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灵丘县的红石塄乡觉山村位于灵丘县东南山区,境内群山林立,唐河环绕,景色怡人。因了声名远播的觉山寺,觉山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圣地,虽然地处山区,但如果去灵丘旅游,觉山村也是自驾游的游客们必定要去的地方。
觉山寺位于觉山山腰,寺庙周围高山环抱,寺内古木参天。寺庙初创于北魏太和七年(483年),是孝文帝拓跋宏为报母恩而敕建的。寺院依山而建,有飘逸出尘之意。该寺历代屡有重修,现存庙宇为清代光绪年间重修的建筑。觉山寺山门有额题“普照寺”,浮雕极为繁复。寺内建筑布局有三条中轴线,每条轴线从前至后都有三进院落,每进院落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其中韦驮殿东西两侧的墙壁上留下了一副对联,字迹龙飞凤舞,字体独特,书写刚劲有力,但至今无人识辩破解其中内容。相传这幅对联为觉山寺清代龙诚和尚所书,龙诚和尚原为当地一不识字的农夫,少年时偶遇一白发白须的老人,是传说中的海音法师,经法师教诲点化之后,龙诚和尚文武双修,识文断字,武功精进,一生带有传奇色彩。除了这副天书一样的对联无人能识外,这个远离都市喧嚣的寺庙还有着众多的珍贵历史遗存,庙内存有一通北魏“皇帝南巡御射碑”,这通残存的魏碑是现代人了解北魏历史、学习魏碑书法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寺内西轴线前院中部还有高13层平面呈八角形的密檐砖塔,塔高43.54米,塔身呈锥形,逐级向内收缩,塔基分三层,下为八角形须弥座,中为平座勾栏,上为莲台。平座上以三层仰莲座上承塔身。一层塔身南北开有券门通向塔心室,东西两侧是券形假门,四个侧面雕出假棂窗。塔基上各种雕刻十分精致,兽面、花卉、菩萨、力士、行龙、人物等都是采用浮雕或圆雕手法雕刻而成,造型丰满,刀法流畅洗练,只惜不少雕塑作品头部缺失成了残件。塔身第一层有塔心室,其上十二层均为实心。塔内墁地用的是沟纹砖,四壁有部分宋辽壁画,内容为佛、菩萨、供养人等,面形清秀,线条流畅,虽色泽陈旧,但画面清晰可辨。砖塔是全寺建筑中的精华,于辽大安五年修建,村里人称这个塔为白塔。在觉山寺西南面的小山顶上,还有一座方形三层密檐小塔,是为觉山寺高僧圆寂后所建的灵塔,专家认为辽时所建的塔。塔高约5米,在巍巍群山的环绕下,一大一小砖塔对立,相映成趣,在小塔侧还有一口古井,深约30丈。大塔、小塔和古井人称“塔井三奇”。觉山寺后山还有一处叫菩萨顶的寺庙,建筑都在山洞内,走进去感觉到别有洞天。
村庄附近还有北魏文成帝拓拔溶与群臣比武的御射台。太行古陉蒲阴陉也在离村不远处,蒲阴陉西北起始于山西灵丘界,陉东南则直达河北涞源界,这条古道是北魏时开凿的由大同地区通往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众多遗存构成了觉山村北魏文化群,虽经一千五百多年风风雨雨的磨剥冲刷,但依然向人们昭示着北魏文化的恢弘。
觉山村在觉山寺东侧,村中多连成片的老旧黛瓦覆顶的老屋,虽然没有其他古村落那样的深宅大院,但建筑风格厚重而不失精巧,古巷、老屋给每一位来访者展示着它的过去和现在。那些老木屋,层层叠叠,坐北朝南,不少人家院落是砖石垒砌的院墙,有上房三间的也有上房五间的独门小院。门楼多数也比较讲究,也有的人家是用砖碹的拱券门。远观整个村庄,苍山青翠、奇峰耸立、一处处屋舍,一个个院落,错落有致地分布,曲曲折折错错叠叠精心构筑于崇山峻岭之间,古风盎然。