规范运作、财务会计、独立性、主体资格、募集资金运用和信息披露等七大类问题而被否。
在调整市场准入机制的同时,监管层还在加强保荐人制度建设、完善监管执法和市场诉讼机制以及建立快速退市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制度建设思路。
安邦咨询的研究主管贺军表示:“创业板就像一个诞生不久的婴儿,监管层在耐心培育市场成长的同时,关键是建立起健康的市场规则和市场文化,不要从小就养成一些坏习惯。”
摘自《南方周末》20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