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入新时期后,人们对饮用水洁净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要寻找更加高效的给水处理技术。现阶段,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水处理技术,不同技术具有各自的优缺点。相较于传统处理技术,膜处理技术具有一系列优势,不仅可以有效处理水的副产物,还可以融入到水体净化系统中。本文简要分析了给水处理中膜处理的应用,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给水处理 膜处理 应用
膜处理是将膜本种分子级别的过滤作用介质利用起来,在与溶液与气体发生接触时,受到电场、压力作用,借助于温度调节控制,有机分离拦截这些物质,以便分离不同的溶液。在水溶液中运用膜处理技术,具备一定的透分子膜能力,借助于外力,可以有效分离水溶液,促使水质得到有效提升。水处理的膜技术主要有:反渗透(RO)膜技术、纳滤(NF)、微滤(MF)、超滤(UF)、电渗析(ED)以及双极膜(BPM)技术等。
一、膜处理技术的基本特点与原理
1.膜处理技术的特点。一般情况下,与传统工艺设备相比,膜处理过程不需要较高成本,且能够有效节约能源;在常温下就可以开展膜分子处理工作,能够有效适应不同的室外环境,废水中有害物质的处理效果得到提升。且膜处理技术属于物理过滤的范畴,不会有副产品产生,技术操作工序比较简单,维护、分散隔离效果明显,不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有较高的处理效率。
2.膜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因为选择透过特性是膜处理技术的特点,可以有效过滤混合物,将不同膜处理运用过来,能够将差异化的物质保留下来。需要充分考虑物理性质大小、体积、几何形状及质量等因素,对膜分离孔径有机确定,去除掉固体杂质。结合混合物化学成分的差异,对膜处理效率科学分析,有效控制膜处理扩散速度;越短的膜处理时间,就会有越慢的速度和越长的透过时间。
二、膜处理工艺流程
现阶段,通常情况下,会采取三种膜分离工艺流程,分别为原水-膜分离-消毒-出水、原水-混凝-膜分离-消毒-出水、原水-混凝-粉末活性炭-膜分离-消毒-出水。其中,第一种流程最为简单,将膜分离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广泛运用到水厂当中。以日本为例,膜分离水厂基本将本流程运用过来,实践中发现本种流程具有较大的膜过滤阻力和较短的过滤周期,容易污染到膜,且不能够高效去除掉水中溶解性有机物。而流程二则是在膜过滤前,将混凝剂投加后,混凝能够用松散的絮凝体来改变水中存在的悬浮颗粒与胶体,促使膜过滤阻力得到降低,還能够将一部分有机物去除掉。而流程三则是将混凝剂和粉末活性炭添加过来,可以促使过滤阻力得到降低,有机物也可以得到有效去除。从本质上来讲,后两种流程工艺其实属于吸附与膜分离处理工艺,将膜分离、粉末活性炭吸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水中有机物被混凝剂、粉末活性炭所吸附,而超滤膜则可以从水中分离混凝形成的矾花及粉末活性炭。
三、给水处理中膜处理的应用
1.膜过滤。膜作为分界面,有效分开两个界面,且对其他物质的传送有效阻止。具体来讲,在推动力作用下,经过多孔介质的孔道,向另一侧流动悬浮液中的流体,截留颗粒,分离操作流体与颗粒。在诸多的领域中都可以运用膜,如海水生产饮用水、过滤工业用水污染物、过滤生活饮用水及生活废水中的杂质等。因为膜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化,所以其能耗低,其中以反渗透耗能最低,这对于克服国家的能源危机有相当的意义。膜分离过程的不同,过滤物质的大小也存在着差异,如微滤、超滤、反渗透等。颗粒分离可以采取微滤技术,高分子分离则可以采用超滤技术,离子物质的分离则借助于反渗透技术来实现,超滤和微滤对地下水和地表水处理都很适用。
