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九大以来,全国高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学生是未来中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面对日趋多元的社会环境,探索“思政育人”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本文将以东北师范大学学生的视角,展开论述。
关键词:“思政育人”;课程思政;校史;东师特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一)推行“课程思政”模式是改革传统思想政课程的必然要求
思政课程作为中国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帮助大学生指引明确的思想方向、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思政课程具有形式单一、内容堆砌、氛围沉闷等弊端,通过近年思政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程思政”成为“思政育人”的有效途径。
“课程思政”的优越之处就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努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潜移默化地时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保证方向不偏、道路不改。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育人”课程体系的全过程中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二)“课程思政”模式的具体实践途径
“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要借助其他课程进而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其他课程中,专业课最受到学生的重视与关注,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发生地点,作为传授知识、影响学生思想认识的关键主体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养与政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六个要”的严格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在专业发展中,发挥专业课教师的动力作用,在传播知识与真理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品德与灵魂,,促进教书育人有机统一。除教师外,我们要积极带动其余人员共同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鼓舞大学生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青年。
思想政治思想不仅要贯穿到全过程的课堂教学与全方位的日常生活,而且要用全员育人补充教师单一主体育人的模式。高校的“思政育人”任务不能是纸上谈兵,要灵活生动地运用到生活细节中,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例如食堂阿姨给学生打饭时,假设有十个大小递减的包子,阿姨随机分给学生,可以是第一个人最小的,后面九个人得到依次增大的包子,阿姨也可以给第一个人最大的,后面九个人的包子依次减小,这样可以告诉买包子的学生“你买到的的包子是最大的。”包子的大小没有改变,阿姨改变了分配的方式既贴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体现了人文关怀,一举两得。
二、将校史与“思政育人”相融,开拓具有东师特色的思政课
(一)发扬东北师范大学初创时期校史的红色基因
东北师范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在“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紧要关头应运而生。为建设抗战胜利后满目疮痍的东北地区,为了改变东北地区青年人的思想,第一代建校者们跋山涉水,从延安到东北,在战火中转移,从无到有。从初期行政训练班到设置教育学院再到开展短期训练思想教育考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东北师范大学一直在不断探索与进步。解放战争期间,学校开展专题报告,民主讨论,“坦白运动”,学生下乡“将在校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等多种活动,目的为“打垮蒋介石的影响”,举行纪念“五二三”“九一八”活动,举办小型展览会,组织秧歌队等文艺演出。建国后,设立短期政治培训班,增设政治学院。暑假举办丰富的大学生活动。抗美援朝时期,停课一周为志愿军炒面。为新中国、新民主主义建设培育了一代代建设人才和国家栋梁。
东北师范大学建校初期的校史与党史、国史紧密相连,要将东北师范大学纯正的红色基因作为宝贵的“思政育人”历史资源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从光辉的革命岁月汲取养分应用到现实教育之中。
(二)赓续东北师范大学看重“思政育人”的优良传统
东北师范大学初创时期,成仿吾曾担任校长,在此期间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强调了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体系中特殊重要的地位。因此,東北师范大学成为全国最早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高校之一,开设了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四门思政课。他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要注重联系历史事实,更要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思想的实际,因材施教,将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形势和任务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有机结合。
在建校七十周年时,开展了以“承典塑新、力行致远”为主题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追忆前辈楷模为学校创建和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传承并发扬他们的精神传统。以史为鉴,方可展望未来。这不仅是对东师前辈矢志不渝、精忠报国的大爱情怀的感悟与传承,更有利于深刻学习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
(三)东师思政课概况及“自学自讲”的特色课堂实践
在东北师范大学的思政课程中,从大一学年先后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等课程,逐步拓宽大学生政治理论储备,提高思想政治意识。东师思政课堂形式多样、妙趣横生,其中灵活运用翻转课堂的效果最为显著,同学们通过互联网、教材等搜集资料,将课程相关的知识与课外资源形成严密的知识网络,既能兼顾知识的完整性与严谨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成效显著,备受欢迎。
传统从历史中走来,并向未来敞开。我们始终铭记教育兴邦的重要意义、感念“思政育人”的历史贡献。此刻立足当代青年视角,探索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与可行性的内容方法,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将东师校史与“思政育人”的重大思想任务深深相融,更加有利于在新时代青年中开展有关“思政育人”的主题教育活动,使青年群体真正有所感悟,肩负起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2]杨守金,夏家春.“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5):98-101.