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村落聚居形态的风格,也反映了当地人与山水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只是很难想象古人如何在人烟稀少的沟谷坡麓,经营出如此精彩宜居的桃源乡居。虽说觉山村地处干石山区,是灵丘典型的“九分山水一分田”之地,但因了山、水、庙宇,使得这个村庄有了十分的灵气。现有村民不足百人,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牛羊晚归,村民开窗是四季变幻的山间美景,出门可见苍松映寺,行走于连绵巨嶂的太行古陉,俯首可见山下流淌的淙淙清溪,这一切恍如人间仙境。
开凿于北魏的太行古陉、放置于觉山寺的文成帝御射碑、离觉山寺不远处的御射台以及孝文帝报母恩敕建的觉山寺……觉山村无论始建村于哪个年代,但都是和北魏的文成帝和孝文帝两代皇帝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北魏文成帝拓跋溶于和平二年(461)二月南巡途中返回平城途经灵丘时,在灵丘南山,召集百官比试射箭。《魏书》记载“灵丘南有山,高四百余丈。乃诏群官仰射山峰,无能逾者。帝弯弧发矢,出山三十余丈,过山南二百二十步,遂刊石勒铭。”这段话不仅记述了文成帝巡游的事,而且对比试射箭的地点作了详细描述,使今人不费力气就能找到他的御射之地。站在山之颠,可以想见当年的文成帝雄姿英发,擎弓发矢,只听鸣镝响处,长箭穿山而过,冠绝群臣,正是因为文成帝这一箭,世上从此留下了一处叫作御射台的地方。也因了这一箭,才有了立于御射台旁的《皇帝南巡之颂》碑,此碑是中国古代石刻中的珍品。文成帝御射这一趣事,除了《魏书》有记载,敦煌61窟壁画“五台山图”西壁“魏文帝箭孔山”,有学者认为也是绘画的此事。文成帝之后,他的孙子拓跋宏也青睐这片地方,在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刚满16岁的拓跋宏为报答母恩在远离京都平城的灵丘,在其祖父刊石勒铭的山上敕建的一座皇家寺院觉山寺,这一举动颇让人玩味。孝文帝拓跋宏生于皇兴元年(公元467年),皇兴三年(469年),3岁的拓跋弘长子拓跋宏被立为太子,按照子贵母死的制度,那一年皇帝拓跋弘失去了爱妃,拓跋宏失去了母亲,一同失去的还有拓跋宏的娘舅等至亲。5岁,还是懵懂孩童時,皇帝的重担就落在了这个少不更事的孩童身上,国政则由其祖母冯太后主持。承明元年(476年),不足10岁的拓跋宏失去了父亲。拓跋宏虽然贵为天下之主,但他是既无母爱又痛失父爱,面对这一切既成的政治局面自己除了心中落泪却无力改变什么。在他长大成人后,终于有一天,在远离皇权的地方为因他而死的生母敕建一座寺庙,这其中包含了多少少年天子不为人知的酸楚。有文献记载,觉山寺初建时“层楼阿阁,连亘山麓”,他还“召集方外禅纳五百余众,栖息于内”,也曾令六宫侍女长年住寺吃斋,繁盛的场面,确实非同一般,但无论怎么做,其实都弥补不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近年来,觉山村凭借原生态村落、田园、峡谷、山地、寺庙等资源优势,吸引了众多的外来客。而且觉山村也是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如今与觉山村相邻的城头会自然村已经进行旅游开发,村中小河潺潺、石板铺路、石碾磊墙,别具山野情趣,还把老房子改造成体验式农庄又充满田园之趣。目前城头会这个村按照“北京后花园”——灵丘休闲养生度假接待中心区的目标打造,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延展,分方向、分区块,分别规划附近各具优势的美丽山野村落,串连灵丘美丽乡村的乡野乡情,构成“灵丘休闲养生度假”为主轴的旅游产业链,未来的觉山村也可囊括进这个旅游产业链中。
