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凉无处诉,明月寄相思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ay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生无处话凄凉,明月千里寄相思。苏轼的这首词是给他的亡妻而作,字里行间之中无不让人感受到他对亡妻的无限热爱之情,一种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上阙写实,十年生死,面对孤坟,凄凉之景,物是人非。下阙联想,想到亡妻正在梳妆,但两两相顾,无言可述,天人永隔,唯有泪眼千行而不尽。此词虚实结合,音乐的两段表现也随着词的意境而更加的情感浓郁,一唱三叹,道不尽的情,数不尽的爱,演唱之时更加凸显音乐的意犹未尽,耐人寻味。
  关键词: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音乐情感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2-0019-04
  一、音与意合,情动于中
   这首音乐作品词的部分运用了“江阳辙”的写作手法,曲的部分意韵悠长,以c自然小调的音乐流线,奠定全曲的凄凉哀怨的基调,加之前后两段速度上慢板与稍快速的对比,情感的逐步递进,让音乐的表现也更加的丰富起来,尤其是在两段的副歌部分,即:
  这一小段,旋律声部由高到低,情感随着和声的柱式和弦伴奏在慢慢的递进,加之歌词“千里”的和声以s56开始,与下一小段的和声形成呼应,由此形成平行乐句,让音乐的连续性以及情感的内在表现性更加的鲜明突出。而且和声伴奏之中的重音的运用,让歌曲的情感达到一个小的助推高潮,为一段最后的高潮作铺垫。
   第二小段的高潮部分:伴奏以八分音符为主,情感的递进更加显著,力度的强弱对比,让音乐与演唱如画中之境,境中之画。和声功能以c自然小调的s56和弦开始,t和弦结束。这期间和声伴奏运用了琶音,使得歌曲的意境更加凸显,并且在歌唱情感的变化也逐步的由强转向弱。
   纵观第一段的表现,从平叙的表达,到歌曲第一小段的辅助高潮,到第二小段高潮给人的无限遐想,两小段的音乐演绎上形成鲜明地对比,加之和声功能以及钢琴伴奏的重音琶音的运用,让音乐的内在意境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段的两小段副歌,旋律声部与第一段重复,但在和声上,运用了离调和弦。第一小段伴奏织体四分音符,第二小段加入了震音使得音乐的行进在伴奏映衬下情感的体现更加的突出,让整个意境之美感通过歌者与伴奏的结合更加地让听众感受到那种音乐内在情感的共鸣点。
  最后的两句:“明月夜,短松岗”。两段旋律声部高低交错,层层递进,音乐的进行也由浅入深,意境的表现随着钢琴伴奏的内在发展变化而更加的情感浓郁。最后和声功能到c自然小调的t音,高八度的演奏,让听众有种意犹未尽之感,给人留白,让人有无限的联想与想象的空间,进而丰富歌曲的意韵性的表达,让歌曲的演绎在歌者与琴声中合鸣,最终与观众合鸣。
  二、声情字韵,境意合一
   苏轼这首词是为了悼念亡妻而作,运用了“江阳辙”的叙事手法,上阙写实,下阙写虚。先写景,后托物言志。也正迎合主题——凄凉无处诉,明月寄相思。对亡妻的一种寄予,一种无处话凄凉的哀怨、叹惋。在下阙,作者在梦境中看到亡妻化妆,两两相顾,却已是天人永隔。
  在对本歌曲的演唱上,更多的是从歌曲的内在情感出发。第一段慢板的平叙的开始,到第一段里两个小段落的高潮,由平叙转为内心的寄情,通过“孤坟”“尘满面”等意象性的表述,真正让歌曲的音乐形象性得到充分展现。第二段速度稍快,托物言志,通过一系列的联想与想象,最终回归现实,让那一轮明月,来寄托对亡妻的相思之情。
  在歌曲的声、情、字、韵的把握上,笔者认为,在演唱时,要像“气柱”一样,歌唱绵延不觉,一唱三叹,声音,要集中在高位置。由于笔者演唱的是c自然小调,因此,开始的音为小字二组的do,声音要饱满,要以诉说的形式进行演唱,而后第一段的高潮部分旋律的大跳,让演唱者的内心情绪泛起涟漪,在第一段的结束处歌唱的状态更加的饱满,声音的力度控制随着音乐的行进而更加的多变,最后以半声唱法结尾第一段。在第二段的演唱,主要是速度上要加快,而且情绪上更加的富有激情,尤其是唱到“料得年年肠断处”“肠断处的处”之时,应以半声唱法为主,有种余音绕梁,三日未绝之感情,要突出在声音的控制上。全通道,半通道,真假声的混合,半声的运用要恰如其分。
  这两段均为第一二段的副歌部分,兩段旋律声部相同,但演唱第二段情感更加地真挚饱满,声音也更加的具有艺术张力,让声音与情感的释放深入人心,进而达到境意合一的艺术境界。
   沈湘讲:“思想要走在音乐的前面”。一首歌曲的音乐形象性是这首歌曲的内在灵魂,这其中,意韵的把握尤为重要。歌者的形象性除了演唱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歌曲的一种内在修养性的把握。艺术修养的体现,一种是对歌曲本身的掌握,再者就是自我的艺术实践的积淀。针对苏轼的这首悼亡妻词,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他在写的时候,是一种自我平叙的诉说,是一种与王弗(他妻子)的一种心灵的感应式抒发。
