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总理履职百日盘点
2013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李克强为国务院总理,他成为新中国这个13亿多人口大国的第7任总理。时至2013年6月25日,李克强这个拥有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和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的高材生掌舵中国这艘经济航母正好100天,盘点新总理百日治理经济的理念和思路,可以清晰地展现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走向。
应对“钱荒”,“克强指数”和“李克强经济学”的本质是按经济规律办事
李克强既熟知国情,又具有扎实的现代经济理论知识。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总理,深知在中国这样一个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建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道路曲折。他上任百日,初步形成治理经济理念。
长期以来,很多领导人不尊重经济规律,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拍脑袋决策,造成很多失误,交了很多学费。早在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时,李克强就提出了“克强指数” (Li Keqiang Index),即通过“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 三种经济指标,来研判经济发展状况,2010年被英国著名政经杂志《经济学人》推出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
担任总理后,李克强在不同场合举行座谈会、召开会议,研判经济形势。针对中国经济正在放缓,外贸、固定投资增速都在下滑的明显迹象,新一届政府在近3个月时间里并没有释放较大的经济政策调整信号。5月13日,李克强说,在存量货币较大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较高。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
进入6月以来,银行开始闹“钱荒”,有人希望中央银行进一步放松银根“救市”,但是央行并没有施以援手,拒不“放水”,打破了市场关于央行“放水”的惯性期待。央行拒绝救市,以金融之手,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正是李克强按照经济规律,以金融之手,通过市场的调节让资金流向最该去的地方,恢复经济结构平衡,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目标,力保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此举令金融界普遍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的金融新政和货币思路已初现端倪。
简政放权释放改革红利
李克强多次提出,改革是最大的红利。“简政”是李克强获取“改革红利”的第一步棋。
3月18日,新一届国务院正式上班第一天,李克强主持召开第一次常务会议,内容是加快推进机构改革,落实任务。 5月6日,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在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等9个重点领域加大改革力度。3个月内按计划完成“简政”任务,本届政府内“放权”目标实现近3成。有媒体评论,这是激发社会活力的一剂“良药”。
接着,李克强快马加鞭、按时间表有条不紊地实施“放权”。4月24日,国务院第一批取消71项行政审批事项;5月6日,再取消和下放61项行政审批事项;6月19日,第三批取消和下放32项行政审批事项。
上任100天,李克强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164项,他曾经承诺在本届政府内取消和下放近600个项目,已经完成近30%。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之后,“跑部钱进”现象减少,国务院各部门的重心将转为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
以人为本,重视民生改善
李克强上任100天,大量的时间在走基层,访民生,亲民务实。从震区到疫区,从婴幼儿奶粉到大学生就业,李克强领导的新一届政府,努力编织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
上任之初,李克强就想编织一张覆盖全民、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坚守网底不破,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这张网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住房。在首次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动情地回答记者说,人如果陷入生存的窘境,很容易冲击社会的道德和心理底线。
5月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今年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监管制度。5月13日,在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要求严格监管,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重拳方有效,重典才治乱,绝不容许再出现奶粉那样的信任危机。
“六一”前一天,他开会研究了婴幼儿奶粉质量问题。会议提出5项措施,提高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水平。6月16日,国家九部委推出婴幼儿奶粉新规,缓解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
6月17日,李克强到审计署调研的时候叮嘱,用到改善民生上的钱决不能变成“窟窿”,防止群众的“保命钱”、“活命钱”被挪用甚至被贪污。
6月2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棚户区改造,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将棚户区改造等作为接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调整优化投资安排,压缩一般性投资,集中一部分资金重点加强对这些方面的支持,把钱用在“刀刃”上,引导、带动信贷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
6月28日在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批示,医改事关民生福祉,也是民心所向,要向全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向深化改革要红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
