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腹痛、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的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来源 :婚育与健康·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09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诊断及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以急性上腹痛为主要症状的15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以急性上腹痛为首发表现的心肌梗死,以男性为主,发病年龄30岁以上多见,梗死部位以下壁或下壁合并右心室(或后壁)多见, 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多见,并发症多,误诊率高,死亡率高。结论:临床上遇到30岁以上原因不明的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患者,应警惕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关键词】 心肌梗死;上腹痛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肌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部分患者疼痛部位位于上腹部,被误认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AMI患者76例,其中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患者15例,占全部病例的9.86%。年龄44~86岁,59岁以下22例,60~69岁27例,70岁以上27例,平均年龄(63±4)岁;男性63例,女性13例;心梗部位:单纯下壁15例,下壁合并右 心室14例,下壁合并正后壁11例,前间壁6例,广泛前壁13例,前壁17例,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1例;既往病史:冠心病5例,高血压病史10例,糖尿病病史11例,脑梗死6例,脑出血3例;吸烟51例(66.6%),饮酒34例(44.44%),肥胖30例(38.8%),高胆固醇血症34例(44.4%),高甘油三酯血症21例(27.7%),高血压病17例(22.2%),家族史3例(16.6%),糖尿病3例(16.6%)。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AMI的诊断标准[2],即必须至少具备下列3条标准中的2条:①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②心电图的动态演变;③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浓度的动态改变。
  1.2 临床表现 15例均无胸痛,表现为程度不等的急性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大汗3例,2例于腹痛后1h出现意识障碍;并发低血压休克3例,心功能不全6例,心律失常6例,室性早搏2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反复室速、室颤1例,2例在急诊科发生猝死。
  1.3 误诊情况 5例在诊所按胃病治疗,3例以急腹症收住外科,住院前至门诊均行腹部彩超检查,1例同时行胃镜检查;2例于住院后当日、1例于住院后次日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AMI后转心内科;误诊4例,误诊率为28.9%。
  1.4 治疗与转归 仅8例及时行尿激酶(150万U+生理盐水100ml)溶栓治疗,其余6例失去溶栓及早期治疗机会,均给予以下治疗。①抗心肌缺血药物: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②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常规合用);③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④调脂药物:他汀类药物;⑤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⑥镇静止痛药:吗啡或杜冷丁。死亡3例,死亡率为20%。死亡原因:死亡病例均于入院后再发AMI导致心梗面积扩大,1例发病当日突发心电机械分离死亡,1例持续低血压、休克于发病3d后死亡,1例入院当日反复室速、室颤发作,电除颤无效死亡。2例因病情危重家属拒绝住院抢救治疗自动出院:1例发病当日并发休克,1例于发病后第4d因再发AMI并发休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其余9例治疗3~4周病情好转出院。
  2 讨 论
  2.1 AMI患者腹痛的主要原因 ①心肌缺血、坏死刺激心脏自主神经的传入神经末梢,而心脏与腹部的感觉纤维共同聚合于同一脊髓纤维束,经同一传导途径上传,至丘脑和大脑皮层后,产生腹痛的错觉。②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受器几乎都位于心脏下后壁表面,下后壁心肌梗死时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胃肠反射,可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厌食及饱胀感等消化道症状,甚至可因膈肌痉挛而导致不同程度的腹肌紧张。③胃肠道缺血及迷走神经反射,诱发或加重其原有的腹部疾患[3]。
  2.2 误诊原因分析 临床医生对AMI缺乏警惕性,易受原发症状、局部症状迷惑;忽视其胸闷、胸痛及血压下降等伴随症状,只听患者主诉,不进行全面检查、分析即做出结论,为主要原因。另外,约80%AMI利用常规体表心电图可确诊[4],因未及时做该项检查而使诊断被延误,也是误诊的重要原因。本组4例误诊病例中均因在外科住院时行常规心电图检查而准确诊断。
  2.3 经验教训 临床上遇有30 岁以上原因不明的急性上腹痛,尤其是既往有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者,应警惕AMI的可能性,注意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及其血压变化情况,结合临床体征及心电图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行心肌酶谱检查并动态观察以避免误诊,提高AMI的诊断和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3] 朱慧楠,林延明,许庆,等.外科急诊中以腹痛为主诉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23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9,8(1):47-50.
  [4]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的超声诊断方法、声像图特征,以期提高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胎盘早剥病例35例,其中产前超声诊断为胎盘早剥者32例,术后检查胎盘后有无血块压迹。结果: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1.5%(32/35),诊断错误3例(漏诊2倒,误诊1例)。将胎盘早剥的声像图分析归纳为4个类型:混合型14例(40%);团块型13例(37%);边缘型3例(8.5%);积液型2例(
【摘 要】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诊断小肠脂肪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小肠脂肪瘤患者64排CT表现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判断64排螺旋CT在小肠脂肪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9例小肠脂肪瘤患者,经手术探查后共切除23个肿瘤,5例发生于十二指肠;7例位于空肠(其中1例多发,术中发现3个病灶),回肠6例(其中1例多发,为2个病灶),1例于十二指肠降段及回肠近端(均发现脂肪瘤1个,
【摘 要】 目的:分析甲状腺包块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甲状腺包块患者76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手术组(50例)和非手术组(26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非手术组(53.85%),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 法 非手术组患者,服用复方卢戈碘溶液,每天3次,每次10滴;口服心得安,每天
【摘 要】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微淋巴管密度(MLD)水平、微血管密度(MVD)与直肠癌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中低位直肠癌组织标本90例、直肠息肉标本30例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标本6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对不同组织的VEGF-D、MLD、MVD水平进行测定,并对其与直肠癌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息肉和正常组织相比,直肠癌VEGF
【摘 要】 目的:探讨妇产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行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实验组则在术前给予等量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退热更快、最高体温更低、术后感染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摘 要】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确定高倍显微镜在儿童先天性耳前瘘管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儿,均采用全身麻醉,在高倍显微镜下行耳前瘘管切除术,观察效果。结果:26例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术后门诊及电话随访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在高倍显微镜下行耳前瘘管切除术极大地降低了手术复发率,缩短了患者治疗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降低了治疗费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高倍显微镜;儿童
【摘 要】 目的:观察对伴陈-施式呼吸的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持续正压通气呼吸机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1例伴陈-施式呼吸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使用持续正压通气呼吸机进行治疗,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各项睡眠及心脏功能相关数据,评价其疗效。结果:经过有效治疗后,21例患者各项睡眠参数均有明显改善,且心脏功能改善效果显著,治疗前后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
【摘 要】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死亡原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328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死亡的5人全部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左主干闭塞合并右冠状动脉近端重度狭窄2例,心源性休克1例,并发肺炎心衰1例,意外死亡1例。结论: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应警惕高危患者和病变,防止并发症和意外。  【关键词】 经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