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时代文字报道纪实策略探索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dboa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09-0020-02
  
  在电视媒体诞生之前,文字的纪实功能很少被人怀疑过。通过文字符号的信息编码,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有了广播特别是有了电视媒体后,文字的纪实就明显不及图像、音响来得直观。这不得不让人们重新认识文字报道的纪实功能,重新思考文字报道的纪实策略。
  在这电视时代,文字报道是否还能纪实?它该应对电视强大的纪实功能的策略是什么?我们从以下四点来作些探讨:
  
  一、策略之一:增大纪实的自由度,在电视镜头不及之处抓画面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之:
  首先,文字报道的“纪实”,可以把触角伸得比电视镜头更长。这就是西方记者所提倡的“要在电视摄像机镜头顾及不到的地方发现新闻”,要把电视镜头捕捉不到的画面记录下来,并将这些内容处理得清晰可视。请看合众国际社记者乔治• 弗兰克写的图谋刺杀美国总统福特的报道的前几段:
  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一位身穿红衣服的矮个妇女站在人群中,等待着福特总统的到来。
  欢迎者们大都想握一握福特的手。
  那个身穿红衣的女人带着一只手枪。
  目击者说,27岁的林耐蒂•阿莉斯•弗罗莫——她是令人恐怖的查尔斯•曼森家族中有名的“百灵鸟”——悄悄地站在国会大厦中欢迎人群的后面。
  “天气多么好呵!”她对人群中一位叫卡仁•斯克尔顿的14岁的姑娘说。
  “她看起来像个吉普塞人,”卡仁事后说。
  百灵鸟身穿红色长袍,头戴红色头巾,手中拿着一个很大的红色钱包。这些东西与她的红头发是十分相称的。
  在她的前额上留着1971年在洛斯安赫莱斯审讯中烙下的红十字。在这次审讯中,曼森和其他三位女追随者被证明是杀人犯。
  百灵鸟——她到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萨克拉门托来是为了寻找已被监禁的41岁的曼森的——耐心地等待着福特。
  在她的钱包里,装着一支上满子弹的零点四五厘米口径的自动手枪……
  这位女杀手在暴露之前,谁也没有发现,电视记者是无法捕捉到她的行踪的,报刊记者却可以“独具只眼”跟踪行迹,将她那一身红色描绘得非常醒目。特别是反复提到那把电视记者无法拍摄到的枪。这对于引导读者的注意力是非常有效的,令人想到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关于叙事技巧的一句话:如果在作品的第一章提到墙上挂着一把枪,那么在后面几章,这把枪一定会开枪。这一引人入胜的效果是电视媒介无法做到的。
  其次,文字报道在对现场的还原不受时空限制。从事电视报道的人都有体会,事件发生时,由于记者不在现场,无法拍摄到当时发生的精彩镜头,事后“补镜头”又有造假之嫌。但文字记者却可以轻而易举将这些镜头与画面“还原”。
  
