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人口众多,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高,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不同地域骨质疏松患者具有不同的体质倾向性、骨代谢标志物与中医体质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及基于中医“体质可调”理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三方面对骨质疏松与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为今后进行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提供中医理论依据,开展相关研究及临床诊疗提供思路和数据参考。
关键词:中医体质;骨质疏松;骨代谢标志物;体质可调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7-0089-04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以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和低骨量为其显著特征,临床常见于老年人,通常易导致骨脆性增加、骨强度降低,易发生骨折等[1]。研究发现近年来全球骨质疏松患者人数已高达10.2 亿,预计2030 年将增长至13.6亿,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高达25%,人数约为1.4亿,其中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2]。骨质疏松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男性及女性的骨质疏松患病率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均逐渐增加,男性患病率增长相对平缓,女性到达50岁后,患病率则明显增高[3-6]。我国老年患者跌倒时多数并发有骨质疏松性骨折,给中老年群体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中医认识骨质疏松的历史由来已久,认为骨质疏松主要是由肝肾亏耗、脾胃虚弱、外邪、瘀血、久病不愈等病因病机引起[7-12]。《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提到“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13]。”人类步入中老年以后,肝肾亏耗,肾阳虚衰,脾阳无法得到温煦,脾运化水谷失司,化生气血不足,气虚行血无力,最终易出现气滞血瘀,加上先天禀赋不足及后天调养失宜致经脉失养、骨枯髓减而发为骨痿[14]。近年来研究发现骨质疏松与中医体质学说联系密切,体质学说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人类的体质特征、体质类型及其相关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疾病变化的性质及预测疾病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15]。王琦教授认为,现代体质类型除平和质以外,还有阳虚质、血瘀质、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湿热质、阴虚质和特禀质8种偏颇体质[16-17]。研究表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与中医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血瘀质等偏颇体质关系密切[18]。不同地域骨质疏松患者存在不同的体质倾向性,骨代谢标志物与中医体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调整中医偏颇体质可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
1 不同地域骨质疏松患者具有不同的体质倾向性
体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稳定的综合固有特质,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综合固有特质将决定个体对某些致病因子存在易感性及对某种病理过程存在倾向性。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骨质疏松患者体质倾向性的相关研究报道,不同地区的骨质疏松患者体质类型具有不同的倾向。有学者[19]通过对北京市城区3894名老年人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得出骨质疏松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是血瘀质、阳虚质的结论。范春兰等[20]在上海某社区做的研究显示骨量异常的发生与中医体质类型密切相关,阴虚、阳虚、气虚、血瘀体质易发生骨量异常。翟爱莲等[21]在济南市机关人员中做完调查后认为骨密度降低可能相关的中医体质类型是阳虚质。李鸾等[22]认为阳虚质是长春地区最常见的骨质疏松体质类型,气虚质及阴虚质次之。曹小青[23]通过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540例骨质疏松患者研究后发现骨质疏松症患者体质类型初期以血瘀质为主,后期以阳虚质和气虚质为主。刘雷等[24]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区蓟门里医院300例骨质疏松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类研究表明:在9种中医体质中,阴虚质与气虚质人群骨质疏松发病率较高,说明体质类型与骨質疏松发病率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王朋洁等[25]通过对济南市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53例绝经后骨密度降低患者研究认为阳虚质、血瘀质、阴虚质相对容易引发绝经后骨密度降低,其概率由高到低为阳虚质>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患者骨密度降低发生的概率最高。王艳等[26]通过以上海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后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中阳虚体质最常见,而痰湿质及气虚质患者比较容易发生髋部骨折。白璧辉等[27]通过研究总结到华东及华北地区骨质疏松患者大多为气虚型及阴虚型体质,而在西北及中南地区骨质疏松患者中,气虚型与阳虚型体质则占据了大部分。曾昭洋等[28]对兰州市城关区502例骨质疏松患者研究发现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为最常见的体质类型。综上所述,不同地区的骨质疏松人群体质倾向不同,但阳虚型体质、气虚型体质、阴虚型体质以及血瘀型体质可能是不同地区骨质疏松患者共同的主要体质类型。
