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既是科学课程的性质,也是科学课程的教学方向。在科学课程教学中,首先应注重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突显科学知识的认知和科学技能的训练,并充分拓展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使“科学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地体现,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科学教学;体现;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6-0058-03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要达到“培养科学素养”的总体目标,必须要将学习和探究相结合,使科学知识的认知和科学技能的培养齐头并进。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科学性”的有效体现。
一、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科学意识
“面向全体学生”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科学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意识,使少年儿童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找科学,从书本中的一字一句开始学科学,从周围环境的细小变化开始想科学,从所接触的万事万物开始做科学,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开始用科学;并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究科学,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科学,用自己的理想去献身科学。
有了科学的意识,才会有科学的行动;有了科学的思想,才会有科学的成果。只有使全体学生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知科学、用科学、创科学的思想,才能达到科学教育的最高境界。
二、贴近生活,激发科学志趣
《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须的内容。”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使学生感觉到科学的亲近,才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这正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开展科学创新的重要时期。所以,激发儿童的科学志趣是搞好科学教育的重要前提。
1.呵护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兴趣。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他们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正是兴趣与求知欲的萌芽。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细心呵护儿童成长的幼苗,使少年儿童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和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成为他们学习科学的强劲动力。
2.加强实验和操作,激发兴趣。做实验、搞制作都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活动。在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教学资源,加强学生的操作实验和科技制作,让学生人人动手实践,亲手体验操作过程,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大气压力”与“压缩空气产生的力”的对比教学中,指导学生做在空气中吹气球和在透明玻璃瓶中吹气球的对比实验,并在实验中进行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一知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缩空气会迅速产生弹力”这一原理,便组织学生动手制作“压缩火箭”。学生在实验制作中掌握了知识,锻炼了意志,提高了能力,学习的兴趣十分高涨。
3.教师的示范和表率,激励志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科学志趣的形成。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文明的言行举止,科学的学习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都将每时每刻地影响着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例如在教学《电》这一单元时,老师边传授有关知识,边熟练地进行演示实验,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丰厚的电学知识底蕴,从而有效地激起孩子们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
4.坚定学生学习科学的意志和毅力,升华志趣。浓厚的兴趣是搞好科学学习的强劲动力。兴趣一旦被坚韧不拔的意志指引,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对人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但是科学课所涉及的空间范围大、时间长、知识面广,如果要把抽象的知识概括成科学概念是很困难的。要实现科学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学生必须经历兴趣和毅力的考验。教师更要努力改革教学思想,贯彻愉快教学原则,采取各种竞争和奖励措施,坚定学生学习科学的意志和毅力,使学生的学习志趣得到升华。
三、学探结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更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科学课中要充分彰显孩子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首先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科学的主人。
1.开放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以教师为中心的灌注式教学模式早以被人们摒弃,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得到了老师们的充分认可。在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打破教材的禁锢,不断扩大教学的外延和知识的内涵,大胆地开放课堂,让学生以教材的知识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立体发射学习锋芒,自主地摄取更加丰富的科学知识。例如在教学《有生命的物体》一单元时,教师在搞好教材知识点教学的基础上,要发动学生多看课外书籍,寻找课内外知识的连接点。同学们看书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各自都找来了有关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各方面的书籍,看得津津有味。那种学习精神是多么可敬可佩。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将是课本知识的几倍乃至几十倍。
2.走出课堂,让学生自主实践。科学的学习光靠在课堂上是不够的,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亲自体验生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主动经历科学活动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天气》一单元时,可引导学生收集表示天气变化的谚语,组织气象观察小组进行长期的气象观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天气变化的足迹,到气象台学习预测天气的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撰写气象观察日记等,使科学的气象观在学生的脑海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优化课堂,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是科学教学的一种主要模式。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优化课堂,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知识灌输为知识探究,变重科学结果为重科学活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启发、引导、评价和激励作用,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地投入科学探究,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自然地提高科学水平。例如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教师在设疑引入中营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围以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实验、自主归纳、自主交流、自主总结。学生既动手、又动口、更动脑,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了科学活动的全过程。这样获取的科学知识,学生将终生难忘。
