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在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指引下,我国光伏市场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考虑到目前我国不少光伏项目已在广袤的农村地区落地生根,在此背景下,发展“光伏 农业”产业将有助于实现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融合,不断为可持续发展事业注入内生动力,对助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深远意义。
一是光伏项目土地使用存在瓶颈性矛盾。土地是保障光伏项目高质量运营的根本要素,目前的缺电地区分布呈现出“两级分化”的态势,多为位置偏远的贫困地区或经济实力雄厚的发达地区。光伏企业在边远欠发达地区容易拿到项目用地,但产生的电能难以高效消纳,高昂的电网输送成本也让运营主体望而却步。而经济高度发达地区虽有较强的电能消纳能力,但土地资源又极为稀缺。二是光伏资本快速扩张。下乡蚕食基本农田的现象时有发生,“围而不建”,套用农用地、耕地非农化的倾向日益凸显,用地乱象频发,存在监管盲区,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刚性约束造成冲击。三是一些光伏项目市场鱼龙混杂。部分光伏项目运营方忽视产业发展逻辑、技术体系与商业模式,不少项目仓促上马,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和盲目性投资等问题屡见不鲜。四是由于政府机构改革,一些政府部门间的职能存在交叉重叠,造成对项目用地的审核标准不一致,导致用地调查与土地确权时存在监管模糊地带。政出多头、九龙治水的情况给“光伏 农业”产业的开发运营商造成困扰。
一是促进“光伏 农业”产业土地立体化增值与集约化开发利用。贯彻落实好《关于促进光伏发电产业健康发展用地的意见》,切实抓好项目的前期审核工作。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发展改革等部门要加强部际协调联动,加大对未批先建行为的打击力度。细化行业标准,明确运营条件,划好开发边界,实现事前规划、事中监控、事后评估等环节的无缝衔接,让政府单位安心、开发单位省心、运营单位放心、老百姓开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太阳能光伏板板顶发电、板下种植等模式,因地制宜引进一批“喜阴”的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做好配套的农产品深加工与市场营销,发展一批“光伏 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型农光互补产业项目,实现“一光多用、一地多用、综合开发、多产融合”,做到光伏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事业协同并进、相互赋能。
二是加大“光伏 农业”相关产业科技研发攻关。以碳达峰、碳中和事业为契机,倒逼能源革命和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深化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构的联动合作,科学设计与建构光伏发电项目运营模式,精确筛选匹配与光伏产业相适应的经济作物,综合评估投资成本、发电收益、气候条件、运维成本等因素,做到光照资源的科学合理分配与集约利用,实现“光伏 农业”相关产业投资效益最大化。依托工业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新兴技术,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打破西方光伏产业巨头的行业垄断,抢占“农光一体”产业智慧管理的“技术制高点”,保障“光伏 农业”相关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攀升。通过科技赋能,增强项目运营的可持续性,促进环境资源资本的有序流动,助推我国实现碳中和与“三农”事业发展进阶。
三是大力发展“光伏 农业”相关特色衍生产业。依托我国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和庞大的内需市场,凸显光伏特色元素,做好前期规划与布局,优化项目投资决策流程,增强不同衍生产业间的协同耦合程度,找准最佳赢利点,根据当地光伏产业的体量大小与特色农业产业结构高水平打造一批特色“光伏 农业”运营单位。例如,可将光伏发电与现代农家乐相结合,引入全域旅游等新业态,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一批光伏主题示范点,作为绿色生态廊道的组成部分,做到光伏发电、现代农业、旅游休闲、科普教育、环保宣传的有机衔接和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激发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鼓励“专精特新”民营企业与大型龙头国企先行先试,携手打造一批光伏综合利用示范点,待项目试点成熟后,可由原先的示范点牵头制定“光伏 农业”的行业标准并复制推广,形成一批“光伏 农业”跨产业集群。通过稳定资金链、延伸产业链、强化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发展创新链,让更多的主体分享到光伏项目带来的红利。
四是开辟光伏产业扶贫与清洁能源利用新路径。深化产教融合和政企合作,不断优化完善产学研学用联合机制,以“光伏技能扶贫”为突破口,实现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型,培养一批知识性、技能型、创新性人才队伍,带动农村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与合作平台。树立“一盘棋”思想,群策群力,联袂突破,实现政府、企业、学校、村民等主体间的共商共建共享共赢。鼓励企业以“抱团合作”的方式对区域内优质光伏资源进行“打包开发”,发挥规模化效应,将光伏产业作为“金钥匙”来撬动社会资本,激活县域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开发“阳光存折”“阳光信贷”“阳光投资”等光伏相关产业系列绿色金融产品,让发展光伏产业的贫困地区村民能够“晒晒太阳就能赚钱”。由光伏产业衍生出的“光伏农产品”可交给专业的农业公司统一引进品种,个性化定制生产标准体系,打造特色品牌,做好市场对接,由公司和种植“光伏农产品”的农民签订商业合同,分享销售利润。培育一系列成熟的农商合作模式,带动全产业良性发展,通过构建“一对一”式的帮扶体系助力农户增收致富。
五是深化可再生能源相关产业国际合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光伏 农业”产业为切入点,以可再生能源衍生产业为载体,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实施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国际产能合作,农商互联、立足国内、辐射全球,提升我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创造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彰显中国担当与中国智慧。在共建全球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下,链接全球光伏和农业创新资源和关键要素,促进相关产业链供应链运转顺畅,实现内外高效联通,构建好可再生能源领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协同赋能的新发展格局。
