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思想文化高度交融的现代社会,婚姻家庭不再是当代青年的必选项目。婚姻自由自然是每个人的权利,但因偏执观点导致的“恐婚”“不婚”思想则需要加以引导,使得那些“恐婚”但却渴望陪伴的青年人正确面对婚恋问题。本文采用叙事治疗模式对青年“恐婚”群体中赵女士进行个案研究,通过运用外化对话、运用比喻、重构对话以及治疗档案的方法对服务对象进行介入。研究认为,叙事治疗模式对赵女士的恐婚情绪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叙事治疗模式;青年人;恐婚
一、研究背景
(一)当代青年人的婚恋现状及原因
如果说成家立业、儿孙满堂是上世纪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夙愿,那么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便是当代青年的人生追求。随着我国教育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新一代青年人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的需求不再占据主要位置,经济社会对于婚姻生活的物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故出现了“恐婚”“不婚”等现象【1】。
在“恐婚”现象背后,首先是信任危机。人口的高速流动是加剧人际关系紧张和信任危机的重要因素。其次是青年人的生活压力和家庭责任感,促使其冷静面对婚姻问题。第三点是多样的娱乐方式丰富业余生活,自由、自主、自我的观念也影响了当代青年人的婚恋观。第四点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父辈与子女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接受教育程度不同,必然导致婚恋观的分歧,所以即便存在婚恋需求也会理智对待、而非妥协【2】。最后是无良媒体为获得点击量着重报道争议性强的新闻,这也会使得男女关系变得紧张甚至不可调和。以上相关因素促使青年群体“恐婚”现象更加突出。
(二)恐婚思想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青年人的恐婚思想首先会直接对个人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未婚独居者均存在强烈的孤独感,这就表明未婚独居与恐婚思想是恶性循环,恐惧婚姻的个体越是孤独存在,甚至产生不婚的想法,所以恐婚思想对个人心理会产生一定影响,甚至会对个人生理产生影响。其次是对生育率产生影响【3】。我国未富先老的征兆明显,低生育率在一段时间内会导致劳动力紧缺,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进程。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没有充足资本则会面对严峻的养老问题。由此可见,恐婚思想不仅可能影响婚姻制度,还会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三)研究方法及目的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指恐惧婚姻但又渴望亲密关系的适婚青年。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叙事治疗模式中外化对话、重塑等技巧,帮助服务对象赵女士了解真正恐惧的问题,引导服务对象摆脱恐婚心理,树立正确且积极的婚恋观念,解决他们渴望家庭温暖但又对婚姻存在恐惧心理的两难问题。将叙事治疗模式运用到缓解服务对象恐婚心理,也是叙事治疗模式在群体治疗中的突破和创新,可以丰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叙事治疗模式在本土化实践过程中的广度与深度。
二、理论基础
(一)叙事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定义
叙事治疗模式,是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重要模式,此疗法旨在通过叙述或者讲故事的方法使得来访者讲述自我心路历程,在讲述过程中引导其抓住问题关键,明确问题与人之间的独立性,找到服务对象所遗漏的问题片段,激发服务对象希望进行改变的内在动力;并在叙述过程中,引导与鼓励服务对象自己寻找改变的契机,进而改变现状。基于此,叙事治疗模式发展出几条基本理念,如: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等。叙事治疗模式提供给人们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来探索社会万事、人类生活以及人生的特殊角度和价值,并且提出人和问题是相互独立的,生命意义远远重要于问题本身。
