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外阅读作为教材文本学习的延伸,是学生阅读能力、学习能力的体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拓宽视野、优化心理、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从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指导有效性的提升、阅读环境的营造三个方面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有效获取知识的源泉,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小学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然而,课外阅读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课外阅读作为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消遣方式,其实施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培养课外阅读习惯、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营造课外阅读环境是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端正态度,养成良好课外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正是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时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今后学习的重要保障,“态度决定一切”,端正对课外阅读的态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高效阅读、快乐阅读的必备条件。
(一)科学选择,汲取经典优良知识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对事物的分辨能力不强,在选择课外读物的时候容易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单一选择或盲目选择。以往的研究调查显示有很大一部分的小学生在选择读物时偏向于漫画类图书,而对于课程标准推荐的经典类阅读书目缺乏阅读兴趣。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是有限的,而课外读物是无穷的,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经典的书目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外读物的选择方面,叶圣陶先生指出一要“及时”,二要“精选”。他说择优阅读就像“跑进仓库就得注意拣选,非取那最合用的东西不可”,“霉的、烂的、不合用的”一概不取。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书目,让学生有价值阅读。当然,并不是说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目是不可取的,而是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阅读内容是否科学、合理,课外阅读的目的不是玩乐,而是在玩乐的基础上学习知识。不要定下“这不许看,那不许看”的禁令,而要把“取缔书报的心思和力气移用到培养学生识别力的方面去。”
(二)以兴趣为契机,实现全面阅读
兴趣在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因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效果等有着重要影响。面对学生阅读范围狭窄,选择读物能力不强的现状应以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契机,实现全面阅读。
学生的阅读兴趣存在差异,喜爱的阅读类型不尽相同,以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切入点,拓宽课外阅读范围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先从其喜爱的阅读类型出发,让学生喜欢读书、想要读书。例如小学阶段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童话寓言类课文时积极性较高,教师可适当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书籍中的相关篇目,学生在多篇的阅读中会对整本书产生兴趣,有想读整本书的欲望,此时应及时满足其需求,暂时不评价孩子的阅读喜好。在其阅读喜爱的童话书籍的过程中,热爱阅读的习惯也在慢慢养成。在一段时间的阅读后读书成为其自动的精神需求,从开始的“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而这种“我要读”在其充分阅读所喜爱类型书籍后,会泛化为想要读一读其他类型的书籍。这样开始的阅读多样性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让爱好成为一种“催化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热爱课外阅读,促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三)掌握科学阅读方法
不同文体的文章、书目,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但是精读、泛读、略读、速读是阅读一切文体的必备能力,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依靠这些基本的阅读技能,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略读,即根据阅读的目的,对阅读材料加以取舍后有详有略的读书方法。略读之前应先把书的目录、摘要、各章小结等浏览一遍,或者是根据需要将全书粗粗地泛读一遍,确定略读与详读的地方。[3]
精读,即逐章、逐节、逐字、逐句深入细致地阅读,目的在于全面、深刻地掌握书中内容,把书中的基本概念、观点、理论学懂弄通,对书中的内容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精读有三个特点:一是有明确的、特定的目的;二是读的速度比泛读慢,甚至要反复读;三是大凡精读都要在书上做些勾画、眉批、边注或做些读书笔记、卡片、心得体会等。
泛读是一种广义上的快速阅读方法,与精读相对,不對阅读材料进行深入理解、探讨,不逐字逐句的细微解读,旨在对文本主要内容的了解、概括。它的主要目的常常是为了扩大知识面,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进行知识的储备,且其阅读速度比较快,有时甚至可以“一目十行”。但是泛读并不等于不思考,而是要粗中有细,胸中要有全局。
二、探究方法,提高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性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阅读能力较弱,且自我监控能力不足,其课外阅读存在盲目性、随意性等特点,更需要教师的引领、指导。应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充分利用同步阅读资源、科学评价,提高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性。
(一)路在脚下,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重视课内阅读的引领作用是“授之以渔”。课内阅读主要指的是语文课上对文本的学习,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不但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学会对文本进行分析,品读妙词佳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理解,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然而,几本教科书不可能穷尽优秀的知识、文化,新课程倡导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且每个学段都配有相应的必读书目,因此教师在教授阅读方法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横向阅读。如五年级学生在学习《刷子李》这一课时,学生仅仅了解了故事情节,体会到文章一波三折叙事特点及刷子李技艺之高超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学生对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视、抢救意识,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篇目如:《泥人张》《认牙》等,使学生从单篇课文的学习向同类文章,文化现象的理解、领悟转化,对此类的书籍、文章有更广、更深的理解,从而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二)有心则灵,充分利用同步阅读资源
