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秀荣老人今年88岁了,不久前,她从宁夏回到阔别50年的故乡河北吴桥,来了却她回家看看的心愿。50年了,物是人非,原来的老房子已经不复存在,很多老邻居也故去了,那个她一手建立起来的、日夜惦念的家已经彻底地寻不到踪迹了,但是,对于她来讲,多年前的那一幕仿佛就在眼前。
1955年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李秀荣一家四口人像逃难一样地逃出了这个家,只带了一床被子,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回去。李秀荣为什么会背井离乡,她又经历过怎样的特殊往事?这一切要从一个日本孩子说起。
1945年冬天,日本战败后,关东军从哈尔滨撤退了,李秀荣一家三口终于熬过多年动荡不安的日子,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她被安排在一家部队的被服厂做军装,丈夫做点小生意,在街头卖菜,家里还有一个三岁的女儿赵连琴。日子虽然清贫,但是很宁静。
一个飘雪的傍晚,李秀荣刚回到家,只见丈夫用棉袄裹着一个四五岁大小的男孩回来了,孩子已经被冻得奄奄一息。
在李秀荣的精心照料下,男孩恢复得很快,虽然丈夫对孩子的来历闭口不谈,但是李秀荣也隐约猜到这不是个普通的小孩,因为孩子身上穿着日式的军装。每次给他喂苞米饭的时候,他只是往后躲,看着李秀荣,不说话。“那时东北人都是吃粗粮,苞米粥、大饼子、窝窝头,我端给他吃,他晃头,不吃,也不愿意说不吃,他不懂。”
“他是日本人,当时东北人那么仇恨日本人,你怎么敢收留他?”面对这样的提问,李秀荣说:“我看他的手、脚、肚子,看着他可怜。”
赵凤祥给男孩起名叫赵连栋,对这个漂亮的小男孩,他多少有些偏爱,每次出去卖菜都带上连栋。在养父母的呵护下,赵连栋一天天长大,由于他的特殊身份和蹩脚的汉语,邻居小伙伴们一玩得不好了,首先挨打的就是连栋,因为他是所有中国人都仇恨的日本鬼子。收留这个日本孩子,李秀荣的道理很朴素,孩子是条命,他的父母有罪,可是眼前的这个孩子不一定就该死。但是那个时候,周遭的那些邻居们并不都这么想。那时候东北人的仇日情绪非常高涨,一些家里有亲人曾经被日本人杀害的更是三天两头地到李秀荣的家门口高声叫骂。夫妇两个人只好关紧门,告诉连栋不要出门。但是连栋毕竟是个孩子,在家里躲不了多久,会忍不住出去玩,受了欺负就要打架。于是,李秀荣就要经常给人去赔理道歉,甚至经常到派出所面壁思过。最后,当被服厂的同事们也在背后指指戳戳的时候,好强的李秀荣再也抬不起头来了,她自己主动离开了工厂,在家里卖水度日。而此时她的丈夫在街头卖菜也卖不下去了,只能靠掏粪生活。一家人的生活在艰难中继续着。
一天,赵连栋和邻居的男孩因为玩玻璃球又打架了,李秀荣把连栋拉到屋子里任由男孩的母亲在门口叫骂。
后来,邻居还是控制不住动起手来,“她(邻居)的个儿比我低,她就拿头拱我、撞我,我怀的孩子就这么流产了。”
这次被撞倒给李秀荣的身体造成了很大伤害,有半年多她一直躺在床上,由丈夫照顾,而在此后的十来年李秀荣一直没有再怀孕。这个男孩的夭折对于一直喜欢男孩子的赵凤祥也是很大的打击。这天,他突然跟李秀荣说:“咱们回河北老家吧,这样就不会有人认识连栋了,咱也不挨欺负了。”跟十年前连栋被抱回来一样,同样是个寒冷的冬夜,李秀荣把房子借给邻居住,换得几张火车票,一家人偷偷逃离了哈尔滨。
1955年,李秀荣一家辗转回到了河北吴桥老家。但是还没等他们回去的时候,他们收养日本遗孤的消息就传到了家乡。因为在他们哈尔滨的邻居中,有几户也是吴桥人,他们先于李秀荣搬回了老家。一到吴桥,他们成了无家可归的人,由于村里队长下了命令,亲戚们谁也不敢接纳他。自从回到吴桥,女儿和儿子都因为家里没钱,没有再上学,赵连栋被安排去挖河干苦力,赵连琴也跟母亲下地干活。由于中断学业,赵连琴心中对父亲和哥哥有了隔阂。面对如此寄人篱下的境遇,赵凤祥越发觉得愧对妻子女儿,一向开朗的他变得沉默寡言。