(二)叙事治疗模式的基本技巧
叙事治疗常用的技巧主要包括:外化对话、重写对话、重组组员对话、局外人见证和治疗档案。外化对话主要为了将服务对象与问题独立开来,把二者分别作为独立的个体,使得服务对象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身和问题;回望过去,并且从过往生活中发现那些不被重视或者忽略的成功经历和个人品质。重写对话则是工作人员在此过程中积极引导服务对象将这些忽略掉的发光点重新运用进自己的故事中,发现一条全新的人生道路。接下来,通过重组会员对话,进而帮助服务对象将全新的故事和个人价值内化于心。局外人见证的活动相当于为服务对象营造了一个进行互动交流的环境,使其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进而更为立体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同时助人自助,也能够使在场的工作人员得到新的启发。治疗档案的方式更是各有不同,例如光碟、信件、小组宣言等【4】。这些物证在参与后能够见证和记录服务对象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点滴时刻和变化,也利于服务对象再次回顾这段经验,可支撑他们走过其他的艰难道路。
三、叙事治疗模式应用案例介绍
在现代经济社会氛围中,若存在恐婚等非主流思想通常会被视为偏激人群,恐婚人群更是抗拒大众思潮从恐婚变为不婚。特别是在传统家庭中,恐婚人群会被冠以不孝之名,在家庭聚会之时被亲戚朋友轮流“谈话”【5】。在这种环境下,服务对象在加剧恐婚心理的同时还会抗拒谈论此种话题,并且会感到孤单与寂寞,长此以往,对自身的吸引力产生自我怀疑,很难相信自己能够摆脱单身,找到人生伴侣。
(一)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赵女士,女,24周岁,教师职业,在过往的生活经历中谈过两次恋爱,第一次是在懵懂的中学时期,由于那时候心智尚不成熟,双方对于爱情与责任的深层次含义并不了解,在短暂的爱恋过后选择分手,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多年,但这毕竟是人生中的第一段感情,虽然持续时间短暂,但也是青春年华中最纯洁、最真挚的情感,所以赵女士久久不能释怀,即便她深知早已经物是人非。第二段感情是在大学期间,两人是校友关系,通过学生社团认识并以此契机产生感情,但在毕业前夕因为两人职业发展不同而分手。在工作后,赵女士长期处于两点一线的状态,没有过多的社交圈和朋友,因此也很难结交新朋友,她经常自己一个人独处,所以处于想谈恋爱却又恐婚的状态,不知道未来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婚姻问题;并且在工作过程中,也会有同事讲述自己或朋友的感情经历;在休息时间,赵女士只能通过社交软件进行娱乐生活,但现在的网絡环境复杂,赵女士在娱乐过程中也会时刻保持理智,以防网络骗子对自己造成伤害。所以种种原因使得赵女士更加恐惧婚姻,故来寻求帮助,想通过叙事治疗模式缓解对于婚姻的恐惧心理,进而积极地面对婚恋问题,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早日迈入婚姻的殿堂。 (二)叙事治疗模式个案服务过程
1.外化对话
外化对话是服务对象自我赋权的过程,它能够让服务对象明确自己和问题是分离状态,明确是问题导致了他们身处池沼,而不是他们自身的问题,从而缓解问题带给服务对象的焦虑感,使得服务对象重新获得自我主导权【6】。外化对话的四个基本步骤:(1)为问题命名;(2)请服务对象绘画出问题对服务对象的影响;(3)请服务对象评价问题的影响;(4)请服务对象辩解问题的影响。换句话说,服务对象首先要对其所遇问题进行讲述和比喻,把问题当作真实存在的物体并将其拟人化,使服务对象能够与之对话。
首先需要让赵女士叙述和表达自己的恐婚心理,从而外化恐婚心理,让赵女士和工作人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恐婚心理的外化形象和特征,解构赵女士认知恐婚心理对于她的意义及关系。在此过程中,也能够让赵女士了解到与恐婚心理同时产生的其他负面影响和污名化都来自于社会建构,并非赵女士的自身问题,,从而帮助她激发克服恐惧心理的信心。
赵女士将恐婚心理表述为“恶魔”“拦路虎”“屏障”。她认为婚姻既是甜蜜的蜂巢,也是爱情的坟墓,所以人生旅程中,很多的快乐与痛苦都源于它,尽管这样,赵女士还是想要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积极地面对婚姻问题,毕竟不想孤独终老而且还要完成父母的心愿。
为了帮助赵女士进一步外化恐婚心理的形象,工作人员邀请一位心理医生作为恐婚心理本体来与赵女士直接对话。在此次交流中,赵女士对于如何克服对婚姻的恐惧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也帮助赵女士感受到了拥有积极态度后再来面对婚姻的幸福感。
2. 比喻的运用
