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丝绸之路源于西汉时期,是朝廷官员一次跨国征战洽谈中无意发现的“商机”。
建立之初,它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据点,向西域延伸,途经甘肃、新疆、中亚、西亚等地,汉朝使臣们遍访这条西行路上诸多国家,均达成了互通有无、精诚合作的商业关系。政府的高度支持,让这条原本荒芜人烟的偏僻小路变成了车水马龙的官商大路。
西汉“国企”方兴未艾
汉朝时期,中原地区赢得了一个大和平局面。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国库充裕、人民富足。可汉武帝与匈奴三番五次的对抗,导致政府财政吃紧,他不得不休战,充盈国库。在安定平和的大环境下,官营工商、繁荣经济的财政政策轰轰烈烈地实行了,其中就包括丝绸之路的开辟。
工商业在古代虽地位不高,但可以富甲一方。汉武帝从中看到了财政契机,所以他采取了一系列商业国有化的举措,丝路上的丝绸经营也在其内。
首先是禁私铸钱。汉朝初年,国家允许钱币铸造自由化,对于振兴经济是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造成了盗铸钱猖獗,引起了通货膨胀和币制混乱,更严重的是郡国的货币财权已经威胁到中央财政统辖。因此,国家对货币进行了彻底整顿,取消了郡国铸钱权利,并把旧币销毁,收缴的铜材运到京城,由中央进行统一铸造,设官专管。币制改革成功后,不但稳定了市场流通,而且巩固了中央统治地位,为后来的官营商业提供了强制实行的大环境。
其次,工商官营。简言之国家垄断商业经营,但也要有的放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盐铁业,禁止私营。为了利用商人的经验和技术,政府还任用商人为官掌管“国有企业”。当时山东的大盐商东郭咸阳和河南南阳的大冶铁商孔权就被朝廷重用,担任大农丞(掌管财政的最高官员大农令的副手),负责管理国家的盐铁事务。设立专门的盐铁官营机构,招用经营盐铁生产的商人为各地官营盐铁的政府官员,负责管理生产盐铁的地区,还制定了严格的专卖制度,以便于国家对盐铁的商业获利。另外,在丝织业上,政府在长安和临淄全国两大丝织业中心,分别设立了庞大的官营作坊(即现今的工厂),作坊里的织工高达数千人之众。西汉官营的丝织业非常发达,纺织技术已是炉火纯青,据悉一件素纱禅衣仅重49克,薄如蝉翼、轻若烟雾。这也是丝绸之所以畅销西域的重要原因。
再次,颁布法令。这里的法令主要是指财政类,主要是辅助国有控商而实行的。汉武帝财政法令是算缗和告缗,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算缗是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告缗是惩治商人瞒产漏税行为的方法。这也是变相地打压私有商业经营。此事遭到了工商业者的强烈反对,但国家大力度清除了阻碍后,还下派官吏强行法令,使得中等以上的工商业者纷纷破产,政府却得到了数以亿计的钱财,没收了大县数千顷、小县百余顷田地,房屋不计其数。
最后,在汉武帝的高压财政下,“国企”方兴未艾,使国家的财收增速、国库充实。国内官商大行发展后,一次偶然机会开始了“走出去”,成就了一条通西商道——丝绸之路。
无意中发现的“商机”
汉朝时匈奴强悍,总是滋扰边关,汉武帝的几次征讨也未能彻底击败,于是,他决定联盟西域国家共同对抗。但未知的西域国,加上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风险极大的恶劣条件,让使官们只能来一场说闯就闯的西域行。
在与匈奴的对抗中,汉军俘获了一个匈奴人,从他口中得知,在西域有个大月氏国,它和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其国王被匈奴的單于杀害了,还将头颅做成了酒器。月氏王想为父报仇,但势单力薄,只能等待时机。而国民们难以忍受匈奴的奴役,便举国迁徙到了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但又遭到了乌孙国的攻打,就又走到了西南妫水流域(现今阿姆河)。武帝知晓这个大月氏后,就想与其进行跨国联合,对匈奴成夹击之势,于是决定派人出使西域。满腔报国热血的张骞应征入伍,踏上了出使大月氏国的重任。