作者简介:黄雅薇(2000—),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学校: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关键词:“思政育人”;课程思政;校史;东师特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一)推行“课程思政”模式是改革传统思想政课程的必然要求
思政课程作为中国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帮助大学生指引明确的思想方向、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思政课程具有形式单一、内容堆砌、氛围沉闷等弊端,通过近年思政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程思政”成为“思政育人”的有效途径。
“课程思政”的优越之处就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努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潜移默化地时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保证方向不偏、道路不改。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育人”课程体系的全过程中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二)“课程思政”模式的具体实践途径
“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要借助其他课程进而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其他课程中,专业课最受到学生的重视与关注,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发生地点,作为传授知识、影响学生思想认识的关键主体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养与政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六个要”的严格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在专业发展中,发挥专业课教师的动力作用,在传播知识与真理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品德与灵魂,,促进教书育人有机统一。除教师外,我们要积极带动其余人员共同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鼓舞大学生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青年。
思想政治思想不仅要贯穿到全过程的课堂教学与全方位的日常生活,而且要用全员育人补充教师单一主体育人的模式。高校的“思政育人”任务不能是纸上谈兵,要灵活生动地运用到生活细节中,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例如食堂阿姨给学生打饭时,假设有十个大小递减的包子,阿姨随机分给学生,可以是第一个人最小的,后面九个人得到依次增大的包子,阿姨也可以给第一个人最大的,后面九个人的包子依次减小,这样可以告诉买包子的学生“你买到的的包子是最大的。”包子的大小没有改变,阿姨改变了分配的方式既贴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体现了人文关怀,一举两得。
二、将校史与“思政育人”相融,开拓具有东师特色的思政课
(一)发扬东北师范大学初创时期校史的红色基因
东北师范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在“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紧要关头应运而生。为建设抗战胜利后满目疮痍的东北地区,为了改变东北地区青年人的思想,第一代建校者们跋山涉水,从延安到东北,在战火中转移,从无到有。从初期行政训练班到设置教育学院再到开展短期训练思想教育考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东北师范大学一直在不断探索与进步。解放战争期间,学校开展专题报告,民主讨论,“坦白运动”,学生下乡“将在校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等多种活动,目的为“打垮蒋介石的影响”,举行纪念“五二三”“九一八”活动,举办小型展览会,组织秧歌队等文艺演出。建国后,设立短期政治培训班,增设政治学院。暑假举办丰富的大学生活动。抗美援朝时期,停课一周为志愿军炒面。为新中国、新民主主义建设培育了一代代建设人才和国家栋梁。
东北师范大学建校初期的校史与党史、国史紧密相连,要将东北师范大学纯正的红色基因作为宝贵的“思政育人”历史资源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从光辉的革命岁月汲取养分应用到现实教育之中。
(二)赓续东北师范大学看重“思政育人”的优良传统
东北师范大学初创时期,成仿吾曾担任校长,在此期间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强调了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体系中特殊重要的地位。因此,東北师范大学成为全国最早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高校之一,开设了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四门思政课。他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要注重联系历史事实,更要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思想的实际,因材施教,将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形势和任务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有机结合。
在建校七十周年时,开展了以“承典塑新、力行致远”为主题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追忆前辈楷模为学校创建和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传承并发扬他们的精神传统。以史为鉴,方可展望未来。这不仅是对东师前辈矢志不渝、精忠报国的大爱情怀的感悟与传承,更有利于深刻学习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
(三)东师思政课概况及“自学自讲”的特色课堂实践
在东北师范大学的思政课程中,从大一学年先后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等课程,逐步拓宽大学生政治理论储备,提高思想政治意识。东师思政课堂形式多样、妙趣横生,其中灵活运用翻转课堂的效果最为显著,同学们通过互联网、教材等搜集资料,将课程相关的知识与课外资源形成严密的知识网络,既能兼顾知识的完整性与严谨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成效显著,备受欢迎。
传统从历史中走来,并向未来敞开。我们始终铭记教育兴邦的重要意义、感念“思政育人”的历史贡献。此刻立足当代青年视角,探索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与可行性的内容方法,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将东师校史与“思政育人”的重大思想任务深深相融,更加有利于在新时代青年中开展有关“思政育人”的主题教育活动,使青年群体真正有所感悟,肩负起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2]杨守金,夏家春.“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5):98-101.
作者简介:黄雅薇(2000—),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学校: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