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总体上教育资源投入偏少的大环境下,研究生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与专业之间和各个专业内部的资源分配不公平,尤其是对导师制度的使用不当,直接造成了学术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致使每个研究生所得的学术资源差异很大。因此,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和优化导师遴选与审核制度,这是解决或缓解此问题的最好方法。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不公平;学术资源;导师制度
作者简介:姜益锋(1986-),男,浙江建德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罗惜静(1985-),女,浙江平阳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浙江 金华 321004)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1-0060-02
一、教育公平的界定与发展
有关公平或教育公平问题的提出与探讨由来已久。在西方,最早可追溯至柏拉图时期,之后经历了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三个阶段,时至今日,学术界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呈现出多样性,由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与逻辑层次对其进行理解与探讨,结果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其实,教育公平的定义和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虽然对教育公平的界定没有统一,但以国际主流的定义为主要依据还是比较合理的。OECD和教科文组织文献中对教育公平的理解主要有几个层次:90年代教育公平是机会公平和性别公平。不同性别的人均有受教育的权利,应该享有同等的机会。2000年以后,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相伴生。从关注机会公平到关注结果公平。教育质量的提高靠教育公平的推动实现,教育质量包含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公平和教育的适切性。2007年,OECD提出教育公平有两个维度:一是公正,即个人与社会背景不应该成为教育潜能发展的障碍;二是全纳,即要确保全民教育的最低基本标准2009年提出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社会责任相关。政府对教育公平负有责任,要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①
综合各家之言,不难得出,无论从哪个层次对教育公平进行论述,都集中于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分别对应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二、我国当代研究生教育方面的不公平问题
1.我国现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
我国从1998年高等教育扩招到200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高教扩招政策的实施接近尾声,②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经历了迅猛的发展;其后,又进行了较为稳步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研究生教育的大国。如2009年,全国招收研究生51.09万人,比上年增加6.45万人,增长14.45%;其中博士生6.19万人,硕士生44.90万人。在学研究生140.49万人,比上年增加12.19万人,增长9.50%;其中博士生24.63万人,硕士生115.86万人。毕业研究生37.13万人,比上年增加2.65万人,增长 7.69%;其中博士生4.87万人,硕士生32.26萬人。从统计数字,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可见一斑。
2.研究生教育当中的不公平现状与起因
国家在推动高教扩张,促使高等教育大众化,一是为了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的总体素质;二是促进教育权利或起点的公平,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尽管人们常说高等教育扩招致使原本已经不足的教育经费分配不公平,但是,即使有,其不公平也应当不在起点或权利上,而可能在过程或结果上。
笔者认为,国家高等教育扩招,而同时,其投入没有跟上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等种种原因,确实造成了“研究生本科化”现象,加剧了资源的稀缺性,从而促使资源分配不均衡,前者属于质量方面的问题,与教科文组织和OECD在2000年以后对教育公平的理解相呼应,而后者则属于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而另一个引起研究生教育不公平的却是我国对导师制这一优良制度的应用不当现象。并且,后者是更为直接的原因。
(1)扩招对研究生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影响。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曾经大幅度扩张过。如1939年二战爆发时英国只有研究生3021人,1951年增至11327人,1979年增至72489人;从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看,1959年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为1∶16,1967年为1∶9,1972年达到1∶6。③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继续保持快速扩展的势头。美国的研究生数量,20世纪70年代增加到90.28万人,80年代发展到150万人,1990年达到210万人。④1968年,研究生与大学生人数比例为1∶6.8,1995年为1∶5.9。⑤美、英、日、德、法等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均迅速扩大。1991年英国的研究生上升到169073人,1995年达到306242人。⑥
从扩招的速度来看,中国近年来的扩招速度并没有与西方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研究生的绝对数量也不逊色于西方国家,但质量上的差距却是显而易见的,如在各个世界大学排名中,总是西方国家和日本占据大多数席位。在大学排名的依据当中,学术能力占据着很大的权重,而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和硕士生)则是学术界的有生力量。在国外,有很多学术论文是由研究生完成或与导师合作完成的。这一点直接显示出中国研究生能力的薄弱。
