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意盎然的山野,阳光洒下了一片金色的光辉。在即将收割的麦田旁边,几位农民模样的人物正围在一个身穿白色长衫的男子周围,听着他动人的诉说。那位男子坐在田边的石上,面容清秀,亲切和蔼,侃侃而谈的自信流露于眉宇间的笑意和摊开手掌的姿态。围拢的人们或侧耳倾听,或向他投以殷切的目光,或是在静静地思索。他们的眼中都充满着希冀的神色和对新知的渴望。画面在一片宁静安然的氛围中向观者娓娓道来,让人产生无比的亲近感。我们就像是画中的一员,置身在他们的身旁。那男子是谁?我们一望便知,那是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画中的故事,正是他在自己的家乡韶山创建特别党支部时的一幕。
1924年1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湖南。1925年2月6日,毛泽东携妻儿回到韶山。归乡后,毛泽东和毛福轩等人在韶山秘密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同时,毛泽东十分注重在农村建立中共的基层组织。
6月的一个夏夜,就在上屋场毛泽东卧室阁楼上,毛福轩简单介绍了这四位同志的简历后,毛泽东亲自主持了入党仪式。宣誓完毕,毛泽东宣布中共韶山支部成立,由毛福轩任支部书记。自此,毛泽东在韶山播下了一个顽强的革命火种,把韶山地区农民运动的熊熊烈火点燃了起来。这次韶山之行,是毛泽东领导和组织农民革命的第一次实践,他从农民高涨的革命热情中,已感到一场不可抗拒的农民运动正在孕育着摧枯拉朽的革命风暴。韶山之行后,毛泽东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民问题上,不久,便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著名文章。随后,他又跋山涉水,实地考察湖南五县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写出震惊天下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揭示了中国革命成功的根本力量在于几万万农民团结起来的革命。故此,这“星星之火”在全国农村各地点燃,使衰微的中国革命又重燃起燎原之势,为后来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胜利之势”。农民运动随之迅猛发展,至1927年3月已遍及全国7个省区,组织起来的农民达800余万人。在这种形势下,成立了全国统一的农协组织,1927年3月30日,湘、鄂、赣、豫四省农协代表聚集湖北农协开会。会议成立由13人组成的全国临时农协执委会,毛泽东负责全国农协临时执委会的日常工作,称为“农民运动之王”。
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创建后,直属中共湘区执委(即当时的湖南省委)领导。从此,韶山的共产党人,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在党组织的创建——破坏重建——隐蔽——恢复的艰难曲折斗争中,英勇奋战,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平凡而又壮丽的凯歌。
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在湖南农民运动、秋收起义中大显身手,直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从来没有停止过革命斗争,涌现了毛福轩、钟志申、庞叔侃、毛新梅、李耿侯为代表的一批又一批坚贞不屈的烈士。据统计,在韶山这块只有21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在革命战争年代,先后有1598人献身,现在已正式认定为烈士的就有142位。韶山人民为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懈努力。
历史题材绘画的创作,首先是创作者在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基础上对于历史事件进行一个判断,它无关对错,却有优劣之分,它决定着作品立意上的高度和意境的营造。 毛泽东1925年在韶山创建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是毛泽东对开展农民运动的一次伟大的尝试和实战,也是中国革命的探索与缩影。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黨史中都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因此画面必须表现出“光辉”的一面。同时,作为主体人物的毛泽东一定要以他的个人魅力征服观者。