   音乐的形象性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人文积淀以及艺术的内在修养的达成。苏轼作为豪放派的词人,本词是一种婉约,是一种凄婉,是一种悲情式的表达,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意韵的表达要在声音之前,要通过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加之与钢琴伴奏的默契配合,对歌曲进行新的审视,新的解读,让歌曲的内在意韵与音乐情感的表现合二为一,音乐内在情感表达更加具有鲜明地艺术特色与时代特色。
  这首歌曲的艺术形象是通过苏轼的自我情感的释放而促成的一首悼念词。音在情先,意在声先,这是这首歌曲情感表达的核心。本首词的主题——人生无处话凄凉,明月千里寄相思,演唱入木三分,情感细腻真挚,表现自如流畅。   这首作品的意,则是音乐的抒发,通过和声的渲染、旋律声部的起伏变化,让歌唱者在对歌曲意韵的内在体现上更加的游刃有余。而这部作品的境,则是词的情感的集中表达,从而让歌曲在演唱中真正做到意与境合,境意合一的艺术境界。
  三、音乐意韵,演唱风格
   在第十一届金钟奖的比赛中,云南藏族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孔庆学的演唱对这首歌曲的诠释更加的独到,其音乐演唱的时代感也更加的鲜明突出,加之运用了半声唱法,让音乐的感觉更加的生动形象,聆听者也宛如身临其境,音乐展现情景合一,打动你我。
   这首歌曲,他所演唱的调式调性升c自然小调,音乐的情感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第一段情感抒发是一种诉说式的,第二段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哀怨式的(内心情感更加浓郁)。这首歌曲,他的演唱两段的对比突出,一段强,二段强中弱,加之半声的运用,让人对歌曲的意境表达意犹未尽,情感的扣人心弦耐人寻味。
   声为情放。这首词哀怨、凄凉,音乐的展现也是主要以旋律高声部,和声织体的柱式和弦为主,正好迎合了词的意韵。因此,孔庆学的演唱将歌词意韵的内在体现与音乐情感的内在体现合二为一,声音的科学性与歌唱处理的多样性使得对这首歌曲的诠释也更加凸显出了鲜明地时代特色,也更加迎合了大众的音乐审美需求。
   科学的声音与多样性的演唱表达是声乐发展的不二法门,而孔庆学的演唱将这首歌曲的字、情、声、意体现的非常全面。首先,在字上,他的咬字很轻,且没有刻意去将字的演唱夸大或缩小,而是在自我声音的控制中以及情感的内在控制中不断地让音乐跟着演唱走,让音乐与歌唱的表达这二者真正做到心意相通,情声意合。其次,在情上,他所演唱的两段,情感的对比强烈,第一段表现平叙,第二段情感饱满真挚,通过在二段高潮半声的演唱过程中,使得丰富了歌曲的内在意境的表现,也彰显出其演唱功力的不俗。最后,声与意,声情并茂,意境悠远,真正将这首歌曲的内在灵魂彰显的淋漓尽致,演唱动人心魄,扣人心弦,既在歌曲的情理之中,又在表现的意料之外。
   作品决定唱法。云南藏族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孔庆学对本首歌曲的演绎真正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唱法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鲜明的艺术表达,打破了传统三种唱法的界限,让中国声乐的发展,中国唱法的发展更加地与时俱进,从而吸收外来,不忘本来,引领未来。
   总之,在这首歌曲的演唱上,孔庆学的表现更多的是意韵的表现,情感的升华。将自身多年的艺术修养的积淀与这首歌曲的内在意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且他的演唱刚柔并济,虚实相生,强弱变化,无不体现得入木三分,进而给大众呈现出了别开生面的歌曲的内在表达,给人留下极致深刻之印象。
  四、结语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音乐作品是苏轼悼念亡妻而作,此情此景,人生无处话凄凉,明月千里寄相思。而云南藏族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孔庆学的演绎让此歌曲的诠释更加的具有鲜明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动的音乐表现力。其艺术张力的凸显,更加讓这首歌曲在情感上具有深厚地艺术文化底蕴,演唱的凄哀怨、情感的如泣如诉,让人听后宛若身临其境,感受苏轼词中对亡妻逝去的无尽的思念,无限的遐想。
   苏轼与妻之话,尽在不言中,歌唱意韵的表达,让人凄凉委婉。一曲《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道不尽的别离愁绪,数不尽的铅华人生,与你相伴,才是温馨之感,才是温暖相伴,这或许就是苏轼当初与亡妻的隔空对话吧。无可奈何花落去,唯有凄婉哀怨,留此之处,留情之深,让人听后不禁泪眼潸然,感触颇深,进而情到深处,一往而深。
  参考文献:
  [1]蔡玫玫.几回魂梦与君同——苏轼《江城子》赏析[J].大观周刊,2011,(24).