造成这种问题与现象的原因,人们很容易就想到中国投入少、招生多,没有足够的能力与资源保证质量,这个大环境的确是一个问题,然而,中国历史上也有西南联大的辉煌,当时的环境与国家支持比当前差了恐怕不止数倍,但艰苦的环境却没有阻止西南联大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颇有影响的大学。由此可见,造成由质量低下而引起不公平现象更多的来自内部。
(2)研究生教育不公平的最大症结。笔者认为,对硕士培养制度使用不当,尤其是对导师制的误用,是导致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公平的主要症结。其中,主要有两点:
其一,招生结构有问题,导致某些专业多出“多余”的研究生。部分专业过度招生,导致这些专业的资源过分紧缺,并且由于学生的数量过多,加重了这些专业及专业导师的负担,甚至超出了专业的承受能力。在我国,社会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处于“弱势”,直接表现在研究课题少,每个课题的研究经费少。例如,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课题,平均经费才几万,几十万已经算是很多,而一个自然科学方面的课题,几百万的经费也算不上稀奇。很显然,社会科学的承担能力比较弱。事实上,有些学科根本没有容量与能力去培养现有数量的研究生。因此,在高校当中,常常会发现文科的学生往往比理工科的学生空闲,当理工科类的学生整天忙于在实验室里忙碌时,文科类学生却无聊到不知应该做些什么。这是从专业层次上所体现的不公平现象。
其二,任命导师和分配学生不当,致使专业内部资源分配不均,从而没有能够充分“培养”研究生。导师的能力强弱与否,导师手中所掌握的资源,以及导师所能分配给其研究生的资源(包括时间与指导),这些对研究生而言都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的情况是,即使是一个专业内部,导师与导师之间的差距也很大,有的导师自己本身的实力或资历不够,手中没有足够的资源或课题,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栽培或锻炼自己的学生,亦或是有能力和实力的导师身兼数职,尤其是那些拥有行政职务的导师,没有时间或不愿多花时间指导学生。而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些一流大学当中,大学教师必须经过层层审核才能成为主导师的。⑦这些大学教授必须有足够多的课题,其经费足以支付其门下研究生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即有充足的资源去培养研究生,否则,是不能做研究生导师的,如此,研究生培养结果的好坏与否就主要看学生自己,因为外部条件已经充足了。相比较而言,我国在分配导师方面,一些没有能力的大学教师都可能会带上数个研究生,而自己却还为自身的研究课题及经费来源发愁,从而导致许多研究生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坐等毕业。这种情况在中国比较普遍,直接造成同专业乃至同校同专业学生的质量参差不齐,并成为造成研究生不公平的一大重要因素。
三、思考:国内研究生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引发与国外研究生教育成功的原因
同样经历了高等教育的扩招,但中国研究生教育却与西方的结果大相径庭,这是值得思考的。不是因为西方比中国有更加优越的制度,因为中国现当代的高等教育制度基本上是学习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没有把这些先进的办学制度吃透,而是急躁地囫囵吞枣,空有其架子,而没有消化与实施好其相应的辅助措施,总而言之,是没有把研究生教育制度实施好。而在国内总体资源不足的大环境下,资源竞争激烈,加之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不良实施,使得资源分配问题加剧,更易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现象,尤其是落到个别有行政权力的人手中,从而造成促使一些大学教师没有足够的资源培养学生,而另一方面,造成个人手中的大量资源得不到合理应用于学生身上,从而造成了浪费。
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实施到位,并且高校与社会及政府部门形成了完整的系统,辅之以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譬如,发达国家现当代研究生教育发展,在合时宜地扩招外,其办学方向以市场调节为主,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企业积极参与研究生教育,不仅能提供大量的经费,各行各业的需求情况也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方向;此外,开放性与国际化也是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成功的方面,此特点为西方国家招来大量优质的教师、学生和物质资源。⑧另外,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有效地保证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并在相当的程度上防止或避免教育不公平而引起的质量问题,其主要的三种模式即政府主导型大陸模式、民间主导型模式和多元互动型英国模式,⑨都在经过不断地试验后被各个发达国家选择使用,并且都符合各自的国情与办学制度而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四、对缓解我国研究生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建议
若要在现有的国内大环境下改进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减缓研究生教育不公平现象以及由于不公平现象引起的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有必要理性地借鉴外国的做法与经验,并要考虑到中国的自身情况而有变动、灵活地实施。
1.控制研究生招生总量
中国经历了多年的高等教育扩招,研究生数量已经比较多,然而由于投入明显低于世界西方国家甚至是发展中国家,并且,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赶上,基于这样一种环境,控制研究生招生数量乃至减少研究生招生总量,这都是比较可取的。这至少可以减少内部竞争资源的激烈程度,同时也间接地减少不正当的竞争资源的手段,从而减少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2.优化招生结构
“优化结构输出特色”这是去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等教育的要求之一。今年2月,教育部新公布的《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也提出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大幅增加专业学位招生比例,新增硕士生招生计划原则上全部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此外,基于中国目前各个领域的总体需求,中国研究生教育各个学科的发展现状以及分配于各个专业领域的资源分布而言,目前中国应加重理工科招生的比例,减少文科类的比例。同时,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对理工学科和科学技术领域予以极大的重视。在现有的国家制度和经费投入的大环境下,要做到并做好这一点,仅凭国家政府干预和高校规划还不够,可以借鉴西方经验,适当应用市场调节和引导,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研究生教育。
