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术道德是伦理学道德在学术背景下的产生的。科学技术和道德是彼此依存、彼此制约的,在这种相互作用下,科学技术决定道德发展和变化的轨迹,道德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结合中国传统儒家的“知行合一”思想,学术道德同样存在由“知”到“行”,即由“认识”到“实践”的转化过程,本文就学术道德知识转化为学术道德行为进行了阐述并提出若干途径:人本道德为出发点,职业道德为桥梁,建立健全学术监管体系。
关键词:学术道德;道德知识;道德行为;人本道德;职业道德;学术规范
学术研究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进步而形成的,学术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学术活动是科学技术和道德价值、道德关系相互渗透的产物。古希腊至理名言“科学既美德” 和我国的传统观念“知书而达理”都说明学术和道德相辅相成的关系[1]。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结合对道德的理解,学术道德即可理解为学术主体在从事学术研究活动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和学术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价值观来维系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注重“知行合一”[2],唯物主义认识论也解释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二者都强调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的重要性。由“知”和“行”两个主体构成了道德范畴在科技行为中的表现形式。学术道德中的“知”,即道德知识,属“认识”范畴;学术道德中的“行”,即道德行为,属“实践”范畴。只有将学术道德知识转化为学术道德行为,才能真正地在科学研究和学术工作中有效的践行学术道德,从而达到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在学术道德实践的途径中,结合学术道德的本质:“科学活动在伦理道德中的表达”,可以归纳为:以人本道德为起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以职业道德为桥梁,在健全的学术监管体系下实现自律和他律,从而实现学术道德知识到学术道德行为践行。
一、正确的人本道德观是学术道德实践的基础
人本道德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3],依据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教育力量维系,以善恶、荣辱为标准,评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关系的态度和行为,它是调整这三种关系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人本道德作为所有道德形式的基础,在学术道德的实践中起支撑作用。树立良好的人本道德观和价值观,可以避免有意识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在学术道德实践路径过程中起到导航作用。
人本道德可以在学术道德实践过程中起到及时规范作用,在面对学术道德观的偏离时,首先要端正个人价值观,其次要增强学术责任感,坚定自己的学术道德信念,客观地看待成与败、得与失、名与利,为了学术发展敢于披荆斩棘、勇于直面困难、乐于无私奉献;增强学术诚信意识[4]。谨守立身之本、为人为学之道;要强化学术独立、学术公正意识,坚持学术独立和自我学术人格独立,秉持学术良心,坚持学术公平公正原则,学术研究中要公平竞争、平等和谐、友好协作,学术道德评判时要公正互信、尊重宽容、扬真匡谬;牢固树立科学精神,恪守严谨认真、求真求实、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术品格和道德精神,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左传》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本道德约束学术道德行为,及时纠正迷失在“价值”和“学术”关系中造成的学术道德偏差。
二、职业道德是学术道德实践的重要环节
学术活动是一种职业形式,通过对知识的研究来促进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学术道德是基于学术活动而形成的,学术是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学者是社会良知和人类基本道德的守护者,所以,良好的学术道德是学者在探究学术过程中应该遵守的通则,也是学术道德实践的重要落地形式。
学术道德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职业道德内涵。早期学者的职业道德在于“传道、授业、解惑”;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道德在职业道德中的涵义更加广泛,不仅有科学研究服务的责任,而且有引领社会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在这个层面上,学术道德在具备一般的职业道德要素的同时,更强调“责任”。学术活动这项特殊的职业是对科学,对社会,乃至对人类的责任。唐纳德·肯尼迪认为:“在谈论职业时,责任和道德两个词可以互换使用,以至于我们可以忽略它们的差别。”[5]
在学术道德的实践路径中,需要学者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以真理为标准,从小事做起,诚信地对科研结果进行记录,理性地对待研究结果的偏差,客观地评价研究成果,不夸大,不浮躁,不抄袭,并通过良好的职业道德把自己培养成真实的生命存在,这种生命存在表现为人的自由、自在、自为的和谐发展[6]。
社会建立健全学术监管体系,学者践行监管制度
学术道德实践路径中,除了有人本道德作为精神支撑,职业道德作为践行桥
