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关键词:换位思考;思维训练;语文素养
一、教学背景:“换位思考”主张的缘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教学建议中要求:“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二、教学主张:“换位思考”的主要体现
(一)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的换位
思维训练,看起来虚无缥缈,其实有迹可循。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不成熟,考虑问题不全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
(二)學生与文本人物的换位
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思维的训练就是训练一个人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以达到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目的。如果学生能够与课文中的人物换位思考,就很容易理解人物的言行举止,也更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换位思考”的具体实施
(一)教师的准备工作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思维”,该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了更好地达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我以本单元的《自相矛盾》一课作为抓手,采用“假设”的方式,让学生换位思考,推想人物的思维过程。
(二)学生的换位过程
首先,我抛出课后习题第三小题“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学生A发言:“因为这个楚国人说自己的矛什么盾都能刺破,自己的盾什么矛都刺不破,这个就是矛盾的,所以他无法回答。”其余学生都表示赞同,没有学生举手发言。
我继续提问:“同学们,你们虽然是小学生,但是相比几千年前的古人,你们已经非常聪明了。假设你是那个楚国人,你会怎么回答?”
在短暂的思考和小组交流后,学生陆续举手了。
学生B说:“我会对那个提问的人说:‘我的矛锋利无比,我的盾天下无双,你要是想知道它俩碰撞会发生什么,请您买回家,自己试一下。’”学生听到这里,都不由自主地笑了,不知是谁带头鼓起了掌,跟着班级想起了一片掌声。
我知道其他学生都赞同他的说法,但这样的答案并不是我想要的,于是我接着说:“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巧妙,是个当老板的材料,但是我总觉得好像哪里有问题,哪位同学说说看问题在哪儿?”
学生C举手说:“我觉得他是在转移话题,他还是没有直接回答问题,人家问的是‘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他却让人家买回家自己试。”很多学生开始点头赞同。
我说:“是的,学生B不仅是当老板的材料,也是当外交家的材料——专门转移话题。”学生都笑了。我接着说:“那个楚国人不会转移话题,所以他‘弗能应也’。”学生又笑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现楚国人逻辑上的问题,我接着提出:“假设你是那个路人,你觉得楚国人的广告怎么样?”
学生C说:“有点绝对,如果是我,我不太敢买这样的东西。”
我立刻给学生C竖起了大拇指,并接着说:“我赞同你的说法。世上没有绝对的事,话如果说绝对了,就会产生问题。我最怕看到‘包治百病’这样的广告。”听到此,大家都笑了。
经过之前的铺垫,我觉得气氛达到了,于是接着提问:“假设,你是那个楚国人,灰溜溜地回家后,第二天又来卖矛和盾,这次你会怎么夸你的矛和盾呢?”
学生又开始思考和讨论。
学生D说:“卖上好的兵器啦!我的矛非常锋利,是使用西域上好的镔铁制成的,大多数盾都能轻松戳破;我的盾非常坚固,是采用南方密林中千年古木制成的,上面还雕刻花纹,镶嵌铁皮,一般的矛都戳不破。”学生都自发鼓起了掌。
学生E说:“我的矛和盾花样繁多、老少皆宜。如果您是小孩,我有儿童版,小巧玲珑,矛钝盾轻,安全轻便,非常适合日常训练;如果您是大人,我有勇士版,矛锐盾坚,助您取胜。如果您愿意加钱,我们还能量身定制、专门设计,直到您满意。”
两位学生的分享,一下子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其他学生纷纷举手想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我又找了两位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学生,等他们发言结束,给予了肯定。
然后我回到最初的问题,问道:“现在大家再说说看,‘其人弗能应’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了思维的发展,学生这时已经非常清楚问题的关键了:因为楚国人的广告太绝对了,语言前后冲突,不能自圆其说,导致了“自相矛盾”的结果。
四、教学反思:“换位思考”的现实启示
“换位思考”带给我以下两点启示:
(一)教师首先要做到“换位思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去表现自己,有些问题可以由学生提出,有些评价可以由学生表达,有些结论可以由学生总结。
(二)“换位思考”应在情境中进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教育条件,为学生营造一个情境,在情境中引领学生进行思维上的碰撞。
“换位思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更好地解放自己的思想负担,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沈建珍.换位思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7):92.