3.优化研究生导师审核与任命制度
研究生的导师审核工作对研究生培养至关重要,导师的水平的优劣与手中资源多少也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公平与否。因此,优化现有的研究生导师审核与任命制度,取消资源少、学术能力弱和课题承担能力差的大学教师的导师资格,或者减少这些处于“劣势”的导师的学生数量,这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合理分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或者,让那些有初步学术能力的大学教师担任助理导师,辅助那些资历高且学生数量多的导师,类似于联合培养研究生,这既充分利用了学术资源,又弥补了导师时间不足而未能指导学生的问题,促进了研究生质量的提高,从而也培养了未来的研究生导师。
此外,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导师”,他们有很高的行政职位,轻易掌握大量的资源,但却不是大学的正式教师,其学术能力弱,且几乎不以任何一种方式去指导学术。这个现象很显然是我国导师审核与任命制度不当使用造成的,这个现象导致他们的研究生被“闲置”,在培养过程中这些研究生从导师那里得不到任何人力物力的资源,从而形成了研究生教育不公平问题。因此,取消这些非正式教师的导师资格,剥夺他们个人手中的教育资源,这也是迫在眉睫的事。
总而言之,研究生导师必须是大学正式教师,学术素养较深,手中学术资源充足,并且根据其条件而确定其研究生数目,这是目前减少或解决研究生教育不公平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注释:
①王素.国际组织文本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分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1).
②杨崇龙.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提出和终止[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2):151-153.
③Tony Becher,Mary Henkel,Maurice Kogan.Graduate Education in Britain[M].Jessica Kingslcy Publishers Ltd,1994:17.
④Educational Statistics Digest the Departmet of Education of the U.S.1995.
⑤Paul L D.The Development and Tendencies of American Graduate Education[M].Real People Press,Utan 1995.
⑥UNESCO Statistical Yearbook 1998.France Paris:UNESCO Publishing and Berman Press,1998:360~388.
⑦在西方,研究生的导师可能止一个,还会有助理导师,但主导师(或首席导师)需要有比较高的学术资格和经验。
⑧刘雪梅,吴太山.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163-165.
⑨刘再春.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8):44-48.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不公平;学术资源;导师制度
作者简介:姜益锋(1986-),男,浙江建德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罗惜静(1985-),女,浙江平阳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浙江 金华 321004)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1-0060-02
一、教育公平的界定与发展
有关公平或教育公平问题的提出与探讨由来已久。在西方,最早可追溯至柏拉图时期,之后经历了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激进主义三个阶段,时至今日,学术界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呈现出多样性,由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与逻辑层次对其进行理解与探讨,结果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其实,教育公平的定义和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虽然对教育公平的界定没有统一,但以国际主流的定义为主要依据还是比较合理的。OECD和教科文组织文献中对教育公平的理解主要有几个层次:90年代教育公平是机会公平和性别公平。不同性别的人均有受教育的权利,应该享有同等的机会。2000年以后,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相伴生。从关注机会公平到关注结果公平。教育质量的提高靠教育公平的推动实现,教育质量包含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公平和教育的适切性。2007年,OECD提出教育公平有两个维度:一是公正,即个人与社会背景不应该成为教育潜能发展的障碍;二是全纳,即要确保全民教育的最低基本标准2009年提出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社会责任相关。政府对教育公平负有责任,要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①
综合各家之言,不难得出,无论从哪个层次对教育公平进行论述,都集中于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分别对应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二、我国当代研究生教育方面的不公平问题
1.我国现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
我国从1998年高等教育扩招到200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高教扩招政策的实施接近尾声,②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经历了迅猛的发展;其后,又进行了较为稳步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研究生教育的大国。如2009年,全国招收研究生51.09万人,比上年增加6.45万人,增长14.45%;其中博士生6.19万人,硕士生44.90万人。在学研究生140.49万人,比上年增加12.19万人,增长9.50%;其中博士生24.63万人,硕士生115.86万人。毕业研究生37.13万人,比上年增加2.65万人,增长 7.69%;其中博士生4.87万人,硕士生32.26萬人。从统计数字,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可见一斑。
