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与文本的对话——读进去
(1)理清文章结构。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开始读时,其实已开启了一段历程,一段与文本沟通的历程。解读教材是一种对话,一种与文本的对话。每次拿到一篇课文,我首先要做一件事:静心素读。这次也不例外,边读边设身处地想象,想象我就是“我”,渐渐地,我读出了文章的“三点一线”“三点”——“温馨一家人”“诗意识太阳”“承诺献双腿”。“一线”——文中的“我”的情感变化线,“三点一线”最终都会聚焦到一个主题——真诚的满怀爱意的沟通和帮助可以让我们战胜一切灰暗和恐惧。这样整体入手,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2)领会文章内涵。接着,我开始读第二次,这次读,我努力让自己的视野开阔一些,有时我会斟字酌句;有时我又会从文本中想开来……当读到眼盲的明明用想象认识太阳时,我们想起金子美玲的那首诗: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灌木丛中的小草啊。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烧焦了翅膀/也要飞向灯光闪烁的方向/夜里的飞虫啊。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住在城市里的孩子们啊!是的,我们从明明身上看到一种态度、勇气和力量。当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这篇文章将这份态度、勇气和力量传递给孩子们。
二、与编者、作者、学习者的对话——走出来
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一篇文章?为什么编者要在四年级下学期选这样一组文章? 学生的阅读基础是什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与编者作者学习者的对话。这需要我们解读时应该读出三种意识:
(1)人文意识。在备写《番茄太阳》期间,突然有一天我读到一则关于三毛和刘侠的故事。刘侠就是写《生命,生命》的杏林子。他们是好朋友,一次三毛目睹身体逐渐萎缩的刘侠躺在病床上,左手推着右手写字,特别伤感,一出病房就赶紧祈祷:上帝啊,快别让刘侠受折磨了,带她到天堂吧!病房里的刘侠听到了,赶紧祈祷:上帝啊,别听三毛的话,我要勇敢地活下去,我还没有活够!12岁就被医生判了死刑的刘侠,活了61岁,而健康的三毛,在48岁时选择自杀离开了我们。我发现一个文化现象:写《生命,生命》的杏林子、写《我与地坛》的史铁生、写《番茄太阳》的卫宣利,这些残疾作家的心更敏感,更善于感动,他们的文章蕴藏着比身体健康的作家更强烈的一种力量,我想,作品对于他们不仅仅是一种倾诉,更是一种孕育,这孕育出的种子,会源源不断地给予自己活下去,活出精彩的勇气与力量。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不是宿命,而是大难过后,人对生命有了反思,对生命产生敬畏,从而珍惜。所以,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的主题:走出阴霾,关爱别人。
(2)文学意识(情感有变化 表达有层次)。编者编写教材时,选文主要有几类:比如:文选型、知识型、分别体现文化性和时代性。要求我们把握选文特点,确立教学内容。《番茄太阳》这是一篇优秀散文,文章不平,内容充实,深刻有味,教学这样美的文章我们既要读进去体验文章的“诗”性,又能跳出来鸟瞰文本,感悟文章的“思”性,中高年级侧重于“写”,侧重于感悟作者独特的构思,个性的表达。所以,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的方向:指向写作,指向阅读策略。
(3)学生意识(探究兴趣 阅读策略)。当我们带着自己的解读走向学生时,往往会很尴尬,感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三尺讲台上我们讲得唾沫四射,甚至痛哭流涕,台下的孩子却一脸茫然地瞪着我们。这时,我们必须找准切入点。选择切入点的技巧有14个字:“文章”若只如初见,深入浅出始为真。怎么讲呢?初见文本我们常常会有一份陌生感、新鲜感,会有自己的独特的阅读期待与热情。存在问题,有所困惑,这才是真实的阅读,才是最接近于孩子的阅读,才是有教学价值的阅读。在多次遭遇尴尬之后,我再次回忆初读文章的感受,是温暖,是快乐开心,是感动,是力量……这不就是作者写作的情感线吗?于是,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思路:发现情感变化,探究变化原因。围绕这个思路设计两个问题:是什么场景,什么人,什么事感动、温暖了“我”?明明带给“我”的仅仅是感动吗?“文章”若只如初见,并不是说不要深入钻研教材而,是强调在设计时更多的从孩子的眼光理解教材尊重孩子学习的起点,遵循孩子学习的规律。
三、课程目标的设定
思路渐渐清晰后,我设定了教学目标如下:①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理解“番茄太阳”的含义,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从而受到关爱他人的教育,获得生活的力量。②学习运用感情朗读、咀嚼语言、关注细节的阅读方法理解文本内容。③初步领悟作者有层次的表达方法。
设定这样的目标除了以上解读外,我考虑了三点:一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2、3;过程与方法1、2;情感态度价值观1。)二是师生关系——立足学生,为学生发展服务,(目标1的描述:方法+目标 习得方法学会运用)三是大语文思想:逐步把课往深处、高处、远处引领,不满足于虛假的主动性,把真正的精华教给孩子。课内得方法,课外求发展。
四、教学思路的勾画
从文本到课堂我们常常会陷入两难:停留于故事情节,教师成了一个讲故事的人;对散文的结构和内涵进行分析极可能把课上得枯燥而抽象,而且更重要的是破坏了作者构思的圆满。散文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分析往往会破坏整体性,进而不复存在层次性;但若不能分析细节,不能分析细节处的妙处,散文的美不复存在。
五、走上课堂的实施
从预设走向生成,教师做什么?
