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被世人尊称为“诗仙”的李白,长眠于马鞍山当涂县李白墓。李白墓虽然寄托了世人对“诗仙”的敬仰之情,却没有实现完善的旅游资源开发,同为历史名人墓葬、位于呼和浩特的昭君墓有着更为系统和完善的开发。针对这一现象,笔者采用典型案例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昭君墓的旅游开发,对李白墓开发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其他墓葬旅游开发引以借鉴。
关键词:墓葬旅游;旅游开发;李白墓;昭君墓
将名人墓园等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既是我们对历史名人及其为世人所作贡献的缅怀,也可以借助名人对历史作出的贡献,为世人指明人生方向,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旅游资源纽带,完善墓园附近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李白墓和昭君墓分别是生者为纪念历史名人李白和昭君而建的衣冠冢,以此进行吊唁故人,是一种广义上的名人墓园,本文将通过旅游开发对比,重点讨论为什么同为名人墓园,却有不一样的发展,并且该如何改变现状,为更多的墓葬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一、李白墓历史由来
李白墓依山而建,临河而筑,依的是当涂县县城东南7.5公里的青山,临的是当涂县姑溪河。元和十二年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将李白墓建在青山西麓,以了却李白“志在青山”的遗愿。昭君墓是后人为纪念昭君出塞,同时促进民族团结建在呼和浩特市的衣冠冢。曾经,昭君墓并不像现在这样为人们所熟知,她只是一个吹拂着荒凉柳枝的土丘,她只是在历史记载中为文人所叹息,现如今,已成为一个占地数百亩,世人常去吊唁、游玩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热门旅游景点。
二、影响墓葬旅游开发的因素分析
(一)开发资金的投入
定性评价“三三六”评价法中的六大条件,突出强调了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投资条件对于评价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一个地方的旅游景点能否得到高度评价还得看该区域的开发资金投入。昭君墓因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开发与保护受到了呼和浩特市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1986年5月22日,位于呼和浩特的昭君墓第一期开发工程拉开了序幕,共征地70亩,另外政府拨款100万。2006年1月25日,政府重新启动昭君墓因故暂停的第三期扩建工程,建成后建筑面积共达132000平方米,总投资约4000万。”项目施工完成后,昭君墓成为了呼和浩特市昭君墓博物院,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最终成为呼和浩特市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李白墓至今占地也只有约50余公亩,规模非常小。根据以上数据资料,对两者的开发投入进行对比,差距之大能够一目了然。
(二)景点交通状况
交通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六大因素中之一,是构成旅游行业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昭君墓建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黑河的南岸,各火车站、机场等交通站点有班车直达景区,市内交通便捷,景区之间交通互通。然而再对比看看李白墓的交通现状,首先,李白墓位于村镇,地理位置偏僻,外地游客要转几趟车,耗费时间长,交通便利,另外,距离其他景区较远,景区之间没有班车来往。交通的不便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增加了游客提前计划的旅游行程,更严重的是还会缩小景区客源市场的覆盖范围,客流量骤减。
(三)景區开发内容
单一的观光型旅游模式对游客是没有吸引力的,只有将景区所依托的各类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编排出有特色、饱满的旅游线路向游客推广才能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虽说有李白来奠基文化资源基础,但是文化气息薄弱,相比之下,公园性较强,2017年,李白墓景区被整合进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景区等级由3a升级到4A,参观面积扩大,但是除了李白衣冠冢,没有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 并且旅游景区商品品种单一,毫无资源特色。昭君墓于2006年完成景区第三期扩建工程后,又新增了单于大帐、匈奴文化博物馆、昭君宅等景点。匈奴文化博物馆建成后约占地三千多平方米,主要是为了展示有关于匈奴民族生活点滴的内容;单于大帐是一个表演汉代和匈奴歌舞的表演大厅,昭君宅是仿建湖北的昭君故里建成。昭君墓旅游内容丰富多样,总能吸引人们一探究竟的眼球。
(四)景区知名度
景区的知名度归根到底还是文化的因素,文人因子正是提高墓葬旅游景区知名度、唤起旅游发展的重要部分。李白的衣冠冢存在争议性,有人说是采石矶,亦有人说是当涂李白墓。马鞍山采石矶景区是以采石矶为中心轴,以长江为景区展开的纽带,并将诗人李白的生平活动与诗歌贯穿其中,整个景区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将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完美的结合起来,属于国家4A级景区。在国家乃至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名气要远远大于李白墓园。来马鞍山游玩的人,大部分都认为采石矶是李白真正的衣冠冢,而非当涂县李白墓,李白墓在社会各界知名度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都很小。
