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老师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刚刚升入初一的学生,差不多超过半数的学生在课文的背诵上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困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认为有如下两个原因:
1.要求背诵的课文内容容量、难度增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在小学阶段,五年级开始接触篇幅较长的课文。而且小学生语文学习着重于识字教学,篇章阅读、背诵、写作训练等教学内容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即使五六年级开始阅读教学,也是为小学生进入初中做准备。而小学阶段的背诵要求就是记住一个字或者最多十几个字的字形,背诵就是背诵琅琅上口的韵文。这些都以机械记忆为主。进入初中后,很多要求背诵的课文内容长达几百字,更有他们小学阶段从没接触过的文言文,这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读懂文章尚存在一定困难,更何况要求他们整篇整篇的背诵了,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此,课文容量、难度的变化,加之刚刚进入初中,还没有完全适应,结果必然是效率低下,记忆困难。
2.记忆方法单一,导致记忆效率低下。语文课上,每当要求学生背诵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学生沿用小学阶段的记忆方法,不管要求背诵的内容长度多长,难度多大,是何种文体,基本采用的方法都是一律从头读到尾,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结果必然是效率低下。因此教会学生根据不同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是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多种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呢?
一.注重培养学生联想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记忆内容的准确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做好小学阶段所学内容与初中阶段所学内容的衔接,不要孤立地教授知识。要培养学生运用联想思维和发散思维背诵课文的能力,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准确性。长期坚持,必然会促进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教会学生尝试用多种记忆方法背诵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效率一定会大幅度提升。例如,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篇课文《为你打开一扇门》其中的第三段就是要求学生背诵的。这一段近四百字,内容丰富,对于初一新生来说难度不小,如果不开好背诵的这个头,对今后课文的背诵会留下阴影。笔者在指导学生背诵这一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发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让他们针对课文内容回忆小学阶段读过的哪些文学作品与要求背诵的课文内容相吻合,先让他们独立发言,别的同学补充,最后小组讨论归纳,针对要背诵课文的内容如何结合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背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准确性,更在很短的时间内让绝大多数学生准确熟练的背诵完了课文,减轻了负担,提高了效率,为他们背诵类似的文章指导了方法,可谓一箭几雕。
二.注重培养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再创造,提高记忆效率。
不少学者认为,对要求记忆的内容是“允许学习者在学习和回忆时对原先呈现的教材重新加以排列组合的一种学习和记忆形式”。采用这种学习与记忆方法,需要我们采取多种方法在识记阶段对材料重新加以组织,也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有效提高记忆的效率,就需要引导学生对记忆内容进行再次创造。例如,记忆文言文《三峡》,这篇文章内容复杂,理解难度大,要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背诵,难度不小,教师不妨对所要记忆的课文进行重新组合,即引导学生先合理拆分课文内容:课文中写山的句子有哪些,写水的句子有哪些,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有哪些,而写水的句子又可以分成四季不同的水。这样拆分后再引导学生挑拣你认为最容易背诵的部分先背诵,最后集中力量攻克难关。在这种重新组织材料的精加工策略下,学生背诵积极主动,总结对自己最有用的记忆方法,创造性地对课文进行背诵,提高了记忆效率。
三.培养学生掌握认知规律,轻松完成复杂记忆任务。