(1)扎扎实实讲效率;人生最大的事就是定位,课堂上我们要做好两个地位。教师定位:唤醒经验——得到提升交给方法——课堂实践;学生定位:学生参与课堂,学生主导课堂,先学后教,才会让教有针对性;以学定教,才会让教有有效性。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学生学习了,才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困惑,教师的教学才有针对性,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感觉到却说不出来,或以为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之处,就是我们教学的驻足点。这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吧。
(2)围绕主题求突破;教师并不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行了,还需要教师有效地把学生组织起来,(①设计问题;②及时评价)把学习过程完善起来(对话)。充分利用同学之间的学习资源,来营造互帮互助共同受益的氛围。
(3)进入场景得思考。本节伊始,引领学生走进散文,贴近作者心灵,聆听作者心声。想着残疾了的作者——卫宣利,想着这个在17岁横遭车祸的如花女子,心痛得厉害,忍不住“对号入座”,把卫宣利联想成文中的“我”,又把读着文字的“我”幻化成了卫宣利。
六、审视课堂的反思
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纵观这次教学历程,我发现了自己的特长优势,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两次设计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发展,更明确了要把学生的学放在课堂正中央,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效的长效的。我还写了一篇反思从四方面总结自己的好做法,即:补白中咀嚼语言,细节中感悟温馨,体验中感悟乐观,拓展中升华主题。
磨课真磨人,一篇《番茄太阳》磨亮了我的眼睛,也磨亮了我作为一名教者的课堂定位。今天,我是实验者、参与者、描述者,真实描述我的一次磨课全过程,是渔还是鱼?我愿做最美的“番茄太阳”!
(1)理清文章结构。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开始读时,其实已开启了一段历程,一段与文本沟通的历程。解读教材是一种对话,一种与文本的对话。每次拿到一篇课文,我首先要做一件事:静心素读。这次也不例外,边读边设身处地想象,想象我就是“我”,渐渐地,我读出了文章的“三点一线”“三点”——“温馨一家人”“诗意识太阳”“承诺献双腿”。“一线”——文中的“我”的情感变化线,“三点一线”最终都会聚焦到一个主题——真诚的满怀爱意的沟通和帮助可以让我们战胜一切灰暗和恐惧。这样整体入手,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2)领会文章内涵。接着,我开始读第二次,这次读,我努力让自己的视野开阔一些,有时我会斟字酌句;有时我又会从文本中想开来……当读到眼盲的明明用想象认识太阳时,我们想起金子美玲的那首诗: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灌木丛中的小草啊。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烧焦了翅膀/也要飞向灯光闪烁的方向/夜里的飞虫啊。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住在城市里的孩子们啊!是的,我们从明明身上看到一种态度、勇气和力量。当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这篇文章将这份态度、勇气和力量传递给孩子们。
二、与编者、作者、学习者的对话——走出来
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一篇文章?为什么编者要在四年级下学期选这样一组文章? 学生的阅读基础是什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与编者作者学习者的对话。这需要我们解读时应该读出三种意识:
(1)人文意识。在备写《番茄太阳》期间,突然有一天我读到一则关于三毛和刘侠的故事。刘侠就是写《生命,生命》的杏林子。他们是好朋友,一次三毛目睹身体逐渐萎缩的刘侠躺在病床上,左手推着右手写字,特别伤感,一出病房就赶紧祈祷:上帝啊,快别让刘侠受折磨了,带她到天堂吧!病房里的刘侠听到了,赶紧祈祷:上帝啊,别听三毛的话,我要勇敢地活下去,我还没有活够!12岁就被医生判了死刑的刘侠,活了61岁,而健康的三毛,在48岁时选择自杀离开了我们。我发现一个文化现象:写《生命,生命》的杏林子、写《我与地坛》的史铁生、写《番茄太阳》的卫宣利,这些残疾作家的心更敏感,更善于感动,他们的文章蕴藏着比身体健康的作家更强烈的一种力量,我想,作品对于他们不仅仅是一种倾诉,更是一种孕育,这孕育出的种子,会源源不断地给予自己活下去,活出精彩的勇气与力量。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不是宿命,而是大难过后,人对生命有了反思,对生命产生敬畏,从而珍惜。所以,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的主题:走出阴霾,关爱别人。