在李秀荣心中,其实有一个隐藏了非常深的秘密,她的亲人正是被日本人杀害的,这些事她没有告诉过女儿和儿子,她也不想因此影响家里人的关系,她总是觉得那应该是大人之间的事,而连栋还只是个孩子。多年之后,女儿赵连琴从舅舅口中得知了这个母亲深埋的秘密,她也才明白了为什么在她的印象里亲戚们都不怎么来往。
1958年,李秀荣所在的村子里分配了几个招工的名额,她的两个孩子争取到了两个,一个去宁夏支边,一个去邯郸。因为连栋这么多年也没吃着苦,赵凤祥仔细考虑后最后决定让他去邯郸。赵连琴很不理解,终于她跟父亲争吵了起来。
李秀荣虽然人善良,但是她没有文化,对于自己所受的委屈只能够天天以泪洗面,她不能跟孩子说,也不能跟丈夫说。她的丈夫大她近30岁,在家里没有绝对的权威,甚至多年过去了丈夫始终也没有告诉她连栋究竟是怎么抱回来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秀荣已经彻底地把这个日本孩子当作了自己的亲生骨肉。1958年,赵连琴在宁夏的煤矿工作,每个月工资27元,却要给家里寄15元。就在赵连栋工作后不久,李秀荣又张罗着给儿子取了媳妇,而娶媳妇的钱用的还是女儿从宁夏寄来的工资。1960年,中国进入困难时期,很多人因为没有粮食,吃起了草根树皮,李秀荣决定带着小儿子跟女儿去宁夏,因为那边的生活毕竟能让孩子吃饱饭。临分别的那天,李秀荣把老伴托付给了儿子赵连栋。李秀荣和女儿离开吴桥后不久,赵凤祥就在孤单和内疚中去世了。从此分开两地,一家人就把这段往事埋下去,没有人再知道赵连栋的日本身份。而也是从那以后,赵连栋每年都会去宁夏看望养母。随着时间的推移,赵连琴也淡忘了曾经的伤心往事,所以兄妹的关系也拉近了很多。
就这样,时间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有不少日本遗孤陆续回到了日本,这个消息也传到了赵连栋那里。
经过一番考虑,李秀荣安排女儿和孙子帮助连栋去联系回国的事情。但是这个过程很艰难,光是寻找连栋日本身世的信件就写了几十封。50多年了,很多人都找不着了,赵连琴拖着糖尿病的身体一次次往返于哈尔滨、北京和宁夏取证。经过五六年的奔波,最后他们找到了哈尔滨的老邻居,并且得到了珍贵的证明。1994年,在李秀荣和赵连琴的帮助下,赵连栋的身份终于得到确认,并获得了日本护照。心情急切的赵连栋渴望着回到日本,他又用回了他原来的日本名字,野板祥三。
1992年,赵连栋走了,那一年他54岁。1996年,他的孩子也陆陆续续迁到了日本。
但是,几年过去了,李秀荣竟然没有收到儿子的一点音讯。那个曾经许诺过几年就回来的儿子,哪儿去了?没有电话,没有回信,没有任何一点消息。李秀荣无数次伤心流泪,她就是搞不懂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怎么会这么简单地就把一切忘了,这么决绝地就断了关系。她想到,当初是大使馆把儿子办出去的,他们应该知道下落。于是,1995年,年近80高龄的李秀荣和孙子辗转到了北京。
尽管没有消息,李秀荣说:“我还想他,还相信他,因为是自己养大的儿子。”
带着这个信念,李秀荣一直期盼着儿子能在有生之年回来看看,可是却越来越失望。2001年,李秀荣突发脑溢血,卧床不起。那时赵连琴给哥哥去了信,希望他能回来见母亲一面,但是赵连栋只回了一封信,最终还是没有回来。由于没有钱做手术,李秀荣一直在床上躺了几年,不时地念叨着连栋的名字。现在李秀荣和女儿住在一起,全部起居由女儿照料,而且一场大病让她已经站不起来了。因为没钱治疗,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不过每每念叨起那个曾经彻底地改变了她一家人生活的日本儿子,她的眼睛里还是充满了希望。她说,她倒不是希望连累儿子,如果儿子有苦衷,她能够理解。因为这一场相逢总归是种奇妙的缘分,她不怨,也不恨,她只是希望能够远远地祝福着他在那一方水土上的儿子,能够好好生活下去。