在叙事治疗模式中,经常使用比喻这一手段和技巧,其长处在于能够使某复杂情况更为立体和丰富地直接展现,并且更加直接和易懂。特别是在外化对话地过程中,使用比喻这一技巧和手段,可以将问题更加客观化和拟人化,使得个体和问题相分离,在另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自身问题,以重新感受并且重新认识问题。其中所运用到的比喻有:“生命列车”“生命之树”和“生命食谱”等等【7】。
在赵女士的案例中,我们也可以使用这一比喻,把恋爱到婚姻比作“爱情列车”将情感过程比喻成行进的列车,把恋爱到婚姻过程中的不同事件比作不同的站台,不同的爱情专列驶向不同的爱情站台。在咨询过程中,同赵女士一起分析、解构婚姻的这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同“站台”。在前往每一站台的过程中会经过怎样的路口、遇到怎样的行人、搭载和邂逅怎样的乘客。在不同的车厢中物品也有不同的摆设规范,同时车厢内的每一小细节也会有所不同,它们会有不同的特性、品质、观念、信仰等。在赵女士对这些元素的表达陈述过程中,会表现出他们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所持观点的不同理解,在积极或消极的词语中可明确下一步该对其采取怎样的措施和引导方式。在此过程中,我们采用赵女士文化认同范围内的方式方法,在比喻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赵女士,同时也推动了叙事治疗模式的进度。
3.重写对话
如上所述,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环境中,恐婚群体更加容易受到周边环境和信息的影响,孤独且焦虑。这样的思想模式会使得他们从孤独的个体变为一座座孤岛,不容外人进入,同时也阻挡着自己走出孤岛。重写对话便是在此类情境下,帮助服务对象将其注意力放在更为积极的着重点上。
在外化对话中,通过叙述故事这一基础,工作人员进而引导赵女士不断发掘其自身的积极因素,以及故事中发掘到的自身价值,将赵女士与恐婚心理的故事重新改写为更加正能量的版本。赵女士说:“恐婚心理既然已经存在了,那就要面對它,恐婚心理间接说明了我对于婚姻负责的态度,并非算是负面情绪”这样的表达充分证明了赵女士面对恐婚心理时的积极态度。在这种态度下,她在面对恋爱对象和谈婚论嫁中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在此过程中,赵女士发现家人的理解是她缓解恐婚心理的积极元素,也是帮助她主动向恋爱对象前进的推动力。父亲和母亲的理解都使得赵女士十分感动,同时也给予赵女士谈恋爱的信心和激情。这样来说,赵女士的故事中重点叙述了她缓解甚至克服恐婚心理的坚定信念,以及亲情的支持与理解,而不是恐婚心理所带来的压力和绝望。
4.治疗档案
治疗档案可以有着不同的存在形式,例如自制卡片、日常信件、声明、奖章奖状、相关手册、光盘、照片、图册等。这些不同存在形式的物品,分别记录了服务对象在参与叙事治疗小组的心路历程,也包括服务对象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收获。同时这也能够使得服务对象即便是离开之后,也可以从他的治疗档案中回顾叙事疗法的全过程,进而巩固叙事疗法的治疗成果【8】。如果服务对象在接下来的工作生活中面临困难和挑战,此档案也可为其提供参考和思路。另外一方面,治疗档案也能够作为服务对象与他人分享治疗成果的载体,为服务对象加强叙事疗法的成效,也可利于服务对象展示和表达以帮助其他人获得新的感悟。
为了帮助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此次叙事治疗模式的人对故事的回顾总结,连同赵女士也包括在内的所有参与者均会收到一封准备好的欢迎信和感谢信,欢迎信向参与者介绍此次叙事小组的目的及意义,让大家参与其中,提高参与热情。感谢信总结了在叙事治疗过程中的感悟与收获,可使他们在未来的旅程中进行回顾和思考,同时也能时刻提醒他们在小组治疗过程中的积极力量。
(三)评估与结案
赵女士在工作人员一系列的叙事治疗模式治疗后,明显改善了对待感情与婚姻的态度。并且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会拒绝了解适婚男青年。她说现在能够正反两面地对待婚姻择偶问题,也会正常对待网络上婚姻不幸的新闻,而不是以抨击婚姻的态度去评价他们;在面对父母询问自己的婚恋现状时,也会放平心态地跟父母进行交流。特别是面对亲朋好友介绍的相亲对象时,会先以包容、尊重的心态来看待,并且在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再做决定,而不是采取直接拒绝的方法。整体看来,赵女士的个案服务效果还是很不错的,说明叙事治疗模式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将在其他的治疗领域产生很好的效果。 四、总结与展望