(2)文学意识(情感有变化 表达有层次)。编者编写教材时,选文主要有几类:比如:文选型、知识型、分别体现文化性和时代性。要求我们把握选文特点,确立教学内容。《番茄太阳》这是一篇优秀散文,文章不平,内容充实,深刻有味,教学这样美的文章我们既要读进去体验文章的“诗”性,又能跳出来鸟瞰文本,感悟文章的“思”性,中高年级侧重于“写”,侧重于感悟作者独特的构思,个性的表达。所以,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的方向:指向写作,指向阅读策略。
(3)学生意识(探究兴趣 阅读策略)。当我们带着自己的解读走向学生时,往往会很尴尬,感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三尺讲台上我们讲得唾沫四射,甚至痛哭流涕,台下的孩子却一脸茫然地瞪着我们。这时,我们必须找准切入点。选择切入点的技巧有14个字:“文章”若只如初见,深入浅出始为真。怎么讲呢?初见文本我们常常会有一份陌生感、新鲜感,会有自己的独特的阅读期待与热情。存在问题,有所困惑,这才是真实的阅读,才是最接近于孩子的阅读,才是有教学价值的阅读。在多次遭遇尴尬之后,我再次回忆初读文章的感受,是温暖,是快乐开心,是感动,是力量……这不就是作者写作的情感线吗?于是,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思路:发现情感变化,探究变化原因。围绕这个思路设计两个问题:是什么场景,什么人,什么事感动、温暖了“我”?明明带给“我”的仅仅是感动吗?“文章”若只如初见,并不是说不要深入钻研教材而,是强调在设计时更多的从孩子的眼光理解教材尊重孩子学习的起点,遵循孩子学习的规律。
三、课程目标的设定
思路渐渐清晰后,我设定了教学目标如下:①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理解“番茄太阳”的含义,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从而受到关爱他人的教育,获得生活的力量。②学习运用感情朗读、咀嚼语言、关注细节的阅读方法理解文本内容。③初步领悟作者有层次的表达方法。
设定这样的目标除了以上解读外,我考虑了三点:一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2、3;过程与方法1、2;情感态度价值观1。)二是师生关系——立足学生,为学生发展服务,(目标1的描述:方法+目标 习得方法学会运用)三是大语文思想:逐步把课往深处、高处、远处引领,不满足于虛假的主动性,把真正的精华教给孩子。课内得方法,课外求发展。
四、教学思路的勾画
从文本到课堂我们常常会陷入两难:停留于故事情节,教师成了一个讲故事的人;对散文的结构和内涵进行分析极可能把课上得枯燥而抽象,而且更重要的是破坏了作者构思的圆满。散文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分析往往会破坏整体性,进而不复存在层次性;但若不能分析细节,不能分析细节处的妙处,散文的美不复存在。
五、走上课堂的实施
从预设走向生成,教师做什么?
(1)扎扎实实讲效率;人生最大的事就是定位,课堂上我们要做好两个地位。教师定位:唤醒经验——得到提升交给方法——课堂实践;学生定位:学生参与课堂,学生主导课堂,先学后教,才会让教有针对性;以学定教,才会让教有有效性。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学生学习了,才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困惑,教师的教学才有针对性,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感觉到却说不出来,或以为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之处,就是我们教学的驻足点。这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吧。
(2)围绕主题求突破;教师并不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行了,还需要教师有效地把学生组织起来,(①设计问题;②及时评价)把学习过程完善起来(对话)。充分利用同学之间的学习资源,来营造互帮互助共同受益的氛围。
(3)进入场景得思考。本节伊始,引领学生走进散文,贴近作者心灵,聆听作者心声。想着残疾了的作者——卫宣利,想着这个在17岁横遭车祸的如花女子,心痛得厉害,忍不住“对号入座”,把卫宣利联想成文中的“我”,又把读着文字的“我”幻化成了卫宣利。
六、审视课堂的反思
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纵观这次教学历程,我发现了自己的特长优势,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两次设计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发展,更明确了要把学生的学放在课堂正中央,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效的长效的。我还写了一篇反思从四方面总结自己的好做法,即:补白中咀嚼语言,细节中感悟温馨,体验中感悟乐观,拓展中升华主题。
磨课真磨人,一篇《番茄太阳》磨亮了我的眼睛,也磨亮了我作为一名教者的课堂定位。今天,我是实验者、参与者、描述者,真实描述我的一次磨课全过程,是渔还是鱼?我愿做最美的“番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