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简单介绍于漪及其语文教育思想,阐述其“教人”不忘“育人”的教育理念和“兴趣”加之“情感”的教育艺术,为语文教育及教师成长给予启示。
【关键词】于漪 教学智慧 教师成长 启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069-02
于漪,1947年考入复旦大学,就读教育学专业。毕业后先教历史转而教授语文,之后担任校长。1978年被评为上海市首批语文特级教师。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出版了不少著作,如《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教文”不忘“育人”的教育理念和“兴趣”加之“情感”的教育艺术,为语文教育树立了一面旗帜,成为师者的楷模。对于每个怀揣着梦想的教育者来说,于漪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
一、于漪的教学智慧
名师的教学智慧代表着特定时代的教育变革及其发展,是人类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教学名师的教学智慧更有着独特的价值。对于“教学智慧”的界定,叶澜教授将其定义为“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所以,教学智慧应该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习、积累、反思、总结,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知、情、意等方面在教学实践中的充分体现。本文拟从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两个方面来谈谈于漪的教学智慧。
(一)教育理念。性质观是语文教育观念体系中的核心,统帅着语文教育的全局,决定着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对此,于漪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表了《弘扬人文,改革弊端》,高举人文性的大旗,提出语文学科性质的特点在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承认语文的人文性,必然只是注重语文形式,忽视语文内容。文化内涵本是语文的固有根基,教材中的任何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不可分割。只讲形式,就架空内容,语言形式就失去灵气,失去光泽,变成任意排列组合的僵死的符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一节中也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特点”。
“教育,就是培养人。”于漪认为,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只见“文”,不见“人”,充其量只在鸡虫得失上兜圈子,很难成为学生生活的导师、道德的教员。在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所以,她始终坚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又教给学生处事的态度、做人的道理。只有把“人”放在首要地位,才能走出“重术轻人”的误区,从而达到“育人”的目标。同时于漪也在其基础教育观中划定了育人的标尺,即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
于漪曾对记者说:“我认为教育改革归根到底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从以本本为本到以学生为本,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于漪视学生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独立个体。其学生观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学生是能思善想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不是“容器”。二是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做到目中有人。三是教师的“教”是通过学生的“学”而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要不断研究学生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总而言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对待,关注差异,一切为学生服务。
于漪的教育理念在其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完善,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也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引领作用。
(二)教育艺术。“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可得继志也”。早在《学记》中就有对教育艺术的精辟论述。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的序言中也提到了“教学论的意思是指教学的艺术”,这种艺术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语文教学而言,教育艺术的运用不仅能提高教育质量,还能给学生智慧的启迪与美的享受。于漪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教育艺术,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情感熏陶。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遏制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达尔文也提出“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深喜爱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于漪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兴趣观,“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它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认为语文课要有新鲜感、趣味性,能与时俱进,并且应具备一定的难度与深度,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克服困难的喜悦。
“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情,是语文教育的根”。正是于漪对语文、对学生有着满腔的热情和浓浓的爱意才有了她春风化雨般的“爱的教育”。而她所追求的也正是这样一种境界:直面于“人”、植根于“爱”、发轫于“美”、着力于“导”、作用于“心”。于漪在课中倾注自己的爱,诉诸学生的心灵和理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从学生出发又以学生为归宿,通过层层引导带领学生从“美”的角度,探求作品的“真”与“善”,从而开拓了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二、于漪的教学智慧对教师成长的启示
“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如是说。教师德才兼备、人格高尚才会对学生有更多的影响力。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努力,追求自我实现与自我成长。于漪的教学智慧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具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情怀。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师不仅心中要有一整个班级的全局,而且应心怀学生的个性,尊重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爱的教育”走进学生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重视教学反思。于漪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坚持写“教后”,记录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存在的闪光点,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学反思是指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教学过程本身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分析,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应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着力点,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自己的闪光点继续保持并加以发挥,找出不足之处努力寻求办法改进,有问题意识才能更好地进步,为学生负责。
(三)终身学习。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事业也飞速发展。教师作为一个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必须认识到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的需要。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事业,教育工作的性质与特点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程度的职业敏感,跟随时代奋力前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所以教师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技能,还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文字功底,片刻不能停止学习步伐,与学生共同成长。
于漪的教学智慧对教师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教师不仅要具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情怀,重视反思,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对教师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滢.于漪:育无止境爱满天下[N].中国教育报,2010.10.15(3)
[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3]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J].语文学习,1995(6)
[4]于漪.于漪文集第1卷[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5]于漪.素质·能力·智力——我的语文育人观[J].语文学习,1988(12)
[6]学慧.教育改革呼唤教师的角色转换——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J].江西教育,2003(13)