  二、策略之二:借鉴电视的纪实手法,作“可视”的努力
  
  报纸新闻文体出现了“视觉新闻”类文体,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按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解释,“视觉新闻”为:“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取得视觉效果的新闻。把概念的表述诉诸于充实的具体形象,运用生动的画面,典型的细节来写新闻,可使报道的内容可闻、可见、可触、可感,让人看到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它是当今形象化的电视新闻影响越来越大的年代,文字新闻与之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常包括现场短新闻、目击式新闻、特写式新闻等。电视传播技术中镜头运用技巧,让报纸新闻文体在写作中更注重对一些有表现力的细节、局部加以放大和镜头化,以此来强化读者的视觉效果。
  日本学者藤竹晓在《电视的冲击》一书曾举过一个这样的例子:伊丽莎白女王访问日本的最后一天,女王乘坐新干线日光100号,从名古屋到东京。《朝日新闻晨刊》第二天报道此事:
  ……在东京站第十八站台,藤井总裁、东京站长岩渊繁雄等前往迎接。
  菲利浦殿下说:“这是一次愉快的旅行。”
  藤井总裁说:“十天来给您添麻烦啦。今天承蒙乘坐新干线,真是万分荣幸。”
  殿下问:“新干线一天发多少趟车?”
  总裁回答说:“由16对机头组成,一天单程约发120趟车。”
  在三分钟左右的对话中,女王一直在旁边和蔼地点着头。从远处也可以看到藤井总裁的手和膝盖由于紧张而不停地哆嗦。总裁反复五次鞠躬。
  藤竹晓对这篇报道大加赞赏,认为它“是电视时代报纸新闻的典型例子。在这里成功地使用了这样的手法:即向习惯了映像的我们提供具体的线索,让我们去描绘出犹如正在目睹现场的形象。”“这则消息只有以电视时代这一社会土壤为前提,才能发挥效果。”“如果是在电视时代到来之前的社会部编辑室,这条新闻最后的句子恐怕注定是要删去了。”
  为什么后面这短短的一段话引起了这位研究电视的学者的高度重视呢?藤竹晓解释说,“这是因为,新干线东京车站月台是紧张的,但另一方面又是平静的情景,通过无内容的对话和藤井总裁的惊慌的描写,使读者和具体的画面结合起来。”说到底,还是文字的描绘产生了叙事如画的效果。为什么必须“以电视时代这一社会土壤为前提”呢?设想一个高明的电视记者来拍这条新闻,仅仅是记录双方“无内容的对话”,显然是没有发挥出电视技术的功能,他必定会寻找更有表现力的画面。对于报刊的文字记者来说,这不是一种很好的暗示吗?文字记者借鉴电视镜头的表现形式,出于蓝而胜于蓝。
  
  三、策略之三:文字纪实追求形神兼备的“实”,而不是只求形似的“实”
  
  用文字符号来纪实,可以说是创造文字符号、运用文字符号一个极为重要的需求。汉字的象形特性,就来自纪实的需要。当汉字变成越来越抽象的符号时,其纪实功能由简单的图解而趋于会意。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字的写意传神功能。形与神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美学命题。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如何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是颇有争议的。以绘画语言为例。我们知道,绘画的符号系统,其纪实功能远远要比文字的符号来得直观。然而我们知道,在中国画中,写意的思想始终要优于写实的主张。曾经有不少人提出不求形似,只讲传神。苏东坡就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画者谨毛面失貌”的故事更是表明,只注意局部处的“实”,往往会失却整体上的真实。当然,过于重写意,与我们所说的写实是不同的。但在画论中最公允的主张还是讲究“形神兼备”。明代李贽说:“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比起绘画符号来,文字符号在写“形”上显然是劣势,但在写“神”上却毫不逊色,就更有理由在纪实中追求形神兼备了。
  电视的纪实功能让我们重新审视文字报道的纪实特色。显然,电视的纪实,长处在于“写形”,而文字报道的纪实,应当是重形似,更重神似的纪实。请看2006年中国新闻奖作品《九公里的女人们》中的这段描写:
  这12位女人,最大的44岁,最小的30岁,都在宁夏上班。这些人都特别爱笑。据她们自己说,屁大点儿事儿也要笑上一场。可事后想一想吧,有些事儿其实没啥可笑的。
  笑的时候呢,嘴要张得很开,嗓子要捏得很尖,声音要放得很大,表情要很古怪,肢体动作要很放肆,反正跟前没有男人。
  “哎呀,这套高级化妆品算是白买了,回家用烙铁(把脸)烫一烫,唉……”于是,所有的人拼命地、前仰后合地笑,至笑不动为止。
  “我是个老‘窝门(woman)’啦!”众女人: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有人打哈欠。“咋啦?你们家那位回来了?睡眠不足了吧?”众人再度大笑。
  若此时有男同志经过,女人们迅速低头、捂嘴、红脸、息声。
  这段文字,极写女人们的笑,笑中透出粗犷,现出乐观,有幽默,有潇洒,体现了常驻工地,献身事业的一组女工的风采。重形又写神,其纪实效果恐怕是电视画面所不及的。
  
