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火种——毛泽东创建中共韶山特别支部》赏析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chine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意盎然的山野,阳光洒下了一片金色的光辉。在即将收割的麦田旁边,几位农民模样的人物正围在一个身穿白色长衫的男子周围,听着他动人的诉说。那位男子坐在田边的石上,面容清秀,亲切和蔼,侃侃而谈的自信流露于眉宇间的笑意和摊开手掌的姿态。围拢的人们或侧耳倾听,或向他投以殷切的目光,或是在静静地思索。他们的眼中都充满着希冀的神色和对新知的渴望。画面在一片宁静安然的氛围中向观者娓娓道来,让人产生无比的亲近感。我们就像是画中的一员,置身在他们的身旁。那男子是谁?我们一望便知,那是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画中的故事,正是他在自己的家乡韶山创建特别党支部时的一幕。
  1924年1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湖南。1925年2月6日,毛泽东携妻儿回到韶山。归乡后,毛泽东和毛福轩等人在韶山秘密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同时,毛泽东十分注重在农村建立中共的基层组织。
  6月的一个夏夜,就在上屋场毛泽东卧室阁楼上,毛福轩简单介绍了这四位同志的简历后,毛泽东亲自主持了入党仪式。宣誓完毕,毛泽东宣布中共韶山支部成立,由毛福轩任支部书记。自此,毛泽东在韶山播下了一个顽强的革命火种,把韶山地区农民运动的熊熊烈火点燃了起来。这次韶山之行,是毛泽东领导和组织农民革命的第一次实践,他从农民高涨的革命热情中,已感到一场不可抗拒的农民运动正在孕育着摧枯拉朽的革命风暴。韶山之行后,毛泽东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民问题上,不久,便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著名文章。随后,他又跋山涉水,实地考察湖南五县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写出震惊天下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揭示了中国革命成功的根本力量在于几万万农民团结起来的革命。故此,这“星星之火”在全国农村各地点燃,使衰微的中国革命又重燃起燎原之势,为后来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胜利之势”。农民运动随之迅猛发展,至1927年3月已遍及全国7个省区,组织起来的农民达800余万人。在这种形势下,成立了全国统一的农协组织,1927年3月30日,湘、鄂、赣、豫四省农协代表聚集湖北农协开会。会议成立由13人组成的全国临时农协执委会,毛泽东负责全国农协临时执委会的日常工作,称为“农民运动之王”。
  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创建后,直属中共湘区执委(即当时的湖南省委)领导。从此,韶山的共产党人,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在党组织的创建——破坏重建——隐蔽——恢复的艰难曲折斗争中,英勇奋战,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平凡而又壮丽的凯歌。
  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在湖南农民运动、秋收起义中大显身手,直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从来没有停止过革命斗争,涌现了毛福轩、钟志申、庞叔侃、毛新梅、李耿侯为代表的一批又一批坚贞不屈的烈士。据统计,在韶山这块只有21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在革命战争年代,先后有1598人献身,现在已正式认定为烈士的就有142位。韶山人民为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懈努力。
  历史题材绘画的创作,首先是创作者在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基础上对于历史事件进行一个判断,它无关对错,却有优劣之分,它决定着作品立意上的高度和意境的营造。 毛泽东1925年在韶山创建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是毛泽东对开展农民运动的一次伟大的尝试和实战,也是中国革命的探索与缩影。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黨史中都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因此画面必须表现出“光辉”的一面。同时,作为主体人物的毛泽东一定要以他的个人魅力征服观者。
  这一题材在建国后的一些美术展览及韶山毛泽东陈列馆中都有不少画家画过,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均以入党宣誓为切入点,构图及情节处理大致相同。当艺术家毛国保先生接受“湖南百年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中这一选题的创作任务时,他即向组织这次创作的专家组提出,不会简单地重复以前画家用过的构图和情节处理,力争用新的视角,用不同的构图和情节选择来表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要完成这一选题的创作,首先要研究和了解毛泽东在1925年2月至8月在韶山半年的时间里,为创建韶山特别支部的全部活动,掌握足够的历史资料,对参与这一事件的人和历史背景有深入的了解。为此,毛国保先生专程到韶山参观考察,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及相关文学作品、影视资料,对毛泽东和1922年入党参加过江西安源煤矿工人运动的党员毛福轩一起组织创办“农民协会”“农民夜校”“农民雪耻会”,组织积极分子树立爱国救民的志向,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展“平粜阻禁”一系列农民运动,点燃了韶山地区农民运动的熊熊烈火,在农运中一批骨干逐渐锻炼成熟,成为中流砥柱。