在一位匈奴人的向导下,张骞带领一百多人出发了。一路走来,他们风餐露宿、翻山越岭、越沙过漠,备尝艰辛。可世事难料,刚到匈奴境地便被俘了。匈奴为了打消张骞出使的念头,长期扣押他,为他娶了匈奴妻子,还生了儿子,就这样软禁了他十年。但张骞始终未改初心,势必要完成皇帝的重托。一次,趁匈奴看管疏忽,他带领一行人趁机逃脱。他们穿过吐鲁番盆地,进入现今新疆焉耆一带,又向西行进翻越葱岭,过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地区,最后才抵达了大月氏。他说明了联合抗匈的来意后,大月氏却不愿合作,因为他们不想再起争端,决定在此地安居乐业,还认为汉朝距离太远,一旦匈奴反攻,遭殃的也只能是自己。张骞看月氏国王心意已决,只能就此作罢。但他没有迅速离开,在这里考察了一年多。他发现这里的商贸交易都相对内部化,很多地方产品和汉朝都不相同,而且这里的丝织水平较低,市场上的粗布都非常受当地人欢迎,张骞心中产生了个想法,何不进行通商往来。
为此他搜集了众多资料和做了充足准备,开始返回汉朝。途中他虽避开了匈奴控制区,但还是被匈奴骑兵抓获,又被扣押了一年多,所幸逃脱,几经周折终于面见了汉武帝,并向其进行了详细汇报,包括可以与西域各国通商贸易的建议。武帝听后,没有因为联盟失败而懊恼,反而十分高兴,非常看重这条路上的商业交易。于是,他嘉奖了使臣们,并准备将通往西域这条出使路变为通商路。
西汉官员们此次出使大月氏,是中国政府派往西域的第一次使团,开创了第一次绵延数里的西行探险历史,也踏出了一条世界“丝绸之路”。
“官商们”的外贸之旅
汉军连年攻打匈奴,让其势力范围不断缩小,已退到了河西走廊,曾经出使西域的道路变得畅通。此时,张骞上谏武帝可以先与西域的乌孙国(今伊犁河流域)通商。武帝就指派张骞为中郎将,再次出使。他率领三百人,带上五六百匹马、万数牛羊和丝绸,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此次,使官们是代表汉朝与西域各国进行正式的贸易往来,也标志着大汉“官商们”开始了真正的西域外贸之旅。 “官商们”出行的第一目标是乌孙。一行人到达目的地后,与乌孙建立了很好的外交关系,张骞希望乌孙可以向东返回家乡,这样可以更方便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但年迈的乌孙王和大臣们惧怕匈奴,不想迁徙。张骞未做强求,但分派了大量副使们到曾西行路上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等国展开商贸建交,足迹遍布现今的中亚、西南亚各地,最远的使者已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并带去了丝绸、布帛、牲畜等物品,他们深受各国欢迎,并达成了互为通商合作。在回国时,乌孙王礼尚往来,特意选配了翻译和向导护送汉官们归国,还派了数十名乌孙使者回访汉朝。这是西域人第一次进入到中原,出使长安,还代表乌孙王赠送给汉武帝数十匹好马,汉武帝甚是欢喜,盛情款待了使者和宾客们。
此后,汉朝的官商们不断往来于西域诸国,一年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也陆续带领各国的使者来到长安,他们看到了发达昌盛的大汉朝,双方的贸易合作日益增多。其中,乌孙国见汉朝财力雄厚、国家强盛,非常重视与汉朝的关系,提出了和亲。武帝就先后远嫁了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到乌孙国,达成了两国长期通婚友好的关系。当时这条西域路上的交易品类之多,有牲畜、丝织品、陶瓷、茶叶、日常用品等,丝织品尤其畅销,其西域市场广阔,影响深远,由此“丝绸之路”名扬远播。相传西方的葡萄、石榴、胡桃、苜蓿等食物也是由此传入中原地区,汉人们进行了大量种植。
除了使官充当官商外,汉武帝为了促进西域与长安的广泛交流,还招募了大量身份较低的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政府无偿负责给商人们配给货物。之前官营的“压榨”让他们几乎倾家荡产,这样的好机会,让极具冒险精神的商人们乐意为之,不远万里活跃于这条西行路上,他们大部分都成为了大富商,因而吸引了大批商人从事西域的贸易活动。汉武帝在收取关税方面赚得了巨大利润。后来,匈奴屡屡骚扰和强盗橫行在这条道路,阻碍了商人们正常经商,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在丝路的中枢要塞上设立了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从此,西域的通商道路有了官方管理机构,可见西域贸易往来兴旺之景象。
丝绸之路盛况空前
汉朝的丝绸通过这条道路热销西域,那里的人们也通过丝绸开始了解东方这个古老的中国。19世纪下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一直沿用至今。汉朝官商们正式开通了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而且在开通之际便达到了盛况空前。