觉山寺位于觉山山腰,寺庙周围高山环抱,寺内古木参天。寺庙初创于北魏太和七年(483年),是孝文帝拓跋宏为报母恩而敕建的。寺院依山而建,有飘逸出尘之意。该寺历代屡有重修,现存庙宇为清代光绪年间重修的建筑。觉山寺山门有额题“普照寺”,浮雕极为繁复。寺内建筑布局有三条中轴线,每条轴线从前至后都有三进院落,每进院落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其中韦驮殿东西两侧的墙壁上留下了一副对联,字迹龙飞凤舞,字体独特,书写刚劲有力,但至今无人识辩破解其中内容。相传这幅对联为觉山寺清代龙诚和尚所书,龙诚和尚原为当地一不识字的农夫,少年时偶遇一白发白须的老人,是传说中的海音法师,经法师教诲点化之后,龙诚和尚文武双修,识文断字,武功精进,一生带有传奇色彩。除了这副天书一样的对联无人能识外,这个远离都市喧嚣的寺庙还有着众多的珍贵历史遗存,庙内存有一通北魏“皇帝南巡御射碑”,这通残存的魏碑是现代人了解北魏历史、学习魏碑书法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寺内西轴线前院中部还有高13层平面呈八角形的密檐砖塔,塔高43.54米,塔身呈锥形,逐级向内收缩,塔基分三层,下为八角形须弥座,中为平座勾栏,上为莲台。平座上以三层仰莲座上承塔身。一层塔身南北开有券门通向塔心室,东西两侧是券形假门,四个侧面雕出假棂窗。塔基上各种雕刻十分精致,兽面、花卉、菩萨、力士、行龙、人物等都是采用浮雕或圆雕手法雕刻而成,造型丰满,刀法流畅洗练,只惜不少雕塑作品头部缺失成了残件。塔身第一层有塔心室,其上十二层均为实心。塔内墁地用的是沟纹砖,四壁有部分宋辽壁画,内容为佛、菩萨、供养人等,面形清秀,线条流畅,虽色泽陈旧,但画面清晰可辨。砖塔是全寺建筑中的精华,于辽大安五年修建,村里人称这个塔为白塔。在觉山寺西南面的小山顶上,还有一座方形三层密檐小塔,是为觉山寺高僧圆寂后所建的灵塔,专家认为辽时所建的塔。塔高约5米,在巍巍群山的环绕下,一大一小砖塔对立,相映成趣,在小塔侧还有一口古井,深约30丈。大塔、小塔和古井人称“塔井三奇”。觉山寺后山还有一处叫菩萨顶的寺庙,建筑都在山洞内,走进去感觉到别有洞天。
村庄附近还有北魏文成帝拓拔溶与群臣比武的御射台。太行古陉蒲阴陉也在离村不远处,蒲阴陉西北起始于山西灵丘界,陉东南则直达河北涞源界,这条古道是北魏时开凿的由大同地区通往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众多遗存构成了觉山村北魏文化群,虽经一千五百多年风风雨雨的磨剥冲刷,但依然向人们昭示着北魏文化的恢弘。
觉山村在觉山寺东侧,村中多连成片的老旧黛瓦覆顶的老屋,虽然没有其他古村落那样的深宅大院,但建筑风格厚重而不失精巧,古巷、老屋给每一位来访者展示着它的过去和现在。那些老木屋,层层叠叠,坐北朝南,不少人家院落是砖石垒砌的院墙,有上房三间的也有上房五间的独门小院。门楼多数也比较讲究,也有的人家是用砖碹的拱券门。远观整个村庄,苍山青翠、奇峰耸立、一处处屋舍,一个个院落,错落有致地分布,曲曲折折错错叠叠精心构筑于崇山峻岭之间,古风盎然。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村落聚居形态的风格,也反映了当地人与山水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只是很难想象古人如何在人烟稀少的沟谷坡麓,经营出如此精彩宜居的桃源乡居。虽说觉山村地处干石山区,是灵丘典型的“九分山水一分田”之地,但因了山、水、庙宇,使得这个村庄有了十分的灵气。现有村民不足百人,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牛羊晚归,村民开窗是四季变幻的山间美景,出门可见苍松映寺,行走于连绵巨嶂的太行古陉,俯首可见山下流淌的淙淙清溪,这一切恍如人间仙境。
