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欣赏课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培养少年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至关重要。我们知道闻乐而思、闻乐而动是音乐欣赏的最大特点,要抓住中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且表现欲望很强的特点,在音乐欣赏课中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动”的空间,同时让学生在“动”中加强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得到动态享受,进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
关键词:音乐欣赏 创造性思维 闻乐而思 闻乐而动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艺术手段,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中心、动力和真正的目的,它是学生自主感知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语汇,同时通过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活动,对发展学生音乐创造力、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发现了以下两种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思路,均可收到充分调动学生的欣赏兴趣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效果:(一)发挥音乐的磁性效应,让音乐欣赏课活动起来;(二)闻乐而思,闻乐而动。
第一种教学模式:发挥音乐的磁性效应,让音乐欣赏课活动起来。
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中心、动力和真正的目的,孩子们是由于音乐欣赏课安排适当才愿意在音乐上求得进步的。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应合理、科学安排音乐欣赏课,那就是以素质与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为切入点,以集体的合作性学习为动力,构建“自主、合作、创造”的音乐模式,上好音乐欣赏课。
1.激发兴趣,启发学生想象
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音乐欣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理解过程,这个过程的依据是想象。想象力是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是利用以往的感知材料经过改造和组合,创造新形象的能力。心理学家曾指出:创造思维是一般思维和想象力的有机结合,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和基础。因此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想象。如在《梦幻曲》教学中,我先是做了沉睡中露出甜甜笑容的动作,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问了一个问题:“你们都做过美丽的梦吗?”学生立时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这时让学生听一段优美的音乐,学生随着音乐做出各种睡觉、做梦的姿态。这种从激发到想象让学生动脑、动眼、动手,不仅发展了学生思维,也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课堂气氛显得轻松,同时为欣赏主题音乐作了铺垫。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人从孩提的时候就有摹仿的本能,人所以异于禽兽,就是因为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在欣赏乐曲的音乐形象再创造中,因个人认识、感受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态,这是艺术欣赏的特点。如欣赏第三册第三单元《野蜂飞舞》,老师在屏幕上先后播放有关蜂类生活习性的常识画面,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根据画面来展开想象,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解认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蜂类的音乐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重点欣赏第二段音乐时,老师问:“此时为什么节奏加快?”有的学生回答:“狗熊偷吃蜂蜜,激怒了野蜂,四处逃窜。”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识理解只要掌握了基本的音乐情绪,不违背作品的意愿,都应给予鼓励,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感受音乐的独特性,又培养了创造思维及个性。
3.故事导入,激发学生表现音乐
“高尚和慷慨、下贱和卑吝、谦虚和聪慧、骄傲和愚蠢也就一定表现在神色和姿态上,不管人是站着还是在活动。”人的表现是需要后天培养的,而培养学生表现音乐是最基础的,也是最不可忽视的,音乐欣赏作品中,较多的作品可以借助故事来表现,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掌握知识,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内心世界的表达都具有重要作用。如《彼得与狼》、《大海与辛巴达航船》等,教师只要作必要的提示说明,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意图,便可演绎出一些童话、故事或情境来。学生在故事的诱导下,避免了盲目、虚无的欣赏,从而受到的教益更多、更形象。对于那些可以故事化、情景化的音乐作品,在基本理解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形体动作来表现乐曲的情绪化。如 《图画展览会》之《两个犹太人》,在欣赏中,我先对学生讲一讲大概的故事,然后再放在网上搜集俄国画家哈特曼“两个犹太人”的油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再要求学生随着欣赏曲目根据自我理解与感受,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然后分组进行讨论、研究,规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表演,再加以评判。这一环节中小组讨论更趋活跃,有的说,有的设计,有的表演,一些平时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被轻松、活泼、愉快的小组讨论所感染,积极参与创作活动。通过评判,学生们对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作品所表现出的意义理解更深透,同时也体会了合作的成功。
第二种教学模式:闻乐而思,闻乐而动。
我们知道闻乐而思、闻乐而动是音乐欣赏的最大特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对音乐的创造欲望。
1.“闻乐而思,闻乐而动”加深感受了歌曲
闻乐而思是欣赏歌曲,而闻乐而动是对音乐的创造性想象。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歌的理解,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即使有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做出调整。
2.“闻乐而思,闻乐而动”表现了音乐语言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一个问题:音乐语言的“不确定性”。常有学生这样问:“老师,这段音乐讲什么?”