1925年6月中旬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韶山上屋场的毛泽东家的小阁楼上,经过共产党员毛福轩的介绍,钟志申、庞叔侃、毛新梅,李耿候4人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在这一天正式成立,毛泽东在韶山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播下火种”这一光辉主题,成为艺术家创作构思的切入点,画面强调了作品的叙事性,围绕毛泽东宣传教育群众——组织农民运动——创建韶山特别支部——播下革命火种为线索,组织画面,体现“播下火种”的构思立意。画面中毛泽东和大家围坐在一起,作者力求构图的稳定感,以浓重的暖色调、大片的红土地、远望的韶峰、干枯的野草,以及水礶、斗笠等场景和细节的描绘,强调绘画语言的表现力,以表现韶山的地域特点和历史的厚重感,营造一种特别的氛围,隐喻一种蓄势待发的星火燎原之势。画面中的人物形象丰富,个性鲜明,毛泽东的自信与热情、农民群众的朴实与渴望都很好地融合在了充满金色的阳光和美好的希望之中了。且人物的造型准确,动态自然,神情刻画尤为突出,以一种高度的精神凝聚力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将画面的主题发挥表达得自然生动。画面虽然在强烈的暖色调下让观者生出对历史事件的情感向往,但明确的冷暖对比关系和明暗反差也增强了画面的节奏变化,使观者在跳跃感极强的视觉空间里感受着故事性的情节演变,我们的思绪已然投入了艺术家再现的画面当中,去用无限的遐想回应历史和艺术带给我们的感染。
  历史画创作是一件非常严肃、艰苦的工作,画家只有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构图、色彩、人物组合、人物塑造、场景设置、细节安排等造型手段,才能用“艺术的真实”去表现好“历史的真实”,通过作品本身的艺术感染力来触动观众的灵魂,引发人们的思考,增强作品的深度和外延力,这是历史画题材创作者的担当和历史责任。
其他文献
复制  复印机开了,每秒钟一次,复印一个我,我不停地复印我。  我看见我两岁时还在夹尿片。我看见我五岁时在玩滑滑梯。五岁的我在喊着此时此刻的这个我:快来呀,快过来,真好玩!七岁的我在教育已经进入耳顺的我。还有几近古稀的我还被老娘牵着走。好多的我,拥挤着,不是往后跳,就在往前走,结果是徘徊。我还看见我在写回忆录。写我十二岁游过了湘江。写我十五岁打遍一条街。写我十七岁到湘西修路,带过一个民工排。写我晚
期刊
摘要:作为一名编辑人员,良好的素质修养是提高编辑工作效率的关键。编辑人员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知识结构与工作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除此之外编辑人员还要讲求工作方法,逐步由单一的编辑工作者向复合型人才靠拢,变成杂家,促进编辑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政治素质 职业道德 知识结构 业务能力 工作作风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市场经济体制所确定的报业运作方式,已经使编辑的岗位
期刊
钟海涛先生,少多才艺,犹喜书画。及壮从军入闽,偶触寿山之石。其石晶莹脂润,乃印石之上品,遂为所迷。  国之篆刻,起于先秦,盛于两汉,复兴于明清,迄今凡三千六百余年。先生上溯甲骨金文、精研古玺汉印、游艺明清大家,临刻文彭、何震,神交程邃、丁敬,更以石如、撝叔、讓之为师,驰骋方寸斗室之内,捉刀犁石四十余载;足可积屑盈塔,岂止掸尘成丘?  文字未萌,图形表意;商周蜡封,后之肖形。神佛百技、飞禽走兽、花鸟
期刊
谢雪君,韩国东亚大学艺术学院纤维造型设计学科设计学博士研究生。现为韩国釜山纤维造型艺术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协会拼布艺术设计教育委员,广州華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期刊
明清以降,處于畿辅辐辏要地的沧州作为钟灵毓秀之地,人文愈发鼎盛,英才俊秀绵绵瓜瓞,文功武略傲甲一方,学术氛围浓烈炽热,流风余韵卓荦浑厚;受益于文风兴盛的勖助,沧州文化声名日益远播,且地域特色鲜明,富有活力,在畿辅文化圈内占有独特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在沧州区域特色文化建构和嬗变的过程中,宗族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代表性。长期以来,宗族大户抑或寒庶之家为保持家道昌盛,
期刊
苴却石,石眼青如碧玉,红似金瞳,有紫石青花,隐隐绰绰,绿膘黄膘,叠叠映映,绿萝红萝,如梦如幻。  苴却砚,始于何时?  一、出生  砚类,有的出生古早。  看那歙砚,沉睡清幽的龙尾山中,早早地在唐开元年间被一逐兽猎人发现,于是从此石冠群山,名传天下,成为砚国一颗璀璨的明珠。  苴却砚,想也可以出生得古古老老,比如出生北魏。北魏,曾出有过一方名垂砚史的石砚,那砚砚形正方,立体造型,四足皆方形,砚的正
期刊
【题记】  生活在湘江边,一直喜欢吃河鱼。十多年前,会经常去到停靠在湘江湘潭段一大桥下的渔船上,从那些由湘江衡山段来到此处打鱼的渔民手中买上一些鳜鱼、白鱼等时鲜河鱼回家。曾几何时,不见了他们的踪影,河鱼也渐渐变得稀贵起来。后来,我接触到摄影,经常漫无目的地游走在湘江边,偶尔看到江中打渔的渔民,心里便产生了寻找他们,记录这个族群,记录他们生活的念头。于是,我一路沿着湘江堤岸往上游寻访,没有找到我曾经
期刊
2017年3月,一批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珍藏文物走进故宫博物院,以“浴火重光”为题,在午门东雁翅楼盛大展出。展览主题彰显了这批珍宝极其特殊而惊险的传奇经历,吸引广大中国观众的目光。故宫展览结束后,这批珍宝先后赴敦煌研究院、成都博物馆等6地巡回展出,所到之处皆掀起公众对阿富汗文明与文化关注的热潮。此展原计划第7站抵达南京博物院。为配合今年5月在京举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国家文物
期刊
韦应物(735-790)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诗句,脍炙人口已久。韦应物以诗名世,其人其诗,业已传颂千年,勿庸多言。  然而,韦应物的书法传世品极罕,少为人知。随着2007年唐代韦氏家族墓志的出土,韦应物的书法初为世人所知。这四方墓志分别是韦应物墓志、夫人元苹墓志、子韦庆复墓志及庆复夫人裴棣墓志。其中韦应物撰并书其妻元苹墓志,不但展现了诗人
期刊
一直以来,我都会特别注意搜集报纸上关于副刊的话题。最近翻检报刊,适逢“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又有不少文章谈论一个世纪前的那一大批文人学者,自然也联系到报(刊)纸副刊。特别提到的是1916年创刊的《新青年》。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主任的孙郁先生,在前几天共青团中央的“青年公开课――五四特辑”的一场演讲中,也提到了《新青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