[7]于漪.兴趣·情感·求知欲——阅读教学艺术谈[J].语文学习,1989(2)
(责编 卢建龙)
【关键词】于漪 教学智慧 教师成长 启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069-02
于漪,1947年考入复旦大学,就读教育学专业。毕业后先教历史转而教授语文,之后担任校长。1978年被评为上海市首批语文特级教师。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出版了不少著作,如《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教文”不忘“育人”的教育理念和“兴趣”加之“情感”的教育艺术,为语文教育树立了一面旗帜,成为师者的楷模。对于每个怀揣着梦想的教育者来说,于漪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
一、于漪的教学智慧
名师的教学智慧代表着特定时代的教育变革及其发展,是人类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教学名师的教学智慧更有着独特的价值。对于“教学智慧”的界定,叶澜教授将其定义为“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所以,教学智慧应该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习、积累、反思、总结,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知、情、意等方面在教学实践中的充分体现。本文拟从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两个方面来谈谈于漪的教学智慧。
(一)教育理念。性质观是语文教育观念体系中的核心,统帅着语文教育的全局,决定着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对此,于漪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表了《弘扬人文,改革弊端》,高举人文性的大旗,提出语文学科性质的特点在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承认语文的人文性,必然只是注重语文形式,忽视语文内容。文化内涵本是语文的固有根基,教材中的任何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不可分割。只讲形式,就架空内容,语言形式就失去灵气,失去光泽,变成任意排列组合的僵死的符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一节中也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特点”。
“教育,就是培养人。”于漪认为,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只见“文”,不见“人”,充其量只在鸡虫得失上兜圈子,很难成为学生生活的导师、道德的教员。在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所以,她始终坚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又教给学生处事的态度、做人的道理。只有把“人”放在首要地位,才能走出“重术轻人”的误区,从而达到“育人”的目标。同时于漪也在其基础教育观中划定了育人的标尺,即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
于漪曾对记者说:“我认为教育改革归根到底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从以本本为本到以学生为本,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于漪视学生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独立个体。其学生观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学生是能思善想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不是“容器”。二是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做到目中有人。三是教师的“教”是通过学生的“学”而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要不断研究学生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总而言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对待,关注差异,一切为学生服务。
于漪的教育理念在其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完善,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也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引领作用。
(二)教育艺术。“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可得继志也”。早在《学记》中就有对教育艺术的精辟论述。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的序言中也提到了“教学论的意思是指教学的艺术”,这种艺术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语文教学而言,教育艺术的运用不仅能提高教育质量,还能给学生智慧的启迪与美的享受。于漪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教育艺术,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情感熏陶。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遏制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达尔文也提出“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深喜爱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于漪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兴趣观,“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它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认为语文课要有新鲜感、趣味性,能与时俱进,并且应具备一定的难度与深度,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克服困难的喜悦。
“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情,是语文教育的根”。正是于漪对语文、对学生有着满腔的热情和浓浓的爱意才有了她春风化雨般的“爱的教育”。而她所追求的也正是这样一种境界:直面于“人”、植根于“爱”、发轫于“美”、着力于“导”、作用于“心”。于漪在课中倾注自己的爱,诉诸学生的心灵和理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从学生出发又以学生为归宿,通过层层引导带领学生从“美”的角度,探求作品的“真”与“善”,从而开拓了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二、于漪的教学智慧对教师成长的启示
“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如是说。教师德才兼备、人格高尚才会对学生有更多的影响力。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努力,追求自我实现与自我成长。于漪的教学智慧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具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情怀。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师不仅心中要有一整个班级的全局,而且应心怀学生的个性,尊重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爱的教育”走进学生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重视教学反思。于漪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坚持写“教后”,记录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存在的闪光点,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学反思是指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教学过程本身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分析,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应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着力点,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自己的闪光点继续保持并加以发挥,找出不足之处努力寻求办法改进,有问题意识才能更好地进步,为学生负责。
(三)终身学习。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事业也飞速发展。教师作为一个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必须认识到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的需要。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事业,教育工作的性质与特点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程度的职业敏感,跟随时代奋力前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所以教师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技能,还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文字功底,片刻不能停止学习步伐,与学生共同成长。
于漪的教学智慧对教师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教师不仅要具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情怀,重视反思,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对教师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滢.于漪:育无止境爱满天下[N].中国教育报,2010.10.15(3)
[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3]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J].语文学习,1995(6)
[4]于漪.于漪文集第1卷[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5]于漪.素质·能力·智力——我的语文育人观[J].语文学习,1988(12)
[6]学慧.教育改革呼唤教师的角色转换——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J].江西教育,2003(13)
[7]于漪.兴趣·情感·求知欲——阅读教学艺术谈[J].语文学习,1989(2)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