这一题材在建国后的一些美术展览及韶山毛泽东陈列馆中都有不少画家画过,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均以入党宣誓为切入点,构图及情节处理大致相同。当艺术家毛国保先生接受“湖南百年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中这一选题的创作任务时,他即向组织这次创作的专家组提出,不会简单地重复以前画家用过的构图和情节处理,力争用新的视角,用不同的构图和情节选择来表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要完成这一选题的创作,首先要研究和了解毛泽东在1925年2月至8月在韶山半年的时间里,为创建韶山特别支部的全部活动,掌握足够的历史资料,对参与这一事件的人和历史背景有深入的了解。为此,毛国保先生专程到韶山参观考察,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及相关文学作品、影视资料,对毛泽东和1922年入党参加过江西安源煤矿工人运动的党员毛福轩一起组织创办“农民协会”“农民夜校”“农民雪耻会”,组织积极分子树立爱国救民的志向,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展“平粜阻禁”一系列农民运动,点燃了韶山地区农民运动的熊熊烈火,在农运中一批骨干逐渐锻炼成熟,成为中流砥柱。1925年6月中旬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韶山上屋场的毛泽东家的小阁楼上,经过共产党员毛福轩的介绍,钟志申、庞叔侃、毛新梅,李耿候4人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在这一天正式成立,毛泽东在韶山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播下火种”这一光辉主题,成为艺术家创作构思的切入点,画面强调了作品的叙事性,围绕毛泽东宣传教育群众——组织农民运动——创建韶山特别支部——播下革命火种为线索,组织画面,体现“播下火种”的构思立意。画面中毛泽东和大家围坐在一起,作者力求构图的稳定感,以浓重的暖色调、大片的红土地、远望的韶峰、干枯的野草,以及水礶、斗笠等场景和细节的描绘,强调绘画语言的表现力,以表现韶山的地域特点和历史的厚重感,营造一种特别的氛围,隐喻一种蓄势待发的星火燎原之势。画面中的人物形象丰富,个性鲜明,毛泽东的自信与热情、农民群众的朴实与渴望都很好地融合在了充满金色的阳光和美好的希望之中了。且人物的造型准确,动态自然,神情刻画尤为突出,以一种高度的精神凝聚力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将画面的主题发挥表达得自然生动。画面虽然在强烈的暖色调下让观者生出对历史事件的情感向往,但明确的冷暖对比关系和明暗反差也增强了画面的节奏变化,使观者在跳跃感极强的视觉空间里感受着故事性的情节演变,我们的思绪已然投入了艺术家再现的画面当中,去用无限的遐想回应历史和艺术带给我们的感染。
历史画创作是一件非常严肃、艰苦的工作,画家只有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构图、色彩、人物组合、人物塑造、场景设置、细节安排等造型手段,才能用“艺术的真实”去表现好“历史的真实”,通过作品本身的艺术感染力来触动观众的灵魂,引发人们的思考,增强作品的深度和外延力,这是历史画题材创作者的担当和历史责任。
1924年1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湖南。1925年2月6日,毛泽东携妻儿回到韶山。归乡后,毛泽东和毛福轩等人在韶山秘密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同时,毛泽东十分注重在农村建立中共的基层组织。
6月的一个夏夜,就在上屋场毛泽东卧室阁楼上,毛福轩简单介绍了这四位同志的简历后,毛泽东亲自主持了入党仪式。宣誓完毕,毛泽东宣布中共韶山支部成立,由毛福轩任支部书记。自此,毛泽东在韶山播下了一个顽强的革命火种,把韶山地区农民运动的熊熊烈火点燃了起来。这次韶山之行,是毛泽东领导和组织农民革命的第一次实践,他从农民高涨的革命热情中,已感到一场不可抗拒的农民运动正在孕育着摧枯拉朽的革命风暴。韶山之行后,毛泽东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民问题上,不久,便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著名文章。随后,他又跋山涉水,实地考察湖南五县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写出震惊天下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揭示了中国革命成功的根本力量在于几万万农民团结起来的革命。故此,这“星星之火”在全国农村各地点燃,使衰微的中国革命又重燃起燎原之势,为后来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胜利之势”。农民运动随之迅猛发展,至1927年3月已遍及全国7个省区,组织起来的农民达800余万人。在这种形势下,成立了全国统一的农协组织,1927年3月30日,湘、鄂、赣、豫四省农协代表聚集湖北农协开会。会议成立由13人组成的全国临时农协执委会,毛泽东负责全国农协临时执委会的日常工作,称为“农民运动之王”。
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创建后,直属中共湘区执委(即当时的湖南省委)领导。从此,韶山的共产党人,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在党组织的创建——破坏重建——隐蔽——恢复的艰难曲折斗争中,英勇奋战,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平凡而又壮丽的凯歌。