关键词:换位思考;思维训练;语文素养
一、教学背景:“换位思考”主张的缘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教学建议中要求:“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二、教学主张:“换位思考”的主要体现
(一)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的换位
思维训练,看起来虚无缥缈,其实有迹可循。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不成熟,考虑问题不全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
(二)學生与文本人物的换位
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思维的训练就是训练一个人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以达到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目的。如果学生能够与课文中的人物换位思考,就很容易理解人物的言行举止,也更能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换位思考”的具体实施
(一)教师的准备工作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思维”,该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了更好地达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我以本单元的《自相矛盾》一课作为抓手,采用“假设”的方式,让学生换位思考,推想人物的思维过程。
(二)学生的换位过程
首先,我抛出课后习题第三小题“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学生A发言:“因为这个楚国人说自己的矛什么盾都能刺破,自己的盾什么矛都刺不破,这个就是矛盾的,所以他无法回答。”其余学生都表示赞同,没有学生举手发言。
我继续提问:“同学们,你们虽然是小学生,但是相比几千年前的古人,你们已经非常聪明了。假设你是那个楚国人,你会怎么回答?”
在短暂的思考和小组交流后,学生陆续举手了。
学生B说:“我会对那个提问的人说:‘我的矛锋利无比,我的盾天下无双,你要是想知道它俩碰撞会发生什么,请您买回家,自己试一下。’”学生听到这里,都不由自主地笑了,不知是谁带头鼓起了掌,跟着班级想起了一片掌声。
我知道其他学生都赞同他的说法,但这样的答案并不是我想要的,于是我接着说:“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巧妙,是个当老板的材料,但是我总觉得好像哪里有问题,哪位同学说说看问题在哪儿?”
学生C举手说:“我觉得他是在转移话题,他还是没有直接回答问题,人家问的是‘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他却让人家买回家自己试。”很多学生开始点头赞同。
我说:“是的,学生B不仅是当老板的材料,也是当外交家的材料——专门转移话题。”学生都笑了。我接着说:“那个楚国人不会转移话题,所以他‘弗能应也’。”学生又笑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现楚国人逻辑上的问题,我接着提出:“假设你是那个路人,你觉得楚国人的广告怎么样?”
学生C说:“有点绝对,如果是我,我不太敢买这样的东西。”
我立刻给学生C竖起了大拇指,并接着说:“我赞同你的说法。世上没有绝对的事,话如果说绝对了,就会产生问题。我最怕看到‘包治百病’这样的广告。”听到此,大家都笑了。
经过之前的铺垫,我觉得气氛达到了,于是接着提问:“假设,你是那个楚国人,灰溜溜地回家后,第二天又来卖矛和盾,这次你会怎么夸你的矛和盾呢?”
学生又开始思考和讨论。
学生D说:“卖上好的兵器啦!我的矛非常锋利,是使用西域上好的镔铁制成的,大多数盾都能轻松戳破;我的盾非常坚固,是采用南方密林中千年古木制成的,上面还雕刻花纹,镶嵌铁皮,一般的矛都戳不破。”学生都自发鼓起了掌。
学生E说:“我的矛和盾花样繁多、老少皆宜。如果您是小孩,我有儿童版,小巧玲珑,矛钝盾轻,安全轻便,非常适合日常训练;如果您是大人,我有勇士版,矛锐盾坚,助您取胜。如果您愿意加钱,我们还能量身定制、专门设计,直到您满意。”
两位学生的分享,一下子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其他学生纷纷举手想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我又找了两位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学生,等他们发言结束,给予了肯定。
然后我回到最初的问题,问道:“现在大家再说说看,‘其人弗能应’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了思维的发展,学生这时已经非常清楚问题的关键了:因为楚国人的广告太绝对了,语言前后冲突,不能自圆其说,导致了“自相矛盾”的结果。
四、教学反思:“换位思考”的现实启示
“换位思考”带给我以下两点启示:
(一)教师首先要做到“换位思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去表现自己,有些问题可以由学生提出,有些评价可以由学生表达,有些结论可以由学生总结。
(二)“换位思考”应在情境中进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教育条件,为学生营造一个情境,在情境中引领学生进行思维上的碰撞。
“换位思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更好地解放自己的思想负担,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沈建珍.换位思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