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当代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
1 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是历史课程的基本要求
历史课程目标非常重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社会学科,讲述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述说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进步,中华民族在长期与自然,与外来民族的抗争发展壮大,形成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世代相传。20世界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文化都逐步向工业化甚至信息化,社会文明进步要求公民素质普遍提高,但是,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物质生活的充实并不能说明精神世界的充实,经济的发展并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和道德的沦丧。在未来的社会中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应该加强民族精神的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他们自控能力差,容易受一些不良习气影响,其价值观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历史教师应充分发挥历史课的优势,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自觉维护民族利益。
2 培养民族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靠年轻一代,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古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无科学道理,科学知识可以不断补充,而一个人的品行一旦形成很难改变,那么民族精神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青少年抓起。
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例如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精神动力,使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军事大转移,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还有延安精神,抗日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新时期的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都体现了时代特征,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的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西方文化伴随着经济一起进入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挑战,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在发生变化,外来的东西很受欢迎,人们在追求时髦,穿的、带的、玩的以是洋货为荣,特别是青少年盲目崇外,比如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等外来节日,青少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自发组织活动,而对祖国传统的节日:春节、国庆、中秋节、重阳节等没什么兴趣.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把握时代,勇挑重担,走在时代的前头,把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为己任,寓民族精神的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使祖国辉煌的历史成为青少年的骄傲,在历史教学中,把新时代英雄模范人物引入课堂,如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他们是实践民族精神的典范,他们的事迹对学生有很大的感召力,把他们的事迹介绍给学生,使青少年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从而发奋图强,与祖国共命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3 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3.1 钻研教材,挖掘和利用体现各种民族精神教育的资源。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民大众,历史上出现无数的英雄模范人物,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化,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生动材料。如人文初祖黄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不畏艰辛出生入死出使西域的张骞;“匈奴未灭,何以回家”的霍去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抗倭英雄戚继光;七次下西洋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以民族大义为重,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禁烟英雄林则徐;血染吴凇的七旬老将陈化成;维新志士谭嗣同;忧国忧民.舍身蹈海的陈天华;“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大文豪鲁迅;誓死抗日,壮烈殉国的杨靖宇;具有二十七年成就《本草纲目》坚忍毅力的李时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以及无数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3.2 巧设问题,引起学生共鸣,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我在讲《丝绸之路》一课中,设计思考题“张骞在出使途中被匈奴人抓住,被迫在匈奴结婚生子,过了十几年,张骞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最后抛妻弃子,逃离匈奴。如果你是他的孩子,你如何看待这种做法?”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真诚表露自己的情感,教师启发学生学习张骞忠于祖国的献身精神,先国后家,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在讲完中国史后,我设计思考题“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涌现了无数的爱国人士,他们中有的毕生忧国忧民,有的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有的为了国家的统一奋斗终生,有的为了保家卫国而捐躯……而正是这些人,才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成为我们民族前进的强大推动力量。请你一一罗列出来。”学生热烈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忧国忧民的孔子、屈原、范仲淹、顾炎武,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苏武、文天祥,维护国家统一的祖逖、陆游、辛弃疾,为国忘家的霍去病,精忠报国的岳飞,保卫北京的于谦,为国捐躯的清军将领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邓世昌、林永升,英勇抗日以身殉国的国民党将领佟麟阁、张自忠,坚决禁烟的林则徐,为国争光的詹天佑,天下为公的孙中山,华侨旗帜陈嘉庚,我党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3 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对于学生来说,历史课讲述的是遥远的过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比较难以产生共鸣, 因此必须借助多种教学手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民族情结。
3.3.1 利用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各种历史场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投入地了解历史,达到感情的升华。如在讲“九一八”事变时,我给学生放《松花江上》录音歌曲,歌声仿佛把我们一起带回了上世纪的三十年代,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抗击日军的场景,反抗外国侵略,希望国家强大的民族情感在课堂中营造出来了。讲“甲午战争”时,给学生看一段“甲午风云”中关于黄海海战的场景,学生深深地被邓世昌,林永升等爱国官兵临危不惧、英勇奋战、誓死反抗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大无畏精神感动了;组织观看《邓小平》、《毛泽东》等影片,充分展现了伟大领袖的崇高品德、博大胸怀、卓越胆识和革命风格,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影片和历史知识的结合使学生对这些伟人的印象更深刻了。
3.3.2 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编排历史短剧,并由学生来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使学生深临其境,深刻体会历史人物的心理,历史事件的实质,同时也生动地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在兴奋的情绪中主动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在初二历史教学中,我让学生分组分章去编写历史短剧,学生积极性都很高,创作了不少历史短剧,如《“致远号”沉没记》、《林祥谦威武不屈》、《五四运动》、《智取遵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学生惟妙惟肖的精彩表演,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民族情感得到升华。
3.4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切实有效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提倡学生走出学校走出课堂去亲身“感受”历史,组织多种参观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
总之,历史教师只要站在对民族未来负责的角度,教学中不断尝试,历史课完全可以成为陶冶学生性情、提高民族素质、塑造完美人格的课堂。
