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课题实验研究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是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课题实验,是“以研促改、以研兴校”的必由之路。开展课题实验,可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的理论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以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没有一支课题实验的学科带头人,没有一批高水平的课题实验,就难以形成教研教改的良好风气,难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难以大面积提高办学质量。要切实抓好教育科研,必需转变观念走出误区。
鉴于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实践为基础的,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该具有教育科研能力,这在教育界已形成共识。但是,将这种新的理念付诸实践,传统观念或多或少地还在影响、制约着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不仅中小学教师自身,甚至许多基层教育行政领导都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区:
1.“远离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劳动,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他们的工作质量所依赖的就是爱心、责任心和长期积累的经验,与科学研究距离甚远。
2.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远非中小学教师能够胜任。相关的认识还有:“科研是少数人的事”。
3.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如此繁忙,哪有时间搞科研工作?如果领导提出这样的要求,只好东拼西凑一篇所谓的论文应付差事。
4.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此影响,许多学校领导有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互相矛盾的,教师如果在科研工作上投入过大精力,势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于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搞科研就是想成名成家,不安于中小学教师的本职工作,等等。
5.许多主管教学的领导认为,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考核教师科研水平的惟一途径就是检查论文,没有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就是不具备科研能力。
6. 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比较麻烦,周期性长,见效慢,程序要求比较严格为此,参与课题研究缺乏积极性。
7.目前多数学校和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培训与学习,对为什么要搞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做什么,怎样做课题研究,做的结果会怎样等问题不清楚,因此对课题研究工作不闻不问。
新时代的教育呼唤着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而使这一目标得以逐步实现的当务之急是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自身以及许多有关方面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走出误区。要提高认识,需要正确的理解以下关系:
教师的工作与教育科学研究。所谓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指从教育实践中探索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故此教育实践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检验教育科研成果的依据。而教师的日常工作恰恰就是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可以说教师的日常工作其实就是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关键问题在于教师是否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是否在日常工作中,围绕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不断地学习、积累、总结、反思、创新。
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一位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其评价标准之一必定是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除通常意义下的教师基本功之外,还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而这又是科研能力结构中所必不可少的。因此教育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是相通的。不难想象一个教学能力很差的教师却具有很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尽管通过进修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对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是有益的,但真正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经过长期锻炼,不断磨练,反复锤炼逐步形成并加强的。
教育教学成果与教育科研成果。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其实这些都可能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的素材。将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将失败的原因归纳出来,这就可以看作是教师个人的研究成果。局部的教育教学成功的经验,如果经过总结、提高、验证,其实就是很有价值的教育科研的成果。甚至在工作中经过自己精心准备研究的。专家首先应该是优秀的教师。任何一位教师经过努力都有可能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专家。
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在当前形式下,学校发展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的问题和矛盾,都需要研究解决,对于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一些是普遍存在的、带共性的,一些是局部存在的、是个性的,要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需要用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采用科学的方法,认真深入分析,认真细致研究,这些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共同探讨研究,这样就更离不开科研。
教育科研与学生发展。新形式下,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即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简而言之,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就必须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深入分析和认真研究学生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家庭、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的学生发展变化规律,按照这些规律,调整教育策略和课程结构,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育公平,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都需要用教育科研才能很好的解决。
教育科研与教师发展。在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最宝贵的人才资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不断反思,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跟上教育时代发展的要求步伐。在课程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中,教师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各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学生习惯、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等,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如何利用生成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怎样教学才能有效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的互动方式等等。这些都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课题和发展空间。只要教师在某一领域、某一学科、某一学段选准课题,瞄准目标,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勤奋学习,精心研究,不断反思与创新,教师们就能在学习、研究、反思和创新中得到锻炼,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真正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随着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专家型的中小学教师。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应该树立这样的信心并为之而努力。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中小学教师培养与培训单位,都应该把充分调动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尽快付诸实践,坚持不懈地宣传、鼓励、培养,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使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走出误区。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中小学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
鉴于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实践为基础的,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该具有教育科研能力,这在教育界已形成共识。但是,将这种新的理念付诸实践,传统观念或多或少地还在影响、制约着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不仅中小学教师自身,甚至许多基层教育行政领导都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区:
1.“远离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劳动,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他们的工作质量所依赖的就是爱心、责任心和长期积累的经验,与科学研究距离甚远。
2.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远非中小学教师能够胜任。相关的认识还有:“科研是少数人的事”。
3.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如此繁忙,哪有时间搞科研工作?如果领导提出这样的要求,只好东拼西凑一篇所谓的论文应付差事。
4.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此影响,许多学校领导有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互相矛盾的,教师如果在科研工作上投入过大精力,势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于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搞科研就是想成名成家,不安于中小学教师的本职工作,等等。
5.许多主管教学的领导认为,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考核教师科研水平的惟一途径就是检查论文,没有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就是不具备科研能力。
6. 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比较麻烦,周期性长,见效慢,程序要求比较严格为此,参与课题研究缺乏积极性。
7.目前多数学校和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培训与学习,对为什么要搞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做什么,怎样做课题研究,做的结果会怎样等问题不清楚,因此对课题研究工作不闻不问。
新时代的教育呼唤着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而使这一目标得以逐步实现的当务之急是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自身以及许多有关方面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走出误区。要提高认识,需要正确的理解以下关系:
教师的工作与教育科学研究。所谓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指从教育实践中探索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故此教育实践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检验教育科研成果的依据。而教师的日常工作恰恰就是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可以说教师的日常工作其实就是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关键问题在于教师是否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是否在日常工作中,围绕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不断地学习、积累、总结、反思、创新。
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一位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其评价标准之一必定是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除通常意义下的教师基本功之外,还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而这又是科研能力结构中所必不可少的。因此教育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是相通的。不难想象一个教学能力很差的教师却具有很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尽管通过进修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对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是有益的,但真正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经过长期锻炼,不断磨练,反复锤炼逐步形成并加强的。
教育教学成果与教育科研成果。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其实这些都可能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的素材。将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将失败的原因归纳出来,这就可以看作是教师个人的研究成果。局部的教育教学成功的经验,如果经过总结、提高、验证,其实就是很有价值的教育科研的成果。甚至在工作中经过自己精心准备研究的。专家首先应该是优秀的教师。任何一位教师经过努力都有可能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专家。
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在当前形式下,学校发展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的问题和矛盾,都需要研究解决,对于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一些是普遍存在的、带共性的,一些是局部存在的、是个性的,要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需要用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采用科学的方法,认真深入分析,认真细致研究,这些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共同探讨研究,这样就更离不开科研。
教育科研与学生发展。新形式下,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即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简而言之,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就必须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深入分析和认真研究学生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家庭、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的学生发展变化规律,按照这些规律,调整教育策略和课程结构,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育公平,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都需要用教育科研才能很好的解决。
教育科研与教师发展。在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最宝贵的人才资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不断反思,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跟上教育时代发展的要求步伐。在课程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中,教师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各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学生习惯、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等,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如何利用生成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怎样教学才能有效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的互动方式等等。这些都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课题和发展空间。只要教师在某一领域、某一学科、某一学段选准课题,瞄准目标,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勤奋学习,精心研究,不断反思与创新,教师们就能在学习、研究、反思和创新中得到锻炼,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真正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随着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专家型的中小学教师。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应该树立这样的信心并为之而努力。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中小学教师培养与培训单位,都应该把充分调动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尽快付诸实践,坚持不懈地宣传、鼓励、培养,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使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走出误区。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中小学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