当代青年人的婚恋观,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树立积极的婚恋观有助于个人成长和正向人口增长。无论服务对象是由于社会经济、网络环境、家庭因素、成长过程等原因导致对婚姻的恐惧,我们可以通过叙事治疗模式的技术和手段加以干预。在此服务过程中,帮助恐婚却又渴望家庭陪伴的人群正视问题本身;在叙述过程中,明确恐惧婚姻的源头,将个人和恐婚心理完全地剥离开,激发自己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增强直面婚姻的自信心,了解自己的优势特点和劣势缺点;在以后的生活中正视二者的关系,逐渐获得谈婚论嫁的能力与信心。在叙事治疗模式的本土化应用和实践过程中,虽然我们仍缺少经验,但在考究资料过程中发现,运用叙事治疗模式所治疗或咨询的问题都或多或少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足以说明叙事治疗模式的应用前景一片光明。特别是在“好面子”的文化环境下,叙事治疗模式中的外化对话能够与心理状态相吻合,在运用技巧的同时能够很好的给予服务对象保留隐私和尊严【9】。但我们在不同领域运用叙事治疗模式时,要注意相关人员的专业技巧培训,服务对象或者咨询者只有在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才能将叙事治疗的效果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杜园春.61.2%受访者坦言自己有“恐婚”倾向[N].中国青年报,2016-10-01(004).
[2].蒋万胜;时代.当代中国青年女性婚恋观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J].商洛学院学报,2019,v.33;No.145,91-97.
[3].王炳钰;山永久;覃宽.不婚现象:中国社会的现实与可能影响[J].青年探索,2018,No.217,30-42.
[4].周爱华;廖绪.叙事治疗模式在老年社会工作的应用——以香港慢性病患老年人为例[J].社会工作,2019,No.282,43-54+112.
[5].朱海忠.城市青年恐婚现象的社会学思考[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No.98,113-117.
[6].賈志科;王思嘉.当代青年婚恋研究述评与展望(1985-2018)[J].青年探索,2019,No.224,7-18.
[7].孔繁旭.叙事治疗模式在治疗网瘾少年中的案例分析[J].知识经济,2016,No.388,143.
[8].余洪福.叙事治疗模式在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No.651,193-194.
[9].蔡玲燕.重构生命故事:叙事治疗模式在个案咨询中的运用[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9,v.34;No.134,88-91.
关键词:叙事治疗模式;青年人;恐婚
一、研究背景
(一)当代青年人的婚恋现状及原因
如果说成家立业、儿孙满堂是上世纪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夙愿,那么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便是当代青年的人生追求。随着我国教育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新一代青年人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的需求不再占据主要位置,经济社会对于婚姻生活的物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故出现了“恐婚”“不婚”等现象【1】。
在“恐婚”现象背后,首先是信任危机。人口的高速流动是加剧人际关系紧张和信任危机的重要因素。其次是青年人的生活压力和家庭责任感,促使其冷静面对婚姻问题。第三点是多样的娱乐方式丰富业余生活,自由、自主、自我的观念也影响了当代青年人的婚恋观。第四点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父辈与子女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接受教育程度不同,必然导致婚恋观的分歧,所以即便存在婚恋需求也会理智对待、而非妥协【2】。最后是无良媒体为获得点击量着重报道争议性强的新闻,这也会使得男女关系变得紧张甚至不可调和。以上相关因素促使青年群体“恐婚”现象更加突出。
