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04-01
记得刚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时候,上一节音乐课几乎要费我九牛二虎之力,希望孩子们参与进来,往往却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我不赞成他的说法!”“老师,我有不同意见!”“老师,我还想补充”……于是,渐渐地我用自己的标准答案去圈定学生。可久而久之,虽然我努力不减、认真不变,但是孩子们却不喜欢上我的音乐课了。这样的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到底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按照孩子们的答案用趣味进行?
不通则变嘛,《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学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参与音乐,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自主式、探究式的教学环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探索种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我果断地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只要我们把握住“以人为本,重在育人”的基本思想,跳出备课时设定的思路,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思考与发现,灵活应变,那些“七嘴八舌”就总能统一到课堂中来,让音乐课堂精彩纷呈。
比如,欣赏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孩子们在闭目聆听乐曲的第一组曲后,我让他们说说脑海中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时,课堂上立刻出现了“百鸟争鸣”的场面,有的说“小动物们在晨曦中醒来了,他们看到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新可爱,伸伸懒腰,觉得舒服极了”;有的说“狮王慵懒地伸了伸腿,要开始对自己的王国进行巡视了“;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在森林中散步的小动物们看见狮王来了,一个个都吓得躲了起来,连大气都不敢出。”……孩子们个个思维活跃,争先恐后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表达了出来。显然,这已经完全没有我“标准答案”的容身之所了,但是,我很開心,我赞扬了他们,因为他们是在用心聆听、用心感受。
在教学《小鸟,请到这里来》中,我问孩子们:“现在小鸟的居住环境很多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它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寻找其他适宜居住的地方,我们还能再把它们请回来吗?”孩子们一下子“七嘴八舌”,“我们应该保护环境,做好清洁卫生。”“我们应该种许多许多树!”“我会用美妙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把它们重新吸引回来。”……这些回答精彩纷呈,耐人寻味。突然,我发现有个孩子正撅着嘴,眼望着窗外在吹口哨。我走过去,和蔼地示意他,为大家讲讲这样做的理由,他说:“我在学小鸟说话,告诉其他的小鸟们,现在我们这里环境优美、绿树成荫,人们都爱它们,希望它们回来,再也不会威胁到它们的安全啦!”多么独特的想法,多么富有童真和爱心的构思!
在《守株待兔》的欣赏教学中,我把它编成了小音乐剧,几个学生正在表演,到了农夫把兔子拾回家后,本来应该在树下继续等,可是那个扮演农夫的孩子丝毫没有想坐在树下继续等待的意思,反而拿了把锄头,在舞台上表演起锄地、播种来。 “老师,他应该在树下等兔子”;“就是就是,老师,他演错了”;“老师,他耍赖,他乱演”。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也有点不知所措了。
“你能告诉老师,其他小朋友为什么说你演错了么?”我故意面带好奇地问他。
“我没在树下等兔子。”
“那你为什么不在树下等兔子呢?”
没想到,他理直气壮地说:“以前的农夫太喜欢偷懒了,梦想能白白捡到果实,所以最后什么也没得到,可是我不是喜欢偷懒的农夫啊,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上不会掉馅饼,所以这一次我认真劳动,再不想着偷懒了。”“哦!”我明白了,随即开始引导学生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演吗?因为他不愿意再重复上一次的错误,知道了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有所收获,他勇于承认错误又能及时的改正它,你们愿意向他学习吗?”学生们听到我说的话,羡慕的目光一齐投向那位小朋友,不约而同地大声回答:“愿意!”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我们用宽容而鼓励的心态,赏识和赞许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每一次“不按常理出牌”,让那些“七嘴八舌”、“百花齐放”,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记得刚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时候,上一节音乐课几乎要费我九牛二虎之力,希望孩子们参与进来,往往却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我不赞成他的说法!”“老师,我有不同意见!”“老师,我还想补充”……于是,渐渐地我用自己的标准答案去圈定学生。可久而久之,虽然我努力不减、认真不变,但是孩子们却不喜欢上我的音乐课了。这样的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到底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按照孩子们的答案用趣味进行?
不通则变嘛,《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学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参与音乐,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自主式、探究式的教学环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探索种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我果断地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只要我们把握住“以人为本,重在育人”的基本思想,跳出备课时设定的思路,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思考与发现,灵活应变,那些“七嘴八舌”就总能统一到课堂中来,让音乐课堂精彩纷呈。
比如,欣赏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孩子们在闭目聆听乐曲的第一组曲后,我让他们说说脑海中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时,课堂上立刻出现了“百鸟争鸣”的场面,有的说“小动物们在晨曦中醒来了,他们看到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新可爱,伸伸懒腰,觉得舒服极了”;有的说“狮王慵懒地伸了伸腿,要开始对自己的王国进行巡视了“;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在森林中散步的小动物们看见狮王来了,一个个都吓得躲了起来,连大气都不敢出。”……孩子们个个思维活跃,争先恐后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表达了出来。显然,这已经完全没有我“标准答案”的容身之所了,但是,我很開心,我赞扬了他们,因为他们是在用心聆听、用心感受。
在教学《小鸟,请到这里来》中,我问孩子们:“现在小鸟的居住环境很多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它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寻找其他适宜居住的地方,我们还能再把它们请回来吗?”孩子们一下子“七嘴八舌”,“我们应该保护环境,做好清洁卫生。”“我们应该种许多许多树!”“我会用美妙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把它们重新吸引回来。”……这些回答精彩纷呈,耐人寻味。突然,我发现有个孩子正撅着嘴,眼望着窗外在吹口哨。我走过去,和蔼地示意他,为大家讲讲这样做的理由,他说:“我在学小鸟说话,告诉其他的小鸟们,现在我们这里环境优美、绿树成荫,人们都爱它们,希望它们回来,再也不会威胁到它们的安全啦!”多么独特的想法,多么富有童真和爱心的构思!
在《守株待兔》的欣赏教学中,我把它编成了小音乐剧,几个学生正在表演,到了农夫把兔子拾回家后,本来应该在树下继续等,可是那个扮演农夫的孩子丝毫没有想坐在树下继续等待的意思,反而拿了把锄头,在舞台上表演起锄地、播种来。 “老师,他应该在树下等兔子”;“就是就是,老师,他演错了”;“老师,他耍赖,他乱演”。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也有点不知所措了。
“你能告诉老师,其他小朋友为什么说你演错了么?”我故意面带好奇地问他。
“我没在树下等兔子。”
“那你为什么不在树下等兔子呢?”
没想到,他理直气壮地说:“以前的农夫太喜欢偷懒了,梦想能白白捡到果实,所以最后什么也没得到,可是我不是喜欢偷懒的农夫啊,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上不会掉馅饼,所以这一次我认真劳动,再不想着偷懒了。”“哦!”我明白了,随即开始引导学生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演吗?因为他不愿意再重复上一次的错误,知道了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有所收获,他勇于承认错误又能及时的改正它,你们愿意向他学习吗?”学生们听到我说的话,羡慕的目光一齐投向那位小朋友,不约而同地大声回答:“愿意!”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我们用宽容而鼓励的心态,赏识和赞许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每一次“不按常理出牌”,让那些“七嘴八舌”、“百花齐放”,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