开凿于北魏的太行古陉、放置于觉山寺的文成帝御射碑、离觉山寺不远处的御射台以及孝文帝报母恩敕建的觉山寺……觉山村无论始建村于哪个年代,但都是和北魏的文成帝和孝文帝两代皇帝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北魏文成帝拓跋溶于和平二年(461)二月南巡途中返回平城途经灵丘时,在灵丘南山,召集百官比试射箭。《魏书》记载“灵丘南有山,高四百余丈。乃诏群官仰射山峰,无能逾者。帝弯弧发矢,出山三十余丈,过山南二百二十步,遂刊石勒铭。”这段话不仅记述了文成帝巡游的事,而且对比试射箭的地点作了详细描述,使今人不费力气就能找到他的御射之地。站在山之颠,可以想见当年的文成帝雄姿英发,擎弓发矢,只听鸣镝响处,长箭穿山而过,冠绝群臣,正是因为文成帝这一箭,世上从此留下了一处叫作御射台的地方。也因了这一箭,才有了立于御射台旁的《皇帝南巡之颂》碑,此碑是中国古代石刻中的珍品。文成帝御射这一趣事,除了《魏书》有记载,敦煌61窟壁画“五台山图”西壁“魏文帝箭孔山”,有学者认为也是绘画的此事。文成帝之后,他的孙子拓跋宏也青睐这片地方,在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刚满16岁的拓跋宏为报答母恩在远离京都平城的灵丘,在其祖父刊石勒铭的山上敕建的一座皇家寺院觉山寺,这一举动颇让人玩味。孝文帝拓跋宏生于皇兴元年(公元467年),皇兴三年(469年),3岁的拓跋弘长子拓跋宏被立为太子,按照子贵母死的制度,那一年皇帝拓跋弘失去了爱妃,拓跋宏失去了母亲,一同失去的还有拓跋宏的娘舅等至亲。5岁,还是懵懂孩童時,皇帝的重担就落在了这个少不更事的孩童身上,国政则由其祖母冯太后主持。承明元年(476年),不足10岁的拓跋宏失去了父亲。拓跋宏虽然贵为天下之主,但他是既无母爱又痛失父爱,面对这一切既成的政治局面自己除了心中落泪却无力改变什么。在他长大成人后,终于有一天,在远离皇权的地方为因他而死的生母敕建一座寺庙,这其中包含了多少少年天子不为人知的酸楚。有文献记载,觉山寺初建时“层楼阿阁,连亘山麓”,他还“召集方外禅纳五百余众,栖息于内”,也曾令六宫侍女长年住寺吃斋,繁盛的场面,确实非同一般,但无论怎么做,其实都弥补不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近年来,觉山村凭借原生态村落、田园、峡谷、山地、寺庙等资源优势,吸引了众多的外来客。而且觉山村也是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如今与觉山村相邻的城头会自然村已经进行旅游开发,村中小河潺潺、石板铺路、石碾磊墙,别具山野情趣,还把老房子改造成体验式农庄又充满田园之趣。目前城头会这个村按照“北京后花园”——灵丘休闲养生度假接待中心区的目标打造,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延展,分方向、分区块,分别规划附近各具优势的美丽山野村落,串连灵丘美丽乡村的乡野乡情,构成“灵丘休闲养生度假”为主轴的旅游产业链,未来的觉山村也可囊括进这个旅游产业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