2.研究生教育当中的不公平现状与起因
国家在推动高教扩张,促使高等教育大众化,一是为了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的总体素质;二是促进教育权利或起点的公平,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尽管人们常说高等教育扩招致使原本已经不足的教育经费分配不公平,但是,即使有,其不公平也应当不在起点或权利上,而可能在过程或结果上。
笔者认为,国家高等教育扩招,而同时,其投入没有跟上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等种种原因,确实造成了“研究生本科化”现象,加剧了资源的稀缺性,从而促使资源分配不均衡,前者属于质量方面的问题,与教科文组织和OECD在2000年以后对教育公平的理解相呼应,而后者则属于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而另一个引起研究生教育不公平的却是我国对导师制这一优良制度的应用不当现象。并且,后者是更为直接的原因。
(1)扩招对研究生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影响。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曾经大幅度扩张过。如1939年二战爆发时英国只有研究生3021人,1951年增至11327人,1979年增至72489人;从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看,1959年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为1∶16,1967年为1∶9,1972年达到1∶6。③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继续保持快速扩展的势头。美国的研究生数量,20世纪70年代增加到90.28万人,80年代发展到150万人,1990年达到210万人。④1968年,研究生与大学生人数比例为1∶6.8,1995年为1∶5.9。⑤美、英、日、德、法等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均迅速扩大。1991年英国的研究生上升到169073人,1995年达到306242人。⑥
从扩招的速度来看,中国近年来的扩招速度并没有与西方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研究生的绝对数量也不逊色于西方国家,但质量上的差距却是显而易见的,如在各个世界大学排名中,总是西方国家和日本占据大多数席位。在大学排名的依据当中,学术能力占据着很大的权重,而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和硕士生)则是学术界的有生力量。在国外,有很多学术论文是由研究生完成或与导师合作完成的。这一点直接显示出中国研究生能力的薄弱。
造成这种问题与现象的原因,人们很容易就想到中国投入少、招生多,没有足够的能力与资源保证质量,这个大环境的确是一个问题,然而,中国历史上也有西南联大的辉煌,当时的环境与国家支持比当前差了恐怕不止数倍,但艰苦的环境却没有阻止西南联大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颇有影响的大学。由此可见,造成由质量低下而引起不公平现象更多的来自内部。
(2)研究生教育不公平的最大症结。笔者认为,对硕士培养制度使用不当,尤其是对导师制的误用,是导致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公平的主要症结。其中,主要有两点:
其一,招生结构有问题,导致某些专业多出“多余”的研究生。部分专业过度招生,导致这些专业的资源过分紧缺,并且由于学生的数量过多,加重了这些专业及专业导师的负担,甚至超出了专业的承受能力。在我国,社会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处于“弱势”,直接表现在研究课题少,每个课题的研究经费少。例如,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课题,平均经费才几万,几十万已经算是很多,而一个自然科学方面的课题,几百万的经费也算不上稀奇。很显然,社会科学的承担能力比较弱。事实上,有些学科根本没有容量与能力去培养现有数量的研究生。因此,在高校当中,常常会发现文科的学生往往比理工科的学生空闲,当理工科类的学生整天忙于在实验室里忙碌时,文科类学生却无聊到不知应该做些什么。这是从专业层次上所体现的不公平现象。
其二,任命导师和分配学生不当,致使专业内部资源分配不均,从而没有能够充分“培养”研究生。导师的能力强弱与否,导师手中所掌握的资源,以及导师所能分配给其研究生的资源(包括时间与指导),这些对研究生而言都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的情况是,即使是一个专业内部,导师与导师之间的差距也很大,有的导师自己本身的实力或资历不够,手中没有足够的资源或课题,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栽培或锻炼自己的学生,亦或是有能力和实力的导师身兼数职,尤其是那些拥有行政职务的导师,没有时间或不愿多花时间指导学生。而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些一流大学当中,大学教师必须经过层层审核才能成为主导师的。⑦这些大学教授必须有足够多的课题,其经费足以支付其门下研究生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即有充足的资源去培养研究生,否则,是不能做研究生导师的,如此,研究生培养结果的好坏与否就主要看学生自己,因为外部条件已经充足了。相比较而言,我国在分配导师方面,一些没有能力的大学教师都可能会带上数个研究生,而自己却还为自身的研究课题及经费来源发愁,从而导致许多研究生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坐等毕业。这种情况在中国比较普遍,直接造成同专业乃至同校同专业学生的质量参差不齐,并成为造成研究生不公平的一大重要因素。
三、思考:国内研究生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引发与国外研究生教育成功的原因
同样经历了高等教育的扩招,但中国研究生教育却与西方的结果大相径庭,这是值得思考的。不是因为西方比中国有更加优越的制度,因为中国现当代的高等教育制度基本上是学习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没有把这些先进的办学制度吃透,而是急躁地囫囵吞枣,空有其架子,而没有消化与实施好其相应的辅助措施,总而言之,是没有把研究生教育制度实施好。而在国内总体资源不足的大环境下,资源竞争激烈,加之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不良实施,使得资源分配问题加剧,更易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现象,尤其是落到个别有行政权力的人手中,从而造成促使一些大学教师没有足够的资源培养学生,而另一方面,造成个人手中的大量资源得不到合理应用于学生身上,从而造成了浪费。