三、对于李白墓开发的建议
(一)加大投资力度,深度挖掘文化资源
历经30多年,昭君墓的大规模修缮共进行了三次,最终构建出多姿的、具有昭君文化内涵的展示内容和较为完善的相关配套设施。李白墓所在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在景区的开发过程中,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第一位,对文化资源进行更好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改善交通状况,完善景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各种宣传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李白墓的知名度。针对目前文化意识不足的问题,在开发过程中,应格外注重对文化资源的强化与保护,将李白墓打造成具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
(二)旅游资源联合发展
从同性质旅游资源的角度看,与其让采石矶与李白墓这两种同质旅游资源相互争夺客源市场,何不将这一巨大难题转化为巨大的旅游市场。仅仅是单一的旅游线路,在视觉上必然会给旅客带来审美疲劳,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两种同质资源,将李白墓与采石矶相结合,打造出“李白游地”和“李白逝地”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激发更大的经济效益。从邻近的旅游资源角度看,由于古人多将陵墓修建在依山傍水的环境秀美之处,所以说“让陵墓旅游资源地域能够称好的便是自然旅游资源。”李白墓紧挨桃花山庄、大青山动物园等景点,可将李白墓的文化旅游资源与周边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出完整旅游线路。
(三)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发产品产业链,增强景区吸引力
昭君墓利用昭君文化节,实现创收的同时,也加深了世人对呼和浩特的熟知度,提高了知名度。从1989年起,安徽马鞍山每年的重阳节期间举办中国国际吟诗节。但是对比昭君文化节来看,国家吟诗节并没有给李白墓的旅游开发带来最佳的效应,只有加大宣传力度,坚持办大办好国际吟诗节,提高文化旅游的档次,才能够引发良好的市场效应,带动经济发展。李白墓具有特色的旅游开发产品只有采石矶茶干,其他产品均未能达到便携性、特色性、文化性等文化旅游产品要求。针对这一现象,李白墓园应致力于文化旅游特色产品的开发,在做好景区开发的同时,也应做好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带动当地的经济效益。
李白墓作为墓葬资源在转化为旅游资源时,应该遵循以保护文化为前提、以大量投入资金为基础、以联动开发为保障、以多样的文化商品为原则,打造成具有特色的、不被市场淘汰的墓葬旅游景点。
参考文献
[1]武展云:呼和浩特市昭君墓的开发扩建与思考[J],呼和浩特经济,2010年11月。
[2]武高明:弘扬昭君文化 提高服务水平 建设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景区[J],实践,2010年3月。
[3]洪帅:关于曹操墓的旅游开发及利用的探讨[J],江苏论坛,河南科技学院,2010年5月。
关键词:墓葬旅游;旅游开发;李白墓;昭君墓
将名人墓园等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既是我们对历史名人及其为世人所作贡献的缅怀,也可以借助名人对历史作出的贡献,为世人指明人生方向,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旅游资源纽带,完善墓园附近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李白墓和昭君墓分别是生者为纪念历史名人李白和昭君而建的衣冠冢,以此进行吊唁故人,是一种广义上的名人墓园,本文将通过旅游开发对比,重点讨论为什么同为名人墓园,却有不一样的发展,并且该如何改变现状,为更多的墓葬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一、李白墓历史由来
李白墓依山而建,临河而筑,依的是当涂县县城东南7.5公里的青山,临的是当涂县姑溪河。元和十二年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将李白墓建在青山西麓,以了却李白“志在青山”的遗愿。昭君墓是后人为纪念昭君出塞,同时促进民族团结建在呼和浩特市的衣冠冢。曾经,昭君墓并不像现在这样为人们所熟知,她只是一个吹拂着荒凉柳枝的土丘,她只是在历史记载中为文人所叹息,现如今,已成为一个占地数百亩,世人常去吊唁、游玩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热门旅游景点。
二、影响墓葬旅游开发的因素分析
(一)开发资金的投入
定性评价“三三六”评价法中的六大条件,突出强调了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投资条件对于评价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一个地方的旅游景点能否得到高度评价还得看该区域的开发资金投入。昭君墓因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开发与保护受到了呼和浩特市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1986年5月22日,位于呼和浩特的昭君墓第一期开发工程拉开了序幕,共征地70亩,另外政府拨款100万。2006年1月25日,政府重新启动昭君墓因故暂停的第三期扩建工程,建成后建筑面积共达132000平方米,总投资约4000万。”项目施工完成后,昭君墓成为了呼和浩特市昭君墓博物院,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最终成为呼和浩特市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李白墓至今占地也只有约50余公亩,规模非常小。根据以上数据资料,对两者的开发投入进行对比,差距之大能够一目了然。