(二)恐婚思想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青年人的恐婚思想首先会直接对个人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未婚独居者均存在强烈的孤独感,这就表明未婚独居与恐婚思想是恶性循环,恐惧婚姻的个体越是孤独存在,甚至产生不婚的想法,所以恐婚思想对个人心理会产生一定影响,甚至会对个人生理产生影响。其次是对生育率产生影响【3】。我国未富先老的征兆明显,低生育率在一段时间内会导致劳动力紧缺,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进程。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没有充足资本则会面对严峻的养老问题。由此可见,恐婚思想不仅可能影响婚姻制度,还会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三)研究方法及目的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指恐惧婚姻但又渴望亲密关系的适婚青年。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叙事治疗模式中外化对话、重塑等技巧,帮助服务对象赵女士了解真正恐惧的问题,引导服务对象摆脱恐婚心理,树立正确且积极的婚恋观念,解决他们渴望家庭温暖但又对婚姻存在恐惧心理的两难问题。将叙事治疗模式运用到缓解服务对象恐婚心理,也是叙事治疗模式在群体治疗中的突破和创新,可以丰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叙事治疗模式在本土化实践过程中的广度与深度。
二、理论基础
(一)叙事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定义
叙事治疗模式,是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重要模式,此疗法旨在通过叙述或者讲故事的方法使得来访者讲述自我心路历程,在讲述过程中引导其抓住问题关键,明确问题与人之间的独立性,找到服务对象所遗漏的问题片段,激发服务对象希望进行改变的内在动力;并在叙述过程中,引导与鼓励服务对象自己寻找改变的契机,进而改变现状。基于此,叙事治疗模式发展出几条基本理念,如: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等。叙事治疗模式提供给人们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来探索社会万事、人类生活以及人生的特殊角度和价值,并且提出人和问题是相互独立的,生命意义远远重要于问题本身。
(二)叙事治疗模式的基本技巧
叙事治疗常用的技巧主要包括:外化对话、重写对话、重组组员对话、局外人见证和治疗档案。外化对话主要为了将服务对象与问题独立开来,把二者分别作为独立的个体,使得服务对象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身和问题;回望过去,并且从过往生活中发现那些不被重视或者忽略的成功经历和个人品质。重写对话则是工作人员在此过程中积极引导服务对象将这些忽略掉的发光点重新运用进自己的故事中,发现一条全新的人生道路。接下来,通过重组会员对话,进而帮助服务对象将全新的故事和个人价值内化于心。局外人见证的活动相当于为服务对象营造了一个进行互动交流的环境,使其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进而更为立体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同时助人自助,也能够使在场的工作人员得到新的启发。治疗档案的方式更是各有不同,例如光碟、信件、小组宣言等【4】。这些物证在参与后能够见证和记录服务对象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点滴时刻和变化,也利于服务对象再次回顾这段经验,可支撑他们走过其他的艰难道路。
三、叙事治疗模式应用案例介绍
在现代经济社会氛围中,若存在恐婚等非主流思想通常会被视为偏激人群,恐婚人群更是抗拒大众思潮从恐婚变为不婚。特别是在传统家庭中,恐婚人群会被冠以不孝之名,在家庭聚会之时被亲戚朋友轮流“谈话”【5】。在这种环境下,服务对象在加剧恐婚心理的同时还会抗拒谈论此种话题,并且会感到孤单与寂寞,长此以往,对自身的吸引力产生自我怀疑,很难相信自己能够摆脱单身,找到人生伴侣。
(一)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赵女士,女,24周岁,教师职业,在过往的生活经历中谈过两次恋爱,第一次是在懵懂的中学时期,由于那时候心智尚不成熟,双方对于爱情与责任的深层次含义并不了解,在短暂的爱恋过后选择分手,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多年,但这毕竟是人生中的第一段感情,虽然持续时间短暂,但也是青春年华中最纯洁、最真挚的情感,所以赵女士久久不能释怀,即便她深知早已经物是人非。第二段感情是在大学期间,两人是校友关系,通过学生社团认识并以此契机产生感情,但在毕业前夕因为两人职业发展不同而分手。在工作后,赵女士长期处于两点一线的状态,没有过多的社交圈和朋友,因此也很难结交新朋友,她经常自己一个人独处,所以处于想谈恋爱却又恐婚的状态,不知道未来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婚姻问题;并且在工作过程中,也会有同事讲述自己或朋友的感情经历;在休息时间,赵女士只能通过社交软件进行娱乐生活,但现在的网絡环境复杂,赵女士在娱乐过程中也会时刻保持理智,以防网络骗子对自己造成伤害。所以种种原因使得赵女士更加恐惧婚姻,故来寻求帮助,想通过叙事治疗模式缓解对于婚姻的恐惧心理,进而积极地面对婚恋问题,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早日迈入婚姻的殿堂。 (二)叙事治疗模式个案服务过程