2 骨代谢标志物与中医体质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测定骨代谢标志物可有助于骨质疏松的早期发现,通过骨代谢标志物可以了解骨组织新陈代谢的情况、评价骨代谢状态和预测骨折发生的风险。研究骨代谢标志物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对于早期发现不同体质人群可能易感的疾病及预测疾病未来发展的趋势存在帮助[29]。梁惠陶等[30]认为不同体质人群的骨代谢标志物结果不同,结合体质研究发现痰湿质和气虚质的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INP)和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明显高于其他体质,表明痰湿质和气虚质出现高转换状态的概率更高,气虚质和痰湿质的人群相比其他体质人群则应更需重视和预防骨质疏松。唐苗苗等[31]通过中医体质辨识量表分别对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及骨量正常的三组受试者进行评估,同时检测受试者血清骨代谢指标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d Resistant Acid Phosphatse,TRACP)和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雌二醇(Estradiol,E2)及红细胞膜脂肪酸水平后发现骨质疏松组痰湿体质检出率及分值最高,痰湿体质分值与骨吸收指标TRACP呈明显正相关关系,骨质疏松痰湿质患者更易出现骨紊乱病理特征。朱音等[32]认为骨质疏松偏颇体质患者中阳虚质明显增多,阳虚质与血清肌酐水平存在相关性,阳虚质人群的肌酐水平低于非阳虚质人群,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也低于非阳虚质人群。杨立进等[33]认为骨质疏松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患者的骨钙素(Osteocalcin,OC)、PINP及β-胶原降解产物(β-isomerized C-telopeptide,β-CTX)水平较其他体质类型高,非阳虚质人群的肌酐水平及25(OH)D水平均高于阳虚质人群。综上所述,骨质疏松患者的骨代谢标志物大多低于正常人群;其中阳虚质患者自身体内的血清肌酐和25(OH)D水平均低于非阳虚质人群;痰湿质患者更易出现骨代谢标志物紊乱。 3 基于中医“体质可调”理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
中医向来注重中医养生,有“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34]之说。根据王琦教授“体病相关论”和“体质可调论”[35],体质类型影响疾病的倾向性,通过干预可以调整体质偏颇。范琳燕[36]认为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时,可以因人制宜,以“治未病”作为指导思想,根据“虚者补之”,针对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型,予以滋阴补肾、温阳活血、填精益髓等日常饮食建议及治疗,进而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郭杨等[37]认为临床实践中应牢牢把握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出骨质疏松发病与病人体质之间的联系,确定好调节体质的方法,基于体质的可调性,可以先从改善体质入手,进而改善骨质疏松患者个体的病理状态,最终实现个体化诊疗。有学者[38]通过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年的“钙磷比例均衡的糖尿病饮食模式”管理以调整偏颇体质后发现该饮食模式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风险。邓强等[39]采用体质调节法干预阳虚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疗效满意,不仅可帮助调节患者偏颇体质、缓解腰背部疼痛、提高雌二醇水平,还可改善骨代谢、增加骨密度。通过早期体质辨识,可以在无症状人群中发现骨质疏松的“高危体质”,并对应高风险的骨质疏松信息,做到早筛查、早预警,通过体质调节,可以预防或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
4 小结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不仅危害患者健康,还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消极的影响。不同地域的骨质疏松患者具有不同的体质倾向性,但存在共同的体质倾向类型,骨代谢标志物与中医体质也相互具有联系,人的体质具有可调性,通过干预可以调整人的偏颇体质。分析骨质疏松与中医体质、骨代谢标志物与中医体质之间的关系,完善骨质疏松早期风险筛查预测手段,根据个人体质类型建立辨体防治方案,充分贯彻中医“治未病”思想,这将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罗树君,曾荣,胡资兵.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14-15.
[2]白璧辉,谢兴文,李鼎鹏,等.骨质疏松症发病因素及其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进展[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2019:270-271.
[3]韩亚军,帖小佳,伊力哈木·托合提,等.中国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7):1129-1134.