2.排斥作用。很多因素都会决定到膜去除生物、非生物胶质效果,如薄膜孔的大小等。而膜孔大小也是给水处理中最主要的部分,因此,要控制微生物有机体大于膜孔的直径,滤网保留与吸附分离是微粒去除的主要机制。其中,滤网保留中,颗粒渗入的阻挡主要由多孔介质实现,在薄膜表面吸附颗粒,且过滤实施过程中,不断增加厚度;此外,在膜孔内也吸附颗粒。实践研究表明,膜能够有效去除掉生物胶质,且不需要考虑孔径与膜孔的大小。只要构建良好的环境,就可以去除掉所有颗粒,且能够通过改变酸碱值来营造良好环境。PH值较高的话,乳胶颗粒的抑制反应减少。PH的主要功能是促使有电荷屏障形成于表面,通过改变PH值,发挥电荷作用的排斥效果,有机去除掉杂质。其中,膜负载决定着细微颗粒之间的排斥反应,越多的负载,就会减弱其排斥力,此外,颗粒大小、膜厚度等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膜去除微生物的能力。除了微生物特性影响到微生物去除过程之外,对净化程度的需求也需要纳入考虑范围。要想提升水体质量,一般采取加热、化学净化或者过滤等方法。前两种技术能够将水中的细菌杀死,但是其中的微生物却无法消除。而通过膜处理技术的运用,则能够有效去除微生物。有专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借助于多孔纤维素醋酸盐薄膜来对大肠杆菌进行消除,以便提升水质质量。调查研究发现,一般的供给水中,每毫升具有1000-10000个左右的大肠杆菌,而通过膜处理技术的运用,则可以显著减少大肠杆菌数量,每100毫升的水中只有3个左右。还有专家则将工业装置中的微滤膜运用过来,对大肠杆菌、乳酸杆菌进行去除,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平时操作环境,可以有效减少大肠杆菌及乳酸杆菌的数量。从理论角度上来讲,膜可以对病毒、病菌有效去除。因为膜孔面积比病毒小,那么就可以借助于薄膜孔来筛分病毒,依据静电吸引特性,膜PH值处于居中状态,这样就可以被动地分离水中的病毒。如果膜与病毒具有相同的电极,那么借助于静电排斥作用,薄膜可以有效分离病毒。现阶段在研究膜渗透去除病毒时,都将单独孤立技术作为研究重点。有学者借助于半自动的渗透过滤管装置从水中富集病毒,能有效去除掉各种水质中的病毒。给水中广泛存在鞭毛虫、隐孢子虫等,容易危害到饮水者的身体健康,人们研究了膜过滤装置是否能够去除本类微生物。实践研究表明,通过膜可以有效去除掉直径在5-15毫米左右的原生生物囊。因为鞭毛虫囊可以抵抗氯化作用,因此借助于薄膜处理技术是不错的选择。实验研究表明,0.2nm的薄膜孔能够将超过99%的颗粒去除掉。病原微生物具有较大的体积,如寄生虫、原生生物、线虫等,因此薄膜过滤装置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有效防止细菌再繁殖。但是如果膜破裂的话,则无法对这些微生物有效抵挡。此外,水中内毒素也是专家研究的一个重点,因为其具有不同的依附物质,内毒素的存在状态存在差异,如果使用的微滤膜最大直径为0.04nm,那么就可以有效彻底去除掉毒素。有超过十分之二的内毒素直径在0.025nm以内,但是过滤装置依然可以发挥作用,主要原因是膜能够对内毒素有效的吸附。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膜处理技术的运用,可以将大量生物物质、非生物物质去除掉,能够对病毒、细菌等重复去除,因此被广泛运用到给水处理中。但是,现阶段利用膜技术时,容易出现膜污染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积极创新技术,拓宽思路,积极有效解决膜污染问题,最大程度地发挥膜处理技术的优势,提升给水质量。
参考文献:
[1]解宝民,颜岗.膜技术在给水消毒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2015,6(10):123-125.
[2]杜艳春,李祝.乳品废水处理中膜技术的应用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5,7(19):66-68.
[3]许超.膜分离技术应用于给水处理中的膜污染研究[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5,7(11):233-235.
