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形象的原型考究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艺术来源于生活,写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一般是作者把生活艺术化的过程。因此,还原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生活原型也就成为可能。
《西游记》成功塑造了唐僧师徒形象,稍微有些历史知识积淀的人们都清楚,唐僧这一形象是吴承恩根据唐朝玄奘法师的经历进行虚构、想象等艺术加工的产物,这一说法在学术界也基本已成定论。近现代以来,鲁迅、胡适等一些学者对孙悟空形象的原型进行过一番研究,却出现较多的分歧。
胡适先生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他“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经过精心研究,他考证出在印度古老的叙事诗《拉麻传》(《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陈寅恪也认同孙行者大闹天宫的故事起源于印度。与此二者不同,鲁迅先生则猜想孙悟空是从无支祁这个中国神话传说里的人物演化出来的。当代,更有学者大胆推测出孙悟空的原型是佛教禅宗六祖慧能、释悟空、石磐陀等等。
“大家”们对孙悟空原型的热烈讨论,也激发了我重读《西游记》的兴趣。和众多读者一样,我更愿意相信孙悟空的原型是个“中国人”。通过查阅一些资料,我惊喜地发现:孙悟空与中华民族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建立者——启,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据《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禹的妻子涂山氏“至嵩山脚下化为石”,“石破北方而启生。”
从这则记述中,很容易得知:启是因石裂而生。显然,这个描述至少可以证明《西游记》中石猴“灵根育孕源流出”是吴承恩参照了这一说法。当然,这里也不排除吴承恩并没有看过相关记述,而完全是凭借自己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安排石猴如此出生的可能。果真如此的话,这算不算是两位英雄人物在文学史上的华丽邂逅呢?
我们先暂且认为:石猴就是启。用神话推测神话,或者说用偶然预测偶然,那么,继续向后阅读《西游记》,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孙悟空去向龙王索要兵器,大捍刀、九股叉、画杆方天戟都不中意,龙婆、龙女给龙王出主意,让龙王把一块神珍铁送给孙悟空,“我们这海藏中,那一块天河定底的神珍铁,这几日霞光艳艳,瑞气腾腾,敢莫是该出现,遇此圣也?”龙王道:“那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深浅的一个定子……”这定子就是孙悟空挚爱的如意金箍棒。孙悟空把棒子拿到花果山给众猴看时,众猴一个个目瞪口呆,惊诧于他们的大王是怎么把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的金箍棒拿回来的,孙悟空对众猴笑着说:“物各有主。这宝贝镇于海藏中,也不知几千百年,可可的今岁放光……被我挝他一把,意思嫌大,他就小了许多;再教小些,他又小了许多;再教小些,他又小了许多……”启是禹的儿子,物归原主,如意金箍棒不正是爸爸留下来给儿子的“遗产”吗?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启子承父业称王,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太史公所称的“贤”。石猴还没有出生时,整个花果山群“猴”无首,当它们偶然发现水帘洞时,都说:“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傷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石猴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智慧“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水帘洞,帮着众猴“寻了这一个洞天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众猴都“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石猴据此成为名副其实的美猴王。尽管石猴和启称王的方式略有不同,然而二者却都因为才能出众成为群体的领袖。
孙悟空是古典名著中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一个形象,吴承恩之后,根据《西游记》改编的话本、戏曲、电影、电视剧、动漫等艺术形式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极大地丰富了孙悟空等师徒四人的人物形象内涵。“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然,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美猴王”,对它原型的考究将永远在路上。
(作者单位:南京宇通实验学校)
《西游记》成功塑造了唐僧师徒形象,稍微有些历史知识积淀的人们都清楚,唐僧这一形象是吴承恩根据唐朝玄奘法师的经历进行虚构、想象等艺术加工的产物,这一说法在学术界也基本已成定论。近现代以来,鲁迅、胡适等一些学者对孙悟空形象的原型进行过一番研究,却出现较多的分歧。
胡适先生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他“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经过精心研究,他考证出在印度古老的叙事诗《拉麻传》(《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陈寅恪也认同孙行者大闹天宫的故事起源于印度。与此二者不同,鲁迅先生则猜想孙悟空是从无支祁这个中国神话传说里的人物演化出来的。当代,更有学者大胆推测出孙悟空的原型是佛教禅宗六祖慧能、释悟空、石磐陀等等。
“大家”们对孙悟空原型的热烈讨论,也激发了我重读《西游记》的兴趣。和众多读者一样,我更愿意相信孙悟空的原型是个“中国人”。通过查阅一些资料,我惊喜地发现:孙悟空与中华民族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建立者——启,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据《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禹的妻子涂山氏“至嵩山脚下化为石”,“石破北方而启生。”
从这则记述中,很容易得知:启是因石裂而生。显然,这个描述至少可以证明《西游记》中石猴“灵根育孕源流出”是吴承恩参照了这一说法。当然,这里也不排除吴承恩并没有看过相关记述,而完全是凭借自己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安排石猴如此出生的可能。果真如此的话,这算不算是两位英雄人物在文学史上的华丽邂逅呢?
我们先暂且认为:石猴就是启。用神话推测神话,或者说用偶然预测偶然,那么,继续向后阅读《西游记》,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孙悟空去向龙王索要兵器,大捍刀、九股叉、画杆方天戟都不中意,龙婆、龙女给龙王出主意,让龙王把一块神珍铁送给孙悟空,“我们这海藏中,那一块天河定底的神珍铁,这几日霞光艳艳,瑞气腾腾,敢莫是该出现,遇此圣也?”龙王道:“那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深浅的一个定子……”这定子就是孙悟空挚爱的如意金箍棒。孙悟空把棒子拿到花果山给众猴看时,众猴一个个目瞪口呆,惊诧于他们的大王是怎么把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的金箍棒拿回来的,孙悟空对众猴笑着说:“物各有主。这宝贝镇于海藏中,也不知几千百年,可可的今岁放光……被我挝他一把,意思嫌大,他就小了许多;再教小些,他又小了许多;再教小些,他又小了许多……”启是禹的儿子,物归原主,如意金箍棒不正是爸爸留下来给儿子的“遗产”吗?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启子承父业称王,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太史公所称的“贤”。石猴还没有出生时,整个花果山群“猴”无首,当它们偶然发现水帘洞时,都说:“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傷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石猴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智慧“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水帘洞,帮着众猴“寻了这一个洞天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众猴都“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石猴据此成为名副其实的美猴王。尽管石猴和启称王的方式略有不同,然而二者却都因为才能出众成为群体的领袖。
孙悟空是古典名著中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一个形象,吴承恩之后,根据《西游记》改编的话本、戏曲、电影、电视剧、动漫等艺术形式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极大地丰富了孙悟空等师徒四人的人物形象内涵。“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然,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美猴王”,对它原型的考究将永远在路上。
(作者单位:南京宇通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