[4]罗令,孙晓峰,皮丕喆,等.近10年来我国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的荟萃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8,24(11):1415-1420.
[5]柴波,冯皓宇,常强,等.中国各地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及骨密度测量检出率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20,26(9):792-796.
[6]贺丽英,孙蕴,要文娟,等.2010-2016年中国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Meta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6,22(12):1590-1596.
[7]梁伟乔,钟诚,李宇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与治疗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20,26(1):135-139.
[8]胡竹元,应瑛,方伟英,等.中医体质类型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10):892-894.
[9]孙益,童培建,肖鲁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J].中医杂志,2009,50(8):696-698.
[10]徐桂琴,王树芬,邹建华.古代文献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J].中医杂志,2008,(6):568-569.
[11]柳承希,任艳玲.古代文献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7):2089-2092.
[12]谭清武.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J].中外医疗,2009,28(23):80-81.
[13]柴剑波译.黄帝内经[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3-06.
[14]吴亚东.从“因虚致瘀”论治“骨痹病”、“骨萎病”的臨床研究[E].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2019.
[15]王琦,盛增秀.中医体质学说[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2:15-32.
[16]李东,王琦.王琦教授基于“辨体论治”的三辨诊疗模式临床应用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9):2332-2334.
[17]李永强,温波,夏泉,等.中医体质学的分类及体质与证的研究概况[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6):79-80.
[18]华诚峰,潘佩婵,利结芳,等.老年骨质疏松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生活习惯的相关性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3):40-43.
[19]石劢,刘兆兰,许美艳,等.北京城区老年人中医体质与慢性病的关系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6,35(1):28-46.
[20]范春兰,江长缨,顾联斌.上海某社区老年人骨量异常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J].上海医药,2019,40(12):39-42.
[21]翟爱莲,巩雅欣,孙雨菡,等.济南市机关人员骨密度降低与中医体质分型的相关性及中药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9,17(2):137-139.
[22]李鸾,罗宗键,吴海龙,等.长春地区骨质疏松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骨代谢指标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22):5562-5564.
[23]曹小青.中老年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骨代谢指标关系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9,33(2):49-50. [24]刘雷,塔拉,杨红云,等.骨质疏松症中医体质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附300例临床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19(10):1099-1103.
[25]王朋洁,刘瑞芬,师伟,等.绝经后女性骨密度降低与中医体质辨识的相关性[J].河北中医,2015,37(5):657-659+665.
[26]王燕,郭海玲,吴玉云,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风险与中医体质相关性[J].河南中医,2020,40(7):1038-1041.
[27]白璧辉,谢兴文,李鼎鹏,等.近五年来中医体质类型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的现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8,24(9):1229-1235.
[28]曾昭洋,胡文斌,魏学玲,等.中老年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中医体质及辨证分型分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2):435-438.
[29]申浩,赵海燕,魏戌,等.骨代谢标志物在骨质疏松症中医药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7,23(10):1386-1390.
[30]梁惠陶,袁远,谭清波,等.骨代謝标志物与中老年中医体质人群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8):4571-4573.
[31]唐苗苗,赵丹,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痰湿体质及红细胞膜脂肪酸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12):865-867.
[32]朱音,王晶,李晨光,等.上海市社区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9,25(2):178-182.
[33]杨立进,陈博来,林涌鹏,等.广州市社区中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骨代谢指标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5(4):580-585.
[34]方旖旎,王琦,张国辉,等.中医体质学在“治未病”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杂志,2020,61(7):581-585.
[35]王琦.以九体辨识为核心技术打造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版[J].天津中医药,2019,36(6):521-527.
[36]范琳燕.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J].新中医,2020,52(2):169-172.
[37]郭杨,马勇,董维,等.骨质疏松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4):6211-6213.
[38]赵明月,高永红.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对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0,22(2):47-49.
[39]邓强,彭冉东,李中锋,等.体质调节法干预阳虚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27(4):18-22.
