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是一个国家兴盛之基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根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时期是身心、人格逐渐形成的关键期,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养成教育,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是高校一直探索的重大课题。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德育需求入手,探讨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得失,建议对《弟子规》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进行重视、挖掘、应用,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引领高校德育工作走向新境界。
关键词:弟子规;大学生;高校;德育
一、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和高校德育工作现状
当今中国,科技进步,资讯发达,物质繁荣。一方面,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伴隨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网络文化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和道德发展也呈现新变化,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今天的大学生大都是00后出生,独生子女为主,是整个家庭的中心,“自我中心”倾向相对较严重。而作为网络使用比例最大的人群,复杂的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更是广泛而深入。从积极方面看,网络改变了当代大学生获取资讯的方式,使他们的知识体系从之前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网络也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交友不再受制于地缘、人缘等因素,呈现交际范围扩大化、人际关系网络化的趋势。但网络内容复杂多样,暴力、色情、反动、迷信以及外来不良文化等信息同时存在,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期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干扰和误导,对他们的思想道德产生冲击。同时,其社交健康也因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过度沉迷,而导致和现实中的亲人、朋友交流越来越少,出现感情隔阂。又由于社会中存在急于求成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代大学业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思想比较明显,外在表现出来诸如自私冷漠、贪图安逸、情感脆弱、言行西化等。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这些问题并预判其可能后果,找到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行之有效的德育路径,确保大学生立德成才。
目前高校德育课程中的教材与教学内容是丰富的,开设了人际交往关系、心理咨询、职业道德等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但由于高校培育人才更倾向于培养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往往停留在抽象的道德理论教育层面,道德教育缺乏亲和力,没有从根本上渗透到学生意识当中,很难激起内心丰富、思想活跃、个性突出的新时代大学生的共鸣,道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通过考试成绩和其他一些被量化的道德教育评价指标来判定学生道德教育水平高低,也造成大多数学生接受德育不是发自内心地接受并践行,而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评定等级,道德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道德教育是一个在实践中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是漫长的,需要许多量变的堆积才能够完成。高校德育工作还任重道远,道德教育发挥的作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弟子规》在当代的德育价值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中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习近平的讲话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和地位,指出高校德育工作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失去活力。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蒙学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蒙学经典之一的《弟子规》,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人类的普适价值。在今天,《弟子规》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道德理念与行为规范不仅与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不冲突,而且还能够化解当代社会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2]。
从内容上看,《弟子规》从孝悌、谨信、仁爱和学文等方面对学子的道德修养作了全面、细致且富有哲理的规范与要求[3],其道德思想与当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要求高度吻合。《弟子规》对子女与父母长辈的相处方式做出了事无巨细的规定,这种关于孝的教育,培养的正是人们的一种恩义、情义,而不是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其亲朋、爱其民族、爱其国家,这是“孝”的深远内涵。《弟子规》强调“谨信”,培养的是一种勤奋、自律和诚信的品格,完全符合时代之需。《弟子规》中的“泛爱众”思想,是一种博爱的胸怀,弘扬的是中华民族友善、宽厚的传统美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对于疗愈当今时代人情冷漠之伤、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具有很高价值。《弟子规》对“学文”也作出了具体的指导,强调培育美德关键在“力行”,求学的目的是求“理真”,对于当今浮躁之学风正是对症下药。
从形式上看,《弟子规》没有采用枯燥的道德说教方式,而是选用了浅显易懂、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民谣歌赋的生动形式,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引导,用真挚的感情触人心怀,用善恶、美丑的对比帮助学生做出道德判断,以实现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和优秀品德的培养,这对于当代高校收效甚微的德育工作本身就是很好的启示和纠偏。
在当今高校鼓励并倡行《弟子规》,既符合社会主义人才培养要求,又回应了新时代大学生普遍的情感和道德需求,对于高校当前面临的德育工作困局具有破冰作用。
三、《弟子规》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就当前来说,《弟子规》已经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大众社区、师生学校到企事业团体,甚至在监狱等劳教场所,都或多或少有着她的身影。值得指出的是,从古到今它的流行主要由民间力量自发推动,是一种民间自发的选择,这是《弟子规》生命力的重要表现。 2004年奠基于安徽省合肥市庐山县汤池镇的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次年招收了37位“种子老师”,他们在《弟子规》的引导下,对世道人心进行教化,用来恢复华夏民族传统的文明礼仪和道德观念,在他们的引导下,汤池镇的社会风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犯罪率、离婚率均下降明显,人民相处也日趋和谐。
《弟子规》以不同方式融入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这样高等学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笔者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对《弟子规》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进行如下的总结和建议:
1.组建《弟子规》德育项目团队。组建一支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勇于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弟子规》的学习为抓手,做传统美德示范者和传统文化引路人。学校可以从教职员工队伍中选拔自组团队,也可以聘请传统道德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强调教师的个人修身和言传身教,使学生“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