[4]邓建棉,童玲,周振民.膜分离技术在再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11,2(11):133-134.
[5]范恩斯,张永丽,王帅.膜组合工艺在生活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4,6(11):234-235.
关键词:给水处理 膜处理 应用
膜处理是将膜本种分子级别的过滤作用介质利用起来,在与溶液与气体发生接触时,受到电场、压力作用,借助于温度调节控制,有机分离拦截这些物质,以便分离不同的溶液。在水溶液中运用膜处理技术,具备一定的透分子膜能力,借助于外力,可以有效分离水溶液,促使水质得到有效提升。水处理的膜技术主要有:反渗透(RO)膜技术、纳滤(NF)、微滤(MF)、超滤(UF)、电渗析(ED)以及双极膜(BPM)技术等。
一、膜处理技术的基本特点与原理
1.膜处理技术的特点。一般情况下,与传统工艺设备相比,膜处理过程不需要较高成本,且能够有效节约能源;在常温下就可以开展膜分子处理工作,能够有效适应不同的室外环境,废水中有害物质的处理效果得到提升。且膜处理技术属于物理过滤的范畴,不会有副产品产生,技术操作工序比较简单,维护、分散隔离效果明显,不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有较高的处理效率。
2.膜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因为选择透过特性是膜处理技术的特点,可以有效过滤混合物,将不同膜处理运用过来,能够将差异化的物质保留下来。需要充分考虑物理性质大小、体积、几何形状及质量等因素,对膜分离孔径有机确定,去除掉固体杂质。结合混合物化学成分的差异,对膜处理效率科学分析,有效控制膜处理扩散速度;越短的膜处理时间,就会有越慢的速度和越长的透过时间。
二、膜处理工艺流程
现阶段,通常情况下,会采取三种膜分离工艺流程,分别为原水-膜分离-消毒-出水、原水-混凝-膜分离-消毒-出水、原水-混凝-粉末活性炭-膜分离-消毒-出水。其中,第一种流程最为简单,将膜分离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广泛运用到水厂当中。以日本为例,膜分离水厂基本将本流程运用过来,实践中发现本种流程具有较大的膜过滤阻力和较短的过滤周期,容易污染到膜,且不能够高效去除掉水中溶解性有机物。而流程二则是在膜过滤前,将混凝剂投加后,混凝能够用松散的絮凝体来改变水中存在的悬浮颗粒与胶体,促使膜过滤阻力得到降低,還能够将一部分有机物去除掉。而流程三则是将混凝剂和粉末活性炭添加过来,可以促使过滤阻力得到降低,有机物也可以得到有效去除。从本质上来讲,后两种流程工艺其实属于吸附与膜分离处理工艺,将膜分离、粉末活性炭吸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水中有机物被混凝剂、粉末活性炭所吸附,而超滤膜则可以从水中分离混凝形成的矾花及粉末活性炭。
三、给水处理中膜处理的应用
1.膜过滤。膜作为分界面,有效分开两个界面,且对其他物质的传送有效阻止。具体来讲,在推动力作用下,经过多孔介质的孔道,向另一侧流动悬浮液中的流体,截留颗粒,分离操作流体与颗粒。在诸多的领域中都可以运用膜,如海水生产饮用水、过滤工业用水污染物、过滤生活饮用水及生活废水中的杂质等。因为膜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化,所以其能耗低,其中以反渗透耗能最低,这对于克服国家的能源危机有相当的意义。膜分离过程的不同,过滤物质的大小也存在着差异,如微滤、超滤、反渗透等。颗粒分离可以采取微滤技术,高分子分离则可以采用超滤技术,离子物质的分离则借助于反渗透技术来实现,超滤和微滤对地下水和地表水处理都很适用。