(收稿日期:2021-04-08)
基金项目:高层次科技人才及创新团队选拔专项-创新团队项目(云人社通[2020]156号)
第一作者简介:徐超(1994-),男,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
通信作者:温伟波,Email:850923441@qq.com
关键词:中医体质;骨质疏松;骨代谢标志物;体质可调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7-0089-04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以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和低骨量为其显著特征,临床常见于老年人,通常易导致骨脆性增加、骨强度降低,易发生骨折等[1]。研究发现近年来全球骨质疏松患者人数已高达10.2 亿,预计2030 年将增长至13.6亿,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高达25%,人数约为1.4亿,其中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2]。骨质疏松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男性及女性的骨质疏松患病率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均逐渐增加,男性患病率增长相对平缓,女性到达50岁后,患病率则明显增高[3-6]。我国老年患者跌倒时多数并发有骨质疏松性骨折,给中老年群体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中医认识骨质疏松的历史由来已久,认为骨质疏松主要是由肝肾亏耗、脾胃虚弱、外邪、瘀血、久病不愈等病因病机引起[7-12]。《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提到“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13]。”人类步入中老年以后,肝肾亏耗,肾阳虚衰,脾阳无法得到温煦,脾运化水谷失司,化生气血不足,气虚行血无力,最终易出现气滞血瘀,加上先天禀赋不足及后天调养失宜致经脉失养、骨枯髓减而发为骨痿[14]。近年来研究发现骨质疏松与中医体质学说联系密切,体质学说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人类的体质特征、体质类型及其相关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疾病变化的性质及预测疾病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15]。王琦教授认为,现代体质类型除平和质以外,还有阳虚质、血瘀质、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湿热质、阴虚质和特禀质8种偏颇体质[16-17]。研究表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与中医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血瘀质等偏颇体质关系密切[18]。不同地域骨质疏松患者存在不同的体质倾向性,骨代谢标志物与中医体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调整中医偏颇体质可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
1 不同地域骨质疏松患者具有不同的体质倾向性
体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稳定的综合固有特质,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综合固有特质将决定个体对某些致病因子存在易感性及对某种病理过程存在倾向性。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骨质疏松患者体质倾向性的相关研究报道,不同地区的骨质疏松患者体质类型具有不同的倾向。有学者[19]通过对北京市城区3894名老年人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得出骨质疏松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是血瘀质、阳虚质的结论。范春兰等[20]在上海某社区做的研究显示骨量异常的发生与中医体质类型密切相关,阴虚、阳虚、气虚、血瘀体质易发生骨量异常。翟爱莲等[21]在济南市机关人员中做完调查后认为骨密度降低可能相关的中医体质类型是阳虚质。李鸾等[22]认为阳虚质是长春地区最常见的骨质疏松体质类型,气虚质及阴虚质次之。曹小青[23]通过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540例骨质疏松患者研究后发现骨质疏松症患者体质类型初期以血瘀质为主,后期以阳虚质和气虚质为主。刘雷等[24]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区蓟门里医院300例骨质疏松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类研究表明:在9种中医体质中,阴虚质与气虚质人群骨质疏松发病率较高,说明体质类型与骨質疏松发病率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王朋洁等[25]通过对济南市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53例绝经后骨密度降低患者研究认为阳虚质、血瘀质、阴虚质相对容易引发绝经后骨密度降低,其概率由高到低为阳虚质>血瘀质>阴虚质,阳虚质患者骨密度降低发生的概率最高。王艳等[26]通过以上海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后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中阳虚体质最常见,而痰湿质及气虚质患者比较容易发生髋部骨折。白璧辉等[27]通过研究总结到华东及华北地区骨质疏松患者大多为气虚型及阴虚型体质,而在西北及中南地区骨质疏松患者中,气虚型与阳虚型体质则占据了大部分。曾昭洋等[28]对兰州市城关区502例骨质疏松患者研究发现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为最常见的体质类型。综上所述,不同地区的骨质疏松人群体质倾向不同,但阳虚型体质、气虚型体质、阴虚型体质以及血瘀型体质可能是不同地区骨质疏松患者共同的主要体质类型。