1 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光伏项目土地使用存在瓶颈性矛盾。土地是保障光伏项目高质量运营的根本要素,目前的缺电地区分布呈现出“两级分化”的态势,多为位置偏远的贫困地区或经济实力雄厚的发达地区。光伏企业在边远欠发达地区容易拿到项目用地,但产生的电能难以高效消纳,高昂的电网输送成本也让运营主体望而却步。而经济高度发达地区虽有较强的电能消纳能力,但土地资源又极为稀缺。二是光伏资本快速扩张。下乡蚕食基本农田的现象时有发生,“围而不建”,套用农用地、耕地非农化的倾向日益凸显,用地乱象频发,存在监管盲区,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刚性约束造成冲击。三是一些光伏项目市场鱼龙混杂。部分光伏项目运营方忽视产业发展逻辑、技术体系与商业模式,不少项目仓促上马,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和盲目性投资等问题屡见不鲜。四是由于政府机构改革,一些政府部门间的职能存在交叉重叠,造成对项目用地的审核标准不一致,导致用地调查与土地确权时存在监管模糊地带。政出多头、九龙治水的情况给“光伏 农业”产业的开发运营商造成困扰。
2 对策建议
一是促进“光伏 农业”产业土地立体化增值与集约化开发利用。贯彻落实好《关于促进光伏发电产业健康发展用地的意见》,切实抓好项目的前期审核工作。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发展改革等部门要加强部际协调联动,加大对未批先建行为的打击力度。细化行业标准,明确运营条件,划好开发边界,实现事前规划、事中监控、事后评估等环节的无缝衔接,让政府单位安心、开发单位省心、运营单位放心、老百姓开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太阳能光伏板板顶发电、板下种植等模式,因地制宜引进一批“喜阴”的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做好配套的农产品深加工与市场营销,发展一批“光伏 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型农光互补产业项目,实现“一光多用、一地多用、综合开发、多产融合”,做到光伏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事业协同并进、相互赋能。
二是加大“光伏 农业”相关产业科技研发攻关。以碳达峰、碳中和事业为契机,倒逼能源革命和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深化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构的联动合作,科学设计与建构光伏发电项目运营模式,精确筛选匹配与光伏产业相适应的经济作物,综合评估投资成本、发电收益、气候条件、运维成本等因素,做到光照资源的科学合理分配与集约利用,实现“光伏 农业”相关产业投资效益最大化。依托工业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新兴技术,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打破西方光伏产业巨头的行业垄断,抢占“农光一体”产业智慧管理的“技术制高点”,保障“光伏 农业”相关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攀升。通过科技赋能,增强项目运营的可持续性,促进环境资源资本的有序流动,助推我国实现碳中和与“三农”事业发展进阶。
三是大力发展“光伏 农业”相关特色衍生产业。依托我国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和庞大的内需市场,凸显光伏特色元素,做好前期规划与布局,优化项目投资决策流程,增强不同衍生产业间的协同耦合程度,找准最佳赢利点,根据当地光伏产业的体量大小与特色农业产业结构高水平打造一批特色“光伏 农业”运营单位。例如,可将光伏发电与现代农家乐相结合,引入全域旅游等新业态,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一批光伏主题示范点,作为绿色生态廊道的组成部分,做到光伏发电、现代农业、旅游休闲、科普教育、环保宣传的有机衔接和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激发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鼓励“专精特新”民营企业与大型龙头国企先行先试,携手打造一批光伏综合利用示范点,待项目试点成熟后,可由原先的示范点牵头制定“光伏 农业”的行业标准并复制推广,形成一批“光伏 农业”跨产业集群。通过稳定资金链、延伸产业链、强化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发展创新链,让更多的主体分享到光伏项目带来的红利。
四是开辟光伏产业扶贫与清洁能源利用新路径。深化产教融合和政企合作,不断优化完善产学研学用联合机制,以“光伏技能扶贫”为突破口,实现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型,培养一批知识性、技能型、创新性人才队伍,带动农村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与合作平台。树立“一盘棋”思想,群策群力,联袂突破,实现政府、企业、学校、村民等主体间的共商共建共享共赢。鼓励企业以“抱团合作”的方式对区域内优质光伏资源进行“打包开发”,发挥规模化效应,将光伏产业作为“金钥匙”来撬动社会资本,激活县域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开发“阳光存折”“阳光信贷”“阳光投资”等光伏相关产业系列绿色金融产品,让发展光伏产业的贫困地区村民能够“晒晒太阳就能赚钱”。由光伏产业衍生出的“光伏农产品”可交给专业的农业公司统一引进品种,个性化定制生产标准体系,打造特色品牌,做好市场对接,由公司和种植“光伏农产品”的农民签订商业合同,分享销售利润。培育一系列成熟的农商合作模式,带动全产业良性发展,通过构建“一对一”式的帮扶体系助力农户增收致富。
五是深化可再生能源相关产业国际合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光伏 农业”产业为切入点,以可再生能源衍生产业为载体,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实施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国际产能合作,农商互联、立足国内、辐射全球,提升我国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创造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彰显中国担当与中国智慧。在共建全球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下,链接全球光伏和农业创新资源和关键要素,促进相关产业链供应链运转顺畅,实现内外高效联通,构建好可再生能源领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协同赋能的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