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对县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分为: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都很重要,但影响教育不均衡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师资,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问题更加突出。
一、中西部地区师资不均衡的现状
1.教师整体业务水平不高
师资均衡主要指地域内师资均衡,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是造成地域师资不均衡的主要因素。乡村教师普遍年龄偏大,老中青比例失衡,大多数学校出现了中青年教师断层的现象。表现在业务上:老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少,转变慢,新教师缺乏引领,导致村小整体教育理念陈旧;村小规模小,教研可有可无,教师业务提升渠道狭窄;校本培训缺少计划,随意性强,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受到限制;教学任务重,一班一师的现象普遍存在,外出学习与当前工作冲突;网络研修,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欠缺,不能有效地利用新技术和优质数字资源弥补自身的短板。所有这些导致了中西部农村教师整体业务水平偏低。
2.结构性不合理
农村学校教师总量短缺的问题并不严重,严重的是教师结构性短缺。一是学科结构不合理,如信息技术、音体美等学科,专职教师少,主要靠兼职教师任课;二是学历结构不合理,乡村学校教师普遍以民办转公办教师为主,一次性师范毕业生很少,近几年补充的大学生大都属于特岗、支教、雇佣群体,学历高,但不稳定,不专业。
3.县域内优质教师配置不均衡
随着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大量学生涌入城区,城区学校扩班成为必然。所扩班级教师缺额通过空岗竞聘的形式从农村学校选拔,骨干教师集中在城区;农村学校主要依靠特岗、支教、实习、雇佣教师补充。造成新教师多,学科带头人少,同时也加剧了城区学校新增大班额的问题。
二、师资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1.学校规模的自然缩小是造成不均衡的前提
随着近几年农村学校因生源减少而普遍缩小规模,中青年教师普遍进入城镇学校任教,年龄偏大教师留守,导致教师年龄结构和专业引领都出现了断层现象。
2.保障机制不均等是造成不均衡的基础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增强,城镇学校择校现象严重,而教师配置首先满足城镇学校。乡村学校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留不住,开齐开足课程难以保证,小学配置的电脑、音体美、科学等功能室大多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不高;骨干教师被城镇逐级选拔,乡村优秀教师断层;乡村教师整体发展水平缓慢。
3.管理失位是导致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学校发展延续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管理者的延续。乡村学校教师不稳定,学校管理层配备将就,要求低,甚至出现了以“有人开门”为原则的现象,管理者队伍自身能力弱;上级部门监管考核不严,有的乡村学校一学期不见考核督导人员,业务部门也鲜有问津,造成乡村学校从管理到教学自由散漫,不进则退。
三、促进师资均衡的主要对策
要有效解决师资不均衡的问题,就要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入手,多措并举,促进县域内教师的均衡配置,从根本上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1.全员分层、分类、分岗实施校本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教育首先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质量的保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整体水平。作为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着眼于全体中小学教师,开展以教师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分层、分类、分岗培训。
分层:根据教师能力和现状,按照校、县、市、省(自治区)、国家五个层次进行培训。各层次培训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分类:按照教师教龄1~3年、4~10年、11年以上分类。1~3年教龄教师侧重于教学基本功提升和教学常规培训,以迅速提高业务水平,并向更高阶段发展;4~10年教龄教师在搞好常规教学的基础上,侧重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学习探索运用新理念和方法,系统掌握本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切实提高教学技能;11年以上教龄教师侧重于教学研究和评价能力的培训,以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分岗:按照教育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学科教师、特岗教师、音体美兼职教师五类组织培训团队。特别是音体美兼职教师的培训,主要针对义务教育均衡要求,充分利用各学科功能室,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缓解当地教师结构性短缺的矛盾。
分层、分类、分岗培训的最大好处就是培训内容更具针对性,培训组班更加科学,培训形式更加灵活多样,避免了培训的重复、随意、低效。全员培训,可使教师整体能力提高,城乡师资差距逐渐缩小。
2.实施片区教研,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中西部地区各县市教师配置不均衡,各级骨干教师分布差距更大。大多省、市级骨干教师集中在城区学校,农村学校名师匮乏,校本教研缺乏领路人,教研内容单调,形式单一,遑论深度和广度。如何缩小这种差距?采取联片教研,探索一体化办学,从备课、上课、作业布批、校本教研等方面,全方位帮扶,组织优质教师送课。
根据地域,采用强弱搭配的形式,以城区学校为龙头,組建教研片区,负责联片教研,通过听课诊断,指导薄弱学校教师备课,查教案作业,诊断课堂教学,组织片区教师开展教研活动,解决问题。联片教研既锻炼了骨干教师,又提高了薄弱学校教师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缩小了片区内教师教研能力上的差距。
3.探索教育“一体化”,夯实均衡新基础
教育“一体化”办学一般由一所师资力量强的龙头学校与若干师资力量弱的学校组建“一体化”教育小集团;在管理上,实行一套班子一个中心校长、若干执行校长的管理模式;在资源使用上,财务集中支配,教学资源共享,教师采用“县管、校用”的交流机制;在考核评价上,“一体化”教育小集团捆绑考核。教育办学“一体化”模式虽然还只是在起步阶段,但已呈现出优势和亮点:在教学管理上,城乡学校课程同步,考试同步;在硬件资源上,城乡教育资源如图书、教学仪器等可最大程度实现共享;在师资上,教师实行学年流动制,音体美等学科教师实行走教制,统一由中心学校安排任教学校和任教年级。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师资均衡,成为夯实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基础。