2 骨代谢标志物与中医体质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测定骨代谢标志物可有助于骨质疏松的早期发现,通过骨代谢标志物可以了解骨组织新陈代谢的情况、评价骨代谢状态和预测骨折发生的风险。研究骨代谢标志物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对于早期发现不同体质人群可能易感的疾病及预测疾病未来发展的趋势存在帮助[29]。梁惠陶等[30]认为不同体质人群的骨代谢标志物结果不同,结合体质研究发现痰湿质和气虚质的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INP)和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明显高于其他体质,表明痰湿质和气虚质出现高转换状态的概率更高,气虚质和痰湿质的人群相比其他体质人群则应更需重视和预防骨质疏松。唐苗苗等[31]通过中医体质辨识量表分别对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及骨量正常的三组受试者进行评估,同时检测受试者血清骨代谢指标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d Resistant Acid Phosphatse,TRACP)和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雌二醇(Estradiol,E2)及红细胞膜脂肪酸水平后发现骨质疏松组痰湿体质检出率及分值最高,痰湿体质分值与骨吸收指标TRACP呈明显正相关关系,骨质疏松痰湿质患者更易出现骨紊乱病理特征。朱音等[32]认为骨质疏松偏颇体质患者中阳虚质明显增多,阳虚质与血清肌酐水平存在相关性,阳虚质人群的肌酐水平低于非阳虚质人群,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也低于非阳虚质人群。杨立进等[33]认为骨质疏松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患者的骨钙素(Osteocalcin,OC)、PINP及β-胶原降解产物(β-isomerized C-telopeptide,β-CTX)水平较其他体质类型高,非阳虚质人群的肌酐水平及25(OH)D水平均高于阳虚质人群。综上所述,骨质疏松患者的骨代谢标志物大多低于正常人群;其中阳虚质患者自身体内的血清肌酐和25(OH)D水平均低于非阳虚质人群;痰湿质患者更易出现骨代谢标志物紊乱。 3 基于中医“体质可调”理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
中医向来注重中医养生,有“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34]之说。根据王琦教授“体病相关论”和“体质可调论”[35],体质类型影响疾病的倾向性,通过干预可以调整体质偏颇。范琳燕[36]认为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时,可以因人制宜,以“治未病”作为指导思想,根据“虚者补之”,针对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型,予以滋阴补肾、温阳活血、填精益髓等日常饮食建议及治疗,进而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郭杨等[37]认为临床实践中应牢牢把握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出骨质疏松发病与病人体质之间的联系,确定好调节体质的方法,基于体质的可调性,可以先从改善体质入手,进而改善骨质疏松患者个体的病理状态,最终实现个体化诊疗。有学者[38]通过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年的“钙磷比例均衡的糖尿病饮食模式”管理以调整偏颇体质后发现该饮食模式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风险。邓强等[39]采用体质调节法干预阳虚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疗效满意,不仅可帮助调节患者偏颇体质、缓解腰背部疼痛、提高雌二醇水平,还可改善骨代谢、增加骨密度。通过早期体质辨识,可以在无症状人群中发现骨质疏松的“高危体质”,并对应高风险的骨质疏松信息,做到早筛查、早预警,通过体质调节,可以预防或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
4 小结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不仅危害患者健康,还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消极的影响。不同地域的骨质疏松患者具有不同的体质倾向性,但存在共同的体质倾向类型,骨代谢标志物与中医体质也相互具有联系,人的体质具有可调性,通过干预可以调整人的偏颇体质。分析骨质疏松与中医体质、骨代谢标志物与中医体质之间的关系,完善骨质疏松早期风险筛查预测手段,根据个人体质类型建立辨体防治方案,充分贯彻中医“治未病”思想,这将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罗树君,曾荣,胡资兵.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14-15.
[2]白璧辉,谢兴文,李鼎鹏,等.骨质疏松症发病因素及其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进展[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2019:270-271.
[3]韩亚军,帖小佳,伊力哈木·托合提,等.中国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7):1129-1134.
[4]罗令,孙晓峰,皮丕喆,等.近10年来我国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的荟萃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8,24(11):1415-1420.
