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让学前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人的智育体格与创造才能在学前教育时期的开发与引导至关重要,对幼儿全方位的科学培养。本文分析了我国幼儿园室内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适应开放式教学的幼儿园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策略。
【关键词】开放式幼教理念;幼儿园建筑;室内环境;室外环境
1我国幼儿园室内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平面布局上,大多数幼儿园都采用集中式布局,将幼儿活动单元,生活用房与行政用房等部分按照不同分区整合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建筑体量当中,这样做的好处是建筑构思简单明了,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但是过于追求内部功能的经济适用,缺乏空间的趣味性追求,室内空间显得过于呆板,缺乏变化,长时间停留会感到枯燥乏味。
2适应开放式教学的幼儿园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策略
2.1室内环境的设计要求
以开放式教学作为理论基础的幼儿园建筑室内环境设计,重点在于通过对室内空间环境的营造,培养儿童三个方面的教学需求,一是对幼儿交流能力的培养,而是对幼儿智育教学的培养,三是对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2.2适应儿童交流能力培养的室内环境
2.2.1 室内交流活动的需求
幼儿的室内交流活动按照组织性主要分为有组织的交流活动与自发性的交流活动。开放式幼儿教育理论将幼儿园视为幼儿早期接触的小型社会环境,提倡儿童在相互交往中培养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能力,鼓励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在交流的方式上,鼓励儿童的自主学习,需要儿童自我组织多人参与的集体交流活动与少数人参与的私密活动。在环境的设计上,应该致力于为儿童提供自发式交流平台与多样化的交流场所。
2.2.2 传统和开放式室内交流环境的对比
在管理方式上,传统的幼儿园采取管重于教的教学理念,过于注重对幼儿的集中式管理,幼儿的大多数交流活动都在教师指导下的进行。在环境设计上,传统幼儿园只重视对教学用房的规划, 交通空间一般只作为房间之间的联系介质,幼儿大部分的交流活动都在房间内进行,幼儿的基本交流模式为房间内交流—交通—房间内交流。
房间内交流—交通—房间内交流的传统交流模式,存在很多缺陷与不足。首先无法提供幼儿自发交流的空间平台,幼儿在房间内的交流活动一般都在教师 的指导下进行,幼儿无法离开教师的管理自发的组织集体与私密的交流活动,不利于儿童的自我成长与进步。其次在于无法创造交流空间的多样性,根据房间与交通空间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并联式,分枝式,内院式,圆环式,风车式等不同形式,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会呈现出不同的平面规划形状。但是多样化的平面形式并不能带来多样化的交流模式,无论采用哪一种交通组织形式,幼儿的交流活动都在房间内进行,交通空间形态的改变无法对房间内部的交流活动产生影响。最后会造成交流空间的不连续,幼儿从一个交流场所过渡到另一个交流场所,中间需要经过交通空间,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存在浪费。相对于成年人使用的普通公共建筑来说,幼儿具有兴趣变化快与好奇心强等心理特征,不连续的交流空间容易使儿童失去耐心与学习热情。
基于传统的房间内交流—交通—房间内交流的模式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让交通空间承担一定的交流作用,将交流模式变为房间内交流—交通交流—房间内交流,首先交通空间属于教师管理相对较弱的区域,为儿童的自发式交往创造了更好的平台,其次可以通过交通空间的变化与组合提供交流空间的多样性,最后可以使室内交流空间变得连续,让空间的利用变得更有效。
2.2.3 室内交流环境的营造
①空间宽度的改变
通过改变空间的宽度影响儿童的交流活动。这一手法适合指示性较强的线状空间,例如走廊、楼梯等。线状空间的宽度越窄,空间的通过性增加,停留性降低。空间的宽度增加以后,留给儿童的活动空间变大,儿童的停留意愿与交流意愿增加。
②空间高度的改变
通过改变空间高度影响儿童的交流活动。改变空间高度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改变顶界面的高度,一种是改变底界面的高度。顶界面的高度增加,空间的公共性变大,私密性降低。顶界面的高度降低则起到相反的效果。底界面的高度增加时,上升区域受到的关注明显增加,空间的公共性变大。底界面的高度降低时,下沉区域受到视线的遮挡与地面的围合作用,空间的私密性变大。在室内交流环境的设计中,需要为儿童提供公共性较强的交流场所时,可以适当提高顶界面或底界面的高度,当需要为儿童提供私密性较强的交流场所时,可以适当降低顶界面或底界面的高度。