小学生处于童年时期,游戏在这一时期有很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之对小学生“减负”呼吁的现实背景,学生能利用的课外阅读时间并不多,因此充分利用同步阅读资源就显得异常重要。此项主要是针对阅读教学而言的,当下小学各个学段每版语文教材都配有相应的练习册等辅助教材,这些教材是与课本内容相联系的,起到对知识的练习、巩固作用。阅读能力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板块,呈现在辅助教材上就演化为一篇篇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是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精心挑选的,也是课内知识的外化,最重要的是对这些阅读材料的讲解是教师阅读教学的重要一项。对同步阅读资源的充分利用无疑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把这些阅读材料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资源,它不仅是学生提高分数的工具,也是扩大阅读范围的重要资源。
通过对同步教学资源的利用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对教师有一定的要求,它需要教师细心研究每篇阅读材料的题材、意旨、来源等信息,要求教师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做题,还要对知识有深层的了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课外资源。
(三)科学评价,“统一要求”与“因人而异”
课外阅读受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受到监控,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其课外阅读的效果就很难提高。因此,需要对课外阅读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从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起到导向作用。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评价可以采用“课外自选阅读档案袋评价体系”[3],结合档案袋评价和自主学习理论,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体现学生主体性,反映其自主阅读、构建知识的过程,同时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和反思,创设积极、正面、真实的阅读环境。课外自选阅读档案袋评价由于具有学生进行自评环节,是学生在自己课外阅读能力基础之上进行的,避免了评价的盲目性。同时,互评要在家庭阅读模式的前提下,以家庭为单位,通过家庭之间的互评实现思想的碰撞,观点的凝聚。由于家庭成员各自的阅读兴趣、水平存在差异,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对其阅读质量、阅读等级做划分,使不同的学生在阅读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当然,这种不同的发展要建立在课外阅读要达到的最基础水平之上,即做到课外阅读评价的“统一要求”与“因人而异”。
三、积极联动,营造阅读环境
课外阅读不是单纯的读者与读物的交流,而是读者—读物—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阅读环境的营造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位、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
(一)各科渗透,共同促读
课外阅读环境的营造从学校方面来说关键在于各科教师之间的联动、配合。受学科特点的影响,目前在广大中小学中课外阅读被想当然地认为是语文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其他各科都“敬而远之”,将课外阅读全全推卸到语文上。其实,一切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文字,而有文字的地方必然存在阅读,如果说阅读是语文课的专利,那么所有语文课之外的阅读也都应归结为课外阅读,即每门学科都有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环境的义务。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小的板块“你知道吗”介绍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数学资料,可能是一个定理的来历,也可能是一个有趣的数学规律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这不但增加了本门课程的趣味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各学科相互迎合,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实施、提高。
(二)绿化非在校环境,避免“5 2=0”现象
所谓的“5 2=0”现象,即五天中所有在学校养成的习惯,形成的秩序,经过周末两天的假期后全部归零。这样周而复始的“立、费”严重制约着学生的课外阅读,放假时间本应是学生极其珍贵的课外阅读时间,但是往往因为家庭的阅读环境、父母的监督、管理不当等使得错过了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机会。
绿化家庭阅读环境,为孩子营造热爱课外阅讀的氛围,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职责,针对不同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同,文化水平存在差异的现状,可采取不同的家庭课外阅读氛围营造措施。有阅读能力的家长要以身作则,培养经常读书、看报的习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果家庭成员都喜爱读书则无形当中会把热爱阅读的习惯传达给孩子。如果家长没有阅读的基础,可以通过鼓励孩子读书,让孩子给自己讲读书中的奇闻逸事等间接的陪孩子阅读,而不是不懂、不会就不闻、不问,一定要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中,让孩子产生课外阅读的成就感,促进阅读的积极性。
社会方面除了政策支持之外,作为构成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应从自身出发,拥有喜欢阅读的情怀,彼此感染,让我们的社会生活散发“书香气”。有了这样的读书氛围,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之路才会更加宽广。
四、结语
阅读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相互作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坚持不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外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卷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卷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4]杨素兰.阅读方法与技巧探讨[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4).