所谓音乐语言,它的基本因素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复调、配器、调式、曲式等等,这些因素都无法表示具体的概念,相对的不确定性与不具体性是音乐语言的特征之一,不像美术那样有清晰、色彩斑澜的图画,可以表现物体的轮廓和色彩,也不像文学那样有明确的词义便于领会。相反,音乐由于它的“不确定性”给我们的想象创造思维留下了充分的空闯,为学习者铺展了一条自由想象的轨道。毫无疑问,这是培养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学科,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应该重视的。在音乐教学中,讲得过多是不可取的,音乐毕竟是听的,不是说的。
3.“闻乐而思,闻乐而动”塑造了音乐形象
音乐形象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等来塑造的,它可以在人的想象和记忆中产生。闻乐而思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想,那么闻乐而动则是把联想进一步深化的过程。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可通过听、动体验到审美的全部过程。如:欣赏《野蜂飞舞》时分组汇演,学生在音乐的记忆中捕捉了可爱的音乐形象,从而加深了对音乐的表现力。
4.“闻乐而思,闻乐而动”创造性地表现了音乐
学生在“思”与“动”中积累丰富,表现音乐时就有了具体的感性材料,这样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结束教育中的选择作业,一部分同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有同学把流行音乐中的说唱歌曲和中国传统的说唱歌曲结合起来,还有同学选择了学唱戏曲片段。第二个作业是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爱好,画出听音乐的感受,结果有同学画了圣诞狂欢晚会、春节团圆还有明星演唱会,此时的课堂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学们在动中创造了自己要表现的音乐情绪美。”
总之,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绘画、欣赏、语言、形体、创造与表现融为一体,构建了“自主、合作、创造” 的教学模式,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内心对音乐的感知,使学生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地表现、自由地发挥,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
关键词:音乐欣赏 创造性思维 闻乐而思 闻乐而动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艺术手段,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中心、动力和真正的目的,它是学生自主感知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语汇,同时通过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活动,对发展学生音乐创造力、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发现了以下两种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思路,均可收到充分调动学生的欣赏兴趣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效果:(一)发挥音乐的磁性效应,让音乐欣赏课活动起来;(二)闻乐而思,闻乐而动。
第一种教学模式:发挥音乐的磁性效应,让音乐欣赏课活动起来。
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中心、动力和真正的目的,孩子们是由于音乐欣赏课安排适当才愿意在音乐上求得进步的。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应合理、科学安排音乐欣赏课,那就是以素质与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为切入点,以集体的合作性学习为动力,构建“自主、合作、创造”的音乐模式,上好音乐欣赏课。
1.激发兴趣,启发学生想象
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音乐欣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理解过程,这个过程的依据是想象。想象力是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是利用以往的感知材料经过改造和组合,创造新形象的能力。心理学家曾指出:创造思维是一般思维和想象力的有机结合,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和基础。因此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想象。如在《梦幻曲》教学中,我先是做了沉睡中露出甜甜笑容的动作,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问了一个问题:“你们都做过美丽的梦吗?”学生立时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这时让学生听一段优美的音乐,学生随着音乐做出各种睡觉、做梦的姿态。这种从激发到想象让学生动脑、动眼、动手,不仅发展了学生思维,也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课堂气氛显得轻松,同时为欣赏主题音乐作了铺垫。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人从孩提的时候就有摹仿的本能,人所以异于禽兽,就是因为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在欣赏乐曲的音乐形象再创造中,因个人认识、感受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态,这是艺术欣赏的特点。如欣赏第三册第三单元《野蜂飞舞》,老师在屏幕上先后播放有关蜂类生活习性的常识画面,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根据画面来展开想象,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解认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蜂类的音乐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重点欣赏第二段音乐时,老师问:“此时为什么节奏加快?”有的学生回答:“狗熊偷吃蜂蜜,激怒了野蜂,四处逃窜。”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识理解只要掌握了基本的音乐情绪,不违背作品的意愿,都应给予鼓励,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感受音乐的独特性,又培养了创造思维及个性。