4.延伸课堂,让学生自主创造。课堂教学是科学学习的一部分,课堂延伸也是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课堂延伸,让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造,是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学了电学中的《我们选择了什么》一课以后,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设计安装房间的照明电路”这一实践活动,同学们的兴趣十分浓厚。他们三个一组、五个一帮、自主组合、分工合作。并各自找来纸盒、电池、电线、开关、灯泡等各种材料,精心设计、认真安装、不断创新、精益求精,不但装好了照明电路,还巧妙地装上了电视插座和小电风扇等,再加上彩笔、彩纸、丝带、弹珠等的装饰点缀,真是美不胜收,精妙绝伦。这样的作品,真可谓是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智慧的结晶。
四、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提高科学技能
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样,小学生的科学技能也必须通过大量的科学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培养。实践活动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实验、制作等动手能力,更能促进孩子们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促使他们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并用,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1.组织学生采集标本。收集标本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在那晴朗的天气里,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动听的歌曲,带着各种工具来到林园采集各种各样的植物;来到郊外采集千姿百态的岩石;来到旷野捕捉品种繁多的昆虫……并把它们进行精心的加工和包装,制成精美的标本。这类科学实践活动,既能增长学生的科学知识,更能提高他们的科技能力。
2.学种植、搞饲养,经历探究过程。科学课的一项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而指导学生认真地参与植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活动,亲身经历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就是科学体验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指导学生种植凤仙花,经历花仙子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指导学生养蚕,体验蚕宝宝的吃食、脱皮、吐丝、结茧、化蛹、成蛾、产卵和繁殖的过程等,都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的操作实验,体验科学韵味。实验操作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技能训练的一项重要措施。学生的操作实验既是对所学新知识的巩固和验证,也是对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实践和运用。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对一般的实验都要求全员参与、亲自操作、人人过关,使科学的韵味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教师不必告诉学生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实验。通过亲自实践,再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将液体进行搅拌,把要溶解的物体切碎和给液体加热等方法都能加快物质的溶解。倘若同时使用以上的几种方法,溶解的速度将会更快”这一科学结论。这样学到的知识根基深、效果好、难遗忘、易运用,效果十分显著。
4.激励学生潜心制作,拓展科学思维。创造是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要以传授科学知识为起点,以训练科学技能为基础,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的,促进学生能动发展。激励学生潜心制作,引导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多感官同时参与科学活动,将是拓展学生科学创新思维的关键所在。例如在教学《物体的沉浮》一课以后,引导学生制作船模。学生不但能选用各种材料制成能浮在水面上的船只,而且还能给它“美容”,并装上小电动机,使那漂亮的作品能在水面上飞快地行驶。又如教学了“电”的知识以后,指导学生制作“红绿灯”时,学生能根据红绿灯的原理,设计创新“红黄绿灯”,使它与交通路口的交通指示灯更加相似。通过制作和创新,孩子们的心更灵了,手更巧了。
【责任编辑 张桂英】
关键词:科学教学;体现;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6-0058-03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要达到“培养科学素养”的总体目标,必须要将学习和探究相结合,使科学知识的认知和科学技能的培养齐头并进。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科学性”的有效体现。
一、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科学意识
“面向全体学生”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科学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意识,使少年儿童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找科学,从书本中的一字一句开始学科学,从周围环境的细小变化开始想科学,从所接触的万事万物开始做科学,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开始用科学;并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究科学,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科学,用自己的理想去献身科学。
有了科学的意识,才会有科学的行动;有了科学的思想,才会有科学的成果。只有使全体学生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知科学、用科学、创科学的思想,才能达到科学教育的最高境界。
二、贴近生活,激发科学志趣
《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须的内容。”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使学生感觉到科学的亲近,才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这正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开展科学创新的重要时期。所以,激发儿童的科学志趣是搞好科学教育的重要前提。
1.呵护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兴趣。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他们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正是兴趣与求知欲的萌芽。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细心呵护儿童成长的幼苗,使少年儿童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和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成为他们学习科学的强劲动力。
2.加强实验和操作,激发兴趣。做实验、搞制作都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活动。在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教学资源,加强学生的操作实验和科技制作,让学生人人动手实践,亲手体验操作过程,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大气压力”与“压缩空气产生的力”的对比教学中,指导学生做在空气中吹气球和在透明玻璃瓶中吹气球的对比实验,并在实验中进行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一知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缩空气会迅速产生弹力”这一原理,便组织学生动手制作“压缩火箭”。学生在实验制作中掌握了知识,锻炼了意志,提高了能力,学习的兴趣十分高涨。
3.教师的示范和表率,激励志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科学志趣的形成。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文明的言行举止,科学的学习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都将每时每刻地影响着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例如在教学《电》这一单元时,老师边传授有关知识,边熟练地进行演示实验,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丰厚的电学知识底蕴,从而有效地激起孩子们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
