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高中组):文化
要求:请根据以上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字数在1000字左右。
天色渐暗,倘若你有雅兴漫步在潇水北路,仔细观察路灯,会发现每盏灯的灯罩都是一朵精致的莲花。一排排井然有序的灯在夜幕笼罩下别有一番风味。高大的周敦颐塑像屹立在敦颐广场,与周围的一切相和谐。昏黄的灯光里,塑像是暗铜色的,似乎还带着几抹金色的光芒,那大概正是后人对他的景仰与尊崇吧!
我的家乡道州古城有着随处可见的“爱莲文化”,文化源头便是千古流芳的《爱莲说》。
春雨蒙蒙、夏日炎炎、秋风瑟瑟、冬雪皑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道县人,我反反复复看过故乡十几年的四季变换,生活在充满“爱莲文化”的小城里,莲的形象在我心中逐渐根深蒂固。
我一直觉得,如果失去了莲,道州的文化起码要失去一半的生命。莲对于小城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地区若没有了历史、没有了文化、没有了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那个地方的水土一定是缺乏灵性的、是死板的,来看风景的游客便也失去了对当地文化的追溯与思考。
昔日身处异乡时,许多人问我从何而来、家乡有什么特产等问题——好像我们对外地人都习惯这样去问,大概这是国人的习惯吧!每当遇上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总是从容地回答说我是道州人,接着简单介绍一下红瓜子和灰鹅等特产,再然后便说起周敦颐与《爱莲说》来。“爱莲文化”作为故乡的一个文化符号,影响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与观念——这是最让我骄傲的。我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知它的态度去告诉对我的家乡好奇的人们,而丝毫没有带着炫耀的心理去调侃古时道州出现过的一个流芳千古的文化名人。在那些对我故乡好奇的人里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不爱说话,是研究历史文献的。他的下巴留着不长不短的胡须,整个人看上去给人一种深沉的感觉。在博识的人面前,晚辈一般都不敢多言,因为那样简直是班门弄斧、自以为是。当他问我道州是从哪朝开始设郡时,我哑口无言。虽知道“郡县制”是秦朝推行的,但我仍然不敢妄断。我羞得满脸通红,一种惭愧之情也随之而来。
我愧对道州的文化,对其只有一些表面的了解,而那些见闻实在肤浅得很。当看到一个外地人反而比我认识得更多时,我在感到惭愧之余也感到一种责任。
时间飞逝,许多年后我对这件事仍旧没有释怀。我也懂得了“爱莲文化”不仅仅属于道州,它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属于所有中国人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许许多多的人当成座右铭,告诫自己处于任何地方都要洁身自好。道州的调子戏、月岩、玉蟾岩、伫立在濂溪河旁的文昌阁、爱莲广场上的周敦颐塑像……这些东西都承载着一方山水的血脉。
汪曾祺说:“一个人有祖国,有自己的民族,有文化传统,不觉得这有什么。一旦没有这些,你才会觉得这有多么重要,多么珍贵。”的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可是对于那些古老珍贵的文化,有多少人可以不为一张报告或必交的论文而去研究呢?什么时候才能不利用文化为经济搭一台戏呢?或许,在这样的年代,文化与经济难以被真正和谐地兼顾起来。文化在大多数人眼中变得愈发不实用了。可你是否知道,正是因为人们对文化淡漠的态度,民族的古老文化正在一点儿一点儿流失?
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我不知道,也无人能计算出来。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中华文化一直繁荣延伸,像长江一样源远流长。文化到底在人心里有多重要呢?我想,像余秋雨一样经历一场文化苦旅之后,看过无数华夏文明的遗址,目睹过先哲们的悲与喜、豁达与奔放,你便会有一种负重感,有一种使命感——也许到那时你会把它看得与生命一样重。
要求:请根据以上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字数在1000字左右。
天色渐暗,倘若你有雅兴漫步在潇水北路,仔细观察路灯,会发现每盏灯的灯罩都是一朵精致的莲花。一排排井然有序的灯在夜幕笼罩下别有一番风味。高大的周敦颐塑像屹立在敦颐广场,与周围的一切相和谐。昏黄的灯光里,塑像是暗铜色的,似乎还带着几抹金色的光芒,那大概正是后人对他的景仰与尊崇吧!
我的家乡道州古城有着随处可见的“爱莲文化”,文化源头便是千古流芳的《爱莲说》。
春雨蒙蒙、夏日炎炎、秋风瑟瑟、冬雪皑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道县人,我反反复复看过故乡十几年的四季变换,生活在充满“爱莲文化”的小城里,莲的形象在我心中逐渐根深蒂固。
我一直觉得,如果失去了莲,道州的文化起码要失去一半的生命。莲对于小城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地区若没有了历史、没有了文化、没有了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那个地方的水土一定是缺乏灵性的、是死板的,来看风景的游客便也失去了对当地文化的追溯与思考。
昔日身处异乡时,许多人问我从何而来、家乡有什么特产等问题——好像我们对外地人都习惯这样去问,大概这是国人的习惯吧!每当遇上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总是从容地回答说我是道州人,接着简单介绍一下红瓜子和灰鹅等特产,再然后便说起周敦颐与《爱莲说》来。“爱莲文化”作为故乡的一个文化符号,影响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与观念——这是最让我骄傲的。我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知它的态度去告诉对我的家乡好奇的人们,而丝毫没有带着炫耀的心理去调侃古时道州出现过的一个流芳千古的文化名人。在那些对我故乡好奇的人里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不爱说话,是研究历史文献的。他的下巴留着不长不短的胡须,整个人看上去给人一种深沉的感觉。在博识的人面前,晚辈一般都不敢多言,因为那样简直是班门弄斧、自以为是。当他问我道州是从哪朝开始设郡时,我哑口无言。虽知道“郡县制”是秦朝推行的,但我仍然不敢妄断。我羞得满脸通红,一种惭愧之情也随之而来。
我愧对道州的文化,对其只有一些表面的了解,而那些见闻实在肤浅得很。当看到一个外地人反而比我认识得更多时,我在感到惭愧之余也感到一种责任。
时间飞逝,许多年后我对这件事仍旧没有释怀。我也懂得了“爱莲文化”不仅仅属于道州,它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属于所有中国人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许许多多的人当成座右铭,告诫自己处于任何地方都要洁身自好。道州的调子戏、月岩、玉蟾岩、伫立在濂溪河旁的文昌阁、爱莲广场上的周敦颐塑像……这些东西都承载着一方山水的血脉。
汪曾祺说:“一个人有祖国,有自己的民族,有文化传统,不觉得这有什么。一旦没有这些,你才会觉得这有多么重要,多么珍贵。”的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可是对于那些古老珍贵的文化,有多少人可以不为一张报告或必交的论文而去研究呢?什么时候才能不利用文化为经济搭一台戏呢?或许,在这样的年代,文化与经济难以被真正和谐地兼顾起来。文化在大多数人眼中变得愈发不实用了。可你是否知道,正是因为人们对文化淡漠的态度,民族的古老文化正在一点儿一点儿流失?
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我不知道,也无人能计算出来。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中华文化一直繁荣延伸,像长江一样源远流长。文化到底在人心里有多重要呢?我想,像余秋雨一样经历一场文化苦旅之后,看过无数华夏文明的遗址,目睹过先哲们的悲与喜、豁达与奔放,你便会有一种负重感,有一种使命感——也许到那时你会把它看得与生命一样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