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重视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资源,这关系到本课程的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承担着学生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学科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和本土地方资源几个方面阐述了开发和利用课程的策略。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其分目标依次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分目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这体现了本课程的特殊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行为的训练,习惯的养成,都不能只靠学生读书或教师的讲述。读和听获得道德认识往往是情感苍白的、脱离行动的认识。要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的目标,绝对离不开形式多样主题教学活动,而活动的实施必然要求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施过程中,也强调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资源,因为这关系到本课程的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它承担着学生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以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以实现学生学习生活化。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求我们的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需要和促进学生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很重要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必须对课程资源有一个科学认识。长期以来,老师们普遍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教材,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在这种课程资源观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必然是乏味的,缺乏生命力的。其实,品社学科作为一门“综合课程”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课程资源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学校的课程实施中,凡是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要素都应是课程资源。它涉及的面是十分广泛的。不仅涉及儿童的品德与生活,也涉及科学、社会、劳动等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涉及儿童的学校生活,也涉及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因此,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具有深远意义,对当前的课堂教学也更具有现实意义。那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哪些策略呢?
一、恰当利用学科资源
世界原是一个整体,分门别类的各科知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要通览各学科知识,将他们有机地进行重组与整合,实现课程资源的综合化。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品社《鸦片的背后》这课时内容涉及鸦片的形成、来历、对中国人造成的巨大毒害和销毁鸦片的感人故事等等。这些内容的教学,教师如果只是枯燥的照本宣科,学生一定会觉得很乏味,没有兴趣。教师可以和四年级的语文课《虎门销烟》有机结合,开发和利用为品社课服务的语文资源。
二、充分发挥教师资源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是促使其他课程资源发挥作用的关键,教师的价值观、知识观、学生观、发展观及自身的生活经历等都会影响他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开发利用方式和开发程度的大小。在品社教学中这一点又显得尤为突出,教师本身作为课程资源往往能让一节品社课更精彩纷呈,让学生更乐于接受知识。我在教学五年级品社《大好河山任我游》这课时,就把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三、大力发掘本土地方资源
陶行知曾说过一句名言:生活即教育。这和品社学科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的课程性质是一致的。学生每天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着千变万化的事情,这些都会增加学生的阅历,都会和品社教学或多或少的有些联系和交融,因此,学生生活的环境也可以成为品社课程资源。大力地发掘本土地方资源可以让品社教学和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在教学《我们和诚信在一起》这课时,为了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诚信,我充分利用了当时学校附近一家有名的卤菜店,这家店因为诚信经营,价格公道,味鲜色美而生意红火,上课前我特意带着孩子去采访卤菜店的老板,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诚信的力量。
发挥了本土特有资源的作用,这样既让学生深刻领悟诚信的重要性,也不脱离学生实际生活,满足了品社课程是儿童社会生活的课程的要求。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面对不断变化的资源更新,开发利用网络、学校特色、环境等等资源都是今后我们需要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唯有如此,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才能丰盈起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实效。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其分目标依次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分目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这体现了本课程的特殊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行为的训练,习惯的养成,都不能只靠学生读书或教师的讲述。读和听获得道德认识往往是情感苍白的、脱离行动的认识。要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的目标,绝对离不开形式多样主题教学活动,而活动的实施必然要求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施过程中,也强调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资源,因为这关系到本课程的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它承担着学生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以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以实现学生学习生活化。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求我们的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需要和促进学生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很重要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必须对课程资源有一个科学认识。长期以来,老师们普遍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教材,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在这种课程资源观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必然是乏味的,缺乏生命力的。其实,品社学科作为一门“综合课程”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课程资源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学校的课程实施中,凡是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要素都应是课程资源。它涉及的面是十分广泛的。不仅涉及儿童的品德与生活,也涉及科学、社会、劳动等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涉及儿童的学校生活,也涉及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因此,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具有深远意义,对当前的课堂教学也更具有现实意义。那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哪些策略呢?
一、恰当利用学科资源
世界原是一个整体,分门别类的各科知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要通览各学科知识,将他们有机地进行重组与整合,实现课程资源的综合化。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品社《鸦片的背后》这课时内容涉及鸦片的形成、来历、对中国人造成的巨大毒害和销毁鸦片的感人故事等等。这些内容的教学,教师如果只是枯燥的照本宣科,学生一定会觉得很乏味,没有兴趣。教师可以和四年级的语文课《虎门销烟》有机结合,开发和利用为品社课服务的语文资源。
二、充分发挥教师资源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是促使其他课程资源发挥作用的关键,教师的价值观、知识观、学生观、发展观及自身的生活经历等都会影响他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开发利用方式和开发程度的大小。在品社教学中这一点又显得尤为突出,教师本身作为课程资源往往能让一节品社课更精彩纷呈,让学生更乐于接受知识。我在教学五年级品社《大好河山任我游》这课时,就把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三、大力发掘本土地方资源
陶行知曾说过一句名言:生活即教育。这和品社学科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的课程性质是一致的。学生每天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着千变万化的事情,这些都会增加学生的阅历,都会和品社教学或多或少的有些联系和交融,因此,学生生活的环境也可以成为品社课程资源。大力地发掘本土地方资源可以让品社教学和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在教学《我们和诚信在一起》这课时,为了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诚信,我充分利用了当时学校附近一家有名的卤菜店,这家店因为诚信经营,价格公道,味鲜色美而生意红火,上课前我特意带着孩子去采访卤菜店的老板,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诚信的力量。
发挥了本土特有资源的作用,这样既让学生深刻领悟诚信的重要性,也不脱离学生实际生活,满足了品社课程是儿童社会生活的课程的要求。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面对不断变化的资源更新,开发利用网络、学校特色、环境等等资源都是今后我们需要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唯有如此,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才能丰盈起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