很多学生都害怕整篇课文的记忆,都认为背诵难度较大,所以在引导学生完成这类复杂的记忆任务时,需要引导学生运用认知规律,完成复杂的记忆任务。以《以虫治虫》的记忆为例,我们首先要明白名句的含义,再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记忆。学生需要首先把句子的本身意思弄明白,再用趣味的方法来记忆。学生在记的时候可以先想象一下课文中描述的旁不肯和子方虫的样子,再联想课文中提到的旁不肯和子方虫搏斗的过程,这样记忆课文就简单多了。当然课文特点不同,选择记忆策略也要适当。如背诵《梵天寺木塔》,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采用画图法,一边画匠师造塔的图,一边按顺序进行记忆。这种方法有人曾将其总结为“思维导图”法。首先结合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该思维导图的布局,弄清图中每个区域和课文段落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观察图中的关键部分,在脑海中复现课文的全貌。识图后即可复述课文,刚开始时,可使用带有文字的思维导图,以便熟悉文字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尽快进入左、右脑并用的状态。在对这种图文对应关系比较熟悉后,再根据不标注文字的纯思维导图复述。经过识图和若干次复述后,思维导图的脉络走向就比较清楚和熟悉了。进行背诵时,一边回想图像,一边发出声音来背诵课文,背不下来时可以看看图形,直到能熟练背诵。这样通过具体形象的图形呈现,复杂的记忆内容背诵起来就简单得多。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多种感官,提高记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宋代大学者朱熹曾说过,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就是强调学生在读书时要调动多种感官,用心专一,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主动积极地去记忆。通过这样的多种渠道同时完成记忆,效果比单纯用眼看或者默记好得多。而现在能最大程度地做到这“三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最好的途径。以学习古诗词为例。大家都知道,要学好古诗词就必须大量地背诵积累。如果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再好的诗词学生记忆起来也难免兴趣索然,更不用说打动学生的灵魂深处了。教师不妨改变一下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学生记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多媒体显现出来的逼真的画面,美好的意境,曼妙的音乐,动人的节奏,在愉悦学生心灵的时候,学生的多种感官也得到调动,记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自然高涨,记忆的效率会得到很大提高。一首诗歌,让多媒体示范朗读一下,学生感受一下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老师再请几位同学在班上模仿多媒体中的风格朗读,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在掌握节奏和韵律、注意语调和语速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所表现的景物,体验诗歌表现的感情,再把多媒体中相关的画面、音乐和意境等内容放给学生欣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跟着多媒体,想象和联想诗歌的表现的意境,一番体验后再记忆,效果比运用单一感官要好得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提高很多。
记忆方法还有很多,记忆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记忆材料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生个体情况进行总结、运用和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记忆的效率,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更需要执教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规律,创新运用。唯有如此,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会想方设法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记忆潜能,学生记忆效率的提高才有可能落到实处,进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才不是一句空话。因此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学会运用记忆策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张红梅,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责任编校:高述新
1.要求背诵的课文内容容量、难度增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在小学阶段,五年级开始接触篇幅较长的课文。而且小学生语文学习着重于识字教学,篇章阅读、背诵、写作训练等教学内容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即使五六年级开始阅读教学,也是为小学生进入初中做准备。而小学阶段的背诵要求就是记住一个字或者最多十几个字的字形,背诵就是背诵琅琅上口的韵文。这些都以机械记忆为主。进入初中后,很多要求背诵的课文内容长达几百字,更有他们小学阶段从没接触过的文言文,这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读懂文章尚存在一定困难,更何况要求他们整篇整篇的背诵了,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此,课文容量、难度的变化,加之刚刚进入初中,还没有完全适应,结果必然是效率低下,记忆困难。
2.记忆方法单一,导致记忆效率低下。语文课上,每当要求学生背诵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学生沿用小学阶段的记忆方法,不管要求背诵的内容长度多长,难度多大,是何种文体,基本采用的方法都是一律从头读到尾,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结果必然是效率低下。因此教会学生根据不同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是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多种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呢?