治理产能过剩,发展实体经济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竞争力的高低,实体经济是关键。现代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依靠虚拟经济发展起来的。因此,发展实体经济是李克强就任总理后重点关注的。
5月1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表示,要坚决完成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等现象。
光伏产业作为中国经济“升级版”中新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已经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中国光伏产业自2012年起就面临着包括欧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在这场光伏产业的“保卫战”中,作为总理的李克强一开始就十分关心,并亲自做了很多关键性工作。
5月26日,在访问德国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谈时,李克强指出,今日欧盟拟对华光伏产品和无线通信设备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中国政府表示坚决反对。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总理对保护本国经济上的“强硬”作风。 李克强不仅向欧盟表达反制裁的强硬态度,还为光伏产业支招,鼓励“启动国内市场”,为正在遭遇困难的中国光伏业“打气”和“支招”。6月7日,李克强来到河北省考察时,专门到光伏企业实地了解企业经营中的困难,他表示,当前中欧谈判成效是有的,但谈判没有结束,我们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希望企业挺过两个月。
正是因为李克强总理的强硬态度和中方的努力,中欧谈判取得成效,6月4日,欧盟作出初裁决定,在最后一刻将临时反倾销税从47.6%下调到11.8%。这一结果来之不易。
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李克强将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关注发展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创业,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农业对李克强来说并不陌生,在上大学之前他曾经在农村插队,还担任过大队书记。在地方主政时,他也经常到田里,“抓一把,就知道土壤墒情如何”。就任总理后,在他眼中,农业已不仅是事关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问题,他更关心怎样以农业现代化来支撑新型城镇化。李克强的思路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固本强基,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
1993年至1998年期间,李克强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学习经济学,打下了深厚的经济学功底,形成了他对中国经济问题的一些独到见解。
3月17日李克强在回答新华社记者的提问时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而且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改造一千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尤为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3月27日,春分刚过。李克强开始就任总理后的首次调研,首站选择江苏省江阴市新桥镇,专程考察小城镇规划建设和农业现代化。面积仅19.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万的新桥是江阴最小的镇,但却是江阴乃至江苏城镇化的样本:农民上楼成为工人,集中居住率在80%以上,80%以上的农民成为现代产业工人。李克强说,小城镇建好了,会比大城市生活更方便。他高度肯定了新桥镇的“三集中”,反对人为“造城”,认为城镇化要有产业支撑,进城农民能就业创业,生活才会更安稳,城镇化才能扎实。
现代化农业是李克强的另一兴趣点。在常熟的家庭农场,李克强说,通过股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是大方向,适度规模经营对新型城镇化会形成有力支撑。
4月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推动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国务院确定黑龙江先开展试验。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综合配套改革包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探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等9项内容。
彻查楼堂馆所,打造“廉价政府”
3月17日,李克强在履职总理后的首次答记者问时,表示要用简朴的政府来取信于民,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并就削减政府开支约法三章:本届政府任期内,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务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
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紧急通知,对各地、各部门修建政府性楼堂馆所情况开展清理检查。通知表示,坚决遏制违规修建政府性楼堂馆所现象。通知下发后,省级政府组成部门、地市级政府都开始清查。
6月17日,李克强到审计署考察,他要求审计署用“火眼金睛”看好国家钱财,确保公共资金节约、合理、有效使用。和审计署工作人员座谈时,李克强又提出了“约法三章”,他要求对各地方、各部门的“三公”等行政经费使用情况加强专项审计,切实纠正违规行为,坚决制止新建或变相购建办公楼。政府过紧日子,把钱花在刀刃上,还要“看好钱袋子”。实际上是要打造“廉价政府”,这符合人民利益。
经济治理理念初显
新总理履职百日,如履薄冰,实干兴邦,也初步表现出了李克强作为总理的治理经济理念:
务实,正如他自己所说,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改革,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是,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别无选择,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
廉洁,建设廉价政府、廉洁政府,个人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
科学,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治理环境,不能欠新账,加快还旧账。
李克强治理经济表现出了三个特征:以短痛换长痛;以短期GDP换增长方式转型;以改革红利换粗放投入。未来中国经济按照这种思路持续发展,“中国梦”的实现可待。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责编/马静 美编/李祥峰