汉朝倾国力向西贸易交流,让这条丝路越来越发达。通过丝路,中国、印度、东南亚、斯里兰卡、中东、非洲、欧洲之间迅速发展,无数商品、技术、文化、思想都在源源不断地传播与融汇,同时大陆之间的贸易沟通变得更加规则、有序。当时的罗马人也很快加入到了这条商道中。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罗马使节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还在中国建立了大使馆。罗马人狂热地迷恋着中国的丝绸,并把它当做为上流社会的奢侈品,不过他们从帕提亚人转手才能得到。老普林尼的《博物学》中提到“赛利斯人们(中国人)以从他们的树林中获取这种毛织品而闻名于世。他们将从树上摘下的丝绸浸泡在水中,再将白色的树叶一一梳落。丝绸的生产需要如此多的劳役,而它们又来自于地球的彼方,这令罗马的少女们可以身着半透明的丝衣在大陆街上炫耀”。因为稀有,古罗马市场上的丝绸价格居高不下,甚至卖到每磅约12两黄金的高价。但丝绸已成为时尚、高贵的象征,富有的罗马人争相抢购,还造成了罗马帝国大量的黄金外流,逼迫统治阶层的元老院断然制定法律,用来禁止人们穿着丝衣,据了解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丝绸衣服太过轻薄、通透,穿上丝织品被元老们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
不仅罗马人对来自东方的珍贵丝绸感兴趣,埃及同样如此。东汉的使臣们曾携带大量的丝织品到达条支(可能是今土耳其的安条克),其以南即是埃及,中国与埃及开始了官方沟通。埃及历史上著名的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也被记载穿着丝绸外衣接见使节,并异常喜爱丝绸制品。
可惜的是,当中国进入东汉时代以后,由于内患的不断增加,自汉哀帝以后政府不加重视西域商贸往来,后期匈奴连年不断的战争更令出入塔克拉玛干的商路难以通行,当时的中国政府为防止西域的动乱波及本国,也经常关闭玉门关,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丝路东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状态。不过,在后来的和平朝代,丝绸之路又再次兴起,让中国一直连通着世界各国,共筑繁荣盛世。
建立之初,它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据点,向西域延伸,途经甘肃、新疆、中亚、西亚等地,汉朝使臣们遍访这条西行路上诸多国家,均达成了互通有无、精诚合作的商业关系。政府的高度支持,让这条原本荒芜人烟的偏僻小路变成了车水马龙的官商大路。
西汉“国企”方兴未艾
汉朝时期,中原地区赢得了一个大和平局面。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国库充裕、人民富足。可汉武帝与匈奴三番五次的对抗,导致政府财政吃紧,他不得不休战,充盈国库。在安定平和的大环境下,官营工商、繁荣经济的财政政策轰轰烈烈地实行了,其中就包括丝绸之路的开辟。
工商业在古代虽地位不高,但可以富甲一方。汉武帝从中看到了财政契机,所以他采取了一系列商业国有化的举措,丝路上的丝绸经营也在其内。
首先是禁私铸钱。汉朝初年,国家允许钱币铸造自由化,对于振兴经济是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造成了盗铸钱猖獗,引起了通货膨胀和币制混乱,更严重的是郡国的货币财权已经威胁到中央财政统辖。因此,国家对货币进行了彻底整顿,取消了郡国铸钱权利,并把旧币销毁,收缴的铜材运到京城,由中央进行统一铸造,设官专管。币制改革成功后,不但稳定了市场流通,而且巩固了中央统治地位,为后来的官营商业提供了强制实行的大环境。
其次,工商官营。简言之国家垄断商业经营,但也要有的放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盐铁业,禁止私营。为了利用商人的经验和技术,政府还任用商人为官掌管“国有企业”。当时山东的大盐商东郭咸阳和河南南阳的大冶铁商孔权就被朝廷重用,担任大农丞(掌管财政的最高官员大农令的副手),负责管理国家的盐铁事务。设立专门的盐铁官营机构,招用经营盐铁生产的商人为各地官营盐铁的政府官员,负责管理生产盐铁的地区,还制定了严格的专卖制度,以便于国家对盐铁的商业获利。另外,在丝织业上,政府在长安和临淄全国两大丝织业中心,分别设立了庞大的官营作坊(即现今的工厂),作坊里的织工高达数千人之众。西汉官营的丝织业非常发达,纺织技术已是炉火纯青,据悉一件素纱禅衣仅重49克,薄如蝉翼、轻若烟雾。这也是丝绸之所以畅销西域的重要原因。