一.注重培养学生联想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记忆内容的准确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做好小学阶段所学内容与初中阶段所学内容的衔接,不要孤立地教授知识。要培养学生运用联想思维和发散思维背诵课文的能力,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准确性。长期坚持,必然会促进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教会学生尝试用多种记忆方法背诵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效率一定会大幅度提升。例如,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篇课文《为你打开一扇门》其中的第三段就是要求学生背诵的。这一段近四百字,内容丰富,对于初一新生来说难度不小,如果不开好背诵的这个头,对今后课文的背诵会留下阴影。笔者在指导学生背诵这一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发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让他们针对课文内容回忆小学阶段读过的哪些文学作品与要求背诵的课文内容相吻合,先让他们独立发言,别的同学补充,最后小组讨论归纳,针对要背诵课文的内容如何结合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背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准确性,更在很短的时间内让绝大多数学生准确熟练的背诵完了课文,减轻了负担,提高了效率,为他们背诵类似的文章指导了方法,可谓一箭几雕。
二.注重培养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再创造,提高记忆效率。
不少学者认为,对要求记忆的内容是“允许学习者在学习和回忆时对原先呈现的教材重新加以排列组合的一种学习和记忆形式”。采用这种学习与记忆方法,需要我们采取多种方法在识记阶段对材料重新加以组织,也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有效提高记忆的效率,就需要引导学生对记忆内容进行再次创造。例如,记忆文言文《三峡》,这篇文章内容复杂,理解难度大,要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背诵,难度不小,教师不妨对所要记忆的课文进行重新组合,即引导学生先合理拆分课文内容:课文中写山的句子有哪些,写水的句子有哪些,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有哪些,而写水的句子又可以分成四季不同的水。这样拆分后再引导学生挑拣你认为最容易背诵的部分先背诵,最后集中力量攻克难关。在这种重新组织材料的精加工策略下,学生背诵积极主动,总结对自己最有用的记忆方法,创造性地对课文进行背诵,提高了记忆效率。
三.培养学生掌握认知规律,轻松完成复杂记忆任务。
很多学生都害怕整篇课文的记忆,都认为背诵难度较大,所以在引导学生完成这类复杂的记忆任务时,需要引导学生运用认知规律,完成复杂的记忆任务。以《以虫治虫》的记忆为例,我们首先要明白名句的含义,再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记忆。学生需要首先把句子的本身意思弄明白,再用趣味的方法来记忆。学生在记的时候可以先想象一下课文中描述的旁不肯和子方虫的样子,再联想课文中提到的旁不肯和子方虫搏斗的过程,这样记忆课文就简单多了。当然课文特点不同,选择记忆策略也要适当。如背诵《梵天寺木塔》,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采用画图法,一边画匠师造塔的图,一边按顺序进行记忆。这种方法有人曾将其总结为“思维导图”法。首先结合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该思维导图的布局,弄清图中每个区域和课文段落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观察图中的关键部分,在脑海中复现课文的全貌。识图后即可复述课文,刚开始时,可使用带有文字的思维导图,以便熟悉文字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尽快进入左、右脑并用的状态。在对这种图文对应关系比较熟悉后,再根据不标注文字的纯思维导图复述。经过识图和若干次复述后,思维导图的脉络走向就比较清楚和熟悉了。进行背诵时,一边回想图像,一边发出声音来背诵课文,背不下来时可以看看图形,直到能熟练背诵。这样通过具体形象的图形呈现,复杂的记忆内容背诵起来就简单得多。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多种感官,提高记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宋代大学者朱熹曾说过,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就是强调学生在读书时要调动多种感官,用心专一,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主动积极地去记忆。通过这样的多种渠道同时完成记忆,效果比单纯用眼看或者默记好得多。而现在能最大程度地做到这“三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最好的途径。以学习古诗词为例。大家都知道,要学好古诗词就必须大量地背诵积累。如果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再好的诗词学生记忆起来也难免兴趣索然,更不用说打动学生的灵魂深处了。教师不妨改变一下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学生记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多媒体显现出来的逼真的画面,美好的意境,曼妙的音乐,动人的节奏,在愉悦学生心灵的时候,学生的多种感官也得到调动,记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自然高涨,记忆的效率会得到很大提高。一首诗歌,让多媒体示范朗读一下,学生感受一下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老师再请几位同学在班上模仿多媒体中的风格朗读,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在掌握节奏和韵律、注意语调和语速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所表现的景物,体验诗歌表现的感情,再把多媒体中相关的画面、音乐和意境等内容放给学生欣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跟着多媒体,想象和联想诗歌的表现的意境,一番体验后再记忆,效果比运用单一感官要好得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提高很多。
记忆方法还有很多,记忆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记忆材料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生个体情况进行总结、运用和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记忆的效率,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更需要执教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规律,创新运用。唯有如此,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会想方设法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记忆潜能,学生记忆效率的提高才有可能落到实处,进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才不是一句空话。因此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学会运用记忆策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张红梅,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责任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