2.打造沉浸式德育课堂。道德教育联系是师生之间情感交融、心灵碰撞和相互呼应的过程,情感交流永远是道德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教师要明确自己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将个人的真情实感与道德教育工作相结合,摒弃将教学当成工作任务的心态,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教师可通过开展戏剧营等体验式课堂活动,让学生表演一些有关“孝悌”“诚信”“仁爱”等方面的故事,提升学生的实践认知,也可以提供虚拟的道德事件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完成道德经验的积累,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
3.突出《弟子规》教学的实践取向。目前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的主要方式是灌输式,它很重要的一个缺陷就是割裂了知德与行德,进而割裂了与生活的联系。[4]教师在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中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学生就传统伦理道德内容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学生参与了、认同了,才会自觉地践行。[5]《弟子规》具有生活化的鲜明特征,涵盖了生活、学习、工作、为人、处世等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堂本身就是《弟子规》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实践场所,在课下或日常生活中,同样都是展现、力行其规范的德育之所。
4.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优势。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在网络高速发展之下,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内容所具有的形象化、多样化等特点,制作與《弟子规》内容相关的一些视听产品,用一种更加适应当下青年学子接受的语态体系,使古老传统的内容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呈现,进而激发他们对优秀传统道德的情感共鸣。
5.发挥纪念馆等教育基地的德育作用。《弟子规》不是死的道德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充满生命力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和生长,它活在每一代中华民族儿女的身上,深藏在各种历史纪念物和场馆中。充分挖掘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等德育内涵,在实物实景实地的现场感知中,升华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德育的过程应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组建团队到课堂实施、课外活动、生活实践等各个环节,都应是有机统一的,是互相衔接、彼此相通的,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及世界观趋于复杂混乱,而高校的德育工作成效与时代需求仍存有较大差距。《弟子规》有着独特的人文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仁、和的传统美德,传承了中华民族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高校以《弟子规》为抓手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能使当代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熏陶、滋养,心有所安、行有所矩,增进人际和谐,增强道德观念,成为有温暖、明是非、有底线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4-7.
[2]曾海.试用《弟子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10):104-106.
[3]方若石.《弟子规》的内蕴、特征及当代价值[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03):14-18.
[4]高亮.《弟子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衡水学院学报,2018,20(03):77-81.
[5]沈艳艳.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当代境遇及其超越——以《弟子规》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02):8-11.
关键词:弟子规;大学生;高校;德育
一、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和高校德育工作现状
当今中国,科技进步,资讯发达,物质繁荣。一方面,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伴隨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网络文化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和道德发展也呈现新变化,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今天的大学生大都是00后出生,独生子女为主,是整个家庭的中心,“自我中心”倾向相对较严重。而作为网络使用比例最大的人群,复杂的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更是广泛而深入。从积极方面看,网络改变了当代大学生获取资讯的方式,使他们的知识体系从之前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网络也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交友不再受制于地缘、人缘等因素,呈现交际范围扩大化、人际关系网络化的趋势。但网络内容复杂多样,暴力、色情、反动、迷信以及外来不良文化等信息同时存在,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期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干扰和误导,对他们的思想道德产生冲击。同时,其社交健康也因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过度沉迷,而导致和现实中的亲人、朋友交流越来越少,出现感情隔阂。又由于社会中存在急于求成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代大学业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思想比较明显,外在表现出来诸如自私冷漠、贪图安逸、情感脆弱、言行西化等。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这些问题并预判其可能后果,找到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行之有效的德育路径,确保大学生立德成才。
目前高校德育课程中的教材与教学内容是丰富的,开设了人际交往关系、心理咨询、职业道德等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但由于高校培育人才更倾向于培养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往往停留在抽象的道德理论教育层面,道德教育缺乏亲和力,没有从根本上渗透到学生意识当中,很难激起内心丰富、思想活跃、个性突出的新时代大学生的共鸣,道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通过考试成绩和其他一些被量化的道德教育评价指标来判定学生道德教育水平高低,也造成大多数学生接受德育不是发自内心地接受并践行,而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评定等级,道德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道德教育是一个在实践中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是漫长的,需要许多量变的堆积才能够完成。高校德育工作还任重道远,道德教育发挥的作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弟子规》在当代的德育价值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中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习近平的讲话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和地位,指出高校德育工作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失去活力。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蒙学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蒙学经典之一的《弟子规》,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人类的普适价值。在今天,《弟子规》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道德理念与行为规范不仅与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不冲突,而且还能够化解当代社会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2]。
