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忘却的“参差”

来源 :奇妙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th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了标题你可能会有些疑惑,我们经常会在形容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时说参差(cen ci)。“参差”怎么会被忘却了呢?如果我再讲一句诗,你可能会更疑惑了。屈原在《九歌·湘君》中写道:“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參差怎么还能吹?原来屈原讲的参差,是一种能吹奏的乐器。本刊2019年第3期登载了《唐朝乐队用什么乐器》一文,该文中讲的一种乐器就是参差,而且唐代还正是这种乐器盛行的时期,不过它在唐代时的名称不叫参差,而叫排箫。排箫怎么是参差呢?你看那排箫由多根细管组成,长短不一,实在是参差不齐,所以古人就将它命名为“参差”了。《风俗通义》中记载:“其形参差,像凤之翼”,这说明排箫不仅是乐管长短不一,形状还如同凤的翅膀一样。

  我们国家什么时候有了排箫呢?大家知道,我国古代把许多发明都归于黄帝时期,排箫也不例外。《吕氏春秋》一书中就说黄帝命令一个叫伶伦的人,制成了能发出凤鸣叫般声音的排箫。当然啦,还有记载说在更早的伏羲时期人们就发明了排箫,而且是有16根乐管的,这些记载是不是真实可靠的呢?还有待考古发掘去验证。
  目前我们国家发现的最早的排箫实物是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排箫,一共有两件,都是用13根竹管制成的。竹管较细的一端,口沿被刮薄作为吹孔,较粗的一端保留竹节,形成自然封闭。这13根竹管中最长的一根为22.5厘米,其他根依次缩短,最短的仅长5.1厘米。它们的粗细也不相同,最长的也是最粗的,外径0.85厘米,最短的也最细,外径0.55厘米。这些管子用三片细竹做成的夹子夹紧,再缠缚加固,吹口的一端,排成一条整齐的直线,下端则参差不齐,整体就像是凤的一只翅膀。因为每根竹管的体积都不相同,产生的振波自然也不一样,从而形成了高低不同的音响:长管吹出的是低音,短管发出的是高音。它们出土时,其中一件有8个箫管仍能吹奏出超过5声的乐音。
  令人称奇的是,古人竟然还能用石材制作排箫呢!1978年,在河南省淅川县一座春秋中晚期的墓中就出土了一件石排箫,也是13管。工匠们将石块钻凿成管状,管壁仅厚1毫米,这实在需要鬼斧神工般的技艺,凿劲儿稍大一点儿,下手方向稍偏一点儿,都要前功尽弃。这件石排箫出土后,人们对它进行了测音,除了第7管因为管口残破不能发音外,其余12管都能发音,而且合乎音律。如果不是有实物摆在面前,真的是不敢想象。
  秦以后,排箫吹管的数目在不断变化,通过一些文字和图像记载,我们可以看到16管、17管、18管,最多的还有23管的排箫,但无论管数如何变化,排箫一直保持着“其形参差,如凤之翼”的形状。
  还要说明的是,我国古代还有一种单管的箫,像笛子似的在管身上有多个孔,声音悠扬动听。也正是为了和单管箫相区分,才有了排箫的名字。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血液流变学和凝血时间变化的特点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2002年11月~2004年1月间妊娠晚期ICP孕妇156例和正常孕妇66例测定其血液流变学和
选择我院2012-2013年收治的行扁桃体切除的患儿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诱导插管,对照组采用罗库溴铵复合瑞芬太尼诱导插管,观察两
【正】 守法与执法,已是个老话题了,人们说的议的已都很多。但读罢新闻故事《一样的事不一样的结果》,笔者因此得到三个启示,故想说上几句。 启示一:守法经营并非会吃亏。时
选取2011年4月~2012年8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150例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予以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林霉素
大约在70万年以前,北京西南郊——周口店龙骨山,生活着一群能够直立行走的猿人。那时的周口店地区树木繁茂,气候非常温暖,他们看到了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巨大洞穴,于是便留了
三趾馬化石骨架 天津自然博物馆藏它是这个样子的  三趾马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马类,最早由德国古生物学家研究并命名,它的每只脚上都生有3个“趾”,所以早期中国学者把它的名字翻译为三趾马。大部分的早期马都有3个趾,三趾马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牙齿。结合马最早的祖先始祖马的5个趾可以看出,马类的脚部演化趋势是由5个趾演变为3个趾,最终演变成现在的单个马蹄。但是有一点必须在这里强调,三趾马并不是现代马的祖先,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充分借鉴了现代语义学理论,把很多语义理论引入语法分析,这大大丰富了语法分析的方法和理论。针对现代汉语中受事主语句进行研究,并从"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刊知真、知趣、知行,一朝博古通今.乐问、乐知、乐学,打造最强大脑。数千家博物馆,上亿件馆藏精品,一眼万年,将人类文明精髓尽收眼底文博
期刊
我们肚子饿了,就要吃东西;要吃东西,就离不开食物和餐具。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筷子可是餐具们的'老大',每一顿饭人们都离不开它。可是你知道吗,虽然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筷
远古人类披荆斩棘的生活仍在继续,但也在一步一步地发生着改变。在今天西安市东郊的浐(chǎn)河东岸,一个名叫半坡的村子里,大约6000年以前居住着一群人。正是这群半坡人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