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在湖南农民运动、秋收起义中大显身手,直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从来没有停止过革命斗争,涌现了毛福轩、钟志申、庞叔侃、毛新梅、李耿侯为代表的一批又一批坚贞不屈的烈士。据统计,在韶山这块只有21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在革命战争年代,先后有1598人献身,现在已正式认定为烈士的就有142位。韶山人民为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懈努力。
历史题材绘画的创作,首先是创作者在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基础上对于历史事件进行一个判断,它无关对错,却有优劣之分,它决定着作品立意上的高度和意境的营造。 毛泽东1925年在韶山创建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是毛泽东对开展农民运动的一次伟大的尝试和实战,也是中国革命的探索与缩影。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黨史中都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因此画面必须表现出“光辉”的一面。同时,作为主体人物的毛泽东一定要以他的个人魅力征服观者。
这一题材在建国后的一些美术展览及韶山毛泽东陈列馆中都有不少画家画过,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均以入党宣誓为切入点,构图及情节处理大致相同。当艺术家毛国保先生接受“湖南百年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中这一选题的创作任务时,他即向组织这次创作的专家组提出,不会简单地重复以前画家用过的构图和情节处理,力争用新的视角,用不同的构图和情节选择来表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要完成这一选题的创作,首先要研究和了解毛泽东在1925年2月至8月在韶山半年的时间里,为创建韶山特别支部的全部活动,掌握足够的历史资料,对参与这一事件的人和历史背景有深入的了解。为此,毛国保先生专程到韶山参观考察,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及相关文学作品、影视资料,对毛泽东和1922年入党参加过江西安源煤矿工人运动的党员毛福轩一起组织创办“农民协会”“农民夜校”“农民雪耻会”,组织积极分子树立爱国救民的志向,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展“平粜阻禁”一系列农民运动,点燃了韶山地区农民运动的熊熊烈火,在农运中一批骨干逐渐锻炼成熟,成为中流砥柱。1925年6月中旬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韶山上屋场的毛泽东家的小阁楼上,经过共产党员毛福轩的介绍,钟志申、庞叔侃、毛新梅,李耿候4人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在这一天正式成立,毛泽东在韶山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播下火种”这一光辉主题,成为艺术家创作构思的切入点,画面强调了作品的叙事性,围绕毛泽东宣传教育群众——组织农民运动——创建韶山特别支部——播下革命火种为线索,组织画面,体现“播下火种”的构思立意。画面中毛泽东和大家围坐在一起,作者力求构图的稳定感,以浓重的暖色调、大片的红土地、远望的韶峰、干枯的野草,以及水礶、斗笠等场景和细节的描绘,强调绘画语言的表现力,以表现韶山的地域特点和历史的厚重感,营造一种特别的氛围,隐喻一种蓄势待发的星火燎原之势。画面中的人物形象丰富,个性鲜明,毛泽东的自信与热情、农民群众的朴实与渴望都很好地融合在了充满金色的阳光和美好的希望之中了。且人物的造型准确,动态自然,神情刻画尤为突出,以一种高度的精神凝聚力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将画面的主题发挥表达得自然生动。画面虽然在强烈的暖色调下让观者生出对历史事件的情感向往,但明确的冷暖对比关系和明暗反差也增强了画面的节奏变化,使观者在跳跃感极强的视觉空间里感受着故事性的情节演变,我们的思绪已然投入了艺术家再现的画面当中,去用无限的遐想回应历史和艺术带给我们的感染。
历史画创作是一件非常严肃、艰苦的工作,画家只有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构图、色彩、人物组合、人物塑造、场景设置、细节安排等造型手段,才能用“艺术的真实”去表现好“历史的真实”,通过作品本身的艺术感染力来触动观众的灵魂,引发人们的思考,增强作品的深度和外延力,这是历史画题材创作者的担当和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