  四、策略之四:不作照相式的记录,而应作有所取舍,有所详略的纪实
  
  郑板桥云:“删繁就简三秋树”。有取舍详略的纪实表述更简洁,表现对象更鲜明更突出。而电视画面上,删什么,简什么是不易做到的。请看《侗家厕旁议实事》:
  3月柳州,龙潭湖畔,小雨淅沥。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李振潜与卫生部长陈敏章信步走近山坡上的一幢侗家竹楼”。
  竹楼墙上有副对联,上联是“男女有别来此行方便需认清去向”;下联是“大小均可入内得轻松请注意卫生”;横批“轻松山房”。
  两人都笑了,原来这是公厕。身兼全国爱卫会副主任的陈敏章说:“这联写得风趣。不知‘内容’怎样?进去看看。”
  进至厕内,陈敏章连声称道。认为它清洁,处理污水得当,地方政府为少数民族办了很好的实事,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有远见。
  陈敏章還说,厕所问题不是小事。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粪便、污水的处理极有关系。有些沿海经济发展很快的地区,群众富裕后盖了很漂亮的新房,但却不考虑配套建上个厕所,连外观也很不相称。有的渔村大兴土木盖了很气派的龙王庙,却不能集资盖个厕所。卫生习惯的建立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像柳州从教育、引导、支持入手解决卫生习惯问题,就值得提倡。
  这篇短短的报道中,那幅对联特别醒目,极具视觉冲击力。在电视报道中,当然也可通过特写等技巧来对某些内容作突出处理,但对“夹杂”在画面中某些内容,却无法对其删除。比方说上述场景,电视拍摄时画面中可能会飞进一只苍蝇;这只苍蝇就成了与画面极不谐和的“杂音”。类似这样的镜头我们在电视报道中不难发现。电视新闻要想去掉这只苍蝇,你只有将整个镜头全部删除,泼脏水时连同孩子一块泼掉了。
  综上所述,文字的纪实虽不及电视的纪实来得直观,但它独特的优势也是电视镜头所不及的。在多种媒体竞争的时代,如何发挥好某一媒体的特长,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其他文献
摘要:契约自由作为近现代民法的基本原则,最早出现于罗马契约法当中,19世纪,随着西方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以及代议制民主政体的建立,契约自由原则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被视为西方社会对人类法治文明的一大杰出贡献,已成为世界各国民事立法的基石与核心原则。在契约自由原则下,非银行的企业间借贷已成为世界各市场经济国家一种最为常见的经济活动,各国立法及判例均予以认可并保护。而我国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普通而又普遍的民
一、网络“客”现象的形成与发展网络“客”现象的形成最初发端于“黑客”。“黑客”一词源于英文“Hack—et”,有时也称“骇客”,原指热衷于计算机技术、水平高超的电脑专家,尤
随着传媒业的蓬勃发展,各大门户网站及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先后开设了传媒频道。要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集中精力突出优势、重点发展,用特色提升影响力。特色化已成为众多传媒网站、传媒频道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本文选择新华传媒、人民传媒两个频道作为分析对象,探讨传媒频道走势、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传媒频道发展特点  1.信息分类差异化  当前,传媒专业网站在内容、结构上趋同,栏目设置“克隆”现象严重。
网络新闻是一种全新的传媒方式,在新闻传播方面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的种种高科技特征,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变革,因此网络新闻对于传统媒体产生了种种冲击,这种冲击是现实的、强大的。    一、网络新闻的优劣势    传统新闻时代对“及时性”的固守,与网络新闻时代对“全时性”的追逐,是近20年来世界新闻潮流演进在新闻价值观方面的两种不同的理念表现。正是近20年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