从内容上看,《弟子规》从孝悌、谨信、仁爱和学文等方面对学子的道德修养作了全面、细致且富有哲理的规范与要求[3],其道德思想与当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要求高度吻合。《弟子规》对子女与父母长辈的相处方式做出了事无巨细的规定,这种关于孝的教育,培养的正是人们的一种恩义、情义,而不是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其亲朋、爱其民族、爱其国家,这是“孝”的深远内涵。《弟子规》强调“谨信”,培养的是一种勤奋、自律和诚信的品格,完全符合时代之需。《弟子规》中的“泛爱众”思想,是一种博爱的胸怀,弘扬的是中华民族友善、宽厚的传统美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对于疗愈当今时代人情冷漠之伤、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具有很高价值。《弟子规》对“学文”也作出了具体的指导,强调培育美德关键在“力行”,求学的目的是求“理真”,对于当今浮躁之学风正是对症下药。
从形式上看,《弟子规》没有采用枯燥的道德说教方式,而是选用了浅显易懂、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民谣歌赋的生动形式,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引导,用真挚的感情触人心怀,用善恶、美丑的对比帮助学生做出道德判断,以实现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和优秀品德的培养,这对于当代高校收效甚微的德育工作本身就是很好的启示和纠偏。
在当今高校鼓励并倡行《弟子规》,既符合社会主义人才培养要求,又回应了新时代大学生普遍的情感和道德需求,对于高校当前面临的德育工作困局具有破冰作用。
三、《弟子规》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就当前来说,《弟子规》已经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大众社区、师生学校到企事业团体,甚至在监狱等劳教场所,都或多或少有着她的身影。值得指出的是,从古到今它的流行主要由民间力量自发推动,是一种民间自发的选择,这是《弟子规》生命力的重要表现。 2004年奠基于安徽省合肥市庐山县汤池镇的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次年招收了37位“种子老师”,他们在《弟子规》的引导下,对世道人心进行教化,用来恢复华夏民族传统的文明礼仪和道德观念,在他们的引导下,汤池镇的社会风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犯罪率、离婚率均下降明显,人民相处也日趋和谐。
《弟子规》以不同方式融入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这样高等学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笔者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对《弟子规》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进行如下的总结和建议:
1.组建《弟子规》德育项目团队。组建一支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勇于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弟子规》的学习为抓手,做传统美德示范者和传统文化引路人。学校可以从教职员工队伍中选拔自组团队,也可以聘请传统道德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强调教师的个人修身和言传身教,使学生“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
2.打造沉浸式德育课堂。道德教育联系是师生之间情感交融、心灵碰撞和相互呼应的过程,情感交流永远是道德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教师要明确自己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将个人的真情实感与道德教育工作相结合,摒弃将教学当成工作任务的心态,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教师可通过开展戏剧营等体验式课堂活动,让学生表演一些有关“孝悌”“诚信”“仁爱”等方面的故事,提升学生的实践认知,也可以提供虚拟的道德事件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完成道德经验的积累,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
3.突出《弟子规》教学的实践取向。目前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的主要方式是灌输式,它很重要的一个缺陷就是割裂了知德与行德,进而割裂了与生活的联系。[4]教师在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中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学生就传统伦理道德内容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学生参与了、认同了,才会自觉地践行。[5]《弟子规》具有生活化的鲜明特征,涵盖了生活、学习、工作、为人、处世等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堂本身就是《弟子规》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实践场所,在课下或日常生活中,同样都是展现、力行其规范的德育之所。
4.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优势。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在网络高速发展之下,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内容所具有的形象化、多样化等特点,制作與《弟子规》内容相关的一些视听产品,用一种更加适应当下青年学子接受的语态体系,使古老传统的内容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呈现,进而激发他们对优秀传统道德的情感共鸣。
5.发挥纪念馆等教育基地的德育作用。《弟子规》不是死的道德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充满生命力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和生长,它活在每一代中华民族儿女的身上,深藏在各种历史纪念物和场馆中。充分挖掘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等德育内涵,在实物实景实地的现场感知中,升华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德育的过程应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组建团队到课堂实施、课外活动、生活实践等各个环节,都应是有机统一的,是互相衔接、彼此相通的,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及世界观趋于复杂混乱,而高校的德育工作成效与时代需求仍存有较大差距。《弟子规》有着独特的人文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仁、和的传统美德,传承了中华民族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高校以《弟子规》为抓手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能使当代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熏陶、滋养,心有所安、行有所矩,增进人际和谐,增强道德观念,成为有温暖、明是非、有底线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4-7.
[2]曾海.试用《弟子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10):104-106.
[3]方若石.《弟子规》的内蕴、特征及当代价值[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03):14-18.
[4]高亮.《弟子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衡水学院学报,2018,20(03):77-81.
[5]沈艳艳.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当代境遇及其超越——以《弟子规》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0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