2013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李克强为国务院总理,他成为新中国这个13亿多人口大国的第7任总理。时至2013年6月25日,李克强这个拥有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和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的高材生掌舵中国这艘经济航母正好100天,盘点新总理百日治理经济的理念和思路,可以清晰地展现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走向。
应对“钱荒”,“克强指数”和“李克强经济学”的本质是按经济规律办事
李克强既熟知国情,又具有扎实的现代经济理论知识。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总理,深知在中国这样一个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建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道路曲折。他上任百日,初步形成治理经济理念。
长期以来,很多领导人不尊重经济规律,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拍脑袋决策,造成很多失误,交了很多学费。早在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时,李克强就提出了“克强指数” (Li Keqiang Index),即通过“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 三种经济指标,来研判经济发展状况,2010年被英国著名政经杂志《经济学人》推出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
担任总理后,李克强在不同场合举行座谈会、召开会议,研判经济形势。针对中国经济正在放缓,外贸、固定投资增速都在下滑的明显迹象,新一届政府在近3个月时间里并没有释放较大的经济政策调整信号。5月13日,李克强说,在存量货币较大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较高。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
进入6月以来,银行开始闹“钱荒”,有人希望中央银行进一步放松银根“救市”,但是央行并没有施以援手,拒不“放水”,打破了市场关于央行“放水”的惯性期待。央行拒绝救市,以金融之手,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正是李克强按照经济规律,以金融之手,通过市场的调节让资金流向最该去的地方,恢复经济结构平衡,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目标,力保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此举令金融界普遍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的金融新政和货币思路已初现端倪。
简政放权释放改革红利
李克强多次提出,改革是最大的红利。“简政”是李克强获取“改革红利”的第一步棋。
3月18日,新一届国务院正式上班第一天,李克强主持召开第一次常务会议,内容是加快推进机构改革,落实任务。 5月6日,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在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等9个重点领域加大改革力度。3个月内按计划完成“简政”任务,本届政府内“放权”目标实现近3成。有媒体评论,这是激发社会活力的一剂“良药”。
接着,李克强快马加鞭、按时间表有条不紊地实施“放权”。4月24日,国务院第一批取消71项行政审批事项;5月6日,再取消和下放61项行政审批事项;6月19日,第三批取消和下放32项行政审批事项。
上任100天,李克强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164项,他曾经承诺在本届政府内取消和下放近600个项目,已经完成近30%。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之后,“跑部钱进”现象减少,国务院各部门的重心将转为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
以人为本,重视民生改善
李克强上任100天,大量的时间在走基层,访民生,亲民务实。从震区到疫区,从婴幼儿奶粉到大学生就业,李克强领导的新一届政府,努力编织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
上任之初,李克强就想编织一张覆盖全民、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坚守网底不破,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这张网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住房。在首次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动情地回答记者说,人如果陷入生存的窘境,很容易冲击社会的道德和心理底线。
5月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今年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监管制度。5月13日,在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要求严格监管,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重拳方有效,重典才治乱,绝不容许再出现奶粉那样的信任危机。
“六一”前一天,他开会研究了婴幼儿奶粉质量问题。会议提出5项措施,提高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水平。6月16日,国家九部委推出婴幼儿奶粉新规,缓解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
6月17日,李克强到审计署调研的时候叮嘱,用到改善民生上的钱决不能变成“窟窿”,防止群众的“保命钱”、“活命钱”被挪用甚至被贪污。
6月2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棚户区改造,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将棚户区改造等作为接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调整优化投资安排,压缩一般性投资,集中一部分资金重点加强对这些方面的支持,把钱用在“刀刃”上,引导、带动信贷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
6月28日在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批示,医改事关民生福祉,也是民心所向,要向全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向深化改革要红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
治理产能过剩,发展实体经济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竞争力的高低,实体经济是关键。现代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依靠虚拟经济发展起来的。因此,发展实体经济是李克强就任总理后重点关注的。