(二)景点交通状况
交通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六大因素中之一,是构成旅游行业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昭君墓建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黑河的南岸,各火车站、机场等交通站点有班车直达景区,市内交通便捷,景区之间交通互通。然而再对比看看李白墓的交通现状,首先,李白墓位于村镇,地理位置偏僻,外地游客要转几趟车,耗费时间长,交通便利,另外,距离其他景区较远,景区之间没有班车来往。交通的不便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增加了游客提前计划的旅游行程,更严重的是还会缩小景区客源市场的覆盖范围,客流量骤减。
(三)景區开发内容
单一的观光型旅游模式对游客是没有吸引力的,只有将景区所依托的各类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编排出有特色、饱满的旅游线路向游客推广才能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虽说有李白来奠基文化资源基础,但是文化气息薄弱,相比之下,公园性较强,2017年,李白墓景区被整合进大青山李白文化旅游区,景区等级由3a升级到4A,参观面积扩大,但是除了李白衣冠冢,没有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 并且旅游景区商品品种单一,毫无资源特色。昭君墓于2006年完成景区第三期扩建工程后,又新增了单于大帐、匈奴文化博物馆、昭君宅等景点。匈奴文化博物馆建成后约占地三千多平方米,主要是为了展示有关于匈奴民族生活点滴的内容;单于大帐是一个表演汉代和匈奴歌舞的表演大厅,昭君宅是仿建湖北的昭君故里建成。昭君墓旅游内容丰富多样,总能吸引人们一探究竟的眼球。
(四)景区知名度
景区的知名度归根到底还是文化的因素,文人因子正是提高墓葬旅游景区知名度、唤起旅游发展的重要部分。李白的衣冠冢存在争议性,有人说是采石矶,亦有人说是当涂李白墓。马鞍山采石矶景区是以采石矶为中心轴,以长江为景区展开的纽带,并将诗人李白的生平活动与诗歌贯穿其中,整个景区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将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完美的结合起来,属于国家4A级景区。在国家乃至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名气要远远大于李白墓园。来马鞍山游玩的人,大部分都认为采石矶是李白真正的衣冠冢,而非当涂县李白墓,李白墓在社会各界知名度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都很小。
三、对于李白墓开发的建议
(一)加大投资力度,深度挖掘文化资源
历经30多年,昭君墓的大规模修缮共进行了三次,最终构建出多姿的、具有昭君文化内涵的展示内容和较为完善的相关配套设施。李白墓所在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在景区的开发过程中,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第一位,对文化资源进行更好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改善交通状况,完善景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各种宣传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李白墓的知名度。针对目前文化意识不足的问题,在开发过程中,应格外注重对文化资源的强化与保护,将李白墓打造成具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
(二)旅游资源联合发展
从同性质旅游资源的角度看,与其让采石矶与李白墓这两种同质旅游资源相互争夺客源市场,何不将这一巨大难题转化为巨大的旅游市场。仅仅是单一的旅游线路,在视觉上必然会给旅客带来审美疲劳,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两种同质资源,将李白墓与采石矶相结合,打造出“李白游地”和“李白逝地”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激发更大的经济效益。从邻近的旅游资源角度看,由于古人多将陵墓修建在依山傍水的环境秀美之处,所以说“让陵墓旅游资源地域能够称好的便是自然旅游资源。”李白墓紧挨桃花山庄、大青山动物园等景点,可将李白墓的文化旅游资源与周边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出完整旅游线路。
(三)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发产品产业链,增强景区吸引力
昭君墓利用昭君文化节,实现创收的同时,也加深了世人对呼和浩特的熟知度,提高了知名度。从1989年起,安徽马鞍山每年的重阳节期间举办中国国际吟诗节。但是对比昭君文化节来看,国家吟诗节并没有给李白墓的旅游开发带来最佳的效应,只有加大宣传力度,坚持办大办好国际吟诗节,提高文化旅游的档次,才能够引发良好的市场效应,带动经济发展。李白墓具有特色的旅游开发产品只有采石矶茶干,其他产品均未能达到便携性、特色性、文化性等文化旅游产品要求。针对这一现象,李白墓园应致力于文化旅游特色产品的开发,在做好景区开发的同时,也应做好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带动当地的经济效益。
李白墓作为墓葬资源在转化为旅游资源时,应该遵循以保护文化为前提、以大量投入资金为基础、以联动开发为保障、以多样的文化商品为原则,打造成具有特色的、不被市场淘汰的墓葬旅游景点。
参考文献
[1]武展云:呼和浩特市昭君墓的开发扩建与思考[J],呼和浩特经济,2010年11月。
[2]武高明:弘扬昭君文化 提高服务水平 建设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景区[J],实践,2010年3月。
[3]洪帅:关于曹操墓的旅游开发及利用的探讨[J],江苏论坛,河南科技学院,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