③空间通透度的改变
通过改变空间的通透度影响儿童的交流活动,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不只受到围合度的影响,也会受围合材料的通透度影响。在狭小的空间中,可以适当增加空间的通透度,削弱空间的封闭感,在大面积的空间中,可以适当降低空间的通透度,增加空间的限定感。
传统的入口大厅一般只作为短暂停留的场所,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作为外墙,置身一个宽阔的玻璃房间内整个人变得一览无余,有种作为物品被展示的不安全感,幕墙带来的强烈反光也会削弱人的方向感,让人产生想赶快离开不愿意做停留,却不知道朝哪里走的负面心理作用,过于通透的空间感受也会削弱幼儿园的进入感,幼儿不能更鲜明的体会到进入以后带来的庇护感。将入口大厅作为公共交流空间的一部分,可以适当减少空间的通透性,在外围增加实墙面,让大厅的庇护感更强,这样可以使幼儿变得更愿意停留。在大厅运用暖色调的内饰,在墙角放上沙发或座椅,会带给人像在家里客厅一样的放松感觉,不仅会吸引幼儿进行交流活动,也可以作为幼儿园访客的的休息场所。
3结束语
研究表明,在开放式幼教理念指导下的幼儿园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更有利于儿童交流能力的培养,智育与体能综合素质的提高,更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本文分析了基于开放式幼教理论指导下的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符合时代对幼儿培养发展的要求与幼儿园室内环境发展的要求,而在国内的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中,结合理论的实践还很少。本人希望在此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国内建筑师关注开放式幼教理念,并将设计实践与理论良好的结合,为幼儿营造健康科学的建筑环境。
【参考文献】
[1] 范磊.适应现代幼教理念的幼儿园活动空间系统优化设计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建筑系,2010.
[2](西)Jure Kotnik 著,王楠楠译.幼儿园建筑手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3]陈俊.浅析当代小区幼儿园的功能构成与设计[J].重庆建筑,2011(6).
【关键词】开放式幼教理念;幼儿园建筑;室内环境;室外环境
1我国幼儿园室内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平面布局上,大多数幼儿园都采用集中式布局,将幼儿活动单元,生活用房与行政用房等部分按照不同分区整合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建筑体量当中,这样做的好处是建筑构思简单明了,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但是过于追求内部功能的经济适用,缺乏空间的趣味性追求,室内空间显得过于呆板,缺乏变化,长时间停留会感到枯燥乏味。
2适应开放式教学的幼儿园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策略
2.1室内环境的设计要求
以开放式教学作为理论基础的幼儿园建筑室内环境设计,重点在于通过对室内空间环境的营造,培养儿童三个方面的教学需求,一是对幼儿交流能力的培养,而是对幼儿智育教学的培养,三是对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2.2适应儿童交流能力培养的室内环境
2.2.1 室内交流活动的需求
幼儿的室内交流活动按照组织性主要分为有组织的交流活动与自发性的交流活动。开放式幼儿教育理论将幼儿园视为幼儿早期接触的小型社会环境,提倡儿童在相互交往中培养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能力,鼓励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在交流的方式上,鼓励儿童的自主学习,需要儿童自我组织多人参与的集体交流活动与少数人参与的私密活动。在环境的设计上,应该致力于为儿童提供自发式交流平台与多样化的交流场所。
2.2.2 传统和开放式室内交流环境的对比
在管理方式上,传统的幼儿园采取管重于教的教学理念,过于注重对幼儿的集中式管理,幼儿的大多数交流活动都在教师指导下的进行。在环境设计上,传统幼儿园只重视对教学用房的规划, 交通空间一般只作为房间之间的联系介质,幼儿大部分的交流活动都在房间内进行,幼儿的基本交流模式为房间内交流—交通—房间内交流。