[5]章木林,宋红波.档案袋评价与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系——一项基于课外自选阅读的实证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2).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是有效获取知识的源泉,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小学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然而,课外阅读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课外阅读作为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消遣方式,其实施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培养课外阅读习惯、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营造课外阅读环境是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端正态度,养成良好课外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正是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时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今后学习的重要保障,“态度决定一切”,端正对课外阅读的态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高效阅读、快乐阅读的必备条件。
(一)科学选择,汲取经典优良知识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对事物的分辨能力不强,在选择课外读物的时候容易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单一选择或盲目选择。以往的研究调查显示有很大一部分的小学生在选择读物时偏向于漫画类图书,而对于课程标准推荐的经典类阅读书目缺乏阅读兴趣。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是有限的,而课外读物是无穷的,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经典的书目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外读物的选择方面,叶圣陶先生指出一要“及时”,二要“精选”。他说择优阅读就像“跑进仓库就得注意拣选,非取那最合用的东西不可”,“霉的、烂的、不合用的”一概不取。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书目,让学生有价值阅读。当然,并不是说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目是不可取的,而是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阅读内容是否科学、合理,课外阅读的目的不是玩乐,而是在玩乐的基础上学习知识。不要定下“这不许看,那不许看”的禁令,而要把“取缔书报的心思和力气移用到培养学生识别力的方面去。”
(二)以兴趣为契机,实现全面阅读
兴趣在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因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效果等有着重要影响。面对学生阅读范围狭窄,选择读物能力不强的现状应以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契机,实现全面阅读。
学生的阅读兴趣存在差异,喜爱的阅读类型不尽相同,以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切入点,拓宽课外阅读范围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先从其喜爱的阅读类型出发,让学生喜欢读书、想要读书。例如小学阶段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童话寓言类课文时积极性较高,教师可适当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书籍中的相关篇目,学生在多篇的阅读中会对整本书产生兴趣,有想读整本书的欲望,此时应及时满足其需求,暂时不评价孩子的阅读喜好。在其阅读喜爱的童话书籍的过程中,热爱阅读的习惯也在慢慢养成。在一段时间的阅读后读书成为其自动的精神需求,从开始的“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而这种“我要读”在其充分阅读所喜爱类型书籍后,会泛化为想要读一读其他类型的书籍。这样开始的阅读多样性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让爱好成为一种“催化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热爱课外阅读,促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三)掌握科学阅读方法
不同文体的文章、书目,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但是精读、泛读、略读、速读是阅读一切文体的必备能力,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依靠这些基本的阅读技能,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略读,即根据阅读的目的,对阅读材料加以取舍后有详有略的读书方法。略读之前应先把书的目录、摘要、各章小结等浏览一遍,或者是根据需要将全书粗粗地泛读一遍,确定略读与详读的地方。[3]
精读,即逐章、逐节、逐字、逐句深入细致地阅读,目的在于全面、深刻地掌握书中内容,把书中的基本概念、观点、理论学懂弄通,对书中的内容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精读有三个特点:一是有明确的、特定的目的;二是读的速度比泛读慢,甚至要反复读;三是大凡精读都要在书上做些勾画、眉批、边注或做些读书笔记、卡片、心得体会等。
泛读是一种广义上的快速阅读方法,与精读相对,不對阅读材料进行深入理解、探讨,不逐字逐句的细微解读,旨在对文本主要内容的了解、概括。它的主要目的常常是为了扩大知识面,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进行知识的储备,且其阅读速度比较快,有时甚至可以“一目十行”。但是泛读并不等于不思考,而是要粗中有细,胸中要有全局。
二、探究方法,提高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性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阅读能力较弱,且自我监控能力不足,其课外阅读存在盲目性、随意性等特点,更需要教师的引领、指导。应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充分利用同步阅读资源、科学评价,提高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性。
(一)路在脚下,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重视课内阅读的引领作用是“授之以渔”。课内阅读主要指的是语文课上对文本的学习,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不但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学会对文本进行分析,品读妙词佳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理解,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然而,几本教科书不可能穷尽优秀的知识、文化,新课程倡导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且每个学段都配有相应的必读书目,因此教师在教授阅读方法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横向阅读。如五年级学生在学习《刷子李》这一课时,学生仅仅了解了故事情节,体会到文章一波三折叙事特点及刷子李技艺之高超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学生对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视、抢救意识,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篇目如:《泥人张》《认牙》等,使学生从单篇课文的学习向同类文章,文化现象的理解、领悟转化,对此类的书籍、文章有更广、更深的理解,从而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二)有心则灵,充分利用同步阅读资源