梁,还需要社会层面学术监管体系的监督。缺乏有效的科研管理措施是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7]。好的科学研究必须有这样一些特征:完整的实验设计、真实和全面的报告、诚实的同行评议、公正地对待合作者和学生[8]。为使每一位研究者都遵循这样的规则,不但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高研究者的学术道德意识,还需要制定规则和有效的惩罚措施。
过渡强调结果的科研导向是学术浮躁的重要原因。相对于过程来说,现在的管理者更重视结果,而学术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欲速则不达”,目的性太强的科研行为即会出现论文高产,实践成果偏少的现象,违背了学术“求真”的本质。
“学术乃天下之利器”,学术的本质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为社会的进步发展指明路向。而当学术研究本身的目标成为博取功名或利益的敲门砖时,必然会导致学术行为的聚焦点转离学问研究本身,从使得研究偏离实践,在价值形态上予以解构。
因此,学术道德实践的路径中,需要社会层面的科研监督和管理,也需要學者的自我管理,只有在二者达到平衡时,才能达到学术的“求真”和道德的“向善”的统一。
总结
学术道德知识转化为学术道德行为一共有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理性层面,即贯穿在学术道德实践中的学术道德精神;二是实践的层面,即把学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化为学术主体的自觉行为,诚信地对科研结果;三是社会的层面,也是最基本的层面,是学术道德规范和监管体系的建设,坚持将社会和学术责任感最为自身之本。
学术道德归根结底是道德和价值观的问题。在“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人是基本的要素,也就是人的道德价值观及道德素养。只有运用科学道德观的相关理念去剖析人的行为,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从他律走向自律,形成对科学的真正信仰,回复科学的、自然的人性观,才能最终让学术回归学术。
参考文献:
[1] 阮云志,卢歌黎.中外学术道德宣传教育实践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19:243-246.
[2] 李贵臣.儒家知行思想及其对中学德育意义道德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韩跃红.科技伦理-从学术道德到人本道德[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1):27-29.
[4] 叶继红.科学家的社会责任[J].道德与文明,2002(5):66-67.
[5] [美] 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 李志峰.学术职业的道德特征与学术道德建设[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0-23.
[7] 钟梅.学术道德与科研管理[J].中华医学可研管理杂志,2005,18(2):67-69.
[8] Integrity from the top down.Nature 2002,418:5691.
关键词:学术道德;道德知识;道德行为;人本道德;职业道德;学术规范
学术研究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进步而形成的,学术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学术活动是科学技术和道德价值、道德关系相互渗透的产物。古希腊至理名言“科学既美德” 和我国的传统观念“知书而达理”都说明学术和道德相辅相成的关系[1]。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结合对道德的理解,学术道德即可理解为学术主体在从事学术研究活动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和学术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价值观来维系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注重“知行合一”[2],唯物主义认识论也解释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二者都强调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的重要性。由“知”和“行”两个主体构成了道德范畴在科技行为中的表现形式。学术道德中的“知”,即道德知识,属“认识”范畴;学术道德中的“行”,即道德行为,属“实践”范畴。只有将学术道德知识转化为学术道德行为,才能真正地在科学研究和学术工作中有效的践行学术道德,从而达到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在学术道德实践的途径中,结合学术道德的本质:“科学活动在伦理道德中的表达”,可以归纳为:以人本道德为起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以职业道德为桥梁,在健全的学术监管体系下实现自律和他律,从而实现学术道德知识到学术道德行为践行。
一、正确的人本道德观是学术道德实践的基础
人本道德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3],依据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教育力量维系,以善恶、荣辱为标准,评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关系的态度和行为,它是调整这三种关系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人本道德作为所有道德形式的基础,在学术道德的实践中起支撑作用。树立良好的人本道德观和价值观,可以避免有意识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在学术道德实践路径过程中起到导航作用。