房间内交流—交通—房间内交流的传统交流模式,存在很多缺陷与不足。首先无法提供幼儿自发交流的空间平台,幼儿在房间内的交流活动一般都在教师 的指导下进行,幼儿无法离开教师的管理自发的组织集体与私密的交流活动,不利于儿童的自我成长与进步。其次在于无法创造交流空间的多样性,根据房间与交通空间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并联式,分枝式,内院式,圆环式,风车式等不同形式,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会呈现出不同的平面规划形状。但是多样化的平面形式并不能带来多样化的交流模式,无论采用哪一种交通组织形式,幼儿的交流活动都在房间内进行,交通空间形态的改变无法对房间内部的交流活动产生影响。最后会造成交流空间的不连续,幼儿从一个交流场所过渡到另一个交流场所,中间需要经过交通空间,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存在浪费。相对于成年人使用的普通公共建筑来说,幼儿具有兴趣变化快与好奇心强等心理特征,不连续的交流空间容易使儿童失去耐心与学习热情。
基于传统的房间内交流—交通—房间内交流的模式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让交通空间承担一定的交流作用,将交流模式变为房间内交流—交通交流—房间内交流,首先交通空间属于教师管理相对较弱的区域,为儿童的自发式交往创造了更好的平台,其次可以通过交通空间的变化与组合提供交流空间的多样性,最后可以使室内交流空间变得连续,让空间的利用变得更有效。
2.2.3 室内交流环境的营造
①空间宽度的改变
通过改变空间的宽度影响儿童的交流活动。这一手法适合指示性较强的线状空间,例如走廊、楼梯等。线状空间的宽度越窄,空间的通过性增加,停留性降低。空间的宽度增加以后,留给儿童的活动空间变大,儿童的停留意愿与交流意愿增加。
②空间高度的改变
通过改变空间高度影响儿童的交流活动。改变空间高度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改变顶界面的高度,一种是改变底界面的高度。顶界面的高度增加,空间的公共性变大,私密性降低。顶界面的高度降低则起到相反的效果。底界面的高度增加时,上升区域受到的关注明显增加,空间的公共性变大。底界面的高度降低时,下沉区域受到视线的遮挡与地面的围合作用,空间的私密性变大。在室内交流环境的设计中,需要为儿童提供公共性较强的交流场所时,可以适当提高顶界面或底界面的高度,当需要为儿童提供私密性较强的交流场所时,可以适当降低顶界面或底界面的高度。
③空间通透度的改变
通过改变空间的通透度影响儿童的交流活动,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不只受到围合度的影响,也会受围合材料的通透度影响。在狭小的空间中,可以适当增加空间的通透度,削弱空间的封闭感,在大面积的空间中,可以适当降低空间的通透度,增加空间的限定感。
传统的入口大厅一般只作为短暂停留的场所,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作为外墙,置身一个宽阔的玻璃房间内整个人变得一览无余,有种作为物品被展示的不安全感,幕墙带来的强烈反光也会削弱人的方向感,让人产生想赶快离开不愿意做停留,却不知道朝哪里走的负面心理作用,过于通透的空间感受也会削弱幼儿园的进入感,幼儿不能更鲜明的体会到进入以后带来的庇护感。将入口大厅作为公共交流空间的一部分,可以适当减少空间的通透性,在外围增加实墙面,让大厅的庇护感更强,这样可以使幼儿变得更愿意停留。在大厅运用暖色调的内饰,在墙角放上沙发或座椅,会带给人像在家里客厅一样的放松感觉,不仅会吸引幼儿进行交流活动,也可以作为幼儿园访客的的休息场所。
3结束语
研究表明,在开放式幼教理念指导下的幼儿园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更有利于儿童交流能力的培养,智育与体能综合素质的提高,更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本文分析了基于开放式幼教理论指导下的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符合时代对幼儿培养发展的要求与幼儿园室内环境发展的要求,而在国内的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中,结合理论的实践还很少。本人希望在此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国内建筑师关注开放式幼教理念,并将设计实践与理论良好的结合,为幼儿营造健康科学的建筑环境。
【参考文献】
[1] 范磊.适应现代幼教理念的幼儿园活动空间系统优化设计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建筑系,2010.
[2](西)Jure Kotnik 著,王楠楠译.幼儿园建筑手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3]陈俊.浅析当代小区幼儿园的功能构成与设计[J].重庆建筑,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