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诠释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s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诠释,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现实目标和核心理念,“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中国发展的各个环节,融入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之中,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习近平;人民至上;马克思;治国理政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6-0013-03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和现实目标,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理念和政治品格,更是我们党的宗旨、根本立场与使命担当。“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诠释,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时代解读。
  一、理论继承: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诠释
  (一)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是从批判前人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批判中构建起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赋予了人民历史使命。人民通过实践得以解放,通过建立自己的政权创立新的社会制度,从而才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始终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上,通过实践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逻辑体系严密的人民主体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无产阶级政党重视和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产生了深刻影响。
  人民主体思想,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是马克思一生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始终不渝的主题。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可以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灵魂。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其科学的理论基础。实现人民在社会历史中真正的主体地位,即为社会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始终是马克思最独特的视角和最坚定的立场。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动力因素中的主体动力。
  在创造历史方面,首先表现为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劳动者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也就是劳动人民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劳动技能与力量、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过程。正是因为这样,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整个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人民群众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的社会里,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是精神产品的主要创造者。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科学技术和其他知识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越大。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精神产品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改变社会面貌的推动作用尤其巨大。
  在作为社会发展动力因素中的主体动力方面,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196劳动人民进行的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了社会变革的前提。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革新,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人民群众的精神生产活动,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思想文化条件,提供了思想武器。值得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669同时,社会的发展规律又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形成和实现的。因此,社会发展规律是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前提,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最终实现者。
  (二)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诠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顺应时代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牢牢把握一个根本问题,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结合我国当前发展实际的前提下,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指出:“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内在要求,是人民至上理念的思想基础。其包含着三方面的重要含义:其一,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展的主体是广大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还是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是发展的宗旨,人民性是发展的基本遵循。其二,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重视实际生活中的基本民生问题。既然发展是为了人民的发展,那么发展的成果也应该由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现实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作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本质要求。其三,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巨大无穷的,我们党非常重视他们在生產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成功做法和经验。人民群众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活跃因素,是起主导作用的重要力量。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性,从而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发展动力。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目标追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并始终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贯穿各个时期的神圣职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个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者,理应享有发展的成果,使最广大人民的核心利益和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二、价值体现:治国理政的现实目标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深远命题,“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35这里所说的一切社会关系就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人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我们党的价值追求,只有秉承这个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国家,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最高目标和理想。   (一)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情怀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秉承的执政理念,在他的许多重要讲话中,“人民”是一个高频词汇。他多次强调,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归根结底就是要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在考察东北老工业基地时他指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要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对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休闲服务等方面的社会需求,支持相关服务行业加快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要着力保障民生建设资金投入,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4]
  (二)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主体,同时也是社会利益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价值的创造主体,而且也是社会价值的实现主体和评价主体。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价值创造主体和价值评价主体。人民群众的价值立场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应该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取向,从人民群众立场出发,始终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历来重视群众路线的传承与弘扬,这不仅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而且增强了群众认同感,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人民立场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好执政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发展需求,如何更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权力和利益等等,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与之进行结合。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不懈奋斗。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三)努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人。离开个人活动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社会是由个人活动的累积形成的;同样,离开了社会的个人活动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个人活动要推动社会发展就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个人和社会只有在根本利益上保持一致性与共同和谐性,发展才能长久。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作为辩证统一的有机体存在的,人的发展汇集成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内核的人的发展,会最终外化为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同时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提、手段、目的与结果的发展。作为国家的主人的人民,既掌握了国家、社会的命运,又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这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夯实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一直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代中国人的美好憧憬和奋斗目标通过“中国梦”得以表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特别重要的价值维度。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践行,才能达到实现人民幸福的最终目标,实现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发展,实现由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在满足需要与促进发展的同时,共享中国发展所取得的各项成果。只有这样,中国梦才能得以实现。可以说,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终极价值追求。
  三、实践路径: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
  (一)“以人民为中心”融入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并高度统一的。党性的核心就是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稳定的政治立场,坚决保持同党中央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人民性,就是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维护、发展作为根本诉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只有把党建设好,才能永葆党的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才能使我们党在面临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时立于不败之地,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全面从严治党,“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使党的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号召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得以全面解决,使党性和人民性得以高度契合。中国共产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四风”,为基层松绑减负……在一系列具体措施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
  (二)“以人民为中心”融入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不真刀真枪干是不行的。”我们国家的历次改革,都是带着历史的厚重和人民的期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思想、新的论断、新的举措,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充分体现人民性,凝聚共识、集中智慧、汇聚合力,真正将改革进行到底。
  以人民为中心将改革进行到底,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在进行体制机制改革设计和具体落实时,最大限度便民、利民、惠民。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党、服务型政府建设。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抓好各项改革试点,在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始终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以人民为中心将改革进行到底,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稳中求进,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一步步实现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向着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不断前进,保障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以人民为中心”融入全面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人民意志”恰恰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显著标志。依法治国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标志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还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维护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建立健全司法制度,保持司法制度的人民性,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司法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在“人民”目标的指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进的结果。中国司法制度亲民、便民、利民、惠民的特色充分彰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只有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人权得到尊重和保障,使人民权利和自由得到法律保障,才能使依法治国得到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依法治国才能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众,依法治国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更是保障公民权利、维护公民利益的法律武器。
  (四)“以人民为中心”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并履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责任。“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在经济运行、创新型国家建设、农业现代化、生态环境、全面深化改革、人民生活水平、教育、文化、卫生、国防、军队等各个方面都成绩显著。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可以看出,我们党是将国家富强之梦与人民幸福之梦充分交融在一起,为了改变命运、创造历史必定能迸发出伟大的力量,推动中华民族阔步前行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且其中“人民”一词出现46次,这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建议》明确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依靠人民,要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在国家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加人民实现梦想的机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体现,是中国发展的科学指引,是我们党不变的执政理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4]習近平.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J].求是,2019(10).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