[5]柴波,冯皓宇,常强,等.中国各地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及骨密度测量检出率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20,26(9):792-796.
[6]贺丽英,孙蕴,要文娟,等.2010-2016年中国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Meta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6,22(12):1590-1596.
[7]梁伟乔,钟诚,李宇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与治疗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20,26(1):135-139.
[8]胡竹元,应瑛,方伟英,等.中医体质类型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10):892-894.
[9]孙益,童培建,肖鲁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J].中医杂志,2009,50(8):696-698.
[10]徐桂琴,王树芬,邹建华.古代文献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J].中医杂志,2008,(6):568-569.
[11]柳承希,任艳玲.古代文献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7):2089-2092.
[12]谭清武.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J].中外医疗,2009,28(23):80-81.
[13]柴剑波译.黄帝内经[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3-06.
[14]吴亚东.从“因虚致瘀”论治“骨痹病”、“骨萎病”的臨床研究[E].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2019.
[15]王琦,盛增秀.中医体质学说[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2:15-32.
[16]李东,王琦.王琦教授基于“辨体论治”的三辨诊疗模式临床应用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9):2332-2334.
[17]李永强,温波,夏泉,等.中医体质学的分类及体质与证的研究概况[J].中国民间疗法,2012,20(6):79-80.
[18]华诚峰,潘佩婵,利结芳,等.老年骨质疏松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生活习惯的相关性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3):40-43.
[19]石劢,刘兆兰,许美艳,等.北京城区老年人中医体质与慢性病的关系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6,35(1):28-46.
[20]范春兰,江长缨,顾联斌.上海某社区老年人骨量异常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J].上海医药,2019,40(12):39-42.
[21]翟爱莲,巩雅欣,孙雨菡,等.济南市机关人员骨密度降低与中医体质分型的相关性及中药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9,17(2):137-139.
[22]李鸾,罗宗键,吴海龙,等.长春地区骨质疏松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骨代谢指标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22):5562-5564.
[23]曹小青.中老年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骨代谢指标关系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9,33(2):49-50. [24]刘雷,塔拉,杨红云,等.骨质疏松症中医体质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附300例临床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19(10):1099-1103.
[25]王朋洁,刘瑞芬,师伟,等.绝经后女性骨密度降低与中医体质辨识的相关性[J].河北中医,2015,37(5):657-659+665.
[26]王燕,郭海玲,吴玉云,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风险与中医体质相关性[J].河南中医,2020,40(7):1038-1041.
[27]白璧辉,谢兴文,李鼎鹏,等.近五年来中医体质类型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的现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8,24(9):1229-1235.
[28]曾昭洋,胡文斌,魏学玲,等.中老年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中医体质及辨证分型分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2):435-438.
[29]申浩,赵海燕,魏戌,等.骨代谢标志物在骨质疏松症中医药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7,23(10):1386-1390.
[30]梁惠陶,袁远,谭清波,等.骨代謝标志物与中老年中医体质人群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8):4571-4573.
[31]唐苗苗,赵丹,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痰湿体质及红细胞膜脂肪酸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12):865-867.
[32]朱音,王晶,李晨光,等.上海市社区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9,25(2):178-182.
[33]杨立进,陈博来,林涌鹏,等.广州市社区中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骨代谢指标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5(4):580-585.
[34]方旖旎,王琦,张国辉,等.中医体质学在“治未病”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杂志,2020,61(7):581-585.
[35]王琦.以九体辨识为核心技术打造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版[J].天津中医药,2019,36(6):521-527.
[36]范琳燕.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J].新中医,2020,52(2):169-172.
[37]郭杨,马勇,董维,等.骨质疏松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4):6211-6213.
[38]赵明月,高永红.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对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0,22(2):47-49.
[39]邓强,彭冉东,李中锋,等.体质调节法干预阳虚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27(4):18-22.
(收稿日期:2021-04-08)
基金项目:高层次科技人才及创新团队选拔专项-创新团队项目(云人社通[2020]156号)
第一作者简介:徐超(1994-),男,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
通信作者:温伟波,Email:8509234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