人本道德可以在学术道德实践过程中起到及时规范作用,在面对学术道德观的偏离时,首先要端正个人价值观,其次要增强学术责任感,坚定自己的学术道德信念,客观地看待成与败、得与失、名与利,为了学术发展敢于披荆斩棘、勇于直面困难、乐于无私奉献;增强学术诚信意识[4]。谨守立身之本、为人为学之道;要强化学术独立、学术公正意识,坚持学术独立和自我学术人格独立,秉持学术良心,坚持学术公平公正原则,学术研究中要公平竞争、平等和谐、友好协作,学术道德评判时要公正互信、尊重宽容、扬真匡谬;牢固树立科学精神,恪守严谨认真、求真求实、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术品格和道德精神,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左传》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本道德约束学术道德行为,及时纠正迷失在“价值”和“学术”关系中造成的学术道德偏差。
二、职业道德是学术道德实践的重要环节
学术活动是一种职业形式,通过对知识的研究来促进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学术道德是基于学术活动而形成的,学术是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学者是社会良知和人类基本道德的守护者,所以,良好的学术道德是学者在探究学术过程中应该遵守的通则,也是学术道德实践的重要落地形式。
学术道德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职业道德内涵。早期学者的职业道德在于“传道、授业、解惑”;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道德在职业道德中的涵义更加广泛,不仅有科学研究服务的责任,而且有引领社会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在这个层面上,学术道德在具备一般的职业道德要素的同时,更强调“责任”。学术活动这项特殊的职业是对科学,对社会,乃至对人类的责任。唐纳德·肯尼迪认为:“在谈论职业时,责任和道德两个词可以互换使用,以至于我们可以忽略它们的差别。”[5]
在学术道德的实践路径中,需要学者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以真理为标准,从小事做起,诚信地对科研结果进行记录,理性地对待研究结果的偏差,客观地评价研究成果,不夸大,不浮躁,不抄袭,并通过良好的职业道德把自己培养成真实的生命存在,这种生命存在表现为人的自由、自在、自为的和谐发展[6]。
社会建立健全学术监管体系,学者践行监管制度
学术道德实践路径中,除了有人本道德作为精神支撑,职业道德作为践行桥
梁,还需要社会层面学术监管体系的监督。缺乏有效的科研管理措施是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7]。好的科学研究必须有这样一些特征:完整的实验设计、真实和全面的报告、诚实的同行评议、公正地对待合作者和学生[8]。为使每一位研究者都遵循这样的规则,不但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高研究者的学术道德意识,还需要制定规则和有效的惩罚措施。
过渡强调结果的科研导向是学术浮躁的重要原因。相对于过程来说,现在的管理者更重视结果,而学术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欲速则不达”,目的性太强的科研行为即会出现论文高产,实践成果偏少的现象,违背了学术“求真”的本质。
“学术乃天下之利器”,学术的本质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为社会的进步发展指明路向。而当学术研究本身的目标成为博取功名或利益的敲门砖时,必然会导致学术行为的聚焦点转离学问研究本身,从使得研究偏离实践,在价值形态上予以解构。
因此,学术道德实践的路径中,需要社会层面的科研监督和管理,也需要學者的自我管理,只有在二者达到平衡时,才能达到学术的“求真”和道德的“向善”的统一。
总结
学术道德知识转化为学术道德行为一共有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理性层面,即贯穿在学术道德实践中的学术道德精神;二是实践的层面,即把学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化为学术主体的自觉行为,诚信地对科研结果;三是社会的层面,也是最基本的层面,是学术道德规范和监管体系的建设,坚持将社会和学术责任感最为自身之本。
学术道德归根结底是道德和价值观的问题。在“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人是基本的要素,也就是人的道德价值观及道德素养。只有运用科学道德观的相关理念去剖析人的行为,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从他律走向自律,形成对科学的真正信仰,回复科学的、自然的人性观,才能最终让学术回归学术。
参考文献:
[1] 阮云志,卢歌黎.中外学术道德宣传教育实践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19:243-246.
[2] 李贵臣.儒家知行思想及其对中学德育意义道德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韩跃红.科技伦理-从学术道德到人本道德[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1):27-29.
[4] 叶继红.科学家的社会责任[J].道德与文明,2002(5):66-67.
[5] [美] 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 李志峰.学术职业的道德特征与学术道德建设[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0-23.
[7] 钟梅.学术道德与科研管理[J].中华医学可研管理杂志,2005,18(2):67-69.
[8] Integrity from the top down.Nature 2002,418:5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