3.故事导入,激发学生表现音乐
“高尚和慷慨、下贱和卑吝、谦虚和聪慧、骄傲和愚蠢也就一定表现在神色和姿态上,不管人是站着还是在活动。”人的表现是需要后天培养的,而培养学生表现音乐是最基础的,也是最不可忽视的,音乐欣赏作品中,较多的作品可以借助故事来表现,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掌握知识,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内心世界的表达都具有重要作用。如《彼得与狼》、《大海与辛巴达航船》等,教师只要作必要的提示说明,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意图,便可演绎出一些童话、故事或情境来。学生在故事的诱导下,避免了盲目、虚无的欣赏,从而受到的教益更多、更形象。对于那些可以故事化、情景化的音乐作品,在基本理解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形体动作来表现乐曲的情绪化。如 《图画展览会》之《两个犹太人》,在欣赏中,我先对学生讲一讲大概的故事,然后再放在网上搜集俄国画家哈特曼“两个犹太人”的油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再要求学生随着欣赏曲目根据自我理解与感受,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然后分组进行讨论、研究,规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表演,再加以评判。这一环节中小组讨论更趋活跃,有的说,有的设计,有的表演,一些平时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被轻松、活泼、愉快的小组讨论所感染,积极参与创作活动。通过评判,学生们对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作品所表现出的意义理解更深透,同时也体会了合作的成功。
第二种教学模式:闻乐而思,闻乐而动。
我们知道闻乐而思、闻乐而动是音乐欣赏的最大特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对音乐的创造欲望。
1.“闻乐而思,闻乐而动”加深感受了歌曲
闻乐而思是欣赏歌曲,而闻乐而动是对音乐的创造性想象。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歌的理解,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即使有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做出调整。
2.“闻乐而思,闻乐而动”表现了音乐语言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一个问题:音乐语言的“不确定性”。常有学生这样问:“老师,这段音乐讲什么?”
所谓音乐语言,它的基本因素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复调、配器、调式、曲式等等,这些因素都无法表示具体的概念,相对的不确定性与不具体性是音乐语言的特征之一,不像美术那样有清晰、色彩斑澜的图画,可以表现物体的轮廓和色彩,也不像文学那样有明确的词义便于领会。相反,音乐由于它的“不确定性”给我们的想象创造思维留下了充分的空闯,为学习者铺展了一条自由想象的轨道。毫无疑问,这是培养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学科,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应该重视的。在音乐教学中,讲得过多是不可取的,音乐毕竟是听的,不是说的。
3.“闻乐而思,闻乐而动”塑造了音乐形象
音乐形象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等来塑造的,它可以在人的想象和记忆中产生。闻乐而思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想,那么闻乐而动则是把联想进一步深化的过程。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可通过听、动体验到审美的全部过程。如:欣赏《野蜂飞舞》时分组汇演,学生在音乐的记忆中捕捉了可爱的音乐形象,从而加深了对音乐的表现力。
4.“闻乐而思,闻乐而动”创造性地表现了音乐
学生在“思”与“动”中积累丰富,表现音乐时就有了具体的感性材料,这样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结束教育中的选择作业,一部分同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有同学把流行音乐中的说唱歌曲和中国传统的说唱歌曲结合起来,还有同学选择了学唱戏曲片段。第二个作业是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爱好,画出听音乐的感受,结果有同学画了圣诞狂欢晚会、春节团圆还有明星演唱会,此时的课堂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学们在动中创造了自己要表现的音乐情绪美。”
总之,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绘画、欣赏、语言、形体、创造与表现融为一体,构建了“自主、合作、创造” 的教学模式,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内心对音乐的感知,使学生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地表现、自由地发挥,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