  [2]刘蕊.美声、民族与通俗三种唱法融合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年.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南狮的起源与传统表演的发展到创新的角度,阐述其起源时期阶段的表演方式及创新与变化,并以学院派的创编作品与传统作品来浅析南狮的创新变化,《南狮梦》的表演创新与变化对南狮的传统表演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南狮 《南狮梦》 舞狮 传统 创新 变化  中图分类号:J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5-0065-02 
期刊
摘要:格林卡声乐作品《云雀》是其十二首抒情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向彼得堡告别》的第九首,创作于1840年,由保加利亚男低音歌唱家鲍里斯·克利斯多夫演唱,巴拉基列夫钢琴作品《云雀》是在格林卡声乐作品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由莫斯科钢琴家基辛演奏。本文主要从格林卡声乐作品《云雀》与巴拉基列夫钢琴作品《云雀》的对比与呼应研究起创作方面的特点,从声乐和钢琴艺术表现方面研究其声乐演唱与钢琴演奏方面的特点。  关键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国民素质不断提高,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其中音乐就有着陶冶情操的功能。目前来说,一些高校对于音乐仍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通过社会的进步来进行文化层面、人文层面以及民族层面的艺术挖掘,通过音乐的形式来体现社会的内在美以及个人情感。高校对于音乐教育的理解应该基于传统音乐,并且以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为背景,高校对于音乐教育的艺术性特征的发掘应该基
期刊
摘要:歌曲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对学生进行歌曲教学,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必须思考和关注的课题之一。怎样上好一堂歌曲教学的课,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每一位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不断探索研究、不断超越自我的艺术追求。  关键词:歌曲教学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
期刊
摘要:音乐鉴赏是对音乐的品鉴与欣赏,在我国全面贯彻美育教育方针,实施美育教育战略中,音乐鉴赏在高校的通识课行列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可见,美育教育对大学生在建立健全大学生人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音乐鉴赏通识课在高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对如何构建优质的音乐鉴赏通识课的教学模式提
期刊
摘要:本文以文化生态的视角来解读“非遗”舞蹈的现状与发展,并以安徽省蚌埠市地区花鼓灯为例。在追根溯源与创新这两种诉求之下,对于“非遗”舞蹈要传承的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究竟是呼吁文化之根的回归还是站在文化这棵大树下去研究转基因的果实。  关键词:“非遗” 民族民间舞 安徽蚌埠花鼓灯 文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
期刊
摘要:本文着眼于美术学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阐述了在美术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结合苏少版美术教材具体论述了相关做法,即简单分析,浅要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找准重点,聚焦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适当拓展,延伸中国传统文化;动手操作,通过实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初中 美术教育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
期刊
摘要:我国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但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各民族中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逝。本文以临夏民间刺绣为例,讨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以教学形式的传承焕发商业性发展的活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 临夏刺绣 文化传承 商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5-0138-02   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山西戏曲研究取得了很大发展。本文主要从戏曲文物、戏曲文学、戏曲生态、仪式戏剧和戏剧文化产生等方面,对近四十年来山西戏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为未来研究作铺垫,推进山西戏曲研究进程和戏曲文化发展。  关键词:山西戏曲 戏曲文物 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
期刊
摘要: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出生于华沙郊区的热拉佐瓦沃拉,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素有“钢琴诗人”之称。本文针对其Op1《c小调回旋曲》进行结构研究,从其整体结构、次级结构以及结构组成原则三个方面,剖析《c小调回旋曲》的曲式结构。  关键词:肖邦 回旋曲 曲式结构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