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展情况如何,让调查数据告诉你。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纲要发布已有近两年时间,有部分区域和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已初具品牌。但在全国范围内,教育管理者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如何,区域或学校的开展情况如何,却未可知。本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及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关注,本刊采编部采用网络问卷调研及电话调研的形式,对全国市、区教育局相关人员及中小学管理者进行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420份,并对此进行分析。
对“国学”“经典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模糊,区别不清。正确的认识对于实践具有导向和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认为“国学”“经典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者是一回事或者差不多的人占到33%,大大出乎笔者预料。虽说并非绝对,但从这样的基本认识也可看出各地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要求人们从概念上理清三者确实没有必要,但是若简单的区分都无法做到,将三者混为一谈,非一位教育管理者所应当的。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在调研中,大部分的教育管理者都认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74%的人认为可从传统文化中选取词句作为校训,83%的人认同学校举行传统的“开学礼”活动。而认可用传统文化的元素来设计校园的人也有76%。现实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不少学校古风古韵颇浓,但教育管理者们对近年来较热的在校园内建孔子像一事,普遍还是持谨慎的态度,认为学校在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时,更应根据学校及学生的需要做选择,而不是一味跟风。而调研的另一项数据也显示,在学术界常常讨论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问题,在许多教育管理者看来却是伪命题。七成以上的人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两者不冲突。我们姑且不从学术上去争论这一问题,但教育管理者们的观点却隐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现代校园的某种必然性。
地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多是软要求。虽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纲要早已印发,但是大部分地方只是软要求,并不做硬性的规定。这样的弹性让学校可根据学生的需要自主选择,自由开展,在江浙一带也出现了一批传统文化教育品牌学校,如徐市中心小学。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地区如四川省攀枝花市教育局、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委的工作人员表示,当地学校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做了实事,但因缺少梳理和评价,难以确定各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真实效果。而在全国调研中,我们发现不认可区域内推出国学名校长和名师的比例达38%,这让人怀疑部分国学名校长与名师活动的评定标准以及其真实性。
想做但条件不允许,地方教育部门与家长态度模糊。特色是薄弱学校破局的法宝,但现实是一些薄弱学校,特别是西南、西北地区的学校,因为地区经济的贫困,基础教育本身薄弱,就连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也难以保证。因此,当记者向西南、西北地区的教育部门工作人员了解情况时,他们普遍表示条件达不到,不仅领导重视不足,家长配合度也不高。而近年来颇受欢迎的国学其实只是在少数地区开展火热,调研数据显示非常支持国学的只占三成,更多区县的教育部门与家长的态度还是比较模糊的。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记者)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纲要发布已有近两年时间,有部分区域和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已初具品牌。但在全国范围内,教育管理者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如何,区域或学校的开展情况如何,却未可知。本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及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关注,本刊采编部采用网络问卷调研及电话调研的形式,对全国市、区教育局相关人员及中小学管理者进行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420份,并对此进行分析。
对“国学”“经典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模糊,区别不清。正确的认识对于实践具有导向和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认为“国学”“经典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者是一回事或者差不多的人占到33%,大大出乎笔者预料。虽说并非绝对,但从这样的基本认识也可看出各地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要求人们从概念上理清三者确实没有必要,但是若简单的区分都无法做到,将三者混为一谈,非一位教育管理者所应当的。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在调研中,大部分的教育管理者都认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74%的人认为可从传统文化中选取词句作为校训,83%的人认同学校举行传统的“开学礼”活动。而认可用传统文化的元素来设计校园的人也有76%。现实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不少学校古风古韵颇浓,但教育管理者们对近年来较热的在校园内建孔子像一事,普遍还是持谨慎的态度,认为学校在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时,更应根据学校及学生的需要做选择,而不是一味跟风。而调研的另一项数据也显示,在学术界常常讨论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问题,在许多教育管理者看来却是伪命题。七成以上的人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两者不冲突。我们姑且不从学术上去争论这一问题,但教育管理者们的观点却隐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现代校园的某种必然性。
地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多是软要求。虽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纲要早已印发,但是大部分地方只是软要求,并不做硬性的规定。这样的弹性让学校可根据学生的需要自主选择,自由开展,在江浙一带也出现了一批传统文化教育品牌学校,如徐市中心小学。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地区如四川省攀枝花市教育局、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委的工作人员表示,当地学校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做了实事,但因缺少梳理和评价,难以确定各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真实效果。而在全国调研中,我们发现不认可区域内推出国学名校长和名师的比例达38%,这让人怀疑部分国学名校长与名师活动的评定标准以及其真实性。
想做但条件不允许,地方教育部门与家长态度模糊。特色是薄弱学校破局的法宝,但现实是一些薄弱学校,特别是西南、西北地区的学校,因为地区经济的贫困,基础教育本身薄弱,就连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也难以保证。因此,当记者向西南、西北地区的教育部门工作人员了解情况时,他们普遍表示条件达不到,不仅领导重视不足,家长配合度也不高。而近年来颇受欢迎的国学其实只是在少数地区开展火热,调研数据显示非常支持国学的只占三成,更多区县的教育部门与家长的态度还是比较模糊的。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