1955年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李秀荣一家四口人像逃难一样地逃出了这个家,只带了一床被子,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回去。李秀荣为什么会背井离乡,她又经历过怎样的特殊往事?这一切要从一个日本孩子说起。
1945年冬天,日本战败后,关东军从哈尔滨撤退了,李秀荣一家三口终于熬过多年动荡不安的日子,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她被安排在一家部队的被服厂做军装,丈夫做点小生意,在街头卖菜,家里还有一个三岁的女儿赵连琴。日子虽然清贫,但是很宁静。
一个飘雪的傍晚,李秀荣刚回到家,只见丈夫用棉袄裹着一个四五岁大小的男孩回来了,孩子已经被冻得奄奄一息。
在李秀荣的精心照料下,男孩恢复得很快,虽然丈夫对孩子的来历闭口不谈,但是李秀荣也隐约猜到这不是个普通的小孩,因为孩子身上穿着日式的军装。每次给他喂苞米饭的时候,他只是往后躲,看着李秀荣,不说话。“那时东北人都是吃粗粮,苞米粥、大饼子、窝窝头,我端给他吃,他晃头,不吃,也不愿意说不吃,他不懂。”
“他是日本人,当时东北人那么仇恨日本人,你怎么敢收留他?”面对这样的提问,李秀荣说:“我看他的手、脚、肚子,看着他可怜。”
赵凤祥给男孩起名叫赵连栋,对这个漂亮的小男孩,他多少有些偏爱,每次出去卖菜都带上连栋。在养父母的呵护下,赵连栋一天天长大,由于他的特殊身份和蹩脚的汉语,邻居小伙伴们一玩得不好了,首先挨打的就是连栋,因为他是所有中国人都仇恨的日本鬼子。收留这个日本孩子,李秀荣的道理很朴素,孩子是条命,他的父母有罪,可是眼前的这个孩子不一定就该死。但是那个时候,周遭的那些邻居们并不都这么想。那时候东北人的仇日情绪非常高涨,一些家里有亲人曾经被日本人杀害的更是三天两头地到李秀荣的家门口高声叫骂。夫妇两个人只好关紧门,告诉连栋不要出门。但是连栋毕竟是个孩子,在家里躲不了多久,会忍不住出去玩,受了欺负就要打架。于是,李秀荣就要经常给人去赔理道歉,甚至经常到派出所面壁思过。最后,当被服厂的同事们也在背后指指戳戳的时候,好强的李秀荣再也抬不起头来了,她自己主动离开了工厂,在家里卖水度日。而此时她的丈夫在街头卖菜也卖不下去了,只能靠掏粪生活。一家人的生活在艰难中继续着。
一天,赵连栋和邻居的男孩因为玩玻璃球又打架了,李秀荣把连栋拉到屋子里任由男孩的母亲在门口叫骂。
后来,邻居还是控制不住动起手来,“她(邻居)的个儿比我低,她就拿头拱我、撞我,我怀的孩子就这么流产了。”
这次被撞倒给李秀荣的身体造成了很大伤害,有半年多她一直躺在床上,由丈夫照顾,而在此后的十来年李秀荣一直没有再怀孕。这个男孩的夭折对于一直喜欢男孩子的赵凤祥也是很大的打击。这天,他突然跟李秀荣说:“咱们回河北老家吧,这样就不会有人认识连栋了,咱也不挨欺负了。”跟十年前连栋被抱回来一样,同样是个寒冷的冬夜,李秀荣把房子借给邻居住,换得几张火车票,一家人偷偷逃离了哈尔滨。
1955年,李秀荣一家辗转回到了河北吴桥老家。但是还没等他们回去的时候,他们收养日本遗孤的消息就传到了家乡。因为在他们哈尔滨的邻居中,有几户也是吴桥人,他们先于李秀荣搬回了老家。一到吴桥,他们成了无家可归的人,由于村里队长下了命令,亲戚们谁也不敢接纳他。自从回到吴桥,女儿和儿子都因为家里没钱,没有再上学,赵连栋被安排去挖河干苦力,赵连琴也跟母亲下地干活。由于中断学业,赵连琴心中对父亲和哥哥有了隔阂。面对如此寄人篱下的境遇,赵凤祥越发觉得愧对妻子女儿,一向开朗的他变得沉默寡言。