4.坚定学生学习科学的意志和毅力,升华志趣。浓厚的兴趣是搞好科学学习的强劲动力。兴趣一旦被坚韧不拔的意志指引,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对人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但是科学课所涉及的空间范围大、时间长、知识面广,如果要把抽象的知识概括成科学概念是很困难的。要实现科学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学生必须经历兴趣和毅力的考验。教师更要努力改革教学思想,贯彻愉快教学原则,采取各种竞争和奖励措施,坚定学生学习科学的意志和毅力,使学生的学习志趣得到升华。
三、学探结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更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科学课中要充分彰显孩子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首先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科学的主人。
1.开放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以教师为中心的灌注式教学模式早以被人们摒弃,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得到了老师们的充分认可。在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打破教材的禁锢,不断扩大教学的外延和知识的内涵,大胆地开放课堂,让学生以教材的知识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立体发射学习锋芒,自主地摄取更加丰富的科学知识。例如在教学《有生命的物体》一单元时,教师在搞好教材知识点教学的基础上,要发动学生多看课外书籍,寻找课内外知识的连接点。同学们看书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各自都找来了有关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各方面的书籍,看得津津有味。那种学习精神是多么可敬可佩。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将是课本知识的几倍乃至几十倍。
2.走出课堂,让学生自主实践。科学的学习光靠在课堂上是不够的,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亲自体验生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主动经历科学活动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天气》一单元时,可引导学生收集表示天气变化的谚语,组织气象观察小组进行长期的气象观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天气变化的足迹,到气象台学习预测天气的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撰写气象观察日记等,使科学的气象观在学生的脑海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优化课堂,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是科学教学的一种主要模式。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优化课堂,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知识灌输为知识探究,变重科学结果为重科学活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启发、引导、评价和激励作用,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地投入科学探究,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自然地提高科学水平。例如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教师在设疑引入中营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围以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实验、自主归纳、自主交流、自主总结。学生既动手、又动口、更动脑,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了科学活动的全过程。这样获取的科学知识,学生将终生难忘。
4.延伸课堂,让学生自主创造。课堂教学是科学学习的一部分,课堂延伸也是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课堂延伸,让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造,是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学了电学中的《我们选择了什么》一课以后,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设计安装房间的照明电路”这一实践活动,同学们的兴趣十分浓厚。他们三个一组、五个一帮、自主组合、分工合作。并各自找来纸盒、电池、电线、开关、灯泡等各种材料,精心设计、认真安装、不断创新、精益求精,不但装好了照明电路,还巧妙地装上了电视插座和小电风扇等,再加上彩笔、彩纸、丝带、弹珠等的装饰点缀,真是美不胜收,精妙绝伦。这样的作品,真可谓是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智慧的结晶。
四、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提高科学技能
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样,小学生的科学技能也必须通过大量的科学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培养。实践活动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实验、制作等动手能力,更能促进孩子们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促使他们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并用,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1.组织学生采集标本。收集标本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在那晴朗的天气里,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动听的歌曲,带着各种工具来到林园采集各种各样的植物;来到郊外采集千姿百态的岩石;来到旷野捕捉品种繁多的昆虫……并把它们进行精心的加工和包装,制成精美的标本。这类科学实践活动,既能增长学生的科学知识,更能提高他们的科技能力。
2.学种植、搞饲养,经历探究过程。科学课的一项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而指导学生认真地参与植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活动,亲身经历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就是科学体验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指导学生种植凤仙花,经历花仙子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指导学生养蚕,体验蚕宝宝的吃食、脱皮、吐丝、结茧、化蛹、成蛾、产卵和繁殖的过程等,都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的操作实验,体验科学韵味。实验操作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技能训练的一项重要措施。学生的操作实验既是对所学新知识的巩固和验证,也是对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实践和运用。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对一般的实验都要求全员参与、亲自操作、人人过关,使科学的韵味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教师不必告诉学生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实验。通过亲自实践,再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将液体进行搅拌,把要溶解的物体切碎和给液体加热等方法都能加快物质的溶解。倘若同时使用以上的几种方法,溶解的速度将会更快”这一科学结论。这样学到的知识根基深、效果好、难遗忘、易运用,效果十分显著。
4.激励学生潜心制作,拓展科学思维。创造是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要以传授科学知识为起点,以训练科学技能为基础,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的,促进学生能动发展。激励学生潜心制作,引导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多感官同时参与科学活动,将是拓展学生科学创新思维的关键所在。例如在教学《物体的沉浮》一课以后,引导学生制作船模。学生不但能选用各种材料制成能浮在水面上的船只,而且还能给它“美容”,并装上小电动机,使那漂亮的作品能在水面上飞快地行驶。又如教学了“电”的知识以后,指导学生制作“红绿灯”时,学生能根据红绿灯的原理,设计创新“红黄绿灯”,使它与交通路口的交通指示灯更加相似。通过制作和创新,孩子们的心更灵了,手更巧了。
【责任编辑 张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