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实施到位,并且高校与社会及政府部门形成了完整的系统,辅之以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譬如,发达国家现当代研究生教育发展,在合时宜地扩招外,其办学方向以市场调节为主,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企业积极参与研究生教育,不仅能提供大量的经费,各行各业的需求情况也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方向;此外,开放性与国际化也是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成功的方面,此特点为西方国家招来大量优质的教师、学生和物质资源。⑧另外,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有效地保证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并在相当的程度上防止或避免教育不公平而引起的质量问题,其主要的三种模式即政府主导型大陸模式、民间主导型模式和多元互动型英国模式,⑨都在经过不断地试验后被各个发达国家选择使用,并且都符合各自的国情与办学制度而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四、对缓解我国研究生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建议
若要在现有的国内大环境下改进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减缓研究生教育不公平现象以及由于不公平现象引起的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有必要理性地借鉴外国的做法与经验,并要考虑到中国的自身情况而有变动、灵活地实施。
1.控制研究生招生总量
中国经历了多年的高等教育扩招,研究生数量已经比较多,然而由于投入明显低于世界西方国家甚至是发展中国家,并且,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赶上,基于这样一种环境,控制研究生招生数量乃至减少研究生招生总量,这都是比较可取的。这至少可以减少内部竞争资源的激烈程度,同时也间接地减少不正当的竞争资源的手段,从而减少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2.优化招生结构
“优化结构输出特色”这是去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等教育的要求之一。今年2月,教育部新公布的《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也提出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大幅增加专业学位招生比例,新增硕士生招生计划原则上全部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此外,基于中国目前各个领域的总体需求,中国研究生教育各个学科的发展现状以及分配于各个专业领域的资源分布而言,目前中国应加重理工科招生的比例,减少文科类的比例。同时,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对理工学科和科学技术领域予以极大的重视。在现有的国家制度和经费投入的大环境下,要做到并做好这一点,仅凭国家政府干预和高校规划还不够,可以借鉴西方经验,适当应用市场调节和引导,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研究生教育。
3.优化研究生导师审核与任命制度
研究生的导师审核工作对研究生培养至关重要,导师的水平的优劣与手中资源多少也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公平与否。因此,优化现有的研究生导师审核与任命制度,取消资源少、学术能力弱和课题承担能力差的大学教师的导师资格,或者减少这些处于“劣势”的导师的学生数量,这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合理分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或者,让那些有初步学术能力的大学教师担任助理导师,辅助那些资历高且学生数量多的导师,类似于联合培养研究生,这既充分利用了学术资源,又弥补了导师时间不足而未能指导学生的问题,促进了研究生质量的提高,从而也培养了未来的研究生导师。
此外,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导师”,他们有很高的行政职位,轻易掌握大量的资源,但却不是大学的正式教师,其学术能力弱,且几乎不以任何一种方式去指导学术。这个现象很显然是我国导师审核与任命制度不当使用造成的,这个现象导致他们的研究生被“闲置”,在培养过程中这些研究生从导师那里得不到任何人力物力的资源,从而形成了研究生教育不公平问题。因此,取消这些非正式教师的导师资格,剥夺他们个人手中的教育资源,这也是迫在眉睫的事。
总而言之,研究生导师必须是大学正式教师,学术素养较深,手中学术资源充足,并且根据其条件而确定其研究生数目,这是目前减少或解决研究生教育不公平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注释:
①王素.国际组织文本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分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1).
②杨崇龙.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提出和终止[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2):151-153.
③Tony Becher,Mary Henkel,Maurice Kogan.Graduate Education in Britain[M].Jessica Kingslcy Publishers Ltd,1994:17.
④Educational Statistics Digest the Departmet of Education of the U.S.1995.
⑤Paul L D.The Development and Tendencies of American Graduate Education[M].Real People Press,Utan 1995.
⑥UNESCO Statistical Yearbook 1998.France Paris:UNESCO Publishing and Berman Press,1998:360~388.
⑦在西方,研究生的导师可能止一个,还会有助理导师,但主导师(或首席导师)需要有比较高的学术资格和经验。
⑧刘雪梅,吴太山.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163-165.
⑨刘再春.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8):44-48.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