1.外化对话
外化对话是服务对象自我赋权的过程,它能够让服务对象明确自己和问题是分离状态,明确是问题导致了他们身处池沼,而不是他们自身的问题,从而缓解问题带给服务对象的焦虑感,使得服务对象重新获得自我主导权【6】。外化对话的四个基本步骤:(1)为问题命名;(2)请服务对象绘画出问题对服务对象的影响;(3)请服务对象评价问题的影响;(4)请服务对象辩解问题的影响。换句话说,服务对象首先要对其所遇问题进行讲述和比喻,把问题当作真实存在的物体并将其拟人化,使服务对象能够与之对话。
首先需要让赵女士叙述和表达自己的恐婚心理,从而外化恐婚心理,让赵女士和工作人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恐婚心理的外化形象和特征,解构赵女士认知恐婚心理对于她的意义及关系。在此过程中,也能够让赵女士了解到与恐婚心理同时产生的其他负面影响和污名化都来自于社会建构,并非赵女士的自身问题,,从而帮助她激发克服恐惧心理的信心。
赵女士将恐婚心理表述为“恶魔”“拦路虎”“屏障”。她认为婚姻既是甜蜜的蜂巢,也是爱情的坟墓,所以人生旅程中,很多的快乐与痛苦都源于它,尽管这样,赵女士还是想要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积极地面对婚姻问题,毕竟不想孤独终老而且还要完成父母的心愿。
为了帮助赵女士进一步外化恐婚心理的形象,工作人员邀请一位心理医生作为恐婚心理本体来与赵女士直接对话。在此次交流中,赵女士对于如何克服对婚姻的恐惧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也帮助赵女士感受到了拥有积极态度后再来面对婚姻的幸福感。
2. 比喻的运用
在叙事治疗模式中,经常使用比喻这一手段和技巧,其长处在于能够使某复杂情况更为立体和丰富地直接展现,并且更加直接和易懂。特别是在外化对话地过程中,使用比喻这一技巧和手段,可以将问题更加客观化和拟人化,使得个体和问题相分离,在另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自身问题,以重新感受并且重新认识问题。其中所运用到的比喻有:“生命列车”“生命之树”和“生命食谱”等等【7】。
在赵女士的案例中,我们也可以使用这一比喻,把恋爱到婚姻比作“爱情列车”将情感过程比喻成行进的列车,把恋爱到婚姻过程中的不同事件比作不同的站台,不同的爱情专列驶向不同的爱情站台。在咨询过程中,同赵女士一起分析、解构婚姻的这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同“站台”。在前往每一站台的过程中会经过怎样的路口、遇到怎样的行人、搭载和邂逅怎样的乘客。在不同的车厢中物品也有不同的摆设规范,同时车厢内的每一小细节也会有所不同,它们会有不同的特性、品质、观念、信仰等。在赵女士对这些元素的表达陈述过程中,会表现出他们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所持观点的不同理解,在积极或消极的词语中可明确下一步该对其采取怎样的措施和引导方式。在此过程中,我们采用赵女士文化认同范围内的方式方法,在比喻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赵女士,同时也推动了叙事治疗模式的进度。
3.重写对话
如上所述,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环境中,恐婚群体更加容易受到周边环境和信息的影响,孤独且焦虑。这样的思想模式会使得他们从孤独的个体变为一座座孤岛,不容外人进入,同时也阻挡着自己走出孤岛。重写对话便是在此类情境下,帮助服务对象将其注意力放在更为积极的着重点上。
在外化对话中,通过叙述故事这一基础,工作人员进而引导赵女士不断发掘其自身的积极因素,以及故事中发掘到的自身价值,将赵女士与恐婚心理的故事重新改写为更加正能量的版本。赵女士说:“恐婚心理既然已经存在了,那就要面對它,恐婚心理间接说明了我对于婚姻负责的态度,并非算是负面情绪”这样的表达充分证明了赵女士面对恐婚心理时的积极态度。在这种态度下,她在面对恋爱对象和谈婚论嫁中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在此过程中,赵女士发现家人的理解是她缓解恐婚心理的积极元素,也是帮助她主动向恋爱对象前进的推动力。父亲和母亲的理解都使得赵女士十分感动,同时也给予赵女士谈恋爱的信心和激情。这样来说,赵女士的故事中重点叙述了她缓解甚至克服恐婚心理的坚定信念,以及亲情的支持与理解,而不是恐婚心理所带来的压力和绝望。
4.治疗档案