小学生处于童年时期,游戏在这一时期有很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之对小学生“减负”呼吁的现实背景,学生能利用的课外阅读时间并不多,因此充分利用同步阅读资源就显得异常重要。此项主要是针对阅读教学而言的,当下小学各个学段每版语文教材都配有相应的练习册等辅助教材,这些教材是与课本内容相联系的,起到对知识的练习、巩固作用。阅读能力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板块,呈现在辅助教材上就演化为一篇篇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是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精心挑选的,也是课内知识的外化,最重要的是对这些阅读材料的讲解是教师阅读教学的重要一项。对同步阅读资源的充分利用无疑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把这些阅读材料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资源,它不仅是学生提高分数的工具,也是扩大阅读范围的重要资源。
通过对同步教学资源的利用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对教师有一定的要求,它需要教师细心研究每篇阅读材料的题材、意旨、来源等信息,要求教师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做题,还要对知识有深层的了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课外资源。
(三)科学评价,“统一要求”与“因人而异”
课外阅读受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受到监控,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其课外阅读的效果就很难提高。因此,需要对课外阅读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从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起到导向作用。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评价可以采用“课外自选阅读档案袋评价体系”[3],结合档案袋评价和自主学习理论,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体现学生主体性,反映其自主阅读、构建知识的过程,同时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和反思,创设积极、正面、真实的阅读环境。课外自选阅读档案袋评价由于具有学生进行自评环节,是学生在自己课外阅读能力基础之上进行的,避免了评价的盲目性。同时,互评要在家庭阅读模式的前提下,以家庭为单位,通过家庭之间的互评实现思想的碰撞,观点的凝聚。由于家庭成员各自的阅读兴趣、水平存在差异,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对其阅读质量、阅读等级做划分,使不同的学生在阅读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当然,这种不同的发展要建立在课外阅读要达到的最基础水平之上,即做到课外阅读评价的“统一要求”与“因人而异”。
三、积极联动,营造阅读环境
课外阅读不是单纯的读者与读物的交流,而是读者—读物—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阅读环境的营造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位、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
(一)各科渗透,共同促读
课外阅读环境的营造从学校方面来说关键在于各科教师之间的联动、配合。受学科特点的影响,目前在广大中小学中课外阅读被想当然地认为是语文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其他各科都“敬而远之”,将课外阅读全全推卸到语文上。其实,一切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文字,而有文字的地方必然存在阅读,如果说阅读是语文课的专利,那么所有语文课之外的阅读也都应归结为课外阅读,即每门学科都有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环境的义务。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小的板块“你知道吗”介绍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数学资料,可能是一个定理的来历,也可能是一个有趣的数学规律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这不但增加了本门课程的趣味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各学科相互迎合,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实施、提高。
(二)绿化非在校环境,避免“5 2=0”现象
所谓的“5 2=0”现象,即五天中所有在学校养成的习惯,形成的秩序,经过周末两天的假期后全部归零。这样周而复始的“立、费”严重制约着学生的课外阅读,放假时间本应是学生极其珍贵的课外阅读时间,但是往往因为家庭的阅读环境、父母的监督、管理不当等使得错过了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机会。
绿化家庭阅读环境,为孩子营造热爱课外阅讀的氛围,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职责,针对不同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同,文化水平存在差异的现状,可采取不同的家庭课外阅读氛围营造措施。有阅读能力的家长要以身作则,培养经常读书、看报的习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果家庭成员都喜爱读书则无形当中会把热爱阅读的习惯传达给孩子。如果家长没有阅读的基础,可以通过鼓励孩子读书,让孩子给自己讲读书中的奇闻逸事等间接的陪孩子阅读,而不是不懂、不会就不闻、不问,一定要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中,让孩子产生课外阅读的成就感,促进阅读的积极性。
社会方面除了政策支持之外,作为构成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应从自身出发,拥有喜欢阅读的情怀,彼此感染,让我们的社会生活散发“书香气”。有了这样的读书氛围,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之路才会更加宽广。
四、结语
阅读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相互作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坚持不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外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卷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卷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4]杨素兰.阅读方法与技巧探讨[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4).
[5]章木林,宋红波.档案袋评价与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系——一项基于课外自选阅读的实证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