再次,颁布法令。这里的法令主要是指财政类,主要是辅助国有控商而实行的。汉武帝财政法令是算缗和告缗,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算缗是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告缗是惩治商人瞒产漏税行为的方法。这也是变相地打压私有商业经营。此事遭到了工商业者的强烈反对,但国家大力度清除了阻碍后,还下派官吏强行法令,使得中等以上的工商业者纷纷破产,政府却得到了数以亿计的钱财,没收了大县数千顷、小县百余顷田地,房屋不计其数。
最后,在汉武帝的高压财政下,“国企”方兴未艾,使国家的财收增速、国库充实。国内官商大行发展后,一次偶然机会开始了“走出去”,成就了一条通西商道——丝绸之路。
无意中发现的“商机”
汉朝时匈奴强悍,总是滋扰边关,汉武帝的几次征讨也未能彻底击败,于是,他决定联盟西域国家共同对抗。但未知的西域国,加上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风险极大的恶劣条件,让使官们只能来一场说闯就闯的西域行。
在与匈奴的对抗中,汉军俘获了一个匈奴人,从他口中得知,在西域有个大月氏国,它和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其国王被匈奴的單于杀害了,还将头颅做成了酒器。月氏王想为父报仇,但势单力薄,只能等待时机。而国民们难以忍受匈奴的奴役,便举国迁徙到了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但又遭到了乌孙国的攻打,就又走到了西南妫水流域(现今阿姆河)。武帝知晓这个大月氏后,就想与其进行跨国联合,对匈奴成夹击之势,于是决定派人出使西域。满腔报国热血的张骞应征入伍,踏上了出使大月氏国的重任。
在一位匈奴人的向导下,张骞带领一百多人出发了。一路走来,他们风餐露宿、翻山越岭、越沙过漠,备尝艰辛。可世事难料,刚到匈奴境地便被俘了。匈奴为了打消张骞出使的念头,长期扣押他,为他娶了匈奴妻子,还生了儿子,就这样软禁了他十年。但张骞始终未改初心,势必要完成皇帝的重托。一次,趁匈奴看管疏忽,他带领一行人趁机逃脱。他们穿过吐鲁番盆地,进入现今新疆焉耆一带,又向西行进翻越葱岭,过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地区,最后才抵达了大月氏。他说明了联合抗匈的来意后,大月氏却不愿合作,因为他们不想再起争端,决定在此地安居乐业,还认为汉朝距离太远,一旦匈奴反攻,遭殃的也只能是自己。张骞看月氏国王心意已决,只能就此作罢。但他没有迅速离开,在这里考察了一年多。他发现这里的商贸交易都相对内部化,很多地方产品和汉朝都不相同,而且这里的丝织水平较低,市场上的粗布都非常受当地人欢迎,张骞心中产生了个想法,何不进行通商往来。
为此他搜集了众多资料和做了充足准备,开始返回汉朝。途中他虽避开了匈奴控制区,但还是被匈奴骑兵抓获,又被扣押了一年多,所幸逃脱,几经周折终于面见了汉武帝,并向其进行了详细汇报,包括可以与西域各国通商贸易的建议。武帝听后,没有因为联盟失败而懊恼,反而十分高兴,非常看重这条路上的商业交易。于是,他嘉奖了使臣们,并准备将通往西域这条出使路变为通商路。
西汉官员们此次出使大月氏,是中国政府派往西域的第一次使团,开创了第一次绵延数里的西行探险历史,也踏出了一条世界“丝绸之路”。
“官商们”的外贸之旅
汉军连年攻打匈奴,让其势力范围不断缩小,已退到了河西走廊,曾经出使西域的道路变得畅通。此时,张骞上谏武帝可以先与西域的乌孙国(今伊犁河流域)通商。武帝就指派张骞为中郎将,再次出使。他率领三百人,带上五六百匹马、万数牛羊和丝绸,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此次,使官们是代表汉朝与西域各国进行正式的贸易往来,也标志着大汉“官商们”开始了真正的西域外贸之旅。 “官商们”出行的第一目标是乌孙。一行人到达目的地后,与乌孙建立了很好的外交关系,张骞希望乌孙可以向东返回家乡,这样可以更方便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但年迈的乌孙王和大臣们惧怕匈奴,不想迁徙。张骞未做强求,但分派了大量副使们到曾西行路上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等国展开商贸建交,足迹遍布现今的中亚、西南亚各地,最远的使者已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并带去了丝绸、布帛、牲畜等物品,他们深受各国欢迎,并达成了互为通商合作。在回国时,乌孙王礼尚往来,特意选配了翻译和向导护送汉官们归国,还派了数十名乌孙使者回访汉朝。这是西域人第一次进入到中原,出使长安,还代表乌孙王赠送给汉武帝数十匹好马,汉武帝甚是欢喜,盛情款待了使者和宾客们。