在李秀荣心中,其实有一个隐藏了非常深的秘密,她的亲人正是被日本人杀害的,这些事她没有告诉过女儿和儿子,她也不想因此影响家里人的关系,她总是觉得那应该是大人之间的事,而连栋还只是个孩子。多年之后,女儿赵连琴从舅舅口中得知了这个母亲深埋的秘密,她也才明白了为什么在她的印象里亲戚们都不怎么来往。
1958年,李秀荣所在的村子里分配了几个招工的名额,她的两个孩子争取到了两个,一个去宁夏支边,一个去邯郸。因为连栋这么多年也没吃着苦,赵凤祥仔细考虑后最后决定让他去邯郸。赵连琴很不理解,终于她跟父亲争吵了起来。
李秀荣虽然人善良,但是她没有文化,对于自己所受的委屈只能够天天以泪洗面,她不能跟孩子说,也不能跟丈夫说。她的丈夫大她近30岁,在家里没有绝对的权威,甚至多年过去了丈夫始终也没有告诉她连栋究竟是怎么抱回来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秀荣已经彻底地把这个日本孩子当作了自己的亲生骨肉。1958年,赵连琴在宁夏的煤矿工作,每个月工资27元,却要给家里寄15元。就在赵连栋工作后不久,李秀荣又张罗着给儿子取了媳妇,而娶媳妇的钱用的还是女儿从宁夏寄来的工资。1960年,中国进入困难时期,很多人因为没有粮食,吃起了草根树皮,李秀荣决定带着小儿子跟女儿去宁夏,因为那边的生活毕竟能让孩子吃饱饭。临分别的那天,李秀荣把老伴托付给了儿子赵连栋。李秀荣和女儿离开吴桥后不久,赵凤祥就在孤单和内疚中去世了。从此分开两地,一家人就把这段往事埋下去,没有人再知道赵连栋的日本身份。而也是从那以后,赵连栋每年都会去宁夏看望养母。随着时间的推移,赵连琴也淡忘了曾经的伤心往事,所以兄妹的关系也拉近了很多。
就这样,时间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有不少日本遗孤陆续回到了日本,这个消息也传到了赵连栋那里。
经过一番考虑,李秀荣安排女儿和孙子帮助连栋去联系回国的事情。但是这个过程很艰难,光是寻找连栋日本身世的信件就写了几十封。50多年了,很多人都找不着了,赵连琴拖着糖尿病的身体一次次往返于哈尔滨、北京和宁夏取证。经过五六年的奔波,最后他们找到了哈尔滨的老邻居,并且得到了珍贵的证明。1994年,在李秀荣和赵连琴的帮助下,赵连栋的身份终于得到确认,并获得了日本护照。心情急切的赵连栋渴望着回到日本,他又用回了他原来的日本名字,野板祥三。
1992年,赵连栋走了,那一年他54岁。1996年,他的孩子也陆陆续续迁到了日本。
但是,几年过去了,李秀荣竟然没有收到儿子的一点音讯。那个曾经许诺过几年就回来的儿子,哪儿去了?没有电话,没有回信,没有任何一点消息。李秀荣无数次伤心流泪,她就是搞不懂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怎么会这么简单地就把一切忘了,这么决绝地就断了关系。她想到,当初是大使馆把儿子办出去的,他们应该知道下落。于是,1995年,年近80高龄的李秀荣和孙子辗转到了北京。
尽管没有消息,李秀荣说:“我还想他,还相信他,因为是自己养大的儿子。”
带着这个信念,李秀荣一直期盼着儿子能在有生之年回来看看,可是却越来越失望。2001年,李秀荣突发脑溢血,卧床不起。那时赵连琴给哥哥去了信,希望他能回来见母亲一面,但是赵连栋只回了一封信,最终还是没有回来。由于没有钱做手术,李秀荣一直在床上躺了几年,不时地念叨着连栋的名字。现在李秀荣和女儿住在一起,全部起居由女儿照料,而且一场大病让她已经站不起来了。因为没钱治疗,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不过每每念叨起那个曾经彻底地改变了她一家人生活的日本儿子,她的眼睛里还是充满了希望。她说,她倒不是希望连累儿子,如果儿子有苦衷,她能够理解。因为这一场相逢总归是种奇妙的缘分,她不怨,也不恨,她只是希望能够远远地祝福着他在那一方水土上的儿子,能够好好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