总之,教育均衡是目前教育面临的最大民生工程之一,教育部门要始终坚持“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双赢”的理念,采用多种形式,形成多层次、多内容的卓有成效的培训模式,为当地教育打造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为教育均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西部地区师资不均衡的现状
1.教师整体业务水平不高
师资均衡主要指地域内师资均衡,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是造成地域师资不均衡的主要因素。乡村教师普遍年龄偏大,老中青比例失衡,大多数学校出现了中青年教师断层的现象。表现在业务上:老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少,转变慢,新教师缺乏引领,导致村小整体教育理念陈旧;村小规模小,教研可有可无,教师业务提升渠道狭窄;校本培训缺少计划,随意性强,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受到限制;教学任务重,一班一师的现象普遍存在,外出学习与当前工作冲突;网络研修,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欠缺,不能有效地利用新技术和优质数字资源弥补自身的短板。所有这些导致了中西部农村教师整体业务水平偏低。
2.结构性不合理
农村学校教师总量短缺的问题并不严重,严重的是教师结构性短缺。一是学科结构不合理,如信息技术、音体美等学科,专职教师少,主要靠兼职教师任课;二是学历结构不合理,乡村学校教师普遍以民办转公办教师为主,一次性师范毕业生很少,近几年补充的大学生大都属于特岗、支教、雇佣群体,学历高,但不稳定,不专业。
3.县域内优质教师配置不均衡
随着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大量学生涌入城区,城区学校扩班成为必然。所扩班级教师缺额通过空岗竞聘的形式从农村学校选拔,骨干教师集中在城区;农村学校主要依靠特岗、支教、实习、雇佣教师补充。造成新教师多,学科带头人少,同时也加剧了城区学校新增大班额的问题。
二、师资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1.学校规模的自然缩小是造成不均衡的前提
随着近几年农村学校因生源减少而普遍缩小规模,中青年教师普遍进入城镇学校任教,年龄偏大教师留守,导致教师年龄结构和专业引领都出现了断层现象。
2.保障机制不均等是造成不均衡的基础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增强,城镇学校择校现象严重,而教师配置首先满足城镇学校。乡村学校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留不住,开齐开足课程难以保证,小学配置的电脑、音体美、科学等功能室大多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不高;骨干教师被城镇逐级选拔,乡村优秀教师断层;乡村教师整体发展水平缓慢。
3.管理失位是导致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学校发展延续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管理者的延续。乡村学校教师不稳定,学校管理层配备将就,要求低,甚至出现了以“有人开门”为原则的现象,管理者队伍自身能力弱;上级部门监管考核不严,有的乡村学校一学期不见考核督导人员,业务部门也鲜有问津,造成乡村学校从管理到教学自由散漫,不进则退。
三、促进师资均衡的主要对策
要有效解决师资不均衡的问题,就要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入手,多措并举,促进县域内教师的均衡配置,从根本上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1.全员分层、分类、分岗实施校本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教育首先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质量的保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整体水平。作为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着眼于全体中小学教师,开展以教师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分层、分类、分岗培训。
分层:根据教师能力和现状,按照校、县、市、省(自治区)、国家五个层次进行培训。各层次培训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分类:按照教师教龄1~3年、4~10年、11年以上分类。1~3年教龄教师侧重于教学基本功提升和教学常规培训,以迅速提高业务水平,并向更高阶段发展;4~10年教龄教师在搞好常规教学的基础上,侧重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学习探索运用新理念和方法,系统掌握本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切实提高教学技能;11年以上教龄教师侧重于教学研究和评价能力的培训,以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分岗:按照教育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学科教师、特岗教师、音体美兼职教师五类组织培训团队。特别是音体美兼职教师的培训,主要针对义务教育均衡要求,充分利用各学科功能室,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缓解当地教师结构性短缺的矛盾。
分层、分类、分岗培训的最大好处就是培训内容更具针对性,培训组班更加科学,培训形式更加灵活多样,避免了培训的重复、随意、低效。全员培训,可使教师整体能力提高,城乡师资差距逐渐缩小。
2.实施片区教研,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中西部地区各县市教师配置不均衡,各级骨干教师分布差距更大。大多省、市级骨干教师集中在城区学校,农村学校名师匮乏,校本教研缺乏领路人,教研内容单调,形式单一,遑论深度和广度。如何缩小这种差距?采取联片教研,探索一体化办学,从备课、上课、作业布批、校本教研等方面,全方位帮扶,组织优质教师送课。
根据地域,采用强弱搭配的形式,以城区学校为龙头,組建教研片区,负责联片教研,通过听课诊断,指导薄弱学校教师备课,查教案作业,诊断课堂教学,组织片区教师开展教研活动,解决问题。联片教研既锻炼了骨干教师,又提高了薄弱学校教师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缩小了片区内教师教研能力上的差距。
3.探索教育“一体化”,夯实均衡新基础
教育“一体化”办学一般由一所师资力量强的龙头学校与若干师资力量弱的学校组建“一体化”教育小集团;在管理上,实行一套班子一个中心校长、若干执行校长的管理模式;在资源使用上,财务集中支配,教学资源共享,教师采用“县管、校用”的交流机制;在考核评价上,“一体化”教育小集团捆绑考核。教育办学“一体化”模式虽然还只是在起步阶段,但已呈现出优势和亮点:在教学管理上,城乡学校课程同步,考试同步;在硬件资源上,城乡教育资源如图书、教学仪器等可最大程度实现共享;在师资上,教师实行学年流动制,音体美等学科教师实行走教制,统一由中心学校安排任教学校和任教年级。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师资均衡,成为夯实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基础。
总之,教育均衡是目前教育面临的最大民生工程之一,教育部门要始终坚持“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双赢”的理念,采用多种形式,形成多层次、多内容的卓有成效的培训模式,为当地教育打造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为教育均衡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