治疗档案可以有着不同的存在形式,例如自制卡片、日常信件、声明、奖章奖状、相关手册、光盘、照片、图册等。这些不同存在形式的物品,分别记录了服务对象在参与叙事治疗小组的心路历程,也包括服务对象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收获。同时这也能够使得服务对象即便是离开之后,也可以从他的治疗档案中回顾叙事疗法的全过程,进而巩固叙事疗法的治疗成果【8】。如果服务对象在接下来的工作生活中面临困难和挑战,此档案也可为其提供参考和思路。另外一方面,治疗档案也能够作为服务对象与他人分享治疗成果的载体,为服务对象加强叙事疗法的成效,也可利于服务对象展示和表达以帮助其他人获得新的感悟。
为了帮助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此次叙事治疗模式的人对故事的回顾总结,连同赵女士也包括在内的所有参与者均会收到一封准备好的欢迎信和感谢信,欢迎信向参与者介绍此次叙事小组的目的及意义,让大家参与其中,提高参与热情。感谢信总结了在叙事治疗过程中的感悟与收获,可使他们在未来的旅程中进行回顾和思考,同时也能时刻提醒他们在小组治疗过程中的积极力量。
(三)评估与结案
赵女士在工作人员一系列的叙事治疗模式治疗后,明显改善了对待感情与婚姻的态度。并且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会拒绝了解适婚男青年。她说现在能够正反两面地对待婚姻择偶问题,也会正常对待网络上婚姻不幸的新闻,而不是以抨击婚姻的态度去评价他们;在面对父母询问自己的婚恋现状时,也会放平心态地跟父母进行交流。特别是面对亲朋好友介绍的相亲对象时,会先以包容、尊重的心态来看待,并且在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再做决定,而不是采取直接拒绝的方法。整体看来,赵女士的个案服务效果还是很不错的,说明叙事治疗模式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将在其他的治疗领域产生很好的效果。 四、总结与展望
当代青年人的婚恋观,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树立积极的婚恋观有助于个人成长和正向人口增长。无论服务对象是由于社会经济、网络环境、家庭因素、成长过程等原因导致对婚姻的恐惧,我们可以通过叙事治疗模式的技术和手段加以干预。在此服务过程中,帮助恐婚却又渴望家庭陪伴的人群正视问题本身;在叙述过程中,明确恐惧婚姻的源头,将个人和恐婚心理完全地剥离开,激发自己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增强直面婚姻的自信心,了解自己的优势特点和劣势缺点;在以后的生活中正视二者的关系,逐渐获得谈婚论嫁的能力与信心。在叙事治疗模式的本土化应用和实践过程中,虽然我们仍缺少经验,但在考究资料过程中发现,运用叙事治疗模式所治疗或咨询的问题都或多或少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足以说明叙事治疗模式的应用前景一片光明。特别是在“好面子”的文化环境下,叙事治疗模式中的外化对话能够与心理状态相吻合,在运用技巧的同时能够很好的给予服务对象保留隐私和尊严【9】。但我们在不同领域运用叙事治疗模式时,要注意相关人员的专业技巧培训,服务对象或者咨询者只有在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才能将叙事治疗的效果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杜园春.61.2%受访者坦言自己有“恐婚”倾向[N].中国青年报,2016-10-01(004).
[2].蒋万胜;时代.当代中国青年女性婚恋观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J].商洛学院学报,2019,v.33;No.145,91-97.
[3].王炳钰;山永久;覃宽.不婚现象:中国社会的现实与可能影响[J].青年探索,2018,No.217,30-42.
[4].周爱华;廖绪.叙事治疗模式在老年社会工作的应用——以香港慢性病患老年人为例[J].社会工作,2019,No.282,43-54+112.
[5].朱海忠.城市青年恐婚现象的社会学思考[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No.98,113-117.
[6].賈志科;王思嘉.当代青年婚恋研究述评与展望(1985-2018)[J].青年探索,2019,No.224,7-18.
[7].孔繁旭.叙事治疗模式在治疗网瘾少年中的案例分析[J].知识经济,2016,No.388,143.
[8].余洪福.叙事治疗模式在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No.651,193-194.
[9].蔡玲燕.重构生命故事:叙事治疗模式在个案咨询中的运用[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9,v.34;No.134,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