2.排斥作用。很多因素都会决定到膜去除生物、非生物胶质效果,如薄膜孔的大小等。而膜孔大小也是给水处理中最主要的部分,因此,要控制微生物有机体大于膜孔的直径,滤网保留与吸附分离是微粒去除的主要机制。其中,滤网保留中,颗粒渗入的阻挡主要由多孔介质实现,在薄膜表面吸附颗粒,且过滤实施过程中,不断增加厚度;此外,在膜孔内也吸附颗粒。实践研究表明,膜能够有效去除掉生物胶质,且不需要考虑孔径与膜孔的大小。只要构建良好的环境,就可以去除掉所有颗粒,且能够通过改变酸碱值来营造良好环境。PH值较高的话,乳胶颗粒的抑制反应减少。PH的主要功能是促使有电荷屏障形成于表面,通过改变PH值,发挥电荷作用的排斥效果,有机去除掉杂质。其中,膜负载决定着细微颗粒之间的排斥反应,越多的负载,就会减弱其排斥力,此外,颗粒大小、膜厚度等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膜去除微生物的能力。除了微生物特性影响到微生物去除过程之外,对净化程度的需求也需要纳入考虑范围。要想提升水体质量,一般采取加热、化学净化或者过滤等方法。前两种技术能够将水中的细菌杀死,但是其中的微生物却无法消除。而通过膜处理技术的运用,则能够有效去除微生物。有专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借助于多孔纤维素醋酸盐薄膜来对大肠杆菌进行消除,以便提升水质质量。调查研究发现,一般的供给水中,每毫升具有1000-10000个左右的大肠杆菌,而通过膜处理技术的运用,则可以显著减少大肠杆菌数量,每100毫升的水中只有3个左右。还有专家则将工业装置中的微滤膜运用过来,对大肠杆菌、乳酸杆菌进行去除,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平时操作环境,可以有效减少大肠杆菌及乳酸杆菌的数量。从理论角度上来讲,膜可以对病毒、病菌有效去除。因为膜孔面积比病毒小,那么就可以借助于薄膜孔来筛分病毒,依据静电吸引特性,膜PH值处于居中状态,这样就可以被动地分离水中的病毒。如果膜与病毒具有相同的电极,那么借助于静电排斥作用,薄膜可以有效分离病毒。现阶段在研究膜渗透去除病毒时,都将单独孤立技术作为研究重点。有学者借助于半自动的渗透过滤管装置从水中富集病毒,能有效去除掉各种水质中的病毒。给水中广泛存在鞭毛虫、隐孢子虫等,容易危害到饮水者的身体健康,人们研究了膜过滤装置是否能够去除本类微生物。实践研究表明,通过膜可以有效去除掉直径在5-15毫米左右的原生生物囊。因为鞭毛虫囊可以抵抗氯化作用,因此借助于薄膜处理技术是不错的选择。实验研究表明,0.2nm的薄膜孔能够将超过99%的颗粒去除掉。病原微生物具有较大的体积,如寄生虫、原生生物、线虫等,因此薄膜过滤装置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有效防止细菌再繁殖。但是如果膜破裂的话,则无法对这些微生物有效抵挡。此外,水中内毒素也是专家研究的一个重点,因为其具有不同的依附物质,内毒素的存在状态存在差异,如果使用的微滤膜最大直径为0.04nm,那么就可以有效彻底去除掉毒素。有超过十分之二的内毒素直径在0.025nm以内,但是过滤装置依然可以发挥作用,主要原因是膜能够对内毒素有效的吸附。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膜处理技术的运用,可以将大量生物物质、非生物物质去除掉,能够对病毒、细菌等重复去除,因此被广泛运用到给水处理中。但是,现阶段利用膜技术时,容易出现膜污染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积极创新技术,拓宽思路,积极有效解决膜污染问题,最大程度地发挥膜处理技术的优势,提升给水质量。
参考文献:
[1]解宝民,颜岗.膜技术在给水消毒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2015,6(10):123-125.
[2]杜艳春,李祝.乳品废水处理中膜技术的应用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5,7(19):66-68.
[3]许超.膜分离技术应用于给水处理中的膜污染研究[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5,7(11):233-235.
[4]邓建棉,童玲,周振民.膜分离技术在再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11,2(11):133-134.
[5]范恩斯,张永丽,王帅.膜组合工艺在生活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4,6(11):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