1 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是历史课程的基本要求
历史课程目标非常重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社会学科,讲述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述说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进步,中华民族在长期与自然,与外来民族的抗争发展壮大,形成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世代相传。20世界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文化都逐步向工业化甚至信息化,社会文明进步要求公民素质普遍提高,但是,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物质生活的充实并不能说明精神世界的充实,经济的发展并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和道德的沦丧。在未来的社会中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应该加强民族精神的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他们自控能力差,容易受一些不良习气影响,其价值观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历史教师应充分发挥历史课的优势,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自觉维护民族利益。
2 培养民族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靠年轻一代,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古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无科学道理,科学知识可以不断补充,而一个人的品行一旦形成很难改变,那么民族精神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青少年抓起。
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例如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精神动力,使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军事大转移,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还有延安精神,抗日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新时期的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都体现了时代特征,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的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西方文化伴随着经济一起进入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挑战,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在发生变化,外来的东西很受欢迎,人们在追求时髦,穿的、带的、玩的以是洋货为荣,特别是青少年盲目崇外,比如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等外来节日,青少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自发组织活动,而对祖国传统的节日:春节、国庆、中秋节、重阳节等没什么兴趣.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把握时代,勇挑重担,走在时代的前头,把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为己任,寓民族精神的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使祖国辉煌的历史成为青少年的骄傲,在历史教学中,把新时代英雄模范人物引入课堂,如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他们是实践民族精神的典范,他们的事迹对学生有很大的感召力,把他们的事迹介绍给学生,使青少年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从而发奋图强,与祖国共命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3 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3.1 钻研教材,挖掘和利用体现各种民族精神教育的资源。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民大众,历史上出现无数的英雄模范人物,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化,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生动材料。如人文初祖黄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不畏艰辛出生入死出使西域的张骞;“匈奴未灭,何以回家”的霍去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抗倭英雄戚继光;七次下西洋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以民族大义为重,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禁烟英雄林则徐;血染吴凇的七旬老将陈化成;维新志士谭嗣同;忧国忧民.舍身蹈海的陈天华;“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大文豪鲁迅;誓死抗日,壮烈殉国的杨靖宇;具有二十七年成就《本草纲目》坚忍毅力的李时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以及无数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3.2 巧设问题,引起学生共鸣,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我在讲《丝绸之路》一课中,设计思考题“张骞在出使途中被匈奴人抓住,被迫在匈奴结婚生子,过了十几年,张骞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最后抛妻弃子,逃离匈奴。如果你是他的孩子,你如何看待这种做法?”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真诚表露自己的情感,教师启发学生学习张骞忠于祖国的献身精神,先国后家,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在讲完中国史后,我设计思考题“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涌现了无数的爱国人士,他们中有的毕生忧国忧民,有的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有的为了国家的统一奋斗终生,有的为了保家卫国而捐躯……而正是这些人,才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成为我们民族前进的强大推动力量。请你一一罗列出来。”学生热烈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忧国忧民的孔子、屈原、范仲淹、顾炎武,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苏武、文天祥,维护国家统一的祖逖、陆游、辛弃疾,为国忘家的霍去病,精忠报国的岳飞,保卫北京的于谦,为国捐躯的清军将领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邓世昌、林永升,英勇抗日以身殉国的国民党将领佟麟阁、张自忠,坚决禁烟的林则徐,为国争光的詹天佑,天下为公的孙中山,华侨旗帜陈嘉庚,我党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3 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对于学生来说,历史课讲述的是遥远的过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比较难以产生共鸣, 因此必须借助多种教学手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民族情结。
3.3.1 利用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各种历史场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投入地了解历史,达到感情的升华。如在讲“九一八”事变时,我给学生放《松花江上》录音歌曲,歌声仿佛把我们一起带回了上世纪的三十年代,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抗击日军的场景,反抗外国侵略,希望国家强大的民族情感在课堂中营造出来了。讲“甲午战争”时,给学生看一段“甲午风云”中关于黄海海战的场景,学生深深地被邓世昌,林永升等爱国官兵临危不惧、英勇奋战、誓死反抗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大无畏精神感动了;组织观看《邓小平》、《毛泽东》等影片,充分展现了伟大领袖的崇高品德、博大胸怀、卓越胆识和革命风格,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影片和历史知识的结合使学生对这些伟人的印象更深刻了。
3.3.2 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编排历史短剧,并由学生来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使学生深临其境,深刻体会历史人物的心理,历史事件的实质,同时也生动地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在兴奋的情绪中主动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在初二历史教学中,我让学生分组分章去编写历史短剧,学生积极性都很高,创作了不少历史短剧,如《“致远号”沉没记》、《林祥谦威武不屈》、《五四运动》、《智取遵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学生惟妙惟肖的精彩表演,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民族情感得到升华。
3.4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切实有效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提倡学生走出学校走出课堂去亲身“感受”历史,组织多种参观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
总之,历史教师只要站在对民族未来负责的角度,教学中不断尝试,历史课完全可以成为陶冶学生性情、提高民族素质、塑造完美人格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