5月1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表示,要坚决完成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等现象。
光伏产业作为中国经济“升级版”中新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已经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中国光伏产业自2012年起就面临着包括欧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在这场光伏产业的“保卫战”中,作为总理的李克强一开始就十分关心,并亲自做了很多关键性工作。
5月26日,在访问德国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谈时,李克强指出,今日欧盟拟对华光伏产品和无线通信设备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中国政府表示坚决反对。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总理对保护本国经济上的“强硬”作风。 李克强不仅向欧盟表达反制裁的强硬态度,还为光伏产业支招,鼓励“启动国内市场”,为正在遭遇困难的中国光伏业“打气”和“支招”。6月7日,李克强来到河北省考察时,专门到光伏企业实地了解企业经营中的困难,他表示,当前中欧谈判成效是有的,但谈判没有结束,我们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希望企业挺过两个月。
正是因为李克强总理的强硬态度和中方的努力,中欧谈判取得成效,6月4日,欧盟作出初裁决定,在最后一刻将临时反倾销税从47.6%下调到11.8%。这一结果来之不易。
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李克强将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关注发展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创业,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农业对李克强来说并不陌生,在上大学之前他曾经在农村插队,还担任过大队书记。在地方主政时,他也经常到田里,“抓一把,就知道土壤墒情如何”。就任总理后,在他眼中,农业已不仅是事关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问题,他更关心怎样以农业现代化来支撑新型城镇化。李克强的思路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固本强基,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
1993年至1998年期间,李克强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学习经济学,打下了深厚的经济学功底,形成了他对中国经济问题的一些独到见解。
3月17日李克强在回答新华社记者的提问时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而且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改造一千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尤为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3月27日,春分刚过。李克强开始就任总理后的首次调研,首站选择江苏省江阴市新桥镇,专程考察小城镇规划建设和农业现代化。面积仅19.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万的新桥是江阴最小的镇,但却是江阴乃至江苏城镇化的样本:农民上楼成为工人,集中居住率在80%以上,80%以上的农民成为现代产业工人。李克强说,小城镇建好了,会比大城市生活更方便。他高度肯定了新桥镇的“三集中”,反对人为“造城”,认为城镇化要有产业支撑,进城农民能就业创业,生活才会更安稳,城镇化才能扎实。
现代化农业是李克强的另一兴趣点。在常熟的家庭农场,李克强说,通过股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是大方向,适度规模经营对新型城镇化会形成有力支撑。
4月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推动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国务院确定黑龙江先开展试验。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综合配套改革包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探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模式等9项内容。
彻查楼堂馆所,打造“廉价政府”
3月17日,李克强在履职总理后的首次答记者问时,表示要用简朴的政府来取信于民,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并就削减政府开支约法三章:本届政府任期内,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务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
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紧急通知,对各地、各部门修建政府性楼堂馆所情况开展清理检查。通知表示,坚决遏制违规修建政府性楼堂馆所现象。通知下发后,省级政府组成部门、地市级政府都开始清查。
6月17日,李克强到审计署考察,他要求审计署用“火眼金睛”看好国家钱财,确保公共资金节约、合理、有效使用。和审计署工作人员座谈时,李克强又提出了“约法三章”,他要求对各地方、各部门的“三公”等行政经费使用情况加强专项审计,切实纠正违规行为,坚决制止新建或变相购建办公楼。政府过紧日子,把钱花在刀刃上,还要“看好钱袋子”。实际上是要打造“廉价政府”,这符合人民利益。
经济治理理念初显
新总理履职百日,如履薄冰,实干兴邦,也初步表现出了李克强作为总理的治理经济理念:
务实,正如他自己所说,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改革,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是,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别无选择,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
廉洁,建设廉价政府、廉洁政府,个人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
科学,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治理环境,不能欠新账,加快还旧账。
李克强治理经济表现出了三个特征:以短痛换长痛;以短期GDP换增长方式转型;以改革红利换粗放投入。未来中国经济按照这种思路持续发展,“中国梦”的实现可待。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责编/马静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