此后,汉朝的官商们不断往来于西域诸国,一年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也陆续带领各国的使者来到长安,他们看到了发达昌盛的大汉朝,双方的贸易合作日益增多。其中,乌孙国见汉朝财力雄厚、国家强盛,非常重视与汉朝的关系,提出了和亲。武帝就先后远嫁了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到乌孙国,达成了两国长期通婚友好的关系。当时这条西域路上的交易品类之多,有牲畜、丝织品、陶瓷、茶叶、日常用品等,丝织品尤其畅销,其西域市场广阔,影响深远,由此“丝绸之路”名扬远播。相传西方的葡萄、石榴、胡桃、苜蓿等食物也是由此传入中原地区,汉人们进行了大量种植。
除了使官充当官商外,汉武帝为了促进西域与长安的广泛交流,还招募了大量身份较低的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政府无偿负责给商人们配给货物。之前官营的“压榨”让他们几乎倾家荡产,这样的好机会,让极具冒险精神的商人们乐意为之,不远万里活跃于这条西行路上,他们大部分都成为了大富商,因而吸引了大批商人从事西域的贸易活动。汉武帝在收取关税方面赚得了巨大利润。后来,匈奴屡屡骚扰和强盗橫行在这条道路,阻碍了商人们正常经商,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在丝路的中枢要塞上设立了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从此,西域的通商道路有了官方管理机构,可见西域贸易往来兴旺之景象。
丝绸之路盛况空前
汉朝的丝绸通过这条道路热销西域,那里的人们也通过丝绸开始了解东方这个古老的中国。19世纪下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一直沿用至今。汉朝官商们正式开通了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而且在开通之际便达到了盛况空前。
汉朝倾国力向西贸易交流,让这条丝路越来越发达。通过丝路,中国、印度、东南亚、斯里兰卡、中东、非洲、欧洲之间迅速发展,无数商品、技术、文化、思想都在源源不断地传播与融汇,同时大陆之间的贸易沟通变得更加规则、有序。当时的罗马人也很快加入到了这条商道中。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罗马使节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还在中国建立了大使馆。罗马人狂热地迷恋着中国的丝绸,并把它当做为上流社会的奢侈品,不过他们从帕提亚人转手才能得到。老普林尼的《博物学》中提到“赛利斯人们(中国人)以从他们的树林中获取这种毛织品而闻名于世。他们将从树上摘下的丝绸浸泡在水中,再将白色的树叶一一梳落。丝绸的生产需要如此多的劳役,而它们又来自于地球的彼方,这令罗马的少女们可以身着半透明的丝衣在大陆街上炫耀”。因为稀有,古罗马市场上的丝绸价格居高不下,甚至卖到每磅约12两黄金的高价。但丝绸已成为时尚、高贵的象征,富有的罗马人争相抢购,还造成了罗马帝国大量的黄金外流,逼迫统治阶层的元老院断然制定法律,用来禁止人们穿着丝衣,据了解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丝绸衣服太过轻薄、通透,穿上丝织品被元老们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
不仅罗马人对来自东方的珍贵丝绸感兴趣,埃及同样如此。东汉的使臣们曾携带大量的丝织品到达条支(可能是今土耳其的安条克),其以南即是埃及,中国与埃及开始了官方沟通。埃及历史上著名的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也被记载穿着丝绸外衣接见使节,并异常喜爱丝绸制品。
可惜的是,当中国进入东汉时代以后,由于内患的不断增加,自汉哀帝以后政府不加重视西域商贸往来,后期匈奴连年不断的战争更令出入塔克拉玛干的商路难以通行,当时的中国政府为防止西域的动乱波及本国,也经常关闭玉门关,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丝路东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状态。不过,在后来的和平朝代,丝绸之路又再次兴起,让中国一直连通着世界各国,共筑繁荣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