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了标题你可能会有些疑惑,我们经常会在形容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时说参差(cen ci)。“参差”怎么会被忘却了呢?如果我再讲一句诗,你可能会更疑惑了。屈原在《九歌·湘君》中写道:“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參差怎么还能吹?原来屈原讲的参差,是一种能吹奏的乐器。本刊2019年第3期登载了《唐朝乐队用什么乐器》一文,该文中讲的一种乐器就是参差,而且唐代还正是这种乐器盛行的时期,不过它在唐代时的名称不叫参差,而叫排箫。排箫怎么是参差呢?你看那排箫由多根细管组成,长短不一,实在是参差不齐,所以古人就将它命名为“参差”了。《风俗通义》中记载:“其形参差,像凤之翼”,这说明排箫不仅是乐管长短不一,形状还如同凤的翅膀一样。
我们国家什么时候有了排箫呢?大家知道,我国古代把许多发明都归于黄帝时期,排箫也不例外。《吕氏春秋》一书中就说黄帝命令一个叫伶伦的人,制成了能发出凤鸣叫般声音的排箫。当然啦,还有记载说在更早的伏羲时期人们就发明了排箫,而且是有16根乐管的,这些记载是不是真实可靠的呢?还有待考古发掘去验证。
目前我们国家发现的最早的排箫实物是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排箫,一共有两件,都是用13根竹管制成的。竹管较细的一端,口沿被刮薄作为吹孔,较粗的一端保留竹节,形成自然封闭。这13根竹管中最长的一根为22.5厘米,其他根依次缩短,最短的仅长5.1厘米。它们的粗细也不相同,最长的也是最粗的,外径0.85厘米,最短的也最细,外径0.55厘米。这些管子用三片细竹做成的夹子夹紧,再缠缚加固,吹口的一端,排成一条整齐的直线,下端则参差不齐,整体就像是凤的一只翅膀。因为每根竹管的体积都不相同,产生的振波自然也不一样,从而形成了高低不同的音响:长管吹出的是低音,短管发出的是高音。它们出土时,其中一件有8个箫管仍能吹奏出超过5声的乐音。
令人称奇的是,古人竟然还能用石材制作排箫呢!1978年,在河南省淅川县一座春秋中晚期的墓中就出土了一件石排箫,也是13管。工匠们将石块钻凿成管状,管壁仅厚1毫米,这实在需要鬼斧神工般的技艺,凿劲儿稍大一点儿,下手方向稍偏一点儿,都要前功尽弃。这件石排箫出土后,人们对它进行了测音,除了第7管因为管口残破不能发音外,其余12管都能发音,而且合乎音律。如果不是有实物摆在面前,真的是不敢想象。
秦以后,排箫吹管的数目在不断变化,通过一些文字和图像记载,我们可以看到16管、17管、18管,最多的还有23管的排箫,但无论管数如何变化,排箫一直保持着“其形参差,如凤之翼”的形状。
还要说明的是,我国古代还有一种单管的箫,像笛子似的在管身上有多个孔,声音悠扬动听。也正是为了和单管箫相区分,才有了排箫的名字。
我们国家什么时候有了排箫呢?大家知道,我国古代把许多发明都归于黄帝时期,排箫也不例外。《吕氏春秋》一书中就说黄帝命令一个叫伶伦的人,制成了能发出凤鸣叫般声音的排箫。当然啦,还有记载说在更早的伏羲时期人们就发明了排箫,而且是有16根乐管的,这些记载是不是真实可靠的呢?还有待考古发掘去验证。
目前我们国家发现的最早的排箫实物是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排箫,一共有两件,都是用13根竹管制成的。竹管较细的一端,口沿被刮薄作为吹孔,较粗的一端保留竹节,形成自然封闭。这13根竹管中最长的一根为22.5厘米,其他根依次缩短,最短的仅长5.1厘米。它们的粗细也不相同,最长的也是最粗的,外径0.85厘米,最短的也最细,外径0.55厘米。这些管子用三片细竹做成的夹子夹紧,再缠缚加固,吹口的一端,排成一条整齐的直线,下端则参差不齐,整体就像是凤的一只翅膀。因为每根竹管的体积都不相同,产生的振波自然也不一样,从而形成了高低不同的音响:长管吹出的是低音,短管发出的是高音。它们出土时,其中一件有8个箫管仍能吹奏出超过5声的乐音。
令人称奇的是,古人竟然还能用石材制作排箫呢!1978年,在河南省淅川县一座春秋中晚期的墓中就出土了一件石排箫,也是13管。工匠们将石块钻凿成管状,管壁仅厚1毫米,这实在需要鬼斧神工般的技艺,凿劲儿稍大一点儿,下手方向稍偏一点儿,都要前功尽弃。这件石排箫出土后,人们对它进行了测音,除了第7管因为管口残破不能发音外,其余12管都能发音,而且合乎音律。如果不是有实物摆在面前,真的是不敢想象。
秦以后,排箫吹管的数目在不断变化,通过一些文字和图像记载,我们可以看到16管、17管、18管,最多的还有23管的排箫,但无论管数如何变化,排箫一直保持着“其形参差,如凤之翼”的形状。
还要说明的是,我国古代还有一种单管的箫,像笛子似的在管身上有多个孔,声音